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 《戰國策》是彙編而成的歷史著作,
作者 不明,非一時一人之作。其中所包含的資料,主要出於
戰國時代 ,包括
策士 的著作和
史臣 的記載,匯集成書當在秦統一以後。原來的書名不確定,西漢
劉向 考訂整理後,定名為《戰國策》。
根據戰國時期的史料編訂,反映了戰國時期各國的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動情況和社會面貌。總共三十三篇,按國別記述,計有東周一、西周一、秦五、齊六、楚四、趙四、魏四、韓三、燕三、宋、衛合為一、中山一。記事年代大致上接《
春秋 》,下迄秦統一。以策士的遊說活動為中心,反映出這一時期各國政治、外交的情狀。全書沒有系統完整的體例,都是相互獨立的單篇。
雖然習慣上把《戰國策》歸為歷史著作,但是與《
左傳 》、《
國語 》等有很大不同。有許多記載,作為史實來看是不可信的。如《魏策》中著名的“唐雎劫秦王”,寫
唐雎 在秦廷中挺劍脅逼秦王
嬴政 (即
秦始皇 ),就是根本不可能發生的事情。這一類內容,與其說是歷史,還不如說是故事。
《戰國策》的思想觀念,就其主流來說,與《左傳》等史書也有截然不同之處。劉向序說:“戰國之時,君德淺薄,為之謀策者,不得不因勢而為資,據時而為畫。故其謀扶急持傾,為一切之權;雖不可以臨教化,兵革救急之勢也。”戰國時代,是春秋以後更激烈的大兼併時代,過去還勉強作為虛飾的仁義禮信之說,在這時已完全被打破。國與國之間,如今講的是以勢相爭,以智謀相奪。那些活躍在政治舞台上的策士,也只是以自己的才智向合適的買主換取功名利祿,朝秦暮楚,毫不為怪。
《戰國策》善於述事明理,大量運用寓言、譬喻,語言生動,富於文采。雖然書中所記史實和說辭不可盡信,但其仍是研究戰國社會的重要史料。
作者 《戰國策》用於編輯戰國策的原文章的作者直到現在也沒有確定,
羅根澤 疑出於
蒯通 。這些文章原有《國策》、《國事》、《短長》、《
事語 》、《長書》、《
修書 》等名稱。
西漢末年,
劉向 校錄群書時在皇家藏書中發現了六種記錄
縱橫家 的寫本,但是內容混亂,文字殘缺。於是劉向按照國別編訂了《戰國策》。因此,《戰國策》顯然不是一時一人所作,
劉向 只是戰國策的校訂者和
編訂 者。因其書所記錄的多是東周后期時諸國混戰,縱橫家為其所輔之國的政治主張和外交策略,因此劉向把這本書名為《戰國策》,而該時期亦因此被史家稱為戰國時代。
版本 北宋 時,
曾鞏 奉旨“訪之士大夫家,始盡得其書”,並加以校補,以成今《戰國策》三十三篇,非復舊本,清學者多疑偽,古《戰國策》早已亡佚,今本是取自《
史記 》之偽本。
姚宏 、
鮑彪 、
吳師道 皆有注本。
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一批
帛書 ,其中一部類似於今本《戰國策》,整理後定名為《
戰國縱橫家書 》該書共27篇,其中11篇內容和文字與今本《戰國策》和《
史記 》大體相同。
名篇 作品目錄 今本共33卷:
戰國策卷四 秦二
戰國策卷五 秦三
戰國策卷六 秦四
戰國策卷七 秦五
戰國策卷八 齊一
戰國策卷九 齊二
戰國策卷十 齊三
戰國策卷十二 齊五
戰國策卷十三 齊六
戰國策卷十四 楚一
戰國策卷十五 楚二
戰國策卷十六 楚三
戰國策卷十七 楚四
戰國策卷十八 趙一
戰國策卷十九 趙二
戰國策卷二十 趙三
戰國策卷二十二魏一
戰國策卷二十三 魏二
戰國策卷二十四 魏三
戰國策卷二十五 魏四
戰國策卷二十六韓一
戰國策卷二十七 韓二
戰國策卷二十八 韓三
戰國策卷二十九燕一
戰國策卷三十 燕二
戰國策卷三十一 燕三
戰國策卷三十二 宋衛
共497篇。所記載的歷史,上起前490年智伯滅范氏,下至前221年
高漸離 以築擊秦始皇。
注釋名錄 ^ 羅根澤 《戰國策作於蒯通考》:“《戰國策》始作於蒯通;增補並重編者為劉向;司馬貞所見是否即劉向重編本不可知,今本則有殘闕矣。”
^ 《戰國策·敘錄》中說:“所校中《戰國策書》,中書余卷,錯亂相糅莒。又有國別者八篇,少不足。臣向因國別者略以時次之,分別不以序者以相補,除復重,得三十三篇……中書本號,或曰《國策》,或曰《國事》,或曰《短長》,或曰《事語》,或曰《長書》,或曰《 書》。臣向以為戰國時游士,輔所用之國,為之策謀,宜為《戰國策》。”
寫作特色 1.人物刻畫生動
例如
蘇秦 的故事,生動的刻畫了一個長於論辯、追逐名利的策士,逼真描繪一群勢力庸俗的小人。蘇秦遊說秦國失敗後像乞丐樣回到家中,而“妻不下織,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後來,他發奮圖強,六國封相,路過家門時,“父母聞之,
清宮除道 ,
張樂 設飲,郊迎三十里。妻
側目而視 …嫂蛇行匍匐。”
前後兩個場面的鮮明對照,充分揭露一切以功名利祿為依歸的炎涼世態,暴露了封建倫理道德的虛偽性。
而蘇秦的“讀書欲睡”也是為了高官厚祿,客觀上揭露處於統治階級中下層的策士的醜態。
2.善於諷喻
善於通過諷喻的小故事說明一種道理,生動幽默、耐人尋味。例如“
鄒忌諷齊王納諫 ”以鄒忌借其妻、妾、朋友出於不同目的,讚美其“美於
徐公 ”,說明“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的道理,勸戒齊王不應偏任宮婦近臣的話,而應廣開言路,鼓勵人民進諫。
3.語言風格獨特
雄辯的論說,尖刻的諷刺,耐人尋味的幽默,構成獨特的語言風格。書中的許多寓言故事如“畫蛇添足”、“狐假虎威”等流傳至今為習用的成語。在記錄策士們的言行時,對其不擇手段追求個人功名富貴、
朝秦暮楚 的行為,及其在外交上挑撥是非,玩弄手段的種種陰謀,而不加以批判,反以欣賞的態度加以描繪,是不足取的地方。
歷史評價 《戰國策》一書反映了戰國時代的社會風貌,當時士人的精神風采,不僅是一部歷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好的歷史散文。它作為一部反映戰國歷史的歷史資料,比較客觀地記錄了當時的一些重大歷史事件,是戰國歷史的生動寫照。它詳細地記錄了當時縱橫家的言論和事跡,展示了這些人的精神風貌和思想才幹,另外也記錄了一些義勇志士的人生風采。
