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特徵,水文概況,土壤類型,自然災害,自然資源,水資源,植物資源,動物資源,礦產資源,人口,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運輸,交通,運輸,社會事業,科技事業,教育事業,文化事業,醫療衛生,勞動就業,社會保障,社會福利,環境保護,歷史文化,風景名勝,著名人物,
歷史沿革
鳳台早期屬徐、揚二州(淮北為徐,淮南為揚)之境。
西周,屬青揚二州(青、揚以淮為界)之境。
春秋,時為州來國,後被楚國所滅,為楚之州來城。周簡王二年(前584年)秋8月,吳入州來。周景王七年(前538年)楚冉丹城州來。周景王十六年(前529年)吳滅州來,季札封延陵後轄州來城,故名延州來。周敬王二十七年(前493年)冬十一月,吳把蔡昭侯由河南新蔡遷都於州來,遂改名為下蔡。歷經昭侯、成侯、元侯、侯齊五代,歷時47年。
戰國時,蔡世家侯齊四年(前446年),楚惠王滅蔡,蔡侯齊亡,下蔡仍屬楚地。
秦代,秦滅楚後統一中國,實行郡縣制。置下蔡縣,屬泗水郡,九江郡。西楚時項羽立英布為九江國王,下蔡屬九江國。
西漢,漢初高帝五年(前202年)立淮南國,下蔡淮南國。元狩元年(前122年)淮南國廢,為九江郡,下蔡縣屬沛郡。
晉初下蔡屬淮南郡。晉末南北分裂,戰事頗繁,縣境來去無常,又在縣境內設定了很多屯兵的城戍。南北朝時,下蔡屬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置下蔡郡。
隋代,開皇初下蔡郡廢,仍置下蔡縣,屬淮南道。
唐代,武德四年(621年)於縣置渦州,為州治。武德八年州廢,仍為下蔡縣,屬穎州(今阜陽)。
五代十國,下蔡屬潁州(今阜陽),南唐、後周因之。周世宗顯德四年(957年)三月,攻克壽州(今壽縣),世宗以其難以攻克,逐將壽州移治於下蔡,降為防禦州並恢復其軍為忠正軍,原壽州為壽春縣(今壽縣)。
宋代,北宋下蔡為壽州,屬淮南西路,政和六年(1116年)壽州升為府,名為壽春府,下蔡為府治,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府廢。南宋與金劃淮為界,下蔡為金之壽州,壽春為宋之壽州,故有“南北壽州”。
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九月,壽春縣、安豐縣、下蔡縣廢,併入壽州。在下蔡鎮設巡檢司。
清壽州屬鳳陽府。雍正十年(1732年)兩江總督尹繼善呈奏清延批准,於壽州北分設一縣,添知縣一員,典史一員,分疆而理,因縣北有鳳凰山而得鳳台縣名。雍正十一年正式分置,與壽州同城治理(縣衙設在今壽縣城東北角)。同治四年(1865年)冬移縣治於下蔡,隸屬鳳陽府管轄。
中華民國初,廢州府,縣直隸安徽省。民國三年(1914年)6月屬淮泗道(道尹駐鳳陽)。民國十七年(1928年)8月,廢道,直隸安徽道。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10月,屬安徽省第四行政督察區,隸屬壽縣專員公署。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屬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區,隸屬阜陽專員公署。抗日戰爭勝利後屬淮南專員公署。
1949年1月12日,鳳台縣解放,劃屬阜陽專員公署。
1977年1月20日,劃屬淮南市管轄。
1999年11月毛集設立正縣級建制“淮南市毛集社會發展綜合實驗區”,成為淮南直管。
2006年,撤銷夏集鄉,設立夏集鎮。
2010年,撤銷焦崗鄉,設立焦崗湖鎮。
2013年10月1日,將鳳台縣的李沖回族鄉整建制和城關鎮淮河以南的蘆塘、西魏、淮豐、勝利、拐集、燈塔、山趙、夏灣、淮濱、黑龍潭10個社區(即鳳台經濟開發區)正式劃歸淮南市八公山區管轄(2013年12月31日省政府批准同意上述調整)。
2013年末,鳳台縣面積894平方千米,人口64.2萬人,轄8個鎮、8個鄉、1個經濟開發區,36個社區,213個行政村(含經濟開發區、李沖回族鄉數據)。毛集實驗區面積201平方千米,人口12.93萬人,轄毛集鎮、夏集鎮、焦崗湖鎮,5個社區、38個行政村
2014年12月26日,正式撤銷丁集鄉,設立丁集鎮。2015年7月1日,將八公山區的李沖回族鄉、鳳台經濟開發區及管理的社區正式劃歸鳳台縣管轄(淮[2015]66號)。
