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縣

壽縣

壽縣,隸屬於安徽省淮南市,位於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南岸,東鄰長豐縣,北與淮南市區、鳳台縣毗鄰,西靠霍邱縣,南與六安市肥西縣相連。介於東經116°27′-117°04′、北緯31°54′-32°40′之間,總面積為2986平方千米。

壽縣別稱壽州壽春,是安徽省第一批入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三個城市之一,歷史上4次為都,10次為郡。是楚文化的故鄉,中國豆腐的發祥地,淝水之戰的古戰場,素有“地下博物館”之稱,壽春楚文化博物館珍藏國家一級文物160多件,二、三級文物2000多件。

截至2018年,壽縣下轄22個鎮、3個鄉、1個開發區、2個農場。

截至2017年末,壽縣常住人口105.7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63.7億元,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45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54.2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64.5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為27.5:33.1:39.4,常住居民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15491元(折合2294美元)。

2018年,壽縣退出貧困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壽縣
  • 外文名稱:Shouxian County
  • 別名壽春壽州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安徽省淮南市
  • 下轄地區:22個鎮、3個鄉、1個開發區、2個農場
  • 政府駐地:壽春鎮
  • 電話區號:0554
  • 郵政區碼:232200
  • 地理位置:安徽省中部、淮河南岸
  • 面積:2986平方千米
  • 人口:105.7萬(2017年常住人口)
  • 氣候條件:亞熱帶北緣季風性濕潤氣候
  • 著名景點:安豐塘、楚王墓、孔廟、清真寺、報恩寺、古城牆、劉安墓
  • 火車站壽縣站(規劃)
  • 車牌代碼:皖D
  • 行政區劃代碼:340422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現狀,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特徵,人口,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運輸,社會事業,科技事業,教育事業,文化事業,體育事業,醫療衛生,勞動就業,社會保障,社會福利,環境保護,歷史文化,花鼓燈,壽州鑼鼓,風景名勝,地方特產,風味小吃,著名人物,