《戰國策》的文學成就也非常突出,在
中國文學史 上,它標誌著中國古代散文發展的一個新時期,文學性非常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的刻畫,語言文字的運用,寓言故事等方面具有非常鮮明的藝術特色。清初學者
陸隴其 稱《戰國策》“其文章之奇足以娛人耳目,而其機變之巧足以壞人之心術”。
《戰國策》的思想內容比較複雜,主體上體現了
縱橫家 的思想傾向,同時也反映出了戰國時期思想活躍,文化多元的歷史特點。《戰國策》的政治觀比較進步,最突出的是體現了重視人才的政治思想。
《戰國策》一書是遊說辭總集,幾乎所有縱橫家謀士的言行都在此書。有三大特點:一智謀細,二虛實間,三文辭妙。
《戰國策》一書對
司馬遷 的《
史記 》的
紀傳體 的形成,具有很大影響。《史記》有九十卷的史料直接取自於《戰國策》的史料。但《戰國策》許多記載並不可靠,司馬遷在《蘇秦傳》後曰“世言
蘇秦 多異,異時事有類之者皆附之蘇秦”。
《戰國策》歷來為研究者稱讚其文學價值,但是對它的思想卻是眾說紛紜。這是由於該書與後世的儒家思想不符,過於追逐名利。而且過於誇大縱橫家的歷史作用,降低了史學價值。
編者簡介 劉向 (約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原名
劉更生 ,字子政,西漢末年
經學家 、
目錄學家 、文學家。
沛縣 (今屬江蘇)人。漢皇族楚元王
劉交 四世孫。宣帝時,為諫大夫。元帝時,任宗正。以反對宦官
弘恭 、
石顯 下獄,旋得釋。後又以反對恭、顯下獄,免為庶人。成帝即位後,得進用,任光祿大夫,改名為“向”,官至
中壘 校尉。曾奉命領校秘書,所撰《
別錄 》,為我國最早的圖書分類目錄。治《春秋榖梁傳》。著《
九嘆 》等辭賦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
新序 》、《
說苑 》、《
列女傳 》等書,《五經通義》有清人馬國翰輯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輯為《
劉中壘集 》。
劉向 歷經宣帝 、元帝 、成帝三朝;歷任散騎諫
大夫 、散騎宗正、
光祿大夫 等職。曾屢次上書稱引
災異 ,彈劾宦官外戚專權。成帝時受詔命校書近20年,未完成的工作由其子
劉歆 續成。官終
中壘校尉 ,故又世稱劉中壘。劉向
典校 的古籍主要包括經傳 、 諸子和
詩賦 。典校時,又撰有《別錄》。其後,劉歆以《別錄》為基礎,撰成《
七略 》,這是中國最早的
目錄學 著作。原書已佚。東漢
班固 因《
七略 》而成《
漢書·藝文志 》,從中可以見到《七略》的梗概。據《漢書·藝文志》載 ,劉向有辭賦33篇 ,今僅存《九嘆》一篇,見於《
楚辭 》。劉向的散文主要是
奏疏 和校讎古書的“
敘錄 ”,較有名的有《
諫營昌陵疏 》和《戰國策敘錄》。劉向的散文敘事簡約,論理暢達、舒緩平易是其主要特色。此外,他還編著了《
新序 》、《
說苑 》、《
古列女傳 》3 部歷史故事集 ,是
魏晉 小說的先導。明代
張溥 輯有《
劉中壘集 》,收入《
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中。
《
新序 》是劉向採集舜禹以致漢代
史實 ,分類編撰而成的一部書,原書三十卷,今存十卷,由北宋曾鞏校訂,記載了相傳是
宋玉對楚王問 的話,列舉了楚國流行歌曲《下里巴人》、《陽阿》、《薤露》等,說是“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2、 《說苑》按類編輯了先秦至西漢的一些歷史故事和傳說,並夾有作者的議論,借題發揮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觀念,帶有一定的哲理性。3、《列女傳》:有虞二妃者,帝堯之二女也。長
娥皇 ,次女英。舜父頑母嚚。父號
瞽叟 ,弟曰象,敖游於嫚,舜能
諧柔 之,承事瞽叟以孝。母憎舜而愛象,舜猶內治,靡有奸意。四岳薦之堯,堯乃妻以二女以觀厥內。二女承事舜於畎畝之中,不以
天子 之女故而驕盈怠嫚,猶謙謙恭儉,思盡婦道。瞽叟與象謀殺舜。使
塗廩 ,舜歸告二女曰:“父母使我塗廩,我其往。”二女曰:“往哉!”舜既治廩,乃
捐階 ,瞽叟焚廩,舜往飛出。象復與父母謀,使舜浚井。舜乃告二女,二女曰:“俞,往哉!”舜往浚井,格其出入,從掩,舜潛出。時既不能殺舜,
瞽叟 又速舜飲酒,醉將殺之,舜告二女,二女乃與舜藥浴汪,遂往,舜終日飲酒不醉。舜之女弟系憐之,與二嫂諧。父母欲殺舜,舜猶不怨,怒之不已。舜往于田號泣,日呼旻天,呼父母。惟害若茲,思慕不已。不怨其弟,篤厚不怠。既納於百揆,賓於四門,選於林木,入於大麓,堯試之百方,每事常謀於二女。舜既嗣位,升為天子,
娥皇 為後,女英為妃。封象於
有庳 ,事瞽叟猶若初焉。天下稱二妃聰明貞仁。舜
陟方 ,死於
蒼梧 ,號曰重華。二妃死於
江湘 之間,俗謂之湘君。君子曰:“二妃德純而行篤。詩云:“不顯惟德,百辟其刑之。”此之謂也。
其它相關 人物 1、
蘇秦 :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東周洛陽人。事跡在《
蘇秦始將連橫說秦 》中。蘇秦出身寒微,讀書刻苦,嚮往富貴生活,具有強烈的功名心,且知識豐富,能言善辯,善於運籌帷幄,
為人 主出謀劃策,但沒有自己固定的政治主張與理想,在
戰國時代 縱橫家中他是比較典型的。有關蘇秦的詳細史料,可參見《史記》
蘇秦列傳 ,《
東周列國志 》等。有關蘇秦及其他戰國縱橫家的文學形象,可參見
寒川子 的《
戰國縱橫 》。
2、甘茂:戰國中期秦國名將。
下蔡 (今安徽
鳳台 )人。事跡在《
蘇代 勸秦王留甘茂》中。
甘茂 自秦國逃出後,準備到齊國去。出了函谷關,遇見蘇代(蘇秦族弟),說:“您聽說江上女子的故事嗎?”蘇代說:“沒聽說過。”甘茂說:“在江上的眾多女子中,有一個家貧無燭的女子。女子們在一起商量,要把家貧無燭的趕走。家貧無燭的女子準備離去了,她對女子們說:‘我因為沒有燭,所以常常先到,一到便打掃屋子,鋪蓆子。你們何必愛惜照在四壁上的那一點