2015年10月9日,經安徽省人民政府同意,撤銷鳳台縣劉集鄉設立劉集鎮,鎮政府仍駐劉集村。
行政區劃
截至2018年,鳳台縣下轄15個鎮、4個鄉。鳳台縣政府駐城關鎮鳳城大道。
統計用區劃代碼 | 名稱 |
340421100000 | 城關鎮 |
340421102000 | 新集鎮 |
340421103000 | 朱馬店鎮 |
340421104000 | 岳張集鎮 |
340421105000 | 顧橋鎮 |
340421106000 | 毛集鎮 |
340421107000 | 夏集鎮 |
340421108000 | 桂集鎮 |
340421109000 | 焦崗湖鎮 |
340421110000 | 鳳凰鎮 |
340421111000 | 楊村鎮 |
340421112000 | 丁集鎮 |
340421113000 | 劉集鎮 |
340421114000 | 大興鎮 |
340421115000 | 尚塘鎮 |
340421204000 | 古店鄉 |
340421205000 | 錢廟鄉 |
340421209000 | 關店鄉 |
340421212000 | 李沖回族鄉 |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鳳台縣位於安徽省中部偏北,淮河中游,東臨
淮南市區,北依
亳州市利辛縣、
蒙城縣,西接潁上縣,南隔淮河與
壽縣相望。縣域呈東南、西北斜形,介於北緯32°33′—33°、東經116°21′—116°56′之間,南北長50千米,東西寬約42千米,總面積1100平方千米。縣城距首都北京直線為810千米,距省會合肥111千米,距淮南市區30千米。
地形地貌
鳳台縣境內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海拔40至19.45米不等,地面自然比降為1/7000至1/10000。由於河流變遷,互動沉積,以及歷次黃、淮泛的侵蝕和堆積,加之人為活動的影響,形成“大平小不平”的地貌特點。淮河以北,地面平闊;沿淮河和西淝河兩岸,由於歷次汛期漲水而沉積泥沙,形成了0.5至2千米的“河漫灘涂”(即低洼灣地)。西淝河與淮河接口處,因汛期受淮水洪峰頂托倒灌向西南泛濫,並反覆沖刷,使河面擴展增寬淤淺,形成董峰湖河口灣地。因淮河泛濫土地化積物的包圍阻隔,形成了典型的焦崗湖“牛軛潮”窪地。焦崗湖以南為自然堤,系經常泛濫的淮水攜帶泥沙沉積而形成的緩崗。淮河南岸與江淮丘陵銜接,局部為石灰岩殘丘,山脊自東向西,為剝蝕構造的低山丘類型。
氣候特徵
鳳台縣地處淮河中游,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是冷暖空氣交匯頻繁地區,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四季分明,夏冬長,春秋短,光照充足,受季風影響明顯。降水年際變化較大,季節分配不均,釀成局部洪澇乾旱。無霜期較長,4至9月份東南風和西南風較多。
溫度根據1949年至1985年氣象資料記載,全縣年平均溫度為15.1℃。1月份最冷,月平均溫度為1.1℃;7月份最熱,月平均溫度為28℃。溫差年均較差為26.9℃。極端最高氣溫為1959年8月24日的41.1℃;極端最低氣溫為1969年1月31日的-21.7℃。
水文概況
河流
淮河:發源於河南省桐柏山的固廟,流經河南、安徽、江蘇。幹流長1000千米。淮河由陸家溝向東入縣境,經喬口孜、方家坎孜向北,經壽塘關向西,經硤山口、西淝河入淮口而折北後向東,經姚澗湖、黑龍潭北行,經九里灣折向東出境入淮南市潘集區境。境內流程33.32千米。
永幸新河:人工河流。界於茨淮新河與西淝河之間,西北自尚塘鄉的王橋向東南入淮,全長42.63千米。
西淝河:發源於河南省鹿邑縣安平集西溫渡口,向東南流經亳縣、渦陽、太和、阜陽、利辛至邵樓村入縣境,由硤山口入淮。境內流程45.2千米,流域面積410平方千米。
茨淮新河:人工河流。由阜陽縣茨河淮鋪改道向東,經阜陽、利辛、蒙城、鳳台、淮南、懷遠入淮河。全長134.2千米,流域面積7127平方千米。
港河:自徐莊與永幸新河交匯處起,向東南經顧橋折南至港河閘入西淝河。境內全長28千米,流域面積110平方千米。
架河:自關店鄉小周莊,向東南流經丁集鄉東部和清明孤堆西部,再經劉巴集東部入城北湖後入淮河。全長29.4千米,流域面積278平方千米。