歷史沿革

禹定九州,壽地屬揚州,殷商如制。
為六、蓼國地,襄王三十年(前622年)楚滅六、蓼,地入於楚;景王十六年(前529年)吳略州來,並占壽地;敬王二十七年(前493年)蔡避楚求吳翼護,遷都州來,州來改稱下蔡,壽地屬蔡;貞定王二十二年(前447年)楚滅蔡,地復入於楚。
壽縣古城牆壽縣古城牆
王政六年、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前241年),楚“東徙都壽春,命曰郢”。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破楚克郢,虜楚王負芻,楚亡;越二年秦劃江淮及其以南地區為九江郡,置壽春縣,為郡治。
西漢高祖四年(前203年)封英布為淮南王,都於六(今六安市),壽春為淮南王國地;英布叛死,高祖立子劉長為淮南王,都壽春;劉長廢死,文帝立劉長子劉安為淮南王,仍都壽春;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劉安謀叛死,國除,壽春為九江郡治所;元封五年(前106年)漢置十三州刺史部,壽春為九江郡治所。九江郡屬揚州刺史部。
三國時,江淮為戰沖,壽春為魏淮南郡治所,兼揚州治所。
西晉初,徙揚州治所於建鄴(今南京)。永嘉時劃揚州西部地區為豫州,壽春為淮南郡治所,隸於豫州。
東晉孝武帝時,因避帝後鄭阿春諱改壽春為壽陽。太元八年(383年)前秦苻堅將兵攻占壽陽,淝水之戰晉師大破秦兵,收復壽陽。
南北朝時,宋改壽陽為睢陽,為豫州治所,兼南梁郡治。南齊取代宋,復稱壽陽,為豫州治所。北魏略淮南,再稱壽春,為揚州治兼淮南郡治所。梁克壽春,為南豫州治所兼南梁郡治所;並析壽春南部地置安豐縣。東魏據淮南,壽春復為揚州治所。北齊代東魏,揚州刺史鎮壽春;及陳,復以壽春為豫州治所。北周拔壽春,為揚州治所和淮南郡治所。
開皇八年(588年)置淮南行台尚書省,治所壽春;次年滅陳,改行台省為壽州總管府。大業三年(607年)改置淮南郡,壽春為郡治所。
武德三年(620年)改淮南郡為壽州,隸於淮南道,領3縣。天寶元年(742年)復改壽州為淮南郡,領5縣。乾元初再為壽州,隸於淮南節度使。天復二年(902年),唐封淮南節度使楊行密為吳王,都揚州,壽州為吳國地。
五代初,吳王天祐四年(907年)置壽州忠正軍節度使。吳天祚三年(937年)南唐代吳,以壽州置清淮軍節度使。後周顯德四年(957年)世宗拔壽州,置忠正軍節度使,徙軍治、州治於下蔡,稱北壽春,原壽州地稱南壽春。
北宋太祖時,壽州(治下蔡)隸於淮南西路。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升壽州為壽春府,府治所在北壽春(下蔡),領5縣,南壽春為其一。
八公山風景區八公山風景區
南宋紹興十一年(1141年)金兵渡淮陷壽春、安豐,下廬州,宋軍克之。次年,宋金相約以淮河為界,淮北屬金。金以下蔡為壽州,置防禦使,隸於汴京路(後改稱南京路);宋則置安豐軍,軍治在安豐縣,壽春隸之;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復置壽春府,隸於淮南西路,壽春為府治,領4縣,兼制安豐軍。乾道三年(1167年)改壽春府為淮南西路安豐軍,治所壽春。開禧二年(1206年)金兵復下淮南,占壽春等地;嘉定初,宋金議和,仍以淮水為界,壽春歸於宋。
初,置中書省與11行中書省,淮南各府、縣均隸於河南行中書省。至元十四年(1277年)置安豐路總管府,治所壽春,領5縣。次年改壽春為散府,領3縣。二十八年復為總管府治,領1州、5縣。元至正二十四年、後宋龍鳳十年(1364年),朱元璋據江淮稱吳王,以壽春為壽州治,隸於臨濠府(後更名為鳳陽府,治今鳳陽縣)。
明代,壽州屬南直隸鳳陽府,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以壽州直隸於京師中書省。四年,省壽春、安豐、下蔡三縣,合併為壽州,領2縣,隸於中都臨濠府(後改為鳳陽府)。永樂十九年(1421年)成祖遷都北平府(遷都後更名為順天府),鳳陽府直隸於南京。
初,壽州屬江南省鳳陽府,領2縣。順治十八年(1661年)置江南省左、右承宣布政使司,鳳陽府隸於左司。康熙六年(1667年)析江南省地置安徽省,原江南省左布政使司改稱安徽布政使司,仍駐江寧(今南京市)署理安徽各府、縣政事。雍正二年(1724年)定壽州為散州,不領縣。十一年,析壽州所屬故下蔡縣地暨州城北門以外地置鳳台縣,並劃州城東北隅6坊為鳳台縣治;其界:自賓陽門北側西行入箭道巷,沿東側向北經準提庵巷入西大寺巷,沿北側向西入北大街,沿東側向北越街入紫城街,沿北側西行至街尾向北止於城垣。乾隆二年(1737年)置壽春鎮總兵署於壽州城,制兩淮軍事。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安徽布政使司自江寧遷省會安慶,為撫院的屬衙(稱藩台衙門),州、府均聽命於撫院。同治四年(1865年)徙鳳台縣治於下蔡鎮,原治所轄州城6坊還屬壽州;同年,安徽置3道,壽州隸於鳳潁六泗道(後改為皖北道)鳳陽府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廢道府,改壽州為壽縣,直隸於安徽省。民國三年(1914年),復置道,壽縣屬淮泗道(治鳳陽縣)。民國十七年(1928年)撤道,復隸於省。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10月,壽縣劃屬安徽省第四行政督察區,專員駐壽縣;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2月改屬第三區,專員先後駐立煌(今金寨)、六安;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冬,第三區改為第二區。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月,壽縣和平解放,軍管時期受中共江淮區黨委二地委領導;同時,以壽縣瓦埠湖以東與合肥、定遠縣毗連地區建置壽合縣。2月,軍事管制委員會撤銷,民主政府成立,壽縣改隸於皖西行政公署;同時將鳳台縣所屬的城北各山村劃歸壽縣,置八公、北外2鄉。6月,撤壽合縣建制,原劃出的瓦東地區仍歸壽縣;壽縣隸於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六安專區。
1952年8月隸於安徽省六安專區。1954年2月將縣東北的二十店鄉與隗店、北外鄉的部分行政村劃交淮南市;10月,肥西縣土山區斗鎮鄉靠近吳山廟的3個自然村劃歸壽縣,入三義區吳山鄉。1958年12月,析壽縣真武廟至正陽關一線以南、瓦埠湖南部以西地區建置安豐縣,縣治設石家集,隸於六安專區;其餘地區仍為壽縣,改隸於淮南市。次年4月撤安豐縣,地復入壽縣,壽縣再隸於六安專區。1965年7月將壽縣東部的下塘、楊廟、水湖、楊公4區劃交合肥市長豐縣
2015年12月3日,國務院(國函[2015]206號)批覆同意將六安市壽縣劃歸淮南市管轄。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49年,壽縣設12個區,102個鄉,4個鄉級鎮。
1952年為16個區,221個鄉,21個街道。
1961年為16個區,86個人民公社。
1970年為7個區,2個鎮,33個人民公社。
1971年為7個區,2個鎮,36個人民公社。
1972年為7個區,2個鎮,44個人民公社。
1976年為7個區,2個區級鎮,3個社級鎮,56個人民公社,7個街道。
1977-1982年行政設定基本未變。
1983年改社為鄉,全縣7個區,2個區級鎮,3個鄉級鎮,58個鄉。
1984年為7個區,2個區級鎮,12個鄉級鎮,49個鄉。
2012年,全縣轄21個鎮、4個鄉,632個村。