餘光 呢?如果賜一點餘光給我,對你們又有什麼妨礙呢?我自認為對你們還是有用的,為什麼一定要趕我走呢?’女子們商量以後,認為她說的對,就把她留下來了。現在我由於沒有才德,被秦國趕走,出了函谷關,願意為您打掃屋子,鋪蓆子,希望不要把我趕走。”蘇代說:“好,我將設法讓齊國重用您。”
3、
周公 旦,西周政治家。周公姓姬,名旦
周武王 之弟,亦稱叔旦。
周文王 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因
采邑 在周,稱為周公。武王死後,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攝政
當國 。武王死後又平定“三監”叛亂,大行封建,建設東都,
制禮作樂 ,還政成王,在鞏固和發展周王朝的統治上起了關鍵性的作用,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周公在當時不僅是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而且還是個多才多藝的詩人、學者。其兄弟
管叔 、蔡叔和
霍叔 等人勾結商紂子
武庚 和徐、奄等東方夷族反叛。他奉命出師,三年後平叛,並將勢力擴展至海。後建成周洛邑,作為東都。相傳他制禮作樂,建立
典章制度 。其言論見於《
尚書 》諸篇。
《戰國策》共33卷,約12萬字。因書所記載的多是戰國時縱橫家為其所輔之國的政治主張和外交策略,因此劉向把這本書名為《戰國策》 ,沿用至今。北宋時,《戰國策》散佚頗多,經曾鞏校補,是為今本《戰國策》。
《戰國策》主要記述了戰國時的縱橫家的政治主張和策略,展示了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歷史的重要典籍。
《戰國策》的文章長於說事,無論個人陳述或雙方辯論,都喜歡渲染誇大,充分發揮,暢所欲言,具有很強的說服力,此外,描寫人物形象極為生動,而且善於運用巧妙生動的比喻,通過有趣的寓言故事,增強文章的感染力。
成語 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擒之。
返璞歸真 ——
顏斶 知足矣,歸反於璞,則終身不辱也《戰國策·齊策》。
窟。《戰國策·齊策四》
狐假虎威 ——虎得狐,狐曰:子勿敢食我,天帝使我長百獸,子若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
行,子隨我後,百獸見我敢有不走者?虎以為然,遂與之偕行,獸見皆走,虎不知獸之畏
己,以為畏狐也。《戰國策·楚策一》
典故 顏率至齊,謂齊王曰:“夫秦之為無道也,欲興兵臨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內自盡計:與秦,不若歸之大國。夫存
危國 ,美名也;得九鼎,厚寶也。願大王圖之!”齊王大悅,發師五萬人,使陳臣思將以救周,而
秦兵 罷。
齊將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顏率曰:“大王勿憂,臣請東解之。”
顏率至齊,謂齊王曰:“周賴大國之義,得君臣父子相保也,願獻九鼎。不識大國何途之從而致之齊?”齊王曰:“寡人將
寄徑 於梁 。”顏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謀之暉台之下,少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
齊王曰:“寡人將寄徑於楚。”對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謀之於葉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終何途之從而致之齊?”
顏率曰:“弊邑固竊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壺醬甀耳,可懷甀挾挈以至齊者,非效鳥集烏飛、兔興馬逝,灕然止於齊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萬人挽之,九九八十一萬人,士卒師徒器械
被具 ,所以備者稱此。今大王縱有其人,何途之從而出?,臣竊為大王
私憂 之。”齊王曰:“子之數來者,猶無與耳。”顏率曰:“不敢欺大國,疾定所從出,弊邑遷鼎以待命。”齊王乃止。
秦攻
宜陽 ,周君謂
趙累 曰:“子以為何如?”對曰:“宜陽必拔也。”君曰:
“宜陽城方八里,材士十萬,粟支數年,公仲之軍二十萬,
景翠 以楚之眾臨山而救之,秦必無功。”對曰:“
甘茂 ,羈旅也,攻宜陽而有功,則
周公旦 也;無功,則削跡於秦。
秦王 不聽群臣父兄之義,而攻宜陽,宜陽不拔,秦王恥之。臣故曰‘拔’。”君曰:“子為寡人謀,且奈何?”對曰:“君謂景翠曰:‘公爵為
執圭 ,官為柱國,戰而勝,則無加焉矣;不勝,則死。不如背秦。援宜陽,公進兵,秦恐公之乘其弊也,必以寶事公。公中慕公之為己乘秦也,亦必盡其寶。’”
秦拔宜陽,景翠果進兵。秦懼,遽效
煮棗 ,韓氏果亦效重寶。景翠得城於秦,受寶於韓,而德東周。
○東周與西周戰
東周與西周戰,韓救西周。為東周謂韓王曰:“西周者,故天子之國也,多名器重寶。
案兵 而勿出,可以德東周,西周之寶可盡矣。”
○東周與西周爭
東周與西周爭,西周欲和於楚、韓。
齊明 謂東周君曰:“臣恐西周之與楚、
韓寶 ,令之為己求地於東周也。不若謂楚、韓曰:‘西周之欲入寶,持二端。今東周之兵不急西周,西周之寶不入楚、韓。’楚、韓欲得寶,即且趣我攻西周。西周寶出,是我為楚、韓取寶以德之也,西周弱矣。”
○東周欲為稻
東周欲為稻,西周不下水,東周患之。蘇子謂東周君曰:“臣請使西周下水可乎?”
乃往見西周之君曰:“君之謀過矣!今不下水,所以富東周也。今其民皆種麥,無他種矣。君若欲害之,不若一為下水,以病其所種。下水,東周必複種稻;種稻而復奪之。若是,則東周之民可令一仰西周而受命
於君 矣。”西
周君 曰:“善。”遂下水。蘇子亦得兩國之金也。
○昭獻在陽翟
昭獻在陽翟,周君將令相國往,相國將不欲。蘇厲為之謂周君曰:“
楚王 與魏王遇也,主君令陳封之楚,令向公之魏。楚、韓之遇也,主君令
許公 之楚,令向公之韓。今昭獻非人主也,而主君令相國往;若其王在陽翟,主君將令誰往?”
