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演變,水系形成,名稱來歷,流域概況,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條件,自然資源,社會經濟,水系組成,淮河水系,洪河水系,沂沭泗水,沿淮行蓄洪區,水文特徵,徑流量,汛期,含沙量,南北分界,河流治理,治理簡史,流域規劃,工程措施,污染治理,生態保護,
歷史演變
水系形成
歷史上的淮水是一條獨流入海的河流。在商代的甲骨文和西周的鐘鼎文里就有“淮”字出現,歷史上,淮河與長江、黃河、濟水並稱四瀆,是獨流入海的四條大河之一。
春秋時的地理著作《禹貢》記載:“導淮自桐柏,東會於泗、沂,東入于海”。古淮河在盱眙以西大致與今淮河相似,至盱眙後折向東北,經淮陰向東,在今漣水縣雲梯關入海。當時淮河並沒有洪澤湖,幹流河槽也較寬深,沿淮無堤。
12世紀90年代以前,淮水
洪澤湖以西幹流大致與今天的淮河相似,下游流經今江蘇省
盱眙縣後折向東北,經
淮安市於
響水縣南部的
雲梯關入海。當時
沂河、
沭河、
泗河都是淮水的下游支流。由於黃河“善淤、善決、善徙”,不僅多次從北岸決口,淤積海河平原,河道向東北遷徙,而且也多次從南岸決口,淤積淮河平原,河道向東南遷徙,奪淮河入黃海。黃河奪淮後,下游三角洲向東延伸了約50km;淮河故道淤塞後,使淮河從入江水道入長江,使部分長江流域面積變成淮河流域的面積。
清代鹹豐五年(1855年),黃河再次北遷改道由山東大清河入
渤海,但淮河入海故道已淤成一條高出地面的
廢黃河,這條地上河將淮河流域分為淮河水系和沂沭泗河水系。
1855年,黃河在河南蘭考縣境內向北決口,經山東利津入渤海。在1194~1855年的黃河奪淮期間,黃河也多次從南岸決口黃水從淮河北岸支流渦河、潁河入淮河幹流,直到明清才形成較穩定的河道。
1938年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當局為阻止日軍西進,在鄭州附近的花園口炸開黃河南堤,黃河主流自潁河入淮,直到1947年花園口堵復上,黃河又泛濫達9年之久,淮河北岸支流又一次普遍遭到破壞。
受黃河長期侵淮奪淮的影響,
地形和水系發生了很大變化,古濟河、鉅野澤和梁山泊已消失;河床普遍淤高.且留下了廢黃河河床;形成新的湖泊如洪澤湖、
南四湖和
駱馬湖。因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淮河水系紊亂,排水不暢或水無出路,造成了“小雨小災、大雨大災,無雨旱災”的局面。中游的水下不來,下游的水又流不出,是一條難治之河。
名稱來歷
據傳說,