黑河:原名黑濠溝,或稱黑泥河。是西淝河、茨淮新河之間的一條支流。它發源於蒙城縣郭集南部,向東進入縣境內的大興集,即一分為二,南流為泥河,北流為黑河。黑河東流古路崗入懷遠縣境,全長54千米。縣境內黑河段,上自關店,下至焦莊,過境長23.8千米。
泥河:又稱東泥河或黑泥河。源自鳳台縣米家集西部,與黑河相交,向東南流經武集折南,經淮南市潘集區境內入淮,全長50千米。
湖泊
焦崗湖:舊稱椒水,為沙河故道。位於縣城西南15千米,南濱淮河,北近西淝河。水域東西長10千米,南北寬5千米,湖底高度海拔16.5米。流域面積569平方千米。
金溝湖:位於縣城西北38千米處,原為西淝河右側的河曲帶,金溝自北穿湖流入西淝河。民國初年,金溝湖屢遭黃泛淤淀,到1949年已成為沼澤地。
姬溝湖:古稱雞水,位於縣城西北20千米處,為港河入西淝河處下游的河口段,南北長7千米,東西寬度南首1千米,北首0.6千米,面積為18400畝。建國初期,湖水面積為400平方千米。1956年築淝左堤,將湖一分為二,建有港河閘,上游水面7000餘畝,下游部分已作耕地。
花家湖:位於縣城西北10千米處,為西淝河下游的一個河灣帶。東西長7千米,南北寬1.5至3千米,水域面積23000畝。
城北湖:舊稱十一家湖,位於縣城北3千米處。湖域南北長5千米,東西平均寬度0.5千米,水域面積3800畝。
土壤類型
鳳台縣耕作土壤19個土屬,以黃土、坡黃土、白黃土、淤土、黑土、青白土田、淤坡黃土等為主,共占全縣耕作土壤的89.9%;其中黃土面積最大,為610945畝,占42.8%。較好的土種有坡黃土田、老城坡黃土、油黑土、青白土、白黃土田、兩合土、淤坡黃土、淤心兩合土、容淤白黃土、砂礓黃土田、淤土等,占全縣耕作土壤的25%。多分布在城郊、桂集、顧橋、馬店、丁集、張集、毛集等鄉。較差的土種有飛沙土、蒙沙兩合土、壤心淤礓黃土、沙心淤底兩合土、沙土、沙身淤、新積黃土、淤身兩合土等,面積為69864畝,占全縣耕作土壤面積的4.9%。
自然災害
鳳台縣主要自然災害是旱、澇,其次是蟲、霜。災害次數,旱大於澇,災害程度,澇大於旱。
自然資源
水資源
鳳台縣地表水總量239.2億立方米,可利用量為4.36億立方米。降水及徑流量自北向南遞增,隨降水量多少而產生豐水年或枯水年。據縣水文資料統計,年平均降水量905.2毫米,年平均徑流量深296毫米,徑流總量為3.22億立方米。儲於河、溝、塘、渠之中約1億立方米,可供利用。
鳳台縣屬淮河水系。流徑縣境的有淮河、茨淮新河、西淝河三大河流,另有港河、架河、泥河、黑河、永幸新河5條小河。有焦崗湖、姬溝湖、城北湖、花家湖4個湖泊,面積為46.33平方千米。有大溝25條,總長207.99千米;中溝363條,總長773.6千米;乾渠750條,支渠10000條,總長723千米。全縣總計水面16.76萬畝,占總面積的10.8%。境內小型河、塘、湖、溝、渠縱橫交錯,形成水利排灌網路。
植物資源
花卉:主要有白玉蘭、
萬年青、茉莉、
桂花、玫瑰、海棠、菊花、
山海棠、野菊、梅花、
水仙、迎春、仙人掌、美人蕉、牡丹、吊蘭、
蘭草、含笑、山茶、
繡球花、瑞香、月季、櫻花、木芙蓉等。
動物資源
禽:境內常見鳥類共20餘科60餘種。主要有:喜鵲、黃鸝、
灰喜鵲、棕背斑鳩、燕、大雁、鷹、鵪鶉、畫眉、杜鵑、啄木鳥、麻雀、寒號鳥、
貓頭鷹、鶴、雁門鴿、山麻雀、
八哥、相思鳥、呱呱鳧、喳呼狼、叫天子、黃雀、打狗雕、蒼鷺、銀喉、長尾山雀、紅眉水鴝、大嘴烏鴉、秧雞、
野鴨、
白頭翁、赤肚長嘴雀、竹桔子、百舌子、鐵頭兔等。
魚:常見的有鰱魚、
草魚、鯽魚、
鯰魚、
黃鱔、泥鰍、刀鰍、條魚、
黑魚、赤眼鱒、
銀魚、肥王魚、鱖魚、顎針魚、鰻鱺魚、蝦虎魚、鯿魚、非洲鯽魚、刀鱭魚、麥穗魚等。
礦產資源
鳳台縣礦藏資源豐富,經普查勘探表明,以煤為主,兼有其他多種礦藏資源。
煤炭:境內煤儲藏量達100億噸。主要分布在王集、花家湖、八里塘、張集、桂集、丁集、顧橋、馬店、城關和大山等地。
磷礦:境內儲藏量為180萬噸。主要分布在淮河東岸山區和劉集鄉等地。1953年起正式開發利用。
紫砂石:境內儲藏量為70萬噸。主要分布在淮河東岸山區。尚未開發利用。
高嶺土:境內儲藏量為3000萬噸。主要分布在淮河東岸山區,可作耐火原料。
石灰岩:分布在縣境山區,礦層長達10公里,儲量豐富。可生產400號、500號水泥,並可燒制石灰等建築材料。
錳礦:分布在大山鎮的淮磷、張莊東南山上,儲量不大,呈雞窩狀。
鐵礦:分布在縣城東南的太平山、獅子山、馬家窪等地,儲量不大,呈雞窩狀,不易大規模開採。
