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鮮虞
- 拼音:xiān yú
- 解釋:古部落名
- 出處:《左傳·昭公十二年》
鮮虞,古代部落名,姬姓,漢族先民之一。春秋時白狄的一支,曾長期與晉國交戰。分布在今河北境內,以河北平山為中心。春秋末年建立中山國。...
鮮虞國編輯 鎖定 在周朝,對遵守周禮的地區稱為夏,對遵守周禮的人們和民族稱為華,對不遵守周禮的人們和民族稱為蠻、夷、戎、狄。蠻在南方,夷在東方;西方的...
晉伐鮮虞,春秋時期晉、鮮虞之間的一次戰役。魯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晉軍滅肥(今河北藁城西南)後,又攻鮮虞。 ...
《鮮虞中山國史》是2011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鮮虞中山國史》依據文獻和大量考古材料,在考證、辨析各家觀點的基礎上,就有關中山的族屬與族姓、鮮虞...
《晉荀吳帥師伐鮮虞》出自《左傳》,是一篇歷史散文。...... 《晉荀吳帥師伐鮮虞》出自《左傳》,是一篇歷史散文。中文名 晉荀吳帥師伐鮮虞 出處 《左傳》 體...
趙鞅伐鮮虞,春秋末期晉軍進攻鮮虞的戰役。魯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晉國卿趙鞅因鮮虞收留晉國叛將荀寅等人,而率軍對其進行討伐。由於鮮虞防守嚴密,趙鞅軍未能...
周景王十五年(公元前530年),晉卿士荀吳率軍攻滅肥(狄族之國,今河北藁城西南),繼而進攻鮮虞(狄族之國,今河北正定東北)的作戰。...
士鞅圍鮮虞,魯定公三年(公元前507年),晉軍被鮮虞人擊敗於平中(今河南唐縣西北),晉臣觀虎被俘。五年,為報復此役,晉將士鞅率師圍鮮虞。 ...
中山國(公元前414年—前296年),建立者出自中山武公,是由白狄所建立的國家,因城(中山城)中有山而得名中山國。國土嵌在燕趙之間。經歷了戎狄、鮮虞和中山三個...
大型尖首刀,鑄造於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鮮虞國所鑄,故又稱“鮮虞刀”,燕系刀幣。鮮虞國鑄造的大型尖首刀和燕國所鑄尖首刀相比,體型龐大,鑄造精美,面有多種...
中山國,春秋戰國時白狄的一支——鮮虞仿照東周各諸侯國於公元前507年建立的國家,位於今河北省中部太行山東麓一帶,中山國當時位於趙國和燕國之間,都於顧(今河北...
白狄與秦都在雍州,其最初的分布區域,主要在今陝北及陝西洛水流域。後來鮮虞、鼓、肥等部建國,都在今河北省境內,也是白狄東遷,越過太行山向東發展。...
前人在狄族及中山國歷史方面已經作過一些值得注意的研究,比較重要的有王先謙的《鮮虞中山國事表疆域圖說》、蒙文通的《周秦少數民族研究》、馬長壽的《北狄與匈奴...
1、公元前774年,中山國位於古易水(後裔以地為氏,姓易),地處燕趙之間,中山國前身為鮮虞國,公元前774年以前鮮虞國已經有相當規模,與周王室同為姬姓,為公國(一...
公元前505年、504年,晉國兩次進攻鮮虞中山,報“獲觀虎”之仇。此後對鮮虞中山國,史書中兼稱“鮮虞”、“中山”。 公元前497年,晉國發生內訌後,中山從晉國的重...
夏朝時期 , 易水流域有個民族為有易氏。從公元前一千七百多年前到戰國後期的公元前296年,有易氏/白狄、鮮虞/中山國世居易水。商朝的第七代先公王亥曾經在有...
肥國,惟見於《左傳》所載。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晉荀吳偽會齊師者,假道於鮮虞,遂入昔陽。秋八月壬午,滅肥,以肥子綿皋歸。晉伐鮮虞,因肥之役也。...
案《左傳》,肥、鼓二國,皆為鮮虞附屬,同為白狄之別種。所謂別種,我看是針對活動在西河地區的白狄而言的,這一地區的白狄主要和秦國接觸,所以後世隗姓的先祖多...
晉國(前1033年—前349年),周朝的諸侯國,周初被周天子封為侯爵,姬姓晉氏 [1-2] ,首任國君唐叔虞為周武王姬發之子,周成王姬誦之弟。 [3] 國號初為唐,...
前530年,晉假道於鮮虞,滅肥,以肥子綿帛歸;前527年,晉卿荀吳伐鮮虞,圍鼓,克之,以鼓子鳶鞮歸,既而又遣返之;前520年,鼓叛晉屬鮮虞,晉復使荀吳滅之。至...
春秋時期,域內先後建有鮮虞國(都城在今正定新城鋪一帶)、鼓國(都城在今晉州城西)、肥國(都城在今藁城區城西南城子村一帶)。戰國時期,鮮虞人建立中山國(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