區劃現狀

截至2018年,壽縣下轄22個鎮、3個鄉、1個開發區、2個農場。壽縣人民政府駐壽春鎮。
統計用區劃代碼
名稱
340422100000
壽春鎮
340422101000
雙橋鎮
340422102000
澗溝鎮
340422103000
豐莊鎮
340422104000
正陽關鎮
340422105000
迎河鎮
340422106000
板橋鎮
340422107000
安豐塘鎮
340422108000
堰口鎮
340422109000
保義鎮
340422110000
隱賢鎮
340422111000
安豐鎮
340422112000
眾興鎮
340422113000
茶庵鎮
340422114000
三覺鎮
340422115000
炎劉鎮
340422116000
劉崗鎮
340422117000
雙廟集鎮
340422118000
小甸鎮
340422119000
瓦埠鎮
340422120000
大順鎮
340422121000
窯口鎮
340422200000
八公山鄉
340422201000
張李鄉
340422203000
陶店回族鄉
340422402000
安徽壽縣經濟開發區
340422500000
壽西湖農場
340422501000
正陽關農場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壽縣位於安徽省中部,淮河南岸,八公山南麓。東鄰長豐縣淮南市,西隔淠水霍邱縣為鄰,南與肥西六安縣毗連,北和鳳台潁上縣接壤,介於東經116°27′-117°04′、北緯31°54′-32°40′之間,總面積為2986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壽縣地處江淮間北部,地形東南高,西北低。由東南向西北呈現出崗地、平原、山地(殘丘)三種地貌。
崗地
壽縣東南部崗地屬剝蝕沉積台地,地形波狀起伏,自東南向西北傾斜,海拔高程25-75米。從炎劉區劉崗鄉至陡澗河岸,具有明顯的梯度,高差為8米,行政範圍包括瓦埠、炎劉、三覺區及安豐區的谷貝鄉、石集鎮、荊塘鄉的甲貝、竹興、古堆、趙樓4村;眾興鄉的黃圩、堆坊、傅崗3村(瓦埠湖沿岸23米以下窪地除外)。崗地面積191萬畝,占壽縣總面積的43.85%。
壽縣崗地分高崗、低崗。
①高崗區域包括瓦埠區的大順、小甸、李山、馬集,炎劉區的三義、劉崗、雙棗7個鄉,面積60萬畝,占崗地面積的31.4%。地貌特點是,起伏明顯,沖崗絕對高差大,水土流失嚴重。
②低崗區域包括三覺區6個鄉,炎劉區的廣岩、船漲、謝墩鄉;瓦埠區的邵店、邢鋪、雙廟、仇集鄉;安豐區的石集、谷貝、荊塘以及眾興鄉的部分村。面積131萬畝,占崗地面積68.6%。境內地勢坡度較小。
壽縣小地貌呈韻律起伏狀排列,可分為崗、塝、沖三種農田地貌。
①崗地海拔高程在50-80米,分陡崗和緩崗兩種。陡崗的相對高差在10-20米,坡度6-8度。因表土受雨水剝蝕,心土裸露,表面形成僵硬板結的上位粘盤馬肝土;緩崗的相對高差8-10米,坡度為2-3度,土層較厚,以上位粘盤馬肝土為主。
②塝是崗與沖之間的過渡地段,作環狀圍繞崗頂,由於侵蝕堆積及人為結果,導致不同層次土地構型,多已墾為水田。表露以瀦育型馬肝土、黃白土為主。
③沖為兩崗之間的溝谷,分上沖、下沖,上沖坡降大,其土體常顯露;下沖坡降小,水流延緩,淤土較厚。
平原
壽縣中部平原、淮淠平原為q3時期黃土剝蝕沉積物。地勢平坦。地面高程21-27米,相對高差在5米以下。
①中部平原範圍廣大,區域包括堰口區、安豐區大部,迎河區東部,雙橋區南部,瓦埠、炎劉區的瓦埠湖沿岸窪地。面積180萬畝,占全縣土地面積的41.4%。中部平原平坦開闊,海拔在18.5-48米之間,是重要的糧油生產基地。
②淮淠平原,呈帶狀分布於淠河、淮河沿岸的沖積平原,南至時家灣,北至建設鄉及孟家湖一帶,面積約14萬畝,占全縣面積的3.1%。區域包括安豐區的太平、隱賢鄉西部,迎河區的時寺鄉、大店、建設鄉西部,孟家湖林場,雙橋區的豐莊鄉西部,澗溝、雙橋鄉北部及菱角鄉,面積38萬畝,占全縣土地面積8.8%。
山地(八公山殘丘)
壽縣八公山脈屬大別山余脈,地處淮北平原與大別山區的過渡地帶,八公山脈橫跨壽縣、鳳台縣、長豐縣和淮南市。大小山峰三百多座。壽縣所轄:東南起淮南打石山東坡,與淮南市呈犬牙交錯狀;西、北至鳳台縣驢蹄山北麓。

氣候特徵

壽縣屬亞熱帶北緣季風性濕潤氣候類型。各主要氣候要素的變化均呈單峰型,有冬夏長,春秋短,四季分明的特點。年平均氣溫為14.8-14.9℃。一月最冷,平均氣溫為0.7℃,一般年份最低溫度均在-6℃以下,極值(1955年1月11日)-24.1℃;7月最熱,平均氣溫27.9℃,最高氣溫35℃以上,極值(1959年8月21日)達40.4℃。平均最高地溫為31.9℃,地面極端高溫(1958年6月25日)69.9℃;平均最低溫為9.3℃,地面極端低溫(1955年7月11日)-26.2℃。最冷為1月,最熱7月,年較差27.2℃。

人口

截至2017年末,壽縣戶籍人口139.85萬人,其中:男性74.55萬人,女性65.3萬人。人口出生率14.26‰,比上年提高1.37‰;死亡率5.6‰,下降0.04‰;自然增長率8.66‰,提高1.41‰。年末常住人口105.7萬人。

