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公(中國古代一等公爵)

鄭國公(中國古代一等公爵)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鄭國公,中國古代一等公爵。歷朝封鄭國公者凡31人,其中出名者有李神通、李光弼、王世充、魏徵、富弼、完顏雍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鄭國公
  • 外文名:Zheng Guogong
  • 官爵:鄭國公
  • 受封者:魏徵,嚴武等
  • 屬性:國公封號
北周鄭國公,達奚武,達奚震,怡昂,隋朝鄭國公,李神通,王世充,唐朝鄭國公,魏徵,魏叔玉,魏膺,張亮,李遵,魚朝恩,李逢吉,楊知慶,李光弼,楊再思,嚴武,嚴綬,韓滉,後周鄭國公,宋朝鄭國公,張昭,富弼,夏竦,宋庠,史彌忠,金國鄭國公,完顏謾都訶,完顏雍,蒲察蒲刺,元朝鄭國公,奧魯赤,脫桓不花,崔斌,崔彧,明朝鄭國公,

北周鄭國公

達奚武

達奚武(504年—570年),字成興,複姓達奚,鮮卑族,代郡(今山西大同東北)人,南北朝時期北魏西魏北周將領。西魏府兵十二大將軍之一。
初為賀拔岳所賞識,舉任別將,因功升為羽林監、子都督。永熙三年(534年),賀拔岳被殺,投歸宇文泰,任中散大夫都督,封須昌縣伯。大統初年(535年),出任東秦州刺史,加散騎常侍,進爵為高陽郡公。
大統二年(536年),大敗東魏軍,生擒東魏將領竇泰。大統四年(538年),擊退東魏高歡,斬殺其司徒高敖曹。大統十七年(551年),達奚武奪取南梁城池,自劍閣以北全都平定。
武成初年,改任大宗伯,進爵為鄭國公,食邑一萬戶。
天和五年(570年)十月,達奚武去世,終年六十七歲,朝廷追贈他為太傅、十五州諸軍事、同州刺史,諡號桓。

達奚震

達奚震(?―約581年),字猛略,鮮卑族,代郡人,太傅、鄭國公達奚武之子,南北朝時期西魏北周將領。天和七年(572年),達奚震襲封父親鄭國公的爵位,出任金州總管、十一州九防諸軍事、金州刺史。
達奚震少時勇猛,善於騎射,深得北周文帝宇文泰稱讚。官至上柱國大宗伯。達奚震多次率軍征討北齊,都能建立戰功。達奚震雖為武將,但能引導民眾教化百姓,很有治國方略。隋朝開皇初年(581年),達奚震去世。

怡昂

怡昂,名將怡峰之子,本來複姓默台,怡峰因避難改姓怡。襲父爵華陽縣公,官至開府儀同三司。後來以怡峰生前的功勞,晉升鄭國公。

隋朝鄭國公

李神通

李神通(577年―630年),本名壽,字神通,西魏、北周八柱國之一李虎之孫,隋朝海州刺史李亮長子,唐高祖李淵堂弟,唐朝宗室、將領。
大業十三年(617年),唐高祖在太原起兵,李神通與柳崇禮等人舉兵回響,自稱關中道行軍總管,唐高祖授任他為光祿大夫。攻克長安後,李淵擁立代王楊侑為傀儡皇帝,自封唐王。李神通官拜任宗正卿,封鄭國公。
武德元年(618年),唐高祖建立唐朝,任命李神通為右翊衛大將軍,封永康王,不久改封淮安王,任山東道安撫大使。武德四年(621年),授任河北行台左僕射。武德五年(622年),隨軍平定劉黑闥,升任左武衛大將軍。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後,拜任開府儀同三司,賜封食邑五百戶。貞觀四年(630年),李神通去世,追贈司空,諡號靖。

王世充

王世充(?-621年),字行滿,本來姓支,是西域的胡人。寄居在新豐(今陝西臨潼東北),隋朝末年起兵群雄之一。
王世充自小喜好經史和兵法,開皇年間,因軍功升至兵部員外郎,大業年間,至江都宮監,為隋煬帝信任,後參與平定楊玄感之亂以及河南山東一帶民變有功,聲望更高,並奠定其在河南地區的勢力。他曾帶軍到雁門勤王。
公元617年,被李密戰敗,入據洛陽。隋煬帝被宇文化及殺死後,他與元文都盧楚等擁越王楊侗為帝。王世充官拜吏部尚書,封鄭國公,不久,王世充大破李密,招降瓦崗眾將。後晉封鄭王。
公元619年廢楊侗,自立稱帝,國號鄭,年號開明。公元621年,李世民擊敗王世充,鄭亡。同年七月,王世充被仇人獨孤修德所殺。

