楝(苦楝(楝科楝屬植物))

楝(楝科楝屬植物)

苦楝(楝科楝屬植物)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楝(學名:Melia azedarach L. )是楝科,楝屬落葉喬木,高可達10米;樹皮灰褐色,分枝廣展,葉為2-3回奇數羽狀複葉,小葉對生,葉片卵形、橢圓形至披針形,頂生略大。圓錐花序約與葉等長,花芳香;裂片卵形或長圓狀卵形,先端急尖,花瓣淡紫色,倒卵狀匙形,兩面均被微柔毛,花葯著生於裂片內側,且互生,子房近球形,無毛,每室有胚珠,花柱細長,柱頭頭狀,核果球形至橢圓形,內果皮木質,種子橢圓形。4-5月開花,10-12月結果。

分布於中國黃河以南各省區,生於低海拔曠野、路旁或疏林中,已廣泛引為栽培。

該種是材用植物,亦是藥用植物,其花、葉、果實、根皮均可入藥,用根皮可驅蛔蟲鉤蟲,但有毒,用時要嚴遵醫囑,根皮粉調醋可治疥癬,用苦楝子做成油膏可治頭癬。此外,果核仁油可供制潤滑油和肥皂等。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繁殖方法,播種,扦插,栽培技術,林地選擇,造林密度,撫育管理,病蟲防治,主要價值,園林,經濟,

形態特徵

落葉喬木,高達10餘米;樹皮灰褐色,縱裂。分枝廣展,小枝有葉痕。
葉為2-3回奇數羽狀複葉,長20-40厘米;小葉對生,卵形、橢圓形至披針形,頂生一片通常略大,長3-7厘米,寬2-3厘米,先端短漸尖,基部楔形或寬楔形,多少偏斜,邊緣有鈍鋸齒,幼時被星狀毛,後兩面均無毛,側脈每邊12-16條,廣展,向上斜舉。
圓錐花序約與葉等長,無毛或幼時被鱗片狀短柔毛;花芳香;花萼5深裂,裂片卵形或長圓狀卵形,先端急尖,外面被微柔毛;花瓣淡紫色,倒卵狀匙形,長約1厘米,兩面均被微柔毛,通常外面較密;雄蕊管紫色,無毛或近無毛,長7-8毫米,有縱細脈,管口有鑽形、2-3齒裂的狹裂片10枚,花葯10枚,著生於裂片內側,且與裂片互生,長橢圓形,頂端微凸尖;子房近球形,5-6室,無毛,每室有胚珠2顆,花柱細長,柱頭頭狀,頂端具5齒,不伸出雄蕊管。
核果球形至橢圓形,長1-2厘米,寬8-15毫米,內果皮木質,4-5室,每室有種子1顆;種子橢圓形。花期4-5月,果期10-12月。
楝

生長環境

生於曠野或路旁,常栽培於屋前房後。
楝
該植物在濕潤的沃土上生長迅速,對土壤要求不嚴,在酸性土、中性土與石灰岩地區均能生長,是平原及低海拔丘陵區的良好造林樹種,在村邊路旁種植更為適宜。
喜溫暖濕潤氣候,耐寒、耐鹼、耐瘠薄。適應性較強。以上層深厚、疏鬆肥沃、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質的砂質壤土栽培為宜。苦楝喜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年平均溫度為12-20造林地一般在海拔800米以下。在海拔200米左右丘陵區,
土層深厚、通氣、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上生長也不錯,可培育成中小徑材,在低山區可培育大徑材。凡屬酸性或微酸性土類上,如紅壤土、黃壤土、沙壤土,黑沙土及其它類型的填方土等,土質疏鬆、土層深厚、水分充足、排水良好的地方,均適宜栽種苦楝。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中國黃河以南各省區,較常見;已廣泛引為栽培。廣布於亞洲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溫帶地區也有栽培。