經濟

綜述

2017年,壽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63.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9.1%。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45億元,增長3.9%;第二產業增加值54.2億元,增長16.9%;第三產業增加值64.5億元,增長7.5%。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31.1:28.2:40.6變化為27.5:33.1:39.4,其中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27.2%。常住居民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15491元(折合2294美元),比上年增加1834元。
固定資產投資
2017年,壽縣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91.22億元,增長17%。其中:項目投資149.33億元,增長8%,房地產投資完成41.89億元,增長66.6%。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教育、衛生等行業投資快速增長。第一產業投資21.2億元,比上年增長21.6%;第二產業投資66.1億元,增長33.8%,其中:工業投資66.1億元,增長34.6%;第三產業投資103.9元,增長7.7%。
財稅收支
2017年,壽縣實現財政收入16.1億元,比上年增長29.1%,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0.4億元,增長16%。總收入中非稅收入比重19.2%。稅收收入中,增值稅增長80.8%,企業所得稅增長112.7%。財政支出結構繼續最佳化。2017年,壽縣財政支出57.57億元,增長12.6%,其中:教育支出增長13.6%,醫療衛生支出增長25.4%,社會保障與就業支出增長22.9%。
人民生活
2017年,壽縣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635元,比上年增長8.5%,其中:工資性收入13120元,增長7.8%,經營收入2356元,增長8.6%,轉移性收入7075元,增長9.7%。
2017年,壽縣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62元,比上年增長9%,其中:工資性收入1925元,增長9.6%,經營收入5703元,增長6.0%,轉移性收入2414元,增長15.8%。

第一產業

2017年,壽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89.52億元,增長2.6%,其中:林業總產值5.1億元,同比增長16.2%;牧業總產值31.33億元,下降2.8%;漁業總產值17.46億元,增長8.5%。
種植業
2017年,壽縣農作物總播種面積23.55萬公頃。其中:小麥面積9.8萬公頃,下降9.6%;稻穀面積11.09萬公頃,比上年增長2%;油菜籽面積0.36萬公頃,增長2.5%。糧食總產量145.48萬噸,同比增長0.1%。稻穀總產量90萬噸,同比增長6.4%;油菜籽產量0.91萬噸,下降27.8%;棉花產量1024噸,下降51.3%。
林業
2017年,壽縣造林面積4933.8畝。
畜牧業
2017年,壽縣肉類總產量15.08萬噸,增長2%;
漁業
2017年,壽縣水產品產量10.47萬噸,增長1.9%。
生產條件
截至2017年末,壽縣化肥施用量(折純)15.19萬噸,與上年同比下降1.9%。農村用電量29677萬度,下降1.5%。

第二產業

工業
2017年,壽縣實現工業增加值44.58億元,比上年增長20.5%。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31.84億元,同比增長21.1%,輕重工業增加值比例由上年的63.1:36.9變化為61:39。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國有控股企業增加值1.02億元,同比增長1.9%;股份制企業增加值28.7億元,增長20.5%;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企業增加值2.6億元,增長31.1%。在統計的21個行業類別中,總產值實現增長的有18個;其中:農副食品加工業增長30.3%,食品製造業增長14.0%,紡織業增長33.2%,皮革、羽毛及其製品業增長22.9%,木材加工和木、竹、藤、草製品業增長30.0%,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增長37.8%,醫藥製造業增長22.9%,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增長57.3%,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增長18.8%。累計產銷率98.0%。在主要工業產品產量中,飼料、鮮冷藏凍肉、冷凍水產品、服裝加工、商品混凝土和太陽能熱水器分別比去年增長47.3%、10.8%、14.1%、36.7、29.4%和5.8%。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達128家,較上年淨增24家。規模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59.4億元,增長27.6%;實現利稅9.94億元,增長23.7%,其中:利潤8.4億元,增長39.6%。
建築業
2017年,壽縣建築業完成增加值9.65億元,增長3.9%。全縣資質以上建築企業完成總產值21.82億元,實現利潤總額2.17億元。房屋建築施工面積80.88萬平方米,下降9.5%;房屋建築竣工面積59.14萬平方米,同比增長5%。
壽縣蜀山現代產業園壽縣蜀山現代產業園

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2017年,壽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6.7億元,比上年增長11.6%。分城鄉看,城鎮消費品零售額71.6億元,增長11.5%,鄉村消費品零售額25.15億元,增長11.8%。限額以上零售額7.9億元,增長11.3%。
對外經濟
2017年,壽縣實現進出口總額6623.5萬美元,同比增長120.5%,其中出口額6490.6萬美元,增長117.9%。
房地產業
2017年,壽縣房地產開發投資41.89億元,比上年增長66.6%。全縣房屋銷售面積101.15萬平方米,增長69.2%;實現房屋銷售額50.93億元,增長106.3%。
郵電通信
2017年,壽縣郵電業務總量42537萬元,比上年32.9%。其中:電信業務總量32858萬元,比上年增長6.2%。年末三大運營商本地固定電話用戶5.34萬戶,與上年持平;行動電話用戶55.98萬戶,增長3.62%。年末基礎電信運營企業計算機網際網路寬頻接入用戶11萬戶,增長34.4%。
旅遊業
2017年,壽縣共接待遊客482萬人次,同比增長10.8。實現旅遊綜合收入34.3億元,增長10.1%,其中:主要景(區)點門票收入2598萬元。
金融業
截至2017年末,壽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303.58億元,比上年增長18.5%。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188.59億元,增長9.0%。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184億元,比上年增長68%。其中,短期貸款餘額97.31億元,增長99.4%;中長期貸款餘額86.68億元,增長48.4%,中長期貸款中住戶個人貸款餘額41.6億元,增長6.1%。