人口
截至2017年末,鳳台縣戶籍人口為67.4875萬人,比上年增加了40632人,其中城鎮人口171029人;總人口中男性人口357448人;女性人口317427人,占總人口的比重分別為53.0%、47.0%;出生人口12426人;死亡人口7880人。常住人口59.5萬人(人口抽樣調查數據)。
經濟
綜述
2017年,鳳台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67.107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7%,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33.6467億元,同比增長4.4%;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163.1764億元,同比增長6.9%;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70.2842億元,同比增長7.4%。全縣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4.1:58.6:27.3調整到12.6:61.1:26.3。從三次產業占比來看,第二產業在經濟成長中貢獻突出,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高達61.1%,較上年同期提高2.5%,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達到62.0%,拉動經濟成長4.2%。
固定資產投資
2017年,鳳台縣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743744萬元,同比下降15.0%,其中完成500萬元以上投資1543336萬元,同比下降14.7%;房地產開發投資200408萬元,同比下降17.3%。完成工業投資772751萬元,同比增長31.2%,其中製造業完成投資263718萬元,同比下降29.1%。完成技改投資211000萬元,同比下降4.0%。
財政收支
2017年,鳳台縣完成財政收入385429萬元,增長7.0%,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43068萬元,增長8.7%。其中,增值稅增長32.8%;營業稅下降98.0%;企業所得稅下降31.1%。公共財政預算支出398197萬元,增長10.5%,其中醫療衛生和計畫生育支出47519萬元,同比增長9.7%,占財政預算支出的11.9%;教育支出70197萬元,同比增長3.3%,占財政支出的17.6%;社會保障與就業支出52378萬元,同比增長2.8%,占財政支出的13.2%;城鄉社區事務支出53912萬元,同比下降74.8%。十三類民生支出339970萬元,增長7.5%,占財政支出85.4%;八項支出290823萬元,增長18.0%,占財政支出73.0%。
人民生活
2017年,鳳台縣從業人員工資總額395567萬元,同比增長15.2%;從業人員平均工資70974元/人,同比下降21.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69元,同比增長8.7%;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313元,同比增長9.3%。
第一產業
2017年,鳳台縣實現農林牧漁業實現增加值356434萬元,同比增長4.5%。
種植業
2017年,鳳台縣穀物播種面積86409公頃,同比增長1.9%,穀物總產623606噸,同比增長4.8%;糧食播種面積89025公頃,總產量629784噸,其中:小麥播種面積44957公頃,同比增長2.3%,總產304618噸,同比增長4.9%,水稻播種面積40895公頃,同比增長2.0%,總產317127噸,同比增長5.0%;油料播種面積1318公頃,產量426904噸,同比增長7.5%;棉花播種面積7公頃,產量10噸,同比下降16.7%;蔬菜及食用菌播種面積11033公頃,產量377272噸,同比增長7.5%。
林業
截至2017年末,鳳台縣森林面積11602公頃,森林覆蓋率11.7%,活立木總蓄積量1064994立方米。