唐朝鄭國公

魏徵

魏徵,字玄成。巨鹿人。曾任諫議大夫、尚書左丞、秘書監參與朝政、檢校侍中、侍中、特進知門下省事、太子太師、左光祿大夫、相州都督、司空,封鄭國公,以直諫敢言著稱,是中國史上最負盛名的諫臣。

魏叔玉

魏叔玉,魏徵的長子,襲封鄭國公。官至光祿少卿。本來唐太宗李世民把女兒新城公主許配給他,後來因為李世民很生魏徵的氣,便取消了這門親事。

魏膺

魏膺,魏叔玉之子,魏徵的孫子,襲封鄭國公。

張亮

張亮(?-646年),鄭州滎陽人(今河南鄭州),唐初大臣,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張亮早年以務農為業,後投靠瓦崗,隸屬於徐世績部下,隨徐世績降唐。在房玄齡的推薦下,擔任秦王府車騎將軍。在洛陽招募私黨時,被告發下獄,拒不招供,因而有功,後封長平郡公,授懷州總管。
貞觀年間,張亮歷任御史大夫、光祿卿、豳夏鄜三州都督、相州大都督長史工部尚書、洛州都督,封鄖國公,因善於行政而頗得信任;後揭發侯君集謀反,改任刑部尚書;曾擔任滄海道行軍大總管,隨軍遠征高句麗
張亮寵信術士,由此逐漸萌生異志,並收有養子五百人。貞觀二十年(646年),張亮被告謀反,斬於西市。
《舊唐書 卷三 本紀第三》記載:“二十年三月己丑,刑部尚書、鄭國公張亮謀反,誅。”不知道是否筆誤。在其本傳裡面則記載:他封鄅國公,進封鄖國公。沒有鄭國公的記載。

李遵

李遵,宗室,宗正卿,封鄭國公。

魚朝恩

魚朝恩,唐朝的擅權宦官唐玄宗時入宮當太監。安史之亂發生後,隨唐玄宗出逃,侍奉太子李亨,頗得信用,歷任三宮檢責使、左監門衛將軍,主管內侍省,統率神策軍,封鄭國公。唐代宗時,最後被宰相元載設計縊死。

李逢吉

李逢吉,字虛舟,系出隴西。父李顏,有錮疾,逢吉自料醫劑,遂通方書。舉明經,又擢進士第。范希朝表為振武掌書記,薦之德宗,拜左拾遺。元和時,遷給事中、皇太子侍讀。改中書舍人,知禮部貢舉。未已事,拜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長慶四年封涼國公,寶曆元年晉封鄭國公。

楊知慶

楊知慶,隋朝皇族,楊達的孫子,唐玄宗元獻皇后楊氏的父親,武則天的表親。天授中,以武則天母族,追授楊知慶,左千牛將軍,贈太尉、鄭國公。

李光弼

李光弼(708年-764年),李楷洛之子,唐朝名將,契丹族。
公元749年(天寶八年)李光弼為朔方節度副使,知留後事,封薊郡公。
唐天寶十五載(756)初,經郭子儀推薦為河東節度副使,參與平定安史之亂。公元757年(至德二年),加司空、兼兵部尚書,仍兼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為魏國公。公元758年(乾元元年)八月,唐肅宗再次詔李光弼入朝,升侍中,改封鄭國公。乾元二年(759)七月,任天下兵馬副元帥,參與鎮壓浙東袁晁領導的農民軍。
公元762年(寶應元年),李光弼進封為臨淮郡王,賜鐵券,圖形凌煙閣。
宦官程元振、魚朝恩等素與李光弼不睦,光弼晚年為宦官所讒。病死徐州,年五十七歲。追贈司空、太保,謚曰武穆。