交通運輸

鴉片戰爭後,壽州地方雖有淮河之輪船,但地方交通仍以自然河道、鄉村大道為主要設施,人畜力車船為主要運輸工具。民國二十年(1931年),始開發淮南煤炭資源,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建成淮南鐵路水家湖至裕溪口段,是壽縣地方現代交通之始;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日本侵略者為掠奪淮南煤炭資源,又建水蚌、大八鐵路。
截至2017年末,壽縣各種路面公路里程3726.2千米(含高速公路),其中:省道131.4千米,縣道588千米,鄉道1286.3千米,村道1634.8千米。縣內高速公路出口3個。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實現增加值78788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9%。

社會事業

科技事業

2017年,壽縣專利申請數1097件,增長74.1%,其中發明專利申請數453件,增長80.5%。專利授權250件,比上年增長27.6%,其中發明專利授權11件,下降21.4%。大力實施科技提升三年行動計畫,新增高新技術企業2家,眾創空間(科技企業孵化器)、星創天地等各類載體2個。

教育事業

截至2017年末,壽縣共有中等職業教育學校7所,在校生12267人。普通中學61所,招生數19652人,在校學生數55902人,畢業生數16314人。其中,高中在校學生16777人,國中在校學生39125人。國小150所,招生數11410人。國小學齡人口入學率為100%。普通高等院校1所,專任教師64人,在校學生1227人,畢業學生397人,招生人數410人。

文化事業

截至2017年末,壽縣擁有文化館1個,博物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有館藏圖書51.5萬冊(含電子圖書)。縣級廣播電台1座,鄉鎮文廣站25個,播放稿件2431篇,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100%。電視發射和轉播台2座,播發電視稿件1925篇,有線電視台1座,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99%。

體育事業

2017年,壽縣共舉辦全民健身運動24次,參加活動人數10000人次,參加縣級以上運動會人數800人次。

醫療衛生

截至2017年末,壽縣共有衛生機構53個,其中:中醫醫院1個、衛生院34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婦幼保健院1個。醫療衛生機構床位2704張。年末衛生技術人員2544人,其中:執業醫生775人,執業助理醫生191人,註冊護士1078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個,床位50張,從業人員88人。

勞動就業

截至2017年末,壽縣從業人員84.98萬人。其中,第一產業43.27萬人;第二產業19.7萬人,增長5.3%;第三產業22萬人,增長3.8%。城鎮新增就業1271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2%。

社會保障

截至2017年末,壽縣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為30126人;參加城鎮職工失業保險人數21948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人數41090人。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76.07萬人,增長6.3%,其中:繳費人數48.86萬人,領取人數21.18萬人。參加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保險的人數達112.27萬人。

社會福利

截至2017年末,壽縣享受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41942人;享受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4883人;農村五保供養人數14994人。

環境保護

2017年,壽縣徵收排污單位147戶,徵收排污費總額220.77萬元,下降38.3%。能源消費總量68.3萬噸標準煤,比上年增長2.7%。電力消費量增長14.1%。單位GDP能耗下降5.9%。

歷史文化

花鼓燈

花鼓燈是壽縣民間歌舞的一種形式。因主要伴奏樂器為花鼓,故名花鼓燈。清光緒年間壽縣地區已有玩燈鬧元宵的風俗。隨著人們藝術欣賞水平的提高,花鼓燈藝術靠扭扭唱唱,已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在壽縣瓦埠湖以西地區,開始出現一些花鼓燈班社演出有故事情節的花鼓燈節目。
壽縣2016年花鼓燈迎春展壽縣2016年花鼓燈迎春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這一民間歌舞,在壽縣發展到了鼎盛時期,男女老少皆能唱會扭,表達人民歡慶解放的喜悅心情。此後原有的花鼓燈藝人大都參加了業餘劇團,花鼓燈這一民間歌舞形式又被搬上了舞台,參加上級舉辦的會、調演,並獲演出獎和創作獎,如花鼓燈《治淮小車》《送郎上堤》《拾棉花》等節目,均獲地區和省的獎勵。花鼓燈,以舞為主,載歌載舞,以傘把子、鼓架子、小丑和蘭花(也稱臘花)為主,傘把子手持岔傘(形似傘的道具),以岔傘的交換來指揮舞台上的表演;男角稱鼓架子,女角稱蘭花,他們是整個花鼓燈表演中的主要角色。解放前,蘭花均由男子扮演,戴上假辮子和彩綢做的珠花,前額紮上頭勒子,上穿彩褂,下穿裙子,粉墨登場。小丑雖不是主要角色,但也是不可缺少的角色,在表演過程中他相間的穿插一些笑話、快板和順口溜之類的語言來逗趣,以活躍演出氣氛。

壽州鑼鼓

壽州鑼鼓是一支為周邊縣市甚至省內外所青睞的並有一定名氣的業餘文藝隊伍。壽州鑼鼓隊的演奏樂譜,是綜合了江淮地區傳統的“十八番”“鳳凰三點頭”“兔子扒窩”“長流水”“大、小絞絲”等鑼鼓譜的精華並加以改編而成。演奏效果既具有中國南方鑼鼓特別是江浙一帶“十翻鑼鼓”的舒緩、柔和的特點,也具有北方中原地區“威風鑼鼓”的高亢、激昂的特點。
壽州鑼鼓壽州鑼鼓

