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首爾宗廟

韓國首爾宗廟

首爾宗廟在韓國首爾市鐘路區勛井洞,包括正殿和永寧殿等建築物,是祭祀李氏朝鮮王朝(1392—1910)的歷代國王和王妃的祠堂。王室祖先的神殿銘記著李氏王朝歷代國王及王后,還記載著那些死後追認的人,也是犧牲儀式舉行的地方。宗廟在太祖五年(1396)朝鮮王朝遷都時和景福宮一起建成,後來歷代都曾擴建。包括正殿和永寧殿等建築物,經常舉行有音樂和歌舞的宗教儀式。

1995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建造結構,

歷史沿革

神殿是1394年開始建造的,當時李氏王朝的創始人李成圭,把首都遷移到漢城(今首爾),建造過程歷經從1394年12月到第二年的9月的十個月。由於過世的國王及王后不斷增多,神殿不斷擴展。今天,整個神殿被稱為宗廟,即王室祖先神殿,最初,只有主廳被稱為宗廟,還有一個小建築被稱作永久和平大廳。主大廳在19間臥室中放置著49小塊碑,而永久和平大廳在16間臥室中放置34塊碑,有功大臣大廳有83塊碑,記載著那些對王朝有顯著功勞的人。宗廟是一個重要的文化紀念碑,為子孫保留了李氏王朝的倫理及道德的價值,它以孔教的意識形態支配著臣民的忠孝之心。
1592年,正殿被燒毀,1608年復修。之後又經過了幾次補修,現在有19室和19門。正殿有19位王和30位王妃神位,正殿的院子還有李朝83位功臣的功臣堂。永寧殿在士軫之亂時被倭寇燒毀,後修復,現有16室16門,內有15位王和17位王妃神位。

建造結構

宗廟裡這些建築通常位置不對稱,但整體是對稱的。按照儀禮空間的位次秩序,正殿和永寧殿的屋檐和屋頂的高度,柱子的粗細都不一樣,隨著神主的增加而增築,因此具有獨特的規格和室內空間形狀。在宗廟神殿里有很多建築,包括主大廳和永久和平大廳,保存著祭祀用的Jeonsache-ong,音樂家在那裡排練的Akgongcheong,準備祭祀食物的Hyangdaecheong,和低級管理人員們居住的Subokbang 。主大廳是韓國最長的木製建築,但是樣式過於簡單。
宗廟內有兩條特殊的道路,一條路供靈魂走,另一條供擔當御道祭祀的王走。兩路的路面鋪青磚和石頭因而與一般的路不同。王走的路,其中間比左右兩邊略高,中間只有王和世子才能走,官員則走左右兩邊。這表示韓國的神殿建築顯示尊嚴和權威。
宗廟樂是舉行祭祀儀式的祭禮樂,以舞蹈和唱歌的手段演奏的音樂。每一個宗廟祭禮儀式的次序,祭禮樂為保太平和定大業,歌舞有讚頌文德的文舞和武德的武舞。在韓國祖先的祭祀儀式上,穿著紅色長袍的"音樂家"們用石頭、金屬、木頭、皮革和絲綢等器物奏出了優美的音樂。在這充滿異域情調的音樂迴響在這個神聖的地方的同時,一些衣著精緻的人用祭酒和其他祭品來祭奠他們的祖先,另外一些年輕舞蹈演員則穿著猩紅的服裝,整齊地排成8行8列,邊慢慢地彎曲身體邊搖晃著,表現出的是一種簡單而拘謹的舞姿。在每年5月的第一個星期天,韓國的皇室後裔就在首爾舉行儀式來紀念皇家的祖先以及他們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音樂是這些儀式重要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001年,宗廟祭禮和宗廟祭禮樂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和複雜又華麗的中國太廟相比,首爾宗廟的特點是正面很長,裝飾簡單,色調很少,據說是要體現儒家的簡樸精神。首爾宗廟在建築布置上,主要特徵是依自然地勢而建,所以不象中國建築有統一的中軸線。從外觀上看,時入部、正典部、永寧典部沒有統一性,但建築很巧妙地利用位次秩序和節制的概念,成功地做到整體的統一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