潰瘍病

潰瘍病是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的俗稱,因潰瘍形成與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關而得名。潰瘍病是一種慢性病,一般少則幾年,多則十餘年甚至幾十年。它的發作呈周期性,發作期和緩解期交替出現,而且發作期間腹痛具有一定的規律。

基本介紹

  • 英文名稱:ulcerdisease
  • 就診科室:內科
  • 常見病因:幽門螺桿菌感染,不良的飲食,精神因素,藥物刺激
  • 常見症狀:上腹部疼痛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併發症,治療,

病因

1.幽門螺桿菌感染
幽門螺桿菌是胃腸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胃潰瘍也不例外。在幽門螺桿菌的作用下,胃黏膜的損傷機制和保護性機制失衡,導致胃黏膜被胃消化液自身消化。
2.不良的飲食
食物進入人體後,最先影響的就是我們的胃,當患者飲食不當時,饑飽不均、暴飲暴食、生冷刺激等就會引起胃液分泌失調,從而引發潰瘍病。
3.精神因素
胃腸疾病和我們的精神狀態密切相關,當患者處於過度緊張或焦慮的狀態時,就會引起大腦皮層過分活躍,導致胃腸功能紊亂,從而導致病發。
4.藥物刺激
許多胃潰瘍患者在發病前都有服用非甾體抗炎藥史,這類藥物會刺激我們的胃黏膜,對其造成損傷,久而久之就會引起潰瘍病。

臨床表現

上腹部疼痛,位於劍突(心窩)下或上腹部中線周圍,呈燒灼性、齧咬性或飢餓性鈍痛、脹痛或隱痛。但有時也僅局限於胸腔下部。疼痛發生後會持續半小時到三小時。一陣陣的疼痛時發時消,經過歷時數周的間歇性疼痛後,會出現一段短暫的無痛期。胃潰瘍多在飯後半小時至2小時內發生疼痛;十二指腸潰瘍則在飯後2~4小時內開始疼痛,直至下次進食才能使疼痛緩解,且常於夜間發作。這種疼痛與飲食有關,常因飢餓、服藥、酸性食物或飲料而誘發。疼痛可以因進食、飲水、服用鹼性食物(如饅頭)而緩解。

檢查

1.胃鏡及胃黏膜活組織檢查
是確診消化性潰瘍首選的檢查方法。胃鏡檢查,可於胃部見圓或橢圓、底部平整、邊緣整齊的潰瘍。病理活檢用於鑑別良性潰瘍和惡性潰瘍。
2.X線鋇餐檢查
(1)龕影為潰瘍病的直接徵象。切線位,龕影凸出於胃內壁輪廓之處,呈乳頭狀或半圓形;正位,龕影為圓形或橢圓形,其邊緣光滑整齊。
(2)龕影周圍黏膜紋:切線位,龕影與胃交界處顯示1~2mm的透明細線影,見於龕影的上緣或下緣,或龕影的整個邊緣。
(3)“狹頸征”:切線位,龕影口部與胃腔交界處有0.5~1cm一段狹於龕影的口徑,稱為“狹頸征”。
(4)“項圈征”:在龕影口部有一邊緣光滑細線狀密度減低區,如頸部戴的項圈。
(5)龕影周圍的“日暈征”:正位,龕影周圍有寬窄不一致的透亮帶,邊緣光滑。
(6)以龕影為中心的黏膜皺襞糾集;呈放射狀分布,其外圍逐漸變細消失,為慢性潰瘍的另一徵象。

診斷

根據病因、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檢查即可做出診斷。

併發症

上消化道出血、穿孔、幽門梗阻和癌變是潰瘍病的四個主要併發症。
上消化道出血是潰瘍病最常見的併發症,大約1/3的患者有出血史,其中十二指腸潰瘍患者比胃潰瘍患者更易發生出血,出血速度緩慢或量較小患者主要表現為解黑大便(柏油樣便或咖啡色便)或大便潛血試驗陽性,出血量多且急時則表現為嘔血,隨後即可出現柏油樣便。
當潰瘍病灶向深部發展並穿透胃壁或十二指腸壁時則發生穿孔,穿孔後胃、十二指腸的內容物可能滲入腹腔引起急性瀰漫性腹膜炎。需進行外科手術修補。
幽門位於胃和十二指腸的交界處,是胃的出口。幽門梗阻多發生於十二指腸球部或幽門潰瘍,由於潰瘍周圍組織炎症、充血和水腫或反覆潰瘍發作,局部瘢痕形成和收縮,使幽門排出道狹窄。表現為上腹部飽脹不適,餐後加重,頻繁嘔吐,嘔吐後可緩解,嘔吐物為未消化的食物。
有少部分的胃潰瘍可以發生癌變,而十二指腸潰瘍則很少癌變。

治療

潰瘍病的治療應做到整體治療與局部治療相結合,治本與治標相結合,藥物治療與飲食調節相結合,心療與體療相結合等。臨床上應做到:①消除症狀;②促進潰瘍癒合;③防治併發症;④預防潰瘍復發。
1.病因治療
如根除幽門螺桿菌,有可能徹底治療潰瘍病,是治療消化性潰瘍的一大進展。
2.藥物治療
可分為抑制胃酸分泌的藥物和保護胃黏膜的藥物兩大類,主要起緩解症狀和促進潰瘍的癒合的作用,常與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配合使用。
3.幽門螺桿菌治療
常用四聯/三聯抗幽門螺旋桿菌療法。質子泵抑制劑PPI、(鉍劑)、2種抗生素分兩次服,連服14天
4.藥物性潰瘍
應立即停用非甾體抗炎藥等直接損傷胃黏膜的藥物,必要時增加胃黏膜保護劑,質子泵抑制劑PPI。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