楊再思

楊再思武周時代和唐中宗時擔任宰相。爵位從弘農縣男、鄭縣侯、弘農郡公,一直升到到鄭國公。

嚴武

嚴武,字季鷹,華州華陰人。唐朝工部侍郎嚴挺之之子。曾大破吐蕃,以功進檢校吏部尚書,封鄭國公。

嚴綬

嚴綬,嚴挺之的族孫。嚴綬本人在唐代宗大曆年間進士及第,遷為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工部尚書,兼太原尹、御中大夫、北都留守和河東節度支度營田觀察處置等使。
唐憲宗元和元年,鎮壓楊惠琳叛變有功封為扶風郡公。元和四年,嚴綬奉如入朝,被任命為尚書右僕射,因與朝士不恰,出鎮荊南,進封鄭國公。
由於他不是將才,唐憲宗於是改任其為太子少保、檢校司空,不久,嚴綬病重,又進位太傅,食封加至三千戶。822年5月,嚴綬死於長安,終年77歲。

韓滉

韓滉(723年-787年3月19日[1-2]),字太沖,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唐代畫家、宰相,太子少師韓休之子。
唐玄宗天寶年間,韓滉以門蔭入仕,歷同官主簿至德元載(756年)避地山南,歷山南節度判官等。乾元二年(759年),入朝任殿中侍御史,累遷尚書右丞大曆六年(771年),任戶部侍郎判度支,與劉晏分領諸道財賦。
大曆十四年(779年),改任太常卿,又出任晉州刺史。累官鎮海軍節度使、浙江東西觀察使。涇原兵變時,淮、汴震騷,韓滉訓練士卒,完靖東南,又轉輸江南粟帛,得朝廷依賴。貞元元年(785年),加同平章事、江淮轉運使,封鄭國公。貞元二年(786年),封晉國公。
貞元三年(786年),韓滉去世,年六十五。獲贈太傅諡號“忠肅”。

後周鄭國公

折從阮
折從阮(891年--955年),初名折從遠(因避後漢高祖劉知遠之諱,故改名折從阮),字可久,雲中(今山西大同)人,羌族折掘氏後裔[1],麟州刺史折嗣倫之子,五代十國時期著名將領。
折從阮初為後唐莊宗牙將,後升任府州刺史。石敬瑭割燕雲十六州給契丹,他在府州駐守。開運元年(944年),後晉與契丹敗盟後,他攻取契丹十餘座城池,每次作戰必勝。後升任府州團練史、朔州刺史、振武軍節度使等。
後漢時期,在府州設永安軍,以折從阮出任永安軍節度使,封岐國公。
後周時期,折從阮鎮守北方邊塞的宣義、保義、靜難三鎮,擔任節度使。因鎮守邊關有功,加官開府儀同三司侍中,封鄭國公。顯德二年(955年),折從阮病逝,終年六十四歲,追贈中書令

宋朝鄭國公

張昭

張昭(894年-972年),本名昭遠,字潛夫。五代官員、藏書家。歷仕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宋朝,官至任吏部尚書
宋朝乾德元年進封為鄭國公,後改封陳國公。開寶五年(公元972年)卒,年七十九。
著述頗多,曾有《紀年錄》20卷、《名臣事跡》5卷、《嘉善集》50卷等,均已佚。《全唐詩》存詩1首,《全唐詩外編》補收1首。

富弼

富弼(1004—1083年)字彥國,洛陽(今河南洛陽東)人。天聖八年(1030)以茂才異等科及第﹐歷知縣﹑簽書河陽(孟州﹐今河南孟縣南)節度判官廳公事﹑通判絳州(今山西新絳)﹑鄆州(今山東東平),召為開封府推官﹑知諫院、知制誥、樞密副使、知鄆州、青州,樞密使,進封“鄭國公”,出判亳州。

夏竦

夏竦(985—1051)北宋大臣,古文字學家、文學家。夏承皓次子,字子喬。仁宗皇祐己丑年(1049)進鄭國公;仁宗皇祐辛卯年(即公元1051年)農曆九月薨,贈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賜謚“文莊”。
夏竦以文學起家,自經史、百家、陰陽、律歷、至佛老之書,無不通曉;為文章,典雅藻麗;治軍尤嚴,敢誅殺,對疾病死喪者,則撫循甚至。著文集百卷、《策論》十三卷、《箋奏》三卷、《古文四聲韻》五卷、《聲韻圖》一卷,其中:《文莊集》三十六卷等收入《四庫全書》。