畜牧業
2017年,鳳台縣完成肉類總產量49722噸,同比增長4.5%,其中豬肉產量24998噸,同比增長1.2%。禽蛋產量27346噸,同比增長7.1%。
漁業
2017年,鳳台縣水產品產量33105噸,同比增長1.8%。
農業基礎
截至2017年末,鳳台縣農業機械總動力91.6萬千瓦,比上年增長1.0%;農用拖拉機43719台,播種機6118台,水稻直播機321台,水稻插秧機1069台,化肥深施機1462台;農機耕作面積95.0千公頃,機播面積71.4千公頃,機收面積83.0千公頃,農業用運輸機械3360輛。農村用電量41370萬千瓦小時,農用化肥施用量(折純)46459噸,農藥使用量3108噸。獲國家平安農機示範縣、全國農機手大賽季軍等稱號。
第二產業
工業
截至2017年末,鳳台縣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66戶,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033622萬元,同比增長7.2%。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集體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2700萬元,同比下降39.6%;股份制工業完成增加值1029043萬元,同比增長3.1%。國有控股企業完成增加值885844萬元,同比增長5.6%。規模以上工業主要產品產量:原煤983.3萬噸,增長2.4%;發電量2632102萬千萬時,同比下降5.0%;服裝業252.7萬件,同比下降59.5%;麵粉462305噸,同比下降5.5%;大米282068噸,同比增長0.5%,水泥278.4萬噸,同比增長19.3%。
建築業
2017年,鳳台縣實現建築業增加值206826萬元,較上年增長4.9%,全縣13家資質等級以上建築企業實現總產值107463萬元,較上年增長6.6%,實現建築企業利潤總額2367萬元,同比下降61.3%。
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2017年,鳳台縣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總額達789097萬元,同比增長11.6%。人均消費品零售總額為11690元,較上年增加了1168元。年末,限上商貿146家(限上商貿企業108家,限上個體38家),完成限額以上商貿企業零售額249387萬元,同比增長10.9%。引進內資1120000萬元,同比增長4.4%;引進省外億元以上項目資金662600萬元,同比增長10.1%。
對外經濟
2017年,鳳台縣實現外貿進出口額6121萬美元,同比下降11.8%;實際利用外資直接投資4039萬美元,同比增長6.3%。
郵電通信
2017年,鳳台縣完成郵電業務收入39349萬元,同比下降1.0%,其中電信業務收入30385萬元,同比下降6.6%。截至2017年末,鳳台縣固定電話用戶47292戶;行動電話用戶453293戶,比上截至2017年末,鳳台縣減少21747戶,每百人擁有行動電話67.2部;截至2017年末,鳳台縣網際網路用戶達92760戶,比上截至2017年末,鳳台縣淨增11198戶。
金融業
截至2017年末,鳳台縣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2863409萬元,比年初增加339851萬元,同比增長13.5%,其中,住戶存款餘額1808858萬元,比年初增加178613萬元,同比增長10.9%;非金融企業存款餘額536158萬元,比年初增加171200萬元,增長43.8%。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1679400萬元,比年初減少140067萬元,同比下降7.7%,其中,住戶貸款584438萬元,比年初增加142838萬元,增長32.3%;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1094963萬元,比年初減少282904萬元,同比下降20.5%。各項貸款中境內短期貸款650892萬元,比年初減少297866萬元;境內中長期貸款986539萬元,比年初增加163307萬元。
交通運輸
交通
