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 宗廟
- 拼音:zōng miào
- 注音:ㄗㄨㄙ ㄇㄧㄠˋ
基本解釋
引證解釋
其它相關
中國宗廟
韓國宗廟
中文名稱:宗廟
英文名稱:Jongmyo
法文名稱:Sanctuaire de Jongmyo
國家:韓國
所屬洲:亞洲
批准時間: 1995
批准標準: 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V)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評為遺產的報告:世界遺產委員會第19屆會議報告
宗廟是朝鮮王朝的宗廟。朝鮮王國的開國君主太祖李成桂於1394年將國都自松岳(現今的開城)遷至漢陽(今天的漢城)後,下令建造宗廟,用以祭祀王朝的先祖。宗廟於1394年12月動工興建,1395年9月竣工,此後不斷擴建,形成今日的規模。
宗廟的主殿稱為宗殿,是韓國最長的木質建築,殿內19個神龕中供奉著李氏49位君王和王后的牌位。殿前巨大的石鋪平台顯示出莊嚴肅穆的氣氛。永寧殿是由世宗國王所興建的另一座建築,裡面16個神龕中供奉著33個牌位。除宗殿和永寧殿外,宗廟內還有一些輔助性的建築,如功臣堂中安放著82位李朝開國功臣的牌位。宗廟內還有保管祭祀器皿的展示廳和祭祀時樂師待命或練習的樂宮廳。
李氏王朝時期,祭祀活動每年在主殿舉行5次,在永寧殿舉行2次。這種祭祀活動在1945年後曾經中斷了一段時間,1971年李氏家庭又恢復了祭祀先祖的活動。每年五月的第一個星期日,朝鮮王室的後裔都要到這裡按儒教禮儀舉行祭禮,公眾可以觀看。祭禮中演奏的音樂包括歌頌歷代君王文治武功的樂曲,歌頌李氏祖先德行的八佾舞樂,以保持當年的習俗和傳統。音樂由兩個樂隊演奏,一個在平台上演奏,一個在庭園演奏。宗廟祭祀時演奏的音樂被定為國家重要無形文化財產第1號;祭祀典禮則被定為國家重要無形文化財產第55號。
漫步宗廟,感覺恰似時光倒流,與朝鮮封建王朝的歷代國王和王后的神靈發生著一種神秘的交流。此處幽靜的祭祀之所身處塵世紛雜的現代都市漢城,卻保持了其精神上的神聖之感。祭所幽靜沉寂,靜靜的庭院與傳統的建築相交融,體現了統治朝鮮精神和哲學領域達很多世紀的儒家忠孝思想。每年五月的第一個星期日,當空氣中充溢著新鮮的樹葉的清香,這座寂靜的古廟開始煥發了生機,最後一代王朝的後代們紛紛趕來參加家族的祭祀活動。成千上萬好奇的觀光者包括一些外國人匯集此地,觀看一直盛行於朝鮮王朝的神秘皇家祭祀儀式在現代如何被莊嚴的舉行。場面壯觀,音樂、舞蹈聲勢宏大,儀式通常要由數百名祭祀人員和身著彩服的藝術家經數小時才能完成。幽長的音調和緩慢的舞步更增添了肅穆的氣氛,儀式按照儒家的傳統進行,旨在頌揚王朝的每一個帝王。
宗廟今天已成為韓國建築的一處典範和全國慶典活動的主要場所。宗廟代表了朝鮮過去人們的精神信仰,木質建築則顯示了朝鮮建築史上罕有的建築美感。此處舉行的儀式則蘊含了在韓國各重要領域起重大影響的儒家忠孝思想精華。
宗廟是保存的最古老和最真實的孔子聖殿。宗廟是為了祭祀朝鮮王朝的先祖,從十六世紀起它一直保持的形式,並收藏了碑石,上面印有創始人家族成員的教義。在祭祀儀式上,表演音樂、舞蹈、和唱歌,這種十四世紀的傳統一直延續到今天。
宗廟是供奉李朝歷代國王牌位、舉行祭祀的地方。1394年太祖(1335-1408)李成桂在創立李氏王朝後,在新的都城即漢陽修建了景福宮,同時也在這裡修建了宗廟。由於這裡很好地保留了莊嚴的祭禮、祭禮樂等古老的傳統及習俗,因而被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宗廟為供奉朝鮮時期歷代王和王妃以及被推崇的王和王妃神位的祠堂。宗廟為朝鮮時期的寺廟建築,由正殿和永寧殿組成。宗廟以韓國儒家傳統的表現、流傳至今的禮儀遺產以及建築的價值等,1995年12月被評定為世界文化遺產。宗廟為舉行祭禮的地方,所以其建築不能奢華。正因為如此,建築高度節制而簡煉,裝飾、色彩和花紋也儘量單純而簡潔,以突出必要的空間。布局、結構、裝飾、色彩的簡潔和單純把宗廟建築升華為象徵的高度。