周君曰:“善。”乃止其行。
○秦假道於周以伐韓
秦假道於周以伐韓,周恐假之而惡於韓,不假而惡於秦。史黶謂
周君 曰:“君何不令人謂
韓公叔 曰‘秦敢
絕塞 而伐韓者,信東周也。公何不與周地,發重使使之楚,秦必疑,不
信周 ,是韓不伐也。’又謂秦王曰:‘
韓強 與周地,將以疑周於秦,寡人不敢弗受。’秦必無辭而令周弗受。是得地於韓,而聽於秦也。”
○楚攻雍氏
為周謂楚王曰:“以王之強而怒周,周恐,必以國合於所與粟之國,則是勁王之敵也。故王不如速解周恐,彼前得罪而後得解,必厚事王矣。”
○周最謂石禮
周最謂石禮曰:“子何不以秦攻齊?臣請令齊相子,子以齊事秦,必無處矣。子因令
周最 居魏以共之,是天下制於子也。子東重於齊,西貴於秦,秦、齊合,則子常重矣。”
周相呂倉見客於周君。前相工師藉恐客之傷已也,因令人謂
周君 曰:“客者,辯士也,然而所以不可者,好毀人。”
周文君免士工師藉,相呂倉,國人不說也。君有閔閔之心。
謂周文君曰:“國必有誹譽,忠臣令誹在已,譽在上。
宋君 奪民時以為台,而民非之;無忠臣以掩蓋之也。
子罕 釋相為司空,民非子罕而善其君。
齊桓公 宮中七市,
女閭 七百,國人非之;
管仲 故為三歸之家,以掩桓公非,自傷於民也。《
春秋 》記臣
弒君者 以百數,皆大臣見譽者也。故大臣得譽,非國家之美也。故‘眾庶
成強 ,增積成山。’”周君遂不免。
溫人之周,周不納。問曰:“客耶?”對曰:“主人也。”問其巷而不知也,吏因囚之。
君使人問之曰:“子非周人,而自謂非客,何也?”對曰:“臣少而誦《詩》,《詩》曰:‘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濱,莫非
王臣 。’今
周君 天下,則我天子之臣,而又為客哉?故曰‘主人’。”君乃使吏出之。
○或為周最謂金投
或為周最謂金投曰:“秦以周最之齊疑天下,而又知
趙之 難子齊人戰,恐齊韓之合,必先合於秦。秦、齊合,則公之國虛矣。公不若救齊,因佐秦而伐韓、魏,
上黨 、長子趙之有已公東收寶於秦,南取地於韓、魏,因以因徐為之東,則有合矣。”
○周最謂金投
周最謂金投曰:“公負令秦與強齊戰。戰勝,秦且收齊而封之,使無多割,而聽天下;之戰不勝,國大傷,不得不聽秦。秦盡韓、魏之上黨,太原西止秦之有已。
秦地 天下之半也,制齊、楚、
三晉 之命,復國且身危,是何計之道也。”
石行秦謂大梁造曰:“欲決霸王之名,不如備兩周辯知之士。”謂
周君 曰:“君不如令辯知之士為君爭於秦。”
謂薛公曰:“周最於齊王也而逐之,聽祝弗、相
呂禮 者,欲取秦;秦、齊合,弗與禮重矣。有
周齊 ,秦必輕君。君弗如急北兵趨趙以秦、魏,收
周最 以為後行,且反齊王之信,又禁天下之率。齊無秦,天下果,弗必走,齊王誰與為其國?”
○齊聽祝弗
齊聽祝弗外周最。謂齊王曰:“逐周最、聽祝弗、相呂禮者,欲深取秦也。
秦得天下,則伐齊深矣;夫齊合則趙恐伐,故急兵以示秦。秦以趙攻,與之齊伐趙,其實同理,必不處矣。故用祝弗,即天下之理也。”
○蘇厲為周最謂蘇秦
蘇厲為周最謂蘇秦曰:“君不如令王聽最以地合於魏,趙故必怒,合於齊。是君以合齊與強楚。吏產子君,若欲因最之事,則合齊者,君也;割地者,最也。”
○謂周最曰仇赫之相宋
謂周最曰:“仇赫之相宋,將以觀秦之應趙、宋敗三國。三國不敗,將興趙、宋合於東方以孤秦,亦將觀韓、魏之於齊也;不固,則將與宋敗三國,則賣趙、宋於三國。公何不令人謂韓、魏之王曰:‘欲秦、趙之相賣乎?何不合
周最 兼相,視之不可離,則秦、趙必相賣以合於王也。”
○為周最謂魏王
為周最謂魏王曰:“秦知趙之難與齊戰也,將恐齊、趙之合也,必陰勁之。趙不敢戰,恐秦不己收也,先合於齊。秦、趙爭齊,而王無人焉,不可。王不去周最,合與收齊。而以兵之急,則伐齊無因事也。”
○謂周最曰魏王以國與先生
謂周最曰:“魏以國與先生,貴合於秦以伐齊。薛公故主,輕往其薛,不顧其先君之丘墓,而公獨修虛信,為茂行,明群臣,據故主,不與伐齊者產,以忿強秦,不可。公不如謂魏王、薛公曰:‘請為王入齊,天下不能傷齊,而有變,臣請為救之;無變,
王遂 伐之。且臣為齊奴也,如累
王之 交於天下,不可。王為臣賜厚矣,臣入齊,則王亦無
齊之 累也。’”
○趙取周之祭地
趙取周之祭地,周君患之,告於
鄭朝 。鄭朝曰:“君勿患也,臣請以三十金復取之。”周君予之,鄭朝獻趙太卜,因告以祭地事。及王病,使卜之。太卜譴之曰:“周之祭地為祟。”趙乃還之。
杜赫欲重景翠於周,謂周君曰:“君之國小,盡君子重寶珠玉以事諸侯,不可不察也。譬之如張羅者,張於無鳥之所,則終日無所得矣;張於多鳥處,則又駭鳥矣。必張於有鳥無鳥之際,然後能多得鳥矣。今君將施於大人,大人輕君;施於小人,小人無可以求,又
費財 焉。君必施於今之窮士不必且為大人者,故能得欲矣。”
○周公太子死
周公太子死,有五庶子,皆愛之而無適立也。
司馬翦謂楚王曰:“何不封公子咎,而為之請太子?”
