攝政

攝政

攝政:代替君主處理國政。《續<漢書>》云:“攝政者,代行天子之政也,如王莽者,是為皇帝自隱也。”

《禮記》曰:“昔周公攝政,踐祚而治也。”《禮記·文王世子》:“昔者周公攝政,踐阼而治。”

史記·五帝本紀》:“舜得舉用事二十年,而堯使攝政;攝政八年而堯崩。”

劉知幾 《史通·鑑識》:“譬夫成為孺子,史刊攝政之年;厲亡流彘,歷記共和 之日。”

東周列國志》第三四回:“公子目夷告於太廟,南面攝政。” 清 昭槤

《嘯亭雜錄·雪睿王冤》:“大兵平定中原, 睿忠王方攝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攝政
  • 外文名:regent
  • 拼音:shè zhèng 
  • 注音:ㄕㄜˋ ㄓㄥˋ
中國,日本,

中國

中國,攝政是一種代行元首職權的官職。一般來說,有兩種情況需要攝政。其一為前任君主逝世,而新任君主幼弱不能治國,如王莽(史稱“周公轉世”);其二為現任君主突然因某些原因,例如患病、被綁架、出逃、被推翻等不能履行職務,而又未能即時選立繼承人。在上述兩種情況下,均須由攝政暫時代理政務。
在古代,攝政可能是朝廷重臣、太后或者太上皇,有時某些奪權者未能即時篡位,也會以攝政的名義代君主處理政務。在近現代,攝政制度更加規範化,攝政者會組成攝政團,有些國家稱為副君團,由他們集體行使權力,以防出現獨裁。
古代國君年幼不能親自處理政事時,由其親族暫代執政,如周成王周公代行政事,春秋時魯隱公代太子軌,清初睿親王多爾袞代清世祖福臨,清末醇親王載灃溥儀等,這些均是長親代幼主攝政。英國還制定有專門的攝政法。
攝政的可能是太后、皇后,也可能是攝政王、外戚權臣、輔政大臣,攝政王只是對攝政的是皇族親王時的一種稱呼。攝政是皇族充當皇權勢力的一種主要形式。
攝政的問題在於,很容易蛻變為兄終弟及,將皇位留給自己的子孫,而不是還政於上一代皇帝所指定的繼承人。所以縱觀古代歷史,攝政王能夠善始善終的沒有幾個,往往是入主中原的王朝建立之初,比如周公
多爾袞勉強算一個“向使當初身便死”,反過來說,豪格就是多爾袞的管叔鮮蔡叔度。至於溥儀的父親醇親王載灃為兒子攝政的,就屬於特例了。
辛亥革命後,總統因故缺位時,由內閣代行職務,亦稱攝政。
在古琉球國,攝政作為一種官職存在,即:國王去世、而世子還沒有得到古代中國中央政府的正式任命時,世子代行國政,此時世子被琉球國臣民稱為攝政,也稱:世子攝政,或者世子監國

日本

日本國在平安時代中期,即從公元9世紀末至12世紀末的300年時間裡,天皇的大權落到其近側大臣——貴族官僚“攝政”和“關白”手裡,進入“攝政關白政治”時期。
“攝政”、“關白”都是貴族官僚控制天皇並掌握國家大政的實際統治者,其名稱來源都從中國古代史書選取而來。攝政官來自《史記》“成王既功,周公攝政”一語。關白的官名來自《漢書·霍光傳》:“諸事皆先關白光(霍光),然後奏御天子。”
公元858年,藤原良坊最早稱攝政;876年,清和天皇委託藤原基經“攝行政事”。輔佐9歲的陽成天皇。公元887年,宇多天皇即位時在詔書中封藤原基經擔任“關白”,統率百官,總攬朝政,令百官無論“萬機巨細”,必須先報告藤原基經,然後由藤原基經轉奏天皇,這邊是日本設立“攝政”,“關白”制度的開始。
其後,它成為平安時代由藤原氏控制的一種政治制度。規定攝政是在天皇年幼或女皇執政時代替其治理政務的最高官員,“關白”成了天皇委任的輔佐天皇總攬朝政的大臣,叫做“攝政關白政治”,簡稱“攝關政治”。
在平安時代中後期的100多年間,藤原氏族長一直充當攝政和關白,把持國政大權,方法是利用職權使自己的女兒登上天皇后妃的寶座,在從天皇的岳父或外祖父地位出發,在天皇小時擔任攝政,天皇長大即位後改任關白。這樣,藤原氏貴族通過“攝政關白政治”把天皇變成了他們的兒皇帝,從而便成為日本的實際統治者。
藤原氏外戚貴族的攝政關白政治後來曾一度中斷,公元930年藤原忠平又將其恢復起來。到11世紀時,在藤原道長及其兒子藤原賴通的把持下,“攝政關白政治”達到最興盛階段,到三條天皇於1068年即位後,藤原氏權利集團開始走下坡路。1086年院政時代開始時,“攝政關白政治”便宣告結束了。
在平安時代後期,失去國政大權的天皇和貴族為奪回封建專制君主大權,就由退位天皇白河上皇出面,於1086年推行院政政治,起用平清盛為首的武士集團,抑制藤原氏為首的攝政關白勢力。
在1086—1192年的105年時間裡,堀河、鳥羽崇德、後白河上皇堅持推行院政,平氏和藤原氏兩大集團展開激烈的奪權鬥爭。1167年平清盛終於在後白河天皇支持下當上了太政大臣,取代藤原氏掌握了朝廷的大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