繁殖方法

播種

楝樹種子為肉質果,種子成熟後由綠色變為淡黃色。11月可以採種,采後放置在乾燥通風處保存。種皮結構堅硬、緻密,具有不透性,不經處理,種子發芽率極低。播種前將種子在陽光下曝曬2-3天,再放人60-70℃的熱水中浸泡,適當漚制,使果皮變軟,再將其揉搓,用水將果肉淘洗乾淨。另一種方法是在播種前用0.5%高錳酸鉀溶液浸泡2-3分鐘,用清水沖洗乾淨即可。
植物-苦楝(圖1)植物-苦楝(圖1)
播種地要求排水良好、平坦。播種前做好平整圃地、打壟、碎土等工作,播種時期在3月下旬至4月上、中旬,播種量為20-30克/平方米,行距為20-25厘米,溝深3-5厘米。播種後覆土,輕輕鎮壓。有條件的可採用地膜覆蓋,播種後10-15天出苗。楝樹每個果核內有種子4-6粒,出苗後呈簇生狀。當小苗長至5-10厘米時間苗,按株距15厘米定苗,每簇留1株壯苗即可。

扦插

2月下旬或3月上旬選取直徑為0.5厘米的苗根或枝條,剪成長15厘米的插條後再進行扦插。插條上口平截,下口斜截。扦插株距為15-20厘米、行距為30-40厘米,深度為長度的1/3,扦插後將周圍土壤按實。4月上旬,插穗上的不定芽相繼萌發出土。當苗長到5-8厘米時,只保留1個萌櫱,培養成苗乾,其餘的萌櫱抹去。

栽培技術

林地選擇

平原地區選擇肥沃、濕潤、排水良好的宜林地,不宜選擇粘重土壤,土壤含鹽量一般小於0.4%;低山丘陵地區選擇背風向陽、土壤疏鬆肥沃的山麓、山谷地,土層厚度應大於30厘米。
楝
清理和整地:清理造林地上的碎石、枯枝、雜草;採用塊狀整地或帶狀整地。在低山丘陵地區,可採用水平階或魚鱗坑整地。整地結合使用腐熟有機肥,用量每667平方米2000-5000千克;深翻土壤50-80厘米,整平耙細待用。

造林密度

造林密度初植可用每67平方米111株或55株,初植株行距2×3米、3×4米;也可直接用低密度、大株行距造林,株行距5×5米或4×6米。若培養大徑級木材,對初植密度大的林分應施行中期間伐。
栽植穴規格可用50×50×50厘米、60×60×60厘米至70×70×70厘米。

撫育管理

補植補播:栽植當年檢查造林成活率,造林成活率不合格的造林地,應及時進行補植、補播或重新造林。植苗造林的當年補植要用同齡大苗,次年補植要用當年新苗。
楝
肥水管理:栽植後的3年內應加強土壤水、肥管理。每年施肥3次,澆水4-5次。在5、6月份各施一次速效肥,用尿素和磷酸二氫鉀,用量以每株0.5千克為宜。施用方法:在距樹幹20厘米處挖放射溝4-6條,其長度與樹冠相等,寬度、深度為10-20厘米,將肥料均勻撒入溝內,覆土,隨後灌水。在生長旺季視土壤墒情適時澆水。9月份施一次復混肥或有機肥,用量每株2-5千克,伴隨澆水。
中耕除草:造林後應及時進行除草,並與扶苗相結合。對樹穴內外的雜草、雜灌做到除早、除小、除了。每次澆水後地表土層乾結時應給林地及時鬆土。鬆土除草應做到不傷害苗木根系,深度一般10-15厘米。

病蟲防治

主要病害有潰瘍病褐斑病、叢技病、花葉病、葉斑病;蟲害有黃刺蛾、扁刺蛾、斑衣蠟蟬、星天牛為害,但不成大災害。
防治方法:
①營造混交林。
②用50%馬拉松、40%樂果1000倍液,或50%殺螟松、25Yo亞胺硫磷800倍液在5月底至6月上旬防治第一代初孵若蟲。

主要價值

園林

樹形優美,枝條秀麗,在春夏之交開淡紫色花,香味濃郁;耐煙塵,抗二氧化硫能力強,並能殺菌。適宜作庭蔭樹和行道樹,是良好的城市及礦區綠化樹種。苦楝與其他樹種混栽,能起到對樹木蟲害的防治作用。在草坪中孤植、叢植或配置於建築物旁都很合適,也可種植於水邊、山坡、牆角等處。

經濟

邊材黃白色,心材黃色至紅褐色,紋理粗而美,質輕軟,有光澤,施工易,是家具、建築、農具、舟車、樂器等良好用材;用鮮葉可滅釘螺和作農藥,用根皮可驅蛔蟲和鉤蟲,但有毒,用時要嚴遵醫囑,根皮粉調醋可治疥癬,用苦楝子做成油膏可治頭癬;果核仁油可供制油漆、潤滑油和肥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