風景名勝

壽縣
正陽關老街正陽關位於壽縣城西南約三十千米的淮、淠、潁三水匯流處,素有“七十二水歸正陽”之稱。正陽關,古名潁口、羊市、羊石、來遠鎮,古隸鳳陽府,今屬壽縣。正陽鎮文物古蹟眾多,清同治時所建東西南北四座城樓,除西門全部拆除外,東、南、北三座城門尚存,鑲嵌在城門拱頂處的內外石刻,更是古鎮的見證。明清時代的古民居隨處可見,古色古香的“四合院”,玲瓏別致的“繡樓”,風趣各異的57條街巷。
壽縣
淮南王墓在壽縣城北兩千米處八公山南麓,靜靜地長眠著一位古人,他便是漢淮南王劉安,漢淮南王墓是一座封土高大,呈覆斗形狀的古墓,周長120米,墓地面積2366平方米,墓四周築有高1米青石護土牆,墓前立有清代安徽布政使吳坤修書寫的“漢淮南王墓”碑刻一方。劉安墓面臨淝水,背依青山。淮南王劉安家族墓地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壽縣
珍珠泉珍珠泉,位於八公山側鳳凰山下。是明代嘉靖《壽州志》上載有的“壽陽八景”中第一勝景。珍珠泉不論春夏秋冬、天旱雨霖,泉水涌流終年不斷。在泉水湧出時,泉池中便會不斷上浮一串串氣泡,形似珍珠。因而人們把這眼古泉名為“珍珠泉”。
壽縣
隱賢老街隱賢古街,青石板上凹陷的足跡印證著歷史的悠久,古街的南端有趙策烈士墓,讓隱賢人民保持著緬懷先烈,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優良傳統。西河沙灘約7.5千米,歷有“西沙公園”的美稱,有豐富的黃沙和鐵砂資源,防護林綿延河畔,是人們夏季納涼休閒的好去處。
壽縣
隱賢泰山古庵千年古廟泰山古庵坐落於古鎮西南,始建於唐憲宗元和十一年,因年湮代遠,迭罹兵燹,原庵的規模,僧尼的更替已無從考證。殿宇為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重修,1991年水毀後,庵院住持聖德大師與徒果成多方募捐,在各級政府和各界朋友的資助下修復古廟。占地36畝,是隱賢古鎮36座古廟中唯一倖存的一座,也是壽縣唯一尚有佛像和丘尼的寺院,寺內供有各種大小佛像30尊。
壽縣
孔廟
壽州孔廟位於壽春鎮西大街中部,始建於唐代,移建於元代,現存明清時期古建築群面積5739.05平方米,是安徽省現存建築體量最大的孔廟,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的建築物、構築物,經過維修,保存基本完好,包括供奉孔子及其弟子的大成殿、敷教坊、明倫堂、壽州碑廊等,具有較高的文化價值。
壽縣
安豐塘
安豐塘,古稱芍陂,距壽縣城30千米,是中國水利史上最早的大型陂塘灌溉工程之一。兩千多年來,安豐塘屢經興廢,新中國成立後,安豐塘經多次整修續建,成為淠史杭灌區一座反調節水庫。安豐塘周長24.6千米,面積為34平方千米,蓄水量最高達1億立方米,灌溉面積達63萬畝。1988年1月13日,國務院公布安豐塘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方特產