在正殿的19個龕室里供奉著19位王和30位王后的神位,在正殿西邊永寧殿的16個龕室里供奉著從正殿移來的15位王和17位王后,以及英王和王妃的神位。宗廟的祭禮每年定期舉行5次,如國家有特殊的變化可隨時舉行,以告知神靈。祭禮伊始,大王親自到各神室前行大禮四次、敬酒,對所有神位一視同仁,不敢有所疏漏。在舉行祭禮時,演奏的音樂為"保太平"和"正大業"。當時的音樂用編鐘、編磬等一般雅樂器,配以唐笛、長鼓、牙箏等唐樂器和大芩等鄉樂器,編成獨特的旋律,突出了節奏的莊重和曲調的典雅。如今的宗廟祭禮每年5月的第一個周日,由繼承朝鮮王朝血統的全州李氏子孫舉行。
宗廟於1394年朝鮮王朝從開城遷都漢陽時建於此,16世紀末因壬辰倭亂燒毀,在宣祖37年(1604年)商議重建,宣祖41年施工,光海君即位的1608年5月落成。宗廟祭禮,與宗廟這個空間、禮儀順序、禮儀食飲和祭器、樂器、儀仗品、禮儀音樂和舞蹈等相諧調,而且在1462年定型以後幾乎原封不動地傳承了500多年,這樣的綜合性禮儀文化在全世界都罕見。
祭祀已故國王的做法是從中國傳來,但將這一傳統保持至今的卻只有此處。正殿內有19間房間,每個房間供奉著一個國王的牌位。正殿牆壁內還有忠於國王的有功之臣傳。提起宗廟必然想到的就是宗廟祭祀樂,它由器樂、歌曲、舞蹈組成,500年前的旋律至今仍在傳唱。
這可謂是當今世界上最古老綿綜合性儀祀文化,每年5月的第一個周日都可在此看到祭祀典禮。這是一個可以看到規模盛大的傳統儀式的絕佳機會。
宗廟身為世界文化遺產之一,供奉著朝鮮王朝歷代君王及王妃的神位。建於1394年,主要有正殿、永寧殿和紀念館。與景福宮有天橋相通。宗廟樂是舉行祭祀儀式的祭禮樂,以舞蹈和唱歌的手段演奏的音樂。每年5月的第一個星期天,韓國的皇室後裔就在漢城舉行儀式來紀念皇家的祖先以及他們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音樂是這些儀式重要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漢城宗廟在建築布置上,主要牲是依自然地勢而建,不象中國建築有統一的中軸線。1995年漢城宗廟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宗廟每年在5月份的第一個星期天舉行祭祀朝鮮王朝君主和王妃的儒教儀式——宗廟祭禮。 宗廟祭禮的音樂是朝鮮宮廷音樂的一種,這種祭禮樂源於朝鮮世宗時宮中宴會所用《保太平》和《定大業》,在世宗10年(1464年)補充祭禮所需樂曲,並正式被定為宗廟祭禮樂。此後,經壬辰倭亂和丙子胡亂,宗廟祭禮樂一度被削弱或中斷,但在英祖時期經一些變化,傳承至今。宗廟祭禮樂,在舉行祭禮過程中按程式用不同樂器演奏《保太平》和《定大業》11曲。 在正殿前台階上(上月台)演奏無詞樂曲的樂隊稱“登歌曲”;在台階下(下月台)演奏有詞樂曲的樂隊稱“軒架”。不同時期的樂器編配有所變化,一直傳承至今。
《保太平》和《定大業》簡潔、有力,其內容為讚頌建立偉大國家並使其發展的國王之功德。在演奏祭禮樂的過程中還有表現文治和武功的舞蹈“文舞”和“武舞”的表演。“文舞”頌揚歷代先王們的文德,舞者則伴著《保太平》之樂,左手持笛、右手持帶羽毛的長笛;武舞是讚頌先王們武德的舞蹈,舞者伴著《定大業》之樂,手持木製劍和槍、弓、箭。
在宗廟祭禮樂中,主旋律是打擊樂,外加長笛、竹笛、奚琴、雅箏等管弦樂器的裝飾性旋律。在此基礎上還有長鼓、鑼、太平簫等樂器增添更多樣的曲調,加之伴唱,其濃重和動聽都遠遠勝過其他任何音樂。 宗廟祭禮和宗廟祭禮樂分別被指定為重要無形文化遺產第56號和第1號,保存和傳承下來。2001年,宗廟祭禮和宗廟祭禮樂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