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新覺羅·昭槤

昭槤一般指本詞條

愛新覺羅·昭槤(1776-1833年),字汲修,號檀樽主人。清朝宗室大臣,史學家。禮親王代善的第六世孫,禮親王永恩之子。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出生。嘉慶十年,襲封禮親王。嘉慶二十年,因虐下獲罪,革除王爵,圈禁三年。半年後釋放,但未復其爵。道光十三年(1833年)時,病故。

昭槤愛好文史,精通滿洲民俗和清朝典章制度,與魏源龔自珍紀昀、袁枚等名士有往來。死後,文稿大多散失,經由端方蒐集整理,有《嘯亭雜錄》十五卷、《禮府志》、《嘯亭續錄》,詩集《蕙蓀堂燼存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愛新覺羅·昭槤
  • 別名:字汲修,自號汲修主人
  • 國籍:中國(清)
  • 民族:滿族
  • 出生日期:1776年
  • 逝世日期:1833年
  • 代表作品:《嘯亭雜錄
人物生平,子承父志,慘遭革爵,因病逝世,主要成就,人物評價,個人作品,軼事典故,

人物生平

子承父志

昭槤生於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昭槤的父親名叫永恩,原封康親王。乾隆四十三年,念及代善立下累累戰功,又改封永恩為禮親王,恢復了代善當年的爵號。他的父親禮親王愛新覺羅·永恩在乾隆朝時,因受某事牽連,從此不大過問政治,以文學藝術自娛。受時代影響和家庭環境薰陶,纂輯的《禮府志》成書未印。昭槤勤於筆耕,留給世人一部歷史筆記《嘯亭雜錄》。
嘉慶十年(1805年),29歲的昭槤襲封成為第八代禮親王。兩年後禮親王府失火,昭槤的家產、藏書連同印綬全部付之一炬。嘉慶帝賜銀一萬兩,助他重建府邸,同時賜給許多衣帛。雖然嘉慶皇帝給予他一萬兩白銀救濟,但昭槤還是窮了下來。

慘遭革爵

嘉慶十八年(1813年)深秋,天理教首領林清聚眾反叛,趁嘉慶帝離京之機打進了紫禁城。昭槤與諸王公大臣一起組織官兵鎮壓,林清等戰敗被俘。昭槤以為自己在“癸酉之變”中不避危險、處置得當,立下了曠世功勞,卻不想嘉慶一回京就責備親貴大臣們“因循怠玩,以致有此大變。”昭槤忍不住私下發了幾句牢騷。這些牢騷話很快被擅打小報告的人添油加醋地上報給了嘉慶帝。不久,昭槤為增加收入逼迫他的田莊管家程幅海額外增高田租。清政府規定,國家對農民“永不加賦”。昭槤違反國家規定,程幅海不從。昭槤便派王府護衛到程家抄沒家產、拆毀房屋、搶割莊稼,又下令將程家六人圈禁並施刑。昭槤還不甘休,親自把一個磁瓶扔到地上,用磁器碎片把莊頭脊背劃傷了一百多道,以致流血昏厥。此事被一封匿名揭帖告到了皇帝面前。當時,朝中尚書景安與昭槤並不同旗,也並非他的屬下,昭槤卻當面斥景安為王府奴才。此事也被抖摟出來,嘉慶帝大怒。
嘉慶二十年(1815),有人匿名檢舉昭槤凌辱大臣、府內濫用非刑。嘉慶帝得知,於十一月二十六日(12月26日),在諭旨中斥責他:“平日以田租細故,在順天府步軍統領、刑部等衙門,涉訟累累。”可知昭槤恃強凌弱、欺壓百姓的案子遠不只一件兩件。並連下四道嚴旨:昭槤以“妄自尊大、目無君上”、“濫用非刑”、“凌辱大臣”等罪名被革去王爵,押入宗人府監禁,960畝地產也被悉數沒收。

因病逝世

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昭槤被釋放回家。解禁後,雖被再次起用,但他已失去了政治熱情,專心從事文史研究。道光九年(1829年),昭槤因疽發於腦病逝,時年53歲。