壽縣
八公山紫金硯
八公山盛產紫金石。據傳女媧補天所煉的五色石,就留在了八公山上,因石體多呈紫色,故稱作紫金石,八公山也因此被稱作紫金山。
八公山紫金硯乃歷史名硯。北宋杜綰所著《雲林石譜》中記載:“壽春府壽春縣,紫金山石出土中,色紫、琢為硯,甚發墨,叩之有聲,余家舊有風字樣硯,特輕薄,皆遠古物也”。專家推測,八公山產紫金硯,始於漢,盛於唐。由於八公山位居壽州,八公山紫金硯又被稱作壽州紫金硯。
壽縣
郝圩酥梨
八公山位於淮河中游南岸、壽縣城北。山下擁有耕地1.2萬畝,其中林果9000餘畝,是安徽有名的 “萬畝果園”,主要果樹品種為“八公山”酥梨、“安農”水蜜桃。八公山酥梨又名“郝圩”酥梨,原系淮北碭山品種,栽植已有200多年歷史。八公山酥梨呈圓形,皮黃,有蠟質光澤,果肉白色,食之無渣,酥脆爽口,味甜多汁。八公山酥梨含可溶性固形物12%15%。1989年,八公山酥梨在全省水果評選會上被評為“安徽省優質水果”; 1991年,在全省同類水果評比中榮獲第一名;1997年,再次被全省水果評選會評為“安徽省優質水果”。
壽縣
壽縣板橋草蓆
席草即江淮地區常見的燈芯草,是編織睡席的主要原料。板橋草蓆的發展始自上世紀60年代初,席草種植鄉鎮由板橋鎮發展到以其為中心的7個鄉鎮,席草種植面積達到6萬畝,周邊所有鄉鎮席草全部集中到板橋鎮進行加工並貿易。板橋草蓆內貿量位居中國首位,占市場份額的60%左右,年生產各類草蓆2000萬條,外貿出口草蓆6萬條,席草種植、加工兩項合計年創產值7.35億元。
壽縣
壽州香草
在壽縣報恩寺東邊的一塊土地上生長著一種能散發馥郁芳香的植物,就是壽州香草。壽州香草是兩年生草本植物。莖圓、中空,高一米左右,葉對生,花柄長,形似芝麻節,每年九月下種,第二年四月收割,滿城飄香。端午佳節,家家戶戶用乾香草剪碎縫製造型各異的香荷包,以怯臭、驅蟲、避汗氣。
壽州香草,壽縣老百姓又稱它為“離香草”。說它離開家鄉這塊產地越遠香味就越濃,因為它是在楚國將士犧牲的地方長出的,是他們的忠魂變的,楚人雖背井離鄉,但永遠不會忘記英烈在天之靈,“離香(鄉)草”由此得名。
壽縣
壽柴胡
八公山所產柴胡歷史悠久,享有盛名。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編撰的《壽州志·食貨志·物產·藥類》錄其特點:“莖葉肥大而嫩,繁衍茂盛。”這與八公山的地理環境是分不開的,八公山土壤由石灰岩等組成,山坡、山腳系山黃土和山紅土,加之屬於亞熱帶半濕潤氣候,光、熱、水等資源比較充裕,十分適宜柴胡生長。外省外地柴胡的花期,一般在農曆6-8月,而八公山柴胡的花期要比外地提前一個月左右。從藥效上看,在每年清明節稍後,採摘的莖葉最佳,開花時所采之“花胡”次之。八公山柴胡因藥效高、質地好,很受藥家青睞,被專稱為“壽柴胡”。
壽縣
正陽關“三味”
正陽關位於淮河中游的淠河交匯處,港汊縱橫,水道曲折,濕潤的環境,孕育了大面積的濕地、蘆葦叢和眾多動植物,其中,蜆子、鳭子、蒿子被稱做“正陽‘三味’”。
蜆子,俗稱“鮮子”,產於正陽關附近的淮河河道中,不同於沿海或國外的那種,其形狀如蚌,殼狹長,肉多而嫩。無論紅燒、清燉,均是鮮香美味。
鳭子是一種水陸兩棲的候鳥,鹵鳭子味道香鮮,外皮軟嫩,骨骼脆酥,歷來十分受人歡迎。隨著鳥類保護意識逐漸被人們接受,這種“美味”不再上市。
正陽關蒿子清香味重,蒿蓼味輕,具有一種獨特的藥香氣,一年四季都可食。春季吃蒿芽、蒿頭,夏季吃蒿苔,秋、冬吃蒿根。
壽縣
“天順”醬小菜
壽州東大街百年老字號“天順醬園”,幾十種醬小菜中,天順醬油、天順香醋很是有名,最有代表性的產品當數它的“辣椒絲”和“八寶菜”。
天順醬園辣椒絲,色澤鮮紅、細如髮絲、辣中透甜,之所以具有如此品質,除了加工製作技術特殊以外,還因為原料辣椒具有皮薄、肉厚的特點,被乾制後還能夠保持原有肉質。八寶菜由八種不同的原料配製而成,鹹、甜、脆、香,集多味於一體,改變了北方小菜鹹味濃重的弊端,吸收南方小菜味甜的優點,兼容並蓄,鹹淡適中,略有甜味,用乾荷葉散裝出售,乾荷葉特殊的清香,伴隨著小菜原有香味,是其別具一格的特點。
壽縣
銀魚
銀魚古稱“蛤殘魚”,又稱“銀花”“麵條魚”。最適宜捕撈後立即烹煮食用,如果置放幾小時不做處理,它就會慢慢瀉化成清水狀。由於如此嬌嫩,所以漁民們捕撈之後就須立即將它置於席箔之上,曝曬成銀魚乾,包裝之後才投放市場。隨著科技的日益發達和市場需要量不斷增加,已經有了冷凍鮮銀魚的製作。傳統方法製成的乾銀魚,可以長期保存,隨吃隨取,最適合居家日常使用。無論是乾銀魚是鮮銀魚,它們的營養成分和鮮美程度都是一樣的,可以做成炒菜、燴菜、湯菜等許多種佳肴。
壽縣
瓦蝦
瓦埠湖所產的白蝦在清代曾被列為貢品,為了區別於一般白蝦,特取“瓦蝦”。
瓦蝦體長5~8厘米,甲殼呈銀白色,略顯晶瑩之光,肚腹上有一道淺褐色細條紋。甲殼薄、肉滿、細嫩。它與一般海蝦、河蝦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烹煮後外皮不會變紅,仍然白潔如玉。如果取活蝦去頭殼,蘸香醋麻油食之,鮮香絕倫,佐酒最佳。熟食的清炒蝦仁、蔥爆蝦仁、鹽漬大蝦、油炸綣蝦,都是不用尋常的美味。還可以製成乾蝦、蝦仁、蝦片、蝦醬,即便於儲藏、運輸,又不失其鮮香品質。
壽縣
八公山豆腐
壽縣八公山是豆腐的發祥地。豆腐被譽為“東方龍腦”已垂史兩千餘年,發源地就在壽縣。淮南王劉安,是西漢高祖劉邦之孫,封地都邑設於壽春(即今安徽壽縣城關),八公山正在壽春城邊。劉安雅好道學,欲求長生不老之術,不惜重金廣招方術之士,其中較為出名的有蘇非、李尚、田由、雷波、伍波、晉昌、毛被、左昊八人,號稱“八公”。劉安幽八公相伴,登北山而造爐,煉仙丹以求壽。他們取山中“珍珠”“大泉”“馬跑”三泉清冽之水磨製豆汁,又以豆汁培育丹苗,不料煉丹不成,豆汁與鹽滷化合成一片芳香誘人、白白嫩嫩的東西。當地膽大農夫取而食之,竟然美味可口,於是取名“豆腐”。北山從此更名“八公山”,劉安也於無意中成為豆腐的老祖宗。