左成 謂司馬翦曰:“周君不聽,是公之知困而交絕於周也。不如謂
周君 曰:‘孰欲立也?微告翦,翦今
楚王 資之以地。’”
公若欲為太子,因令人謂相國御展子廧夫空曰:“王類欲令若為之,此健士也,居中不便於相國。”相國令之為太子。
○三國隘秦
三國隘秦,周令其相之秦,以秦之輕也,留其行。有人謂相國曰:“秦之輕重未可知也。秦欲知三國之情,公不如遂見秦王曰:‘請謂王聽東方之處。’秦必重公。是公重周,重周以取秦也。齊重,故有周而已取齊,是
周常 不失重國之交也。”
○昌他亡西周
昌他亡西周,之東周,盡輸西周之情於東周。東周大喜,西周大怒。馮且曰:“臣能殺之。”君予金三十斤。馮且使人操金與書,閒遺昌他。書曰:“告昌他:事可成,勉成之;不可成,亟亡來,亡來。事久且泄,自令身死。”因使人告東周之候曰:“今夕有奸人當入者矣。”候得而獻東周,東周立殺昌他。
○昭翦與東周惡
昭翦與東周惡,或謂照翦曰:“為公畫陰計。”照翦曰:“何也?”“西周甚憎東周,嘗欲東周與楚惡,西周必令賊賊公,因宣言東周也,以西周之與王也。”
照翦曰:“善。吾又恐東周之賊己,而以輕西周惡之於楚。”遽和東周。
○嚴氏為賊
嚴氏為賊,而陽豎與焉。道周,
周君 留之十四日,載以乘車駟馬而遣之。韓使人讓周,周君患之。客謂周君曰:“正語之曰:‘寡人知嚴氏之為賊,而陽豎與之,故留之十四日以待命也。小國不足,亦以容賊?君之使又不至,是以遣之也。’”
○薛公以齊為韓、魏攻楚
薛公以齊為韓、魏攻楚,又與韓、魏攻秦,而藉兵乞食於西周。
韓慶 為西周謂薛公曰:“君以齊為韓、魏攻楚,九年而取宛、葉以北,以強韓、魏。今又攻秦以益之,韓、魏南無楚憂,西無秦患,則地廣而益重,齊必輕矣。夫本末更盛,虛實有時,竊為君危之!君不如令弊邑陰合於秦,而君無攻,又無藉兵乞食。君臨函谷而無攻,令弊邑以君之情謂秦王曰:‘薛公必破秦以張韓、魏。所以進兵者,欲王令楚割東國以與齊也。’秦王出楚王以為和,君令弊邑以此忠秦,秦得無破,而以楚之東國
自免 也,必欲之。楚王出,必德齊,齊得東國而益強,而薛世世無患。秦不大弱,而處之三晉之西,三晉必重齊。”薛公曰:“善。”因令韓慶入秦,而使三國無攻秦,而使不藉兵乞食於西周。
○秦攻魏將犀武軍於伊闕秦攻魏將犀武軍於伊闕,進兵而攻周。為
周最 謂
李兌 曰:“君不如禁秦之攻周。趙之上計莫如令秦、魏復戰。今秦攻周而得之,則眾必多傷矣,秦欲待周之得,必不攻魏;秦若攻周而不得,前有勝魏之勞,後有攻周之敗,又必不攻魏。今君禁之,而秦未與魏講也,而全趙令其止,必不敢不聽,是君卻秦而定周也。秦去周,必復攻魏,魏不能支,必因君而講,則君重矣。若魏不講,而疾支之,是君存周而戰秦、魏也,重亦盡在趙。”
秦令樗里疾以車百乘入周,周君迎之以卒,甚敬。楚王怒,讓周,以其重
秦客 。
游騰謂楚王曰:“昔智伯欲伐厹由,遺之大鐘,載以
廣車 ,因隨入以兵,厹由卒亡,無備故也。桓公伐蔡也,號言伐楚,其實襲蔡。今秦者,
虎狼之國 也,兼有吞周之意,使
樗里疾 以車百乘入周,周君懼焉,以蔡、厹由戒之。故使長兵在前,強弩在後,名曰衛疾,而實囚之也。
周君 豈能無愛國哉?恐一日之亡國,而憂大王。”楚王乃悅。
雍氏之役,韓征甲與粟於周,周君患之,告蘇代。蘇代曰:“何患焉!代能為君令韓不征甲與粟於周,又能為君得高都。”周君大悅,曰:“子苟能,寡人請以國聽。”
蘇代遂往見韓相國公中,曰:“公不聞楚計乎?昭應謂楚王曰:‘韓氏罷於兵,倉廩空,無以守城,吾收之以飢,不過一月,必拔之。’今圍雍氏五月,不能拔,是楚病也,楚王始不信昭應之計矣。今公乃征甲及粟於周,此告楚病也。昭應聞此,必勸楚王益兵守雍氏,雍氏必拔。”公中曰:“善。然吾使者已行矣。”
代曰:“公何不以高都與周?”公中怒曰:“吾無征甲與粟於周亦已多矣。何為與高都?”代曰:“與之高都,則周必折而入於韓,秦聞之,必大怒,而焚周之節,不通其使。是公以弊高都得完周也,何不與也?”公中曰:“善。”不征甲與粟於周而與高都,楚卒不拔雍氏而去。
○周君之秦
周君之秦。謂
周最 曰:“不如譽秦王之孝也,因以應為太后養地。秦王、太后必喜,是公有秦也。交善,
周君 必以為
公功 ;交惡,勸周君入秦者必有罪矣。”
蘇厲謂周君曰:“敗韓、魏,殺犀武,攻趙,取藺、
離石 、祁者,皆
白起 。是攻用兵,又有天命也。今攻梁,梁必破,破則周危,君不若止之。”
謂白起曰:“楚有
養由基 者,善射,去柳葉者百步而射之,
百發百中 。左右皆曰‘善’。有一人過曰:‘善射,可教射也矣?’養由基曰:‘人皆善。子乃曰可教射,子何不代我射之也?’客曰:‘我不能教子
支左屈右 。夫射柳葉者,百發百中,而不已善息,少焉氣力倦,弓撥矢鉤,一發不中,前功盡矣。’今公破韓、魏,殺犀武,而北攻趙,取藺、離石、祁者,公也。公之功甚多。今公又以秦兵
出塞 ,過兩周,踐韓而以攻梁,一攻而不得,
前功盡滅 。公不若稱病不出也。”
楚兵在山南,吾得將為楚王屬怒於周。
或謂周君曰:“不如令太子將軍正迎吾得於境,而君自郊迎,令天下皆知君之重吾得也。因泄之楚曰:‘
周君 所以事吾得者器必名曰謀。’楚
王必 求之,而吾得無效也,王必罪之。”
○楚請道於二周之間