宋庠

宋庠(996年—1066年),初名郊,字伯庠,入仕後改名庠,更字公序。北宋文學家、宰相,工部尚書宋祁之兄。
宋仁宗天聖二年(1024年),宋庠狀元及第,成為“連中三元”(鄉試、會試、殿試均第一)之人。官至兵部侍郎、同平章事,以司空、鄭國公致仕。治平三年(1066年)卒,贈太尉兼侍中,諡號元獻(一作元憲),英宗親題其碑首為“忠規德范之碑”。
宋庠與弟宋祁並有文名,時稱“二宋”。詩多穠麗之作,著有《宋元憲集》、《國語補音》等。

史彌忠

史彌忠,字良叔,鄞縣(今寧波)人。史漸的長子,宰相史嵩之的父親。卒後贈少師,被封為鄭國公。

金國鄭國公

完顏謾都訶

完顏謾都訶金景祖完顏烏骨乃之子,母溫迪痕氏,隋國公完顏阿離合懣之胞弟。卒後封鄭國公,諡號定濟。

完顏雍

金世宗完顏雍(1123年―1189年),原名完顏褒,女真名烏祿,金太祖完顏阿骨打之孫,金睿宗完顏宗輔之子,母貞懿皇后李氏,金朝第五位皇帝,1161年―1189年在位,對金朝中期占有相當的重要地位。
皇統間,以宗室子例授光祿大夫,封葛王,為兵部尚書。貞元三年,東京留守,進封趙王。正隆二年,例降封鄭國公,進封衛國公。三年,再任留守,徙封曹國公。
正隆六年(1161年),登基為帝。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正月二日,完顏雍病逝於中都宮中的福安殿,享年六十七歲。

蒲察蒲刺

蒲察蒲刺,金睿宗完顏宗輔欽慈皇后蒲察氏的祖父。
金睿宗沒有當過皇帝,他的兒子完顏雍即位,為金世宗,追封他為金睿宗。並追封他的生母完顏宗輔的妾侍李氏為貞懿皇后、完顏宗輔的正室蒲察氏為欽慈皇后。蒲察氏的祖父蒲察蒲刺追封司徒、鄭國公。

元朝鄭國公

奧魯赤

奧魯赤(1232—1297),蒙古札剌兒部人,曾祖豁火察兒,祖父朔魯罕,父親忒木台。早年為蒙哥宿衛,隨蒙哥征蜀。至元五年(1268),以萬戶從攻襄陽,後隨伯顏攻南宋。宋亡後,升至中書左丞行宣慰使。十八年,平湖南周龍、張虎起義,拜行省右丞、荊湖等處行樞密院副使。二十三年,以湖廣地省平章從鎮南王脫歡征交趾。後改任江西行省平章、湖廣行樞密院事等職。大德元年春三月卒,年六十六。贈金紫光祿大夫、大司徒、上柱國,追封鄭國公,謚忠宣。

脫桓不花

脫桓不花,奧魯赤之子。行省左丞、蒙古軍都萬戶。從世祖征乃顏有功。又佐仁宗入定內難,拜湖廣行省平章政事,進左丞相。卒,贈守忠翊正濟美演德功臣、上柱國,追封鄭國公,謚宣簡。

崔斌

崔斌(1222年—1278年),字仲文,元初馬邑(今山西朔州朔城區)人。警敏多智,魁岸雄偉,善騎射,特長於文學,且達於政術。中統初年,拜左司馬郎中,後任中書省左丞。每當大臣爭執不決,常以數言決之。在忽必烈率軍南下作戰中,“挾盾先登”立下頭功。勸降守將,主張寬待,輕得湖南,深受忽必烈恩寵。為人耿直,曾揭露權臣阿合馬的奸險,海內稱快。後被阿合馬誣陷暗殺。追封鄭國公,謚“忠毅”。

崔彧

崔彧,字文卿,弘州人。元世祖器重的人,至元十九年為集賢侍讀學士,任為御史中丞。至大元年七月,贈推誠履正功臣、太傅、開府儀同三司,追封鄭國公,謚忠肅。

明朝鄭國公

常茂
常茂,明朝開國名臣常遇春之子。其蔭父功,繼承國公爵位,改封“鄭國公”(常遇春原封“鄂國公”)。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