風味小吃

壽縣
牛肉湯、羊肉湯
牛肉湯、羊肉湯是老壽州人早點攤上必不可少的飲食,方便快捷,營養美味。時至今日,仍然是大眾的最愛。牛肉湯,是把上好的牛肉煮成爛熟,待其涼後,切成小薄片。將紅辣椒末、香蔥末、薑末、胡椒粉,鹹鹽,一起放入大鍋燒開,製成湯料。食用時,把牛肉和冬粉一起放在滾開的湯料里涮一下,取出放入碗中,澆上湯料,撒上香菜末即成。這種湯,將牛肉的香味與鮮、辣融為一體,是人們百吃不厭的傳統快餐。用同樣的方法,將牛肉換成羊肉,也就成了另一種美味快餐——羊肉湯。
壽縣
羊頭肉
壽州羊頭肉選料精細、味道醇厚。製作羊頭肉的原料,必須是新宰的鮮羊頭,經過去毛、清洗、煮、悶、去骨、壓扁、冷卻等等工序,才能成為一個個扁圓形的成品。此地的羊頭肉不同於北方的白水羊頭肉,是一種涼拌食品。食用之前,用快刀將扁圓形固體的肉餅切成薄片,置於盤中,另將香油、醬油,蔥花、胡椒、辣椒末製成調料,食用時,將羊肉薄片蘸著調料即可。佐餐、佐酒最佳。
壽縣
豆腐腦
豆腐腦是“八公山豆腐”食品系列中的一個品種,用上等黃豆磨成的豆漿製成的,外形介於固體的豆腐與液體的豆漿之間那種半固體狀態,潔白、細嫩,入口清香、爽利。把它從特製的瓮罐型陶缸內用銅製扁勺取出,放入碗中,添加佐料即可食用。與一般豆腐腦不同的是,它在碗內仍能保持一定的形狀,稍一攪動便成了由碎塊組成的“漂湯”,不會成為那種細末的糊狀。是壽州街頭的特色小吃。在食用前,還可以添加不同的配料,使其成為不同口味的豆腐腦。有鹹豆腐腦、甜豆腐腦、辣豆腐腦、牛肉豆腐腦、羊肉豆腐腦、冬粉豆腐腦等。
壽縣
大救
“來到八公山下,不可不吃‘大救駕’。”這是本地民間的一句口頭禪。意思是說,壽州八公山下的大救駕味道很美,不品嘗品嘗就會有遺珠之憾。
大救駕用麵粉、白糖、豬油,再加以桂花、青紅絲等幾十種輔料,製作出了真正的大救駕。這種扁圓狀的糕點,是用油酥出來的,形成了內外幾十層酥脆的薄皮,內陷中還有冰糖、菊脯核桃仁等襯料,吃起來,脆而不硬,油而不膩,清香爽口。圓圓金黃且層層焦酥香甜的大救駕就成了招待來賓、饋贈親友的佳品。

著名人物

方振武(1885-1941),字叔平,又名運策,安徽壽縣瓦埠人。早年追隨孫中山先生參加民主革命,愛國的軍事將領,“風頭一時的抗日人物”。
曹淵(1902-1926),原名郡(新)寬,字溥泉,安徽壽縣小甸人。曹淵在北伐中率領鐵軍(葉挺獨立團)一營,武昌城下,為北伐流盡了最後一滴血。周恩來、聶榮臻、葉挺稱讚他為“模範的革命軍人”。
司徒越(1914-1990),本名孫方鯤、號劍鳴,安徽壽縣城關人。司徒越是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安徽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和名譽主席、安徽省地方志編撰委員會顧問。他幼讀私塾,長學西畫,厚積薄發,大器晚成,是德藝雙馨、享有盛譽的狂草大師。
孫大光(1917-2005),初名世蔚,號四味,曾用名遜、葉兆南,安徽壽縣堰口人。16歲參加革命,曾任國家交通部部長、地質礦產部部長、中央委員、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的無產階級革命家。
金克木(1912-2000),祖籍安徽壽縣。金克木是小學生出身的大學者,是著名的北大“燕園四老”之一。他精通梵語、巴利語、印地語、烏爾都語、世界語、英語、法語、德語等多種外國語言文字,學貫東西。
曹廣化(1905-2004),又名曹蘇民、曹伯英,別名趙屏東,安徽壽縣小甸人。在共和國802名開國少將中,曹廣化排名第九,少將中僅有11人出身黃埔,他是壽縣既入黃埔軍校,又參加過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開國將軍。享年100歲,被譽為“百歲將軍”。
張正德(1918-1993),安徽壽縣城關人。張正德早年參加革命活動,建國後任遼寧省委書記、遼寧省人大主任,成為至今壽縣唯一的一位省委書記、人大主任。
楊銀聲(1918-1993),安徽壽縣三義人。楊銀聲是壽縣唯一一個既參加過南方三年游擊戰爭,又進過抗日軍政大學的開國將軍。
時紹五(1893-1960),名相曾,字紹五(又字韶武),壽縣正陽關人。時紹五是正陽甲等商業學校(正陽中學前身)、安徽省公立職業學校(安徽機電學院前身)、錦州工業專科學校(錦州工學院的前身)的創辦者,新中國遼寧省首任教育廳廳長。
高語罕(1888-1948),原名高超,號世素,安徽省壽縣正陽關人。安徽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中共“一大”前入黨的早期黨員,和鄧演達、惲代英、張治中被譽為“黃埔四傑”,是“八一”南昌起義的重要組織者。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