楚請道於二周之間,以臨韓、魏,周君患之。蘇秦謂周君曰:“除道屬之於河,韓、魏必惡之;齊、秦恐楚之取九鼎也,必救韓、魏而攻楚。楚不能守
方城 之外,安能道二周之間?若四國弗惡,君雖不欲與也,楚必將自取之矣。”
司寇布為周最謂周君曰:“君使人告齊王以周最不肯為太子也,臣為君不取也。函冶氏為
齊太公 買良劍,公不知善,歸其劍而責之金。越人請買之千金,折而不賣。將死,而屬其子曰:‘必無獨知。’今君之使最為太子,獨知之契也,天下未有信之者也。臣恐齊王之為君實立果而讓之於最,以嫁之齊也。君為多巧,最為多詐。君何不買信貨哉?奉養無有愛於最也,使天下見之。”
○秦召周君
秦召周君,周君難往。或為
周君 謂魏王曰:“秦召周君,將以使攻魏之南陽。王何不出於河南。周君聞之,將以為辭於秦而不往。周君不入秦,秦必不敢越河而攻南陽。”
○犀武敗於伊闕
犀武敗於伊闕,周君之魏求救,魏王以上黨之急辭之。周君反,見梁囿而樂之也。
綦母恢 謂周君曰:“溫囿不下此,而又近,臣能為君取之。”反見魏王,王曰:“周君怨寡人乎?”對曰:“不怨且誰怨王?臣為王有患也。
周君 謀主 也,而設以國為王扞秦,而王無之扞也。臣見其必以國事秦也秦悉塞外之兵,與周之眾,以攻南陽,而兩上黨絕矣。”魏王曰:“然則奈何?”綦母恢曰:“周君形不小利事秦,而好小利。今
王許 戍三萬人,與溫囿,周君得以為辭於父兄百姓,而利溫囿以為樂,必不合於秦。臣嘗聞溫囿之利,歲八十金,周君得溫囿,其以事王者,歲百二十金。是上黨每患而贏四十金。”魏王因使孟卯致溫囿於周君,而許之戍也。
○韓、魏易地
韓、魏易地,西周弗利。樊餘謂
楚王 曰:“周必亡矣。韓、魏之易地,韓得二縣,魏亡二縣。所以為之者,盡包二周,多於二縣,九鼎存焉。且魏有南陽、鄭地、三川而包二周,則楚方城之外危;韓兼兩上黨以臨趙,即趙羊腸以上危。故
易成 之曰,楚、趙皆輕。”楚王恐,因趙以止易也。
秦欲攻周,周最謂秦王曰:“為王之國計者,不攻周。攻周,實不足以利國,而聲畏天下。天下以聲畏秦,必東合於齊。兵弊於周,而合天下於齊,則秦孤而不王矣。是天下欲罷秦,故勸王攻周。秦與天下俱罷,則令不橫行於周矣。”
○宮他謂周君
宮他謂周君曰:“宛恃秦而輕晉,秦飢而宛亡;鄭恃魏而輕韓,魏攻蔡而鄭亡;邾、莒亡於齊;陳、蔡亡於楚,此皆恃援國而親近敵也。今君恃韓、魏而親秦,國恐傷矣。君不如使
周最 陰合於趙以備秦,則不毀。”
○謂齊王
謂齊王曰:“王何不以地齎周最以為太子也。”齊王令司馬悍以賂進周最於周。左尚謂司馬悍曰:“周不聽,是公之知困而交絕於周也。公不如謂
周君 曰‘何欲置?令人微告悍,悍請令
王進之 以地。’”左尚以此得事。
○三國攻秦反
三國攻秦反,西周恐魏之藉道也。為西周謂魏王曰:“楚、宋不利秦之德三國也,彼且攻王之聚以利秦。”魏王懼,令軍
設舍 速東。
○犀武敗
犀武敗,周使周足之秦。或謂周足曰:“何不謂周君曰:‘臣之秦,秦、周之交必惡。主君之臣又
秦重 而欲相者,且惡臣於秦,而臣為不能使矣。臣願免而行,君
因相 之。彼得相,不惡周於秦矣。’君重秦,故使相往;行而免,且輕秦也,公必不免。公言是而行,交善於秦,且公之成事也;交惡於秦,不善於公且誅矣。
目錄 周策
【卷一·東周】
秦興師臨周而求九鼎
秦攻宜陽
東周與西周戰
東周與西周爭
東周欲為稻
昭獻在陽翟
秦假道於周以伐韓
楚攻雍氏
周最謂石禮
周相呂倉見客於周君
周文君免士工師藉
溫人之周
或為周最謂金投
周最謂金投
石行秦謂大梁造
謂薛公
齊聽祝弗
蘇厲為周最謂蘇秦
謂周最曰仇赫之相宋
為周最謂魏王
謂周最曰魏王以國與先
趙取周之祭地
杜赫欲重景翠於周
周共太子死
三國隘秦
昌他亡西周
昭翥與東周惡
嚴氏為賊
【卷二·西周】
薛公以齊為韓魏攻楚
秦攻魏將犀武軍於伊闕
秦令樗里疾以車百乘入
雍氏之役
周君之秦
蘇厲謂周君
楚兵在山南
楚請道於二周之間
司寇布為周最謂周君
秦召周君
犀武敗於伊闕
韓魏易地
秦欲攻周
宮他謂周君
謂齊王
三國攻秦反
犀武敗
秦策
【卷三·秦一】
衛鞅亡魏入秦
蘇秦始將連橫
秦惠王謂寒泉子
泠向謂秦王
張儀說秦王
張儀欲假秦兵以救魏
司馬錯與張儀爭論於秦惠王前
張儀之殘樗里疾
張儀欲以漢中與楚
楚攻魏張儀謂秦王
田莘之為陳軫說秦惠王
張儀又惡陳軫於秦王
陳軫去楚之秦
【卷四·秦二】
齊助楚攻秦
楚絕齊齊舉兵伐楚
秦惠王死公孫衍欲窮張儀
義渠君之魏
醫扁鵲見秦武王
秦武王謂甘茂
宜陽之役馮章謂秦王
甘茂攻宜陽
宜陽未得
宜陽之役楚畔秦而合於韓
秦王謂甘茂
甘茂亡秦且之齊
甘茂相秦
甘茂約秦魏而攻楚
陘山之事
秦宣太后愛魏醜夫
【卷五·秦三】
薛公為魏謂魏冉
秦客卿造謂穰侯
魏謂魏冉
謂魏冉曰和不成
謂穰侯
謂魏冉曰楚破秦
五國罷成睪
范子因王稽入秦
范睢至秦
范睢曰臣居山東
應侯謂昭王
秦攻韓圍陘
應侯曰鄭人謂玉未理者璞
天下之士合從相聚於趙
謂應侯曰君禽馬服乎
應侯失韓之汝南
秦攻邯鄲
蔡澤見逐於趙
【卷六·秦四】
秦取楚漢中
薛公入魏而出齊女
三國攻秦入函谷
秦昭王謂左右
楚魏戰於陘山
楚使者景鯉在秦
楚王使景鯉如秦
秦王欲見頓弱
頃襄王二十年
或為六國說秦王
【卷七·秦五】
謂秦王曰章
秦王與中期爭論章
獻則謂公孫消章