2017年,鳳台縣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實現增加值94274萬元,比上年增長3.8%。
運輸
截至2017年末,鳳台縣民用汽車擁有量59906量,比上年增長13.9%,其中私人汽車49975輛,同比增長11.4%。全縣完成貨物運輸量1045萬噸,比上年增長8.8%。貨運周轉量168868萬噸/千米,比上年下降1.0%。完成客運量1261.3萬人次,客運周轉量33752萬人/千米。
社會事業
科技事業
截至2017年末,鳳台縣有高新產業企業20家,完成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128017萬元,同比增長92%;申請專利391件,其中發明專利246件;授權61件,其中發明專利8件。認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4家、省高新技術培育企業8家;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158件,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2.8件;獲國家級科技成果鑑定2項,申報省科技獎1項,市5項,獲市科技獎3項。全縣科技經費投入5644萬元,增長5.1%。
教育事業
截至2017年末,鳳台縣共有學校數262所,其中中等職業技術學校2所,普通中學32所,國小110所,幼稚園117所。在校學生數116742人,其中中等職業技術學校2661人,普通中學31978人,國小57452人,幼稚園24418人。專任教師6156人,其中中等職業技術學校131人,普通中學專任教師2293人,國小專任教師2800人,幼稚園專任教師890人。全縣教育經費投入70192萬元,同比增長3.3%。全縣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為100%,國小畢業升學率100%,國中畢業升學率87.3%,高中畢業升學率92.3%。
文化事業
截至2017年末,鳳台縣共有藝術表演團2個,文化館(站)18所、劇場、影劇院3個、體育館1個、圖書館1個、農家書屋243家,公共圖書館圖書總藏量6.9萬冊;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100%。圖書館、文化館、體育館、鄉鎮(含經濟開發區,下同)綜合文化站、農家書屋等文化陣地全部免費開放。
醫療衛生
截至2017年末,鳳台縣共有醫療衛生服務機構338家,其中縣級醫院2家,鄉鎮衛生院15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家,社區衛生站和村衛生室248家,個體診所39家,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婦幼保健院1個。各類衛生技術人員中887人,其中:執業醫生632人,執業助理醫生255人,註冊護士1321人。全縣醫療機構擁有病床數2240張,縣人民醫院530張,縣中醫院330張,鄉鎮衛生院490張,其他醫療機構890張,每千人病床數為3.8張。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532639人,參合率108.70%;適齡兒童第一類疫苗接種率98%以上,完成接種劑次22劑次。傳染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率100%。
勞動就業
截至2017年末,鳳台縣單位從業人員58165人,較上年增加9人,其中,第一產業950人,與上年持平;第二產業33025人,較上年減少1379人;第三產業24191人,較上年增加1389人。從業人員工資總額395567萬元,年平均工資70974元/人。全縣城鎮新增就業人數9980個,較上年增加3018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0%,失業參保人數35424人。
社會保障