主要成就

昭槤斷了仕途念想後,一門心思撲到歷史著述方面。他遷居西直門大街路北一座不太惹眼的宅院,自號“汲修主人”、“檀樽主人”,終日沉湎於讀書寫作之中。道光二年(1822年),新即位的道光帝起用昭槤為宗人府候補主事,這並沒有喚起他的從政熱情,昭槤依舊以著書為樂。昭槤的好友龔自珍在一封信中談道,此時的昭槤已成為令他“怖服”的清朝國史權威:“王(指昭槤)於天聰崇德以降,瑣事丕事,皆說其年月不誤,每一事輒其原流,正變分合作數十重,問答不倦,自珍所交賢與不賢職掌故者,自程大理同文而外,莫如王也。”十幾年辛勤努力,昭槤大作《嘯亭雜錄》終於問世。
昭槤工於詩文,熟悉歷史掌故,與法式善、姚鼐、龔自珍等人關係密切。極喜藏書,名其藏書處曰“嘯亭”,當時北京藏書大家如富察昌齡,過世後大部藏書被其所收得。自稱“《石倉十二代詩選》,《四庫全書提要》雲五百六卷,今余家所藏則一千七百四十三卷,較四庫所收多至千餘卷矣”。藏書無所不收,御纂欽定之書、詩文艷曲、通俗小說,均在收藏之列。藏書印有“豐府藏書”、“檀樽藏本”、“禮尊珍玩”等。愛好文史,留心掌故,著有《嘯亭雜錄》、《嘯亭續錄》。兩部著作記錄了許多清朝的政治、軍事、文化、典章制度等文獻資料,對後人研究清史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是清代重要的筆記之一。另著《禮府志》及詩文百餘篇,未刻。

人物評價

昭槤貴為八大“鐵帽子王”之一,雖才華橫溢,但性格暴戾、妄自尊大,因此丟了王爵。後世知道昭槤,既不因為他是聲勢顯赫的皇族貴胄,也不因為他做過十年“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而是因他寫出了十五卷《嘯亭雜錄》。

個人作品

受時代的影響和家庭環境的薰陶,昭槤也愛好詩文,但他撰寫的詩、文大多散佚,纂輯的《禮府志》也成書未印。昭槤勤於筆耕,他留給世人的是一部很有名的筆記——《嘯亭雜錄》,書中記載了大量清朝典故、滿族習俗和貴族官員的遺聞軼事。
《嘯亭雜錄》分為《嘯亭雜錄》,《續錄》。《嘯亭雜錄》十卷,《續錄》五卷,為昭槤作。
《嘯亭雜錄》涉及民俗、人物、宗教、傳說、重大歷史事件、個人生活瑣事、讀後感……範圍很廣。有些文章還有獨家報導性質,能補正史之不足。全書雖為文言,但文筆簡練而不晦澀。而且昭槤治學嚴謹,凡涉及歷史事件多為親歷,如系道聽途說則註明來源,因此錯誤不多。
更為可貴的是,昭槤在文中直言不諱、毫不客氣地刻畫出許多滿洲親貴勾心鬥角、兇殘暴虐(可惜他也未能免俗)、不學無術、無知愚蠢的嘴臉,尤其在宋、金、明、清歷史上,考慮到他所處的位置,更表現出難得的客觀。

軼事典故

昭槤生活的另一特點是喜好戲劇。他不僅是一位戲迷,並且因為過分親近戲子(優伶),受到言官的糾舉。清代戲子的社會地位低下,唱戲被認為是下賤的職業。國家把“娼(妓女家)”、“優(唱戲家)”、“吏(縣衙書吏家)”、“卒(縣衙差人家)”列為四種賤民,即使貧寒的農戶、工匠名義上也算“清白之家”,社會地位都比上述四種人高。當時,三代人中只要有一個人從事了這四種行業,子弟就不能參加國家初級的考試,更無資格步入仕途,原因是家世“不清白”。但昭槤卻不顧忌這些,他不僅與戲子交相往還,還很器重其中一些人的品行。他說:“這些人迎歡賣笑,雖然是常態,但其中也有深知大義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