樓忤約秦魏章
濮陽人呂不韋賈於邯鄲章
文信侯欲攻趙以廣河間章
文信侯出走章
四國為一將以攻秦章
齊策
【卷八·齊一】
楚威王戰勝於徐州
齊將封田嬰於薛
靖郭君將城薛
靖郭君謂齊王
靖郭君善齊貌辨
邯鄲之難
南梁之難
成侯鄒忌為齊相
田忌為齊將
田忌亡齊而之楚
鄒忌事宣王
鄒忌修八尺有餘
秦假道韓魏以攻齊
楚將伐齊
秦伐魏
蘇秦為趙合從說齊宣王
張儀為秦連橫齊王
【卷九·齊二】
韓齊為與國
張儀事秦惠王
犀首以梁為齊戰於承匡而不勝
昭陽為楚伐魏
秦攻趙
權之難齊燕戰
秦攻趙長平
或謂齊王
【卷十·齊三】
楚王死
齊王夫人死
孟嘗君將入秦
孟嘗君在薛
孟嘗君奉夏侯章
孟嘗君燕坐
孟嘗君舍人有與君之夫人相愛者
孟嘗君有舍人而弗悅
孟嘗君出行國至楚
淳于髡一日而見七人於宣王
齊欲伐魏
國子曰秦破馬服君之師
【卷十一·齊四】
齊人有馮諼者
孟嘗君為從
魯仲連謂孟嘗
孟嘗君逐於齊而復反
齊宣王見顏斶
先生王斗造門而欲見齊宣王
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后
齊王見田駢
管燕得罪齊王
蘇秦自燕之齊
蘇秦謂齊王
【卷十二·齊五】
蘇秦說齊閔王
【卷十三·齊六】
齊負郭之民有孤狐咺者
王孫賈年十五事閔王
燕攻齊取七十餘城
燕攻齊齊破
貂勃常惡田單
田單將攻狄
濮上之事
齊閔王之遇殺
齊王建入朝於秦
齊以淖君之亂
楚策
【卷十四·楚一】
齊楚構難
五國約以伐齊
荊宣王問群臣
昭奚恤與彭城君議於王前
邯鄲之難
江尹欲惡昭奚恤於楚王
魏氏惡昭奚恤於楚王
江乙惡昭奚恤
江乙欲惡昭奚恤於楚
江乙說於安陵君
江乙為魏使於楚
郢人有獄三年不決
城渾出周
韓公叔有齊魏
楚杜赫說楚王以取趙
楚王問於范環
蘇秦為趙合從說楚威王
張儀為秦破從連橫
張儀相秦
威王問於莫敖子華
【卷十五·楚二】
魏相翟強死
齊秦約攻楚
術視伐楚
四國伐楚
楚懷王拘張儀
楚王將出張子
秦敗楚漢中
楚襄王為太子之時
女阿謂蘇子
【卷十六·楚三】
蘇子謂楚王
蘇秦之楚三日
楚王逐張儀於魏
張儀之楚貧
楚王令昭雎之秦重張儀
張儀逐惠施於魏
五國伐秦
陳軫告楚之魏
秦伐宜陽
唐且見春申君
【卷十七·楚四】
或謂楚王
魏王遺楚王美人
楚王后死
莊辛謂楚襄王
齊明說卓滑以伐秦
或謂黃齊
長沙之難
有獻不死之藥於荊王者
客說春申君
天下合從
汗明見春申君
楚考烈王無子
虞卿謂春申君
趙策
【卷十八·趙一】
知伯從韓魏兵以攻趙
知伯帥趙韓魏而伐范中行氏
張孟談既固趙宗
晉畢陽之孫豫讓
魏文侯借道於趙攻中山
秦韓圍梁燕趙救之
腹擊為室而鉅
蘇秦說李兌
趙收天下且以伐齊
齊攻宋奉陽君不欲
秦王謂公子他
蘇秦為趙王使於秦
甘茂為秦約魏以攻韓宜陽
謂皮相國
或謂皮相國
趙王封孟嘗君以武城
謂趙王曰三晉合而秦弱
【卷十九·趙二】
蘇秦從燕之趙始合從
秦攻趙
張儀為秦連橫說趙王
武靈王平晝間居
王立周紹為傅
趙燕後胡服
王破原陽以為騎邑
【卷二十·趙三】
趙惠文王三十年
趙使機郝之秦
齊破燕趙欲存之
秦攻趙藺離石祁拔
富丁欲以趙合齊魏
魏因富丁且合於秦
魏使人因平原君請從於趙
平原君請馮忌
平原君謂平陽君
秦攻趙平原君使人請救於魏
秦趙戰於長平
秦圍趙之邯鄲
說張相國
鄭同北見趙王
建信君貴於趙
衛靈公近雍疸彌子瑕
或謂建信君
苦成常謂建信君
希寫見建信君
魏魀謂建信君
秦攻趙鼓鐸之音聞於北堂
齊人李伯見孝成王
【卷二十一·趙四】
為齊獻書趙王
齊欲攻宋
齊將攻宋而秦楚禁之
五國伐秦無功
樓緩將使
虞卿請趙王
燕封宋人榮蚠為高陽君
三國攻秦趙攻中山
趙使趙莊合從
翟章從梁來
馮忌為廬陵君謂趙王
馮忌請見趙王
客見趙王
趙使姚賈約韓魏
魏敗楚於陘山
秦召春平侯
趙太后新用事
秦使王翦攻趙
魏策
【卷二十二·魏一】
知伯索地於魏桓子
韓趙相難
樂羊為魏將而攻中山
西門豹為鄴令
文侯與虞人期獵
魏文侯與田子方飲酒而稱樂
魏武侯與諸大夫浮於西河
魏公叔痤為魏將
魏公叔痤病
蘇子為趙合從說魏王
張儀為秦連橫說魏王
齊魏約而伐楚
蘇秦拘於魏
陳軫為秦使於齊
張儀惡陳軫於魏王
張儀欲窮陳軫
張儀走之魏
張儀欲以魏合於秦韓
張子儀以秦相魏
張儀欲並相秦魏
魏將相張儀
楚許魏六城
張儀告公仲
徐州之役
秦敗東周
齊王將見燕趙楚之相於衛
魏令公孫衍請和於秦
公孫衍為魏將
【卷二十三·魏二】
犀首田盼欲得齊魏之兵以伐趙
蘇代為田需說魏王
史舉非犀首於王
楚王攻梁南
魏惠王死
五國伐秦無功而還
魏文子田需周宵相善
魏王令惠施之楚
魏惠王起境內眾
惠施為韓魏交
田需貴於魏王
田需死
秦召魏相信安君
秦楚攻魏圍皮氏
龐蔥與太子質於邯鄲
梁王魏嬰觴諸侯於范台
【卷二十四·魏三】
秦趙約而伐魏
芒卯謂秦王
秦敗魏於華走芒卯而圍大梁
秦敗魏於華魏王且入朝於秦
華軍之戰
齊欲伐魏
秦將伐魏
魏將與秦攻韓
葉陽君約魏
秦使趙攻魏
魏太子在楚
【卷二十五·魏四】
獻書秦王
八年謂魏王
魏王問張旄
客謂司馬食其
魏秦伐楚
穰侯攻大梁
白珪謂新城君
秦攻韓之管
秦趙構難而戰
長平之役
樓梧約秦魏
芮宋欲絕秦趙之交
為魏謂楚王
管鼻之令翟強與秦事
成陽君欲以韓魏聽秦
秦拔寧邑
秦罷邯鄲