截止2017年末,鳳台縣參加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人數348926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61456人;參加城鎮居民醫療保險人數63556人;參加城鎮職工醫療保險人數60703人;參加失業保險人數35424人;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數532639人。
社會福利
截止2017年末,鳳台縣有各種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數22個,各種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床位數2428床,截至2017年末,鳳台縣有4491人參加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有10613人參加了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農村五保供養人數4703人。
環境保護
截至2017年末,鳳台縣重點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21842噸,氮氧化物排放量5824噸,煙(粉)塵排放量3493噸,污水處理廠2座,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率達到93.0%,全縣有垃圾處理站19個,城區4個;全縣空氣品質平均優良天數為178天,占全年比例為48.9%;單位GDP能耗0.526噸標準煤/萬元,同比下降9.4%。
歷史文化
孤堆寺古村落遺址 位於馬店鄉利民村孤堆寺,南距港河85米,北距運糧溝9米。屬新石器時代至西周時期。遺址為1高台,面積38平方米,高4米,破壞嚴重。出土有大量鹿角、鬲足等。
趙家孤堆
位於夏集鎮立新村,南距夏集2里。為唐代遺址。孤堆高出地面7米,東西長70米,南北長55米,早年已被盜。曾出土有青石床,床面刻有周文王與八駿馬圖案。
陳集孤堆
位於夏集鎮陳集村。時代不詳。東西長70米,南北長60米,高約6米,地表遍布磚瓦片和蚌殼。
李圩孤堆
位於楊村鄉李圩村,西距港河100米。時代不詳。南北長98米,東西長32米,高3米,部分墓磚已外露,相傳解放前曾被盜。
孫叔敖墓
位於毛集鎮梁庵村,北距鳳潁公路120米。時代戰國(楚)。1952年,被當地民眾掘毀,出土有石墓門、陶器等,現已夷為平地。在地表採集有墓磚、陶片等。
謝郢墓
位於劉集鄉謝郢村,南距淮河40米。時代西漢。1982年12月,由省文物研究所清理,出土繩紋陶罐2件。
孤山墓
位於劉集鄉東南3里,孤山山腰間朝陽處,東距淝河大堤35米。時代東漢。1984年農民開山發現,由省文物所發掘,出土文物40餘件。
風景名勝
| 八公山國家森林公園國家4A級旅遊景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位於淮南市八公山區內。206國道可達。距淮南市區約15千米。是集遊覽、觀光、休閒、人文歷史和地質地貌為一體的綜合型風景旅遊區。1998年8月開發建設景區,2001年9月15日對外開放。景區整體規劃面積120餘平方千米,其中核心區面積為18.85平方千米。大小40餘座山峰起伏疊障,蒼松迭翠,雄奇靈秀,淮河流經群山之北,曲折環繞而東下。淝河沿山南麓注入淮河。1600年前的淝水之戰,便發生於此,留下了八公山下“草木皆兵、風聲鶴唳”的典故。 |
| 壽唐關 位於縣城南3千米,三峰山東1千米處,又叫過街樓、梳妝檯。現為鳳台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壽唐關始建於五代。當時南唐兵被後周困於壽州,南唐元帥石景達來援,據八公山與後周對峙。後周為對付南唐援兵,建壽唐關。此關青磚砌成,長20米,寬3.6米,高4.5米,上覆磚石。關口呈拱形,可通車馬,為古代鳳台通往壽縣要塞的關口。兩側是懸崖峭壁,頗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至今雄關猶存。壽唐關還曾依山勢建有城牆、重樓、重屋、釧鼓樓等樓台亭閣,今均廢,尚有遺址可見。 |
| 黑龍潭在縣城東0.5千米處,位於淮河東岸的紫金山下。山勢直出淮河中流,奇山峭壁,山曾萬狀。壁下十幾米有大洞,可容百餘人。壁前水極深,為黑龍潭,潭有泉,深數十丈。每遇淮水漲落,潭壁水花四濺,潭中不停發出“咣咚、咣咚”的迴響,景色甚為壯觀。那響聲一直被傳為是棲息在洞中的龍嘯聲。黑龍潭的夜景更為迷人,空中點點繁星和地上的萬家燈火匯於潭水中,畫面層次深遠相交,山林建築的倒影時動時靜,時而傳來三兩聲水嘩,更襯托出夜幕下黑龍潭的靜謐、神秘。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歐陽修兩次路經此地,面對黑龍潭美景,遂吟七絕一首:“紫金山下水長流,嘗記當年此共游。今夜東風吹客夢,清淮明月照孤舟。”大文豪蘇軾,來到黑龍潭,寫成傳世之作《壽春李定卿餞城東龍潭上》。 |
| 硤山口 位於縣城西南約5千米處。為長淮第一硤。被稱作長淮津要的東、西兩硤石各高60米。陡如斧削,隔淮河對峙,相距500多米,扼制著淮河上、下游的水上交通。硤山口因地勢險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時,魏、蜀在此爭戰。南北朝時,東晉與秦軍大戰,這裡是重要的軍事津要。硤石山古有4城,一在東硤石,一在西硤石迤西微平處,俗名城子,山西北隅尚有遺址。一在禹王山腰,一在長山北麓,連同四城,相距不及5里。4座古城堡久廢,今西硤石頂只剩下一座清代建的四角涼亭,名為慰農亭。涼亭古樸典雅,亭額上有“慰農亭”三字,亭兩旁的石柱上刻著一幅清光緒年間鳳台知縣顏海手書對聯:“選勝值公餘,看淮水安瀾,硤山拱秀;繫懷在民隱,願春耕恆足,秋稼豐登。”亭前行數步即為硤石陡壁,陡壁西側懸崖上有摩崖石刻《築城記》。 |
| 茅仙洞位於縣城南3.5千米處的三峰山南坡半山腰中。洞門高約5尺,進深達10餘丈。漢成帝年間,茅盈雲遊朝仙,路經此地,見景色絕佳又有深洞修煉,便留下隱身修道。不久,他的兩個在京都做官的哥哥也辭官來到這裡學道。兄弟3人一邊學道,一邊辟路伐木,建造宮觀,茅仙洞之名由此而得。民國24年(1935年),道教門徒蘇理純、蘇宗善廣為化緣,集資重修殿堂,改名清天觀。現存茅仙洞,清天觀坐落在山坡上一片300多平方米的平台上,正門的拱門頂上刻著清代書法家汪以道手書的“清天觀”3個大字。 |
| 州來八景之——千年皂角樹硤山口位於鳳台縣城西南7華里處,東、西硤石各高60米,兩岸相距500多米,臨淮處壁如斧削,十分險峻,淮水由東南緩緩而來,在此急轉向北,復而東去,形成一道獨特景觀。在西硤石頂上有一座清光緒年間建造的“慰農亭”,亭西側的古皂角樹是淮南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省考古專家考證,這棵皂角樹距今已有1000餘年樹齡,樹幹三人合圍,老乾虬枝,民眾稱之為“神樹”,與慰農亭合併成為“州來八景”之一。 |
著名人物
周泰,字幼平,九江
下蔡(今安徽鳳台)人。三國時期
吳國著名武將。
呂夷簡,字坦夫,今安徽鳳台人。宋仁宗時任宰相,是宋代名相之一,也是宋代著名政治家。
呂公著,字晦叔,今安徽鳳台人人,呂夷簡之子,元祐初年,拜尚書右僕射,兼
中書侍郎,與司馬光同心輔政。
呂祖謙,字伯恭,呂夷簡七世孫,南宋
婺州(今浙江
金華)人,原籍安徽鳳台。人稱
東萊先生。與朱熹、
張栻齊名,同被尊為“東南三賢”,“鼎立為世師”,是南宋時期最著名的理學大家。他所創立的“
婺學”,也是當時最具影響的學派。
廖運澤,字彙川,鳳台縣廖家灣(現屬淮南市田家庵區)人,父廖鴻文,別字子賓,為同盟會會員,1908年參加過
熊成基領導的新軍起義。歷任民革第三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四至六屆中央委員,民革江蘇省委會副主任委員、主任委員,江蘇省參事,江蘇省政協常委、副秘書長.江蘇省政協副主席,江蘇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南京市黃埔軍校同學會會長。
廖運周,鳳台縣廖家灣人(現屬淮南市田家庵區)。1926年入黃埔軍校第五期。1927曾加入過中國共產黨。參加了北伐戰爭和南昌起義。後做兵運工作,任壽縣學兵團教育副官。參加阜陽和正陽關武裝暴動,任鮑剛師的連長、參謀,參加發動蕪湖兵變,任抗日同盟軍第二師九團團長,國民黨軍獨立第四十六旅七三八團團長。抗日戰爭時期,任一一○師六五六團團長、三三○旅旅長、一一○師副師長、師長。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瀋陽炮兵學校校長兼黨委副書記,吉林省體育運動委員會主任,黃埔軍校同學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