魏王欲攻邯鄲
周肖謂宮他
周最善齊
周最入齊
秦魏為與國
信陵君殺晉鄙救邯鄲
魏攻管而不下
魏王與龍陽君共船而釣
秦攻魏急
秦王使人謂安陵君
韓策
【卷二十六·韓一】
三晉已破智氏
大成午從趙來謂申不害於韓
魏之圍邯鄲
申子請仕其從兄官
蘇秦為楚合從說韓王
張儀為秦連橫說韓王
宣王謂摎留
張儀謂齊王
楚昭獻相韓
秦攻陘
五國約而攻秦
鄭彊載八百金入秦
鄭彊之走張儀於秦
宜陽之役
秦圍宜陽
公仲以宜陽之故仇甘茂
秦韓戰於濁澤
顏率見公仲
韓公仲謂向壽
或謂公仲曰聽者聽國
韓公仲相
王曰向也子曰天下無道
或謂魏王王儆四彊之內
觀鞅謂春申
公仲數不信於諸侯
【卷二十七·韓二】
楚圍雍氏五月
楚圍雍氏韓令冷向借救於秦
公仲為韓魏易地
錡宣之教韓王取秦
襄陵之役
公叔使馮君於秦
謂公叔曰公欲得武遂於秦
謂公叔曰乘舟
齊令周最使鄭
韓公叔與幾瑟爭國鄭強為楚王使於韓
齊明謂公叔
公叔將殺幾瑟
公叔且殺幾瑟
謂新城君曰
胡衍之出幾瑟於楚
幾瑟亡之楚
冷向謂韓咎
楚令景鯉入韓
韓咎立為君而未定
史疾為韓使楚
韓傀相韓
【卷二十八·韓三】
或謂韓公仲
或謂公仲曰今有一舉
韓人攻宋
或謂韓王
謂鄭王
東孟之會
韓陽役於三川而欲歸
張醜之合齊楚講於魏
或謂韓相國
公仲使韓珉之秦求武隧
韓相公仲珉使韓侈之秦請攻魏
客卿為韓謂秦王
韓珉相齊
或謂山陽君
趙魏攻華陽
秦招楚而伐齊
韓氏逐向晉於周
張登請費紲
安邑之御史死
魏為九里之盟
建信君輕韓熙
段產謂新城君
段乾越人謂新城君
燕策
【卷二十九·燕一】
蘇秦將為從北說燕文侯
奉陽君李兌甚不取於蘇秦
權之難燕再戰不勝
燕文公時
人有惡蘇秦於燕王者
張儀為秦破從連橫謂燕王
宮他為燕使魏
蘇秦死
燕王噲既立
初蘇秦弟厲因燕質子而求見齊王
蘇代過魏
燕昭王收破燕後即位
齊伐宋宋急
蘇代謂燕昭王
燕王謂蘇代
【卷三十·燕二】
秦召燕王
蘇代為奉陽君說燕於趙以伐齊
奉陽君告朱讙與趙足
蘇代為燕說齊
蘇代自齊使人謂燕昭王
蘇代自齊獻書於燕王
陳翠合齊燕
燕昭王且與天下伐齊
燕飢趙將伐之
昌國君樂毅為燕昭王合五國之兵而攻齊
或獻書燕王
客謂燕王
趙且伐燕
齊魏爭燕
【卷三十一·燕三】
齊韓魏共攻燕
張醜為質於燕
燕王喜使栗腹以百金為趙孝成王壽
秦並趙北向迎燕
燕太子丹質於秦亡歸
宋衛策
【卷三十二·宋衛】
齊攻宋宋使臧子索救於荊
公輸般為楚設機
犀首伐黃
梁王伐邯鄲
謂大尹曰
宋與楚為兄弟
魏太子自將過宋外黃
宋康王之時
智伯欲伐衛
智伯欲襲衛
秦攻衛之蒲
衛使客事魏
衛嗣君病
衛嗣君時胥靡逃之魏
衛人迎新婦
中山策
【卷三十三·中山】
魏文侯欲殘中山
犀首立五王
中山與燕趙為王
司馬憙使趙為已求相中山
司馬憙三相中山
陰姬與江姬爭為後
主父欲伐中山
中山君饗都士大夫
樂羊為魏將
昭王既息民繕兵
圖書體例 今本共33卷。東周策1卷,西周策1卷,秦策5卷,齊策6卷,楚策4卷,趙策4卷,魏策4卷,韓策3卷,燕策3卷、宋衛策1卷,中山策1卷,共497篇。
《戰國策》所記載的歷史,上起前490年知伯滅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漸離以築擊秦始皇。
參考書目 ·熊憲光,《戰國策研究與選譯》,重慶出版社,1988年 ISBN 753660020
·孟慶祥,《戰國策譯註》,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 統一書號:10093·701
·王守謙,《戰國策全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 ISBN 722102444
·朱友華,《戰國策選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趙丕傑,《戰國策選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年
·藍開祥,《戰國策名篇賞析》,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1年
·何建章,《戰國策注釋》,
中華書局 ,1990年 ISBN 710100622
·何 晉,《戰國策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ISBN 730105101
·范祥雍,《戰國策箋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ISBN 7-5325-4329-3
《 國語·戰國策》,線裝書局,2013-1-1 ISBN:9787512008908
戰國策派 戰國策派是抗戰期間興起的一個以林同濟、雷海宗 、陳銓(都是留德出身)等人為中心,以1940年在昆明創辦的半月刊《戰國策》 雜誌。戰國策派在抗日戰爭時期出現,他並不是一個純文學或以文學為主的社團,而是政治、哲學、歷史、文學相統一的一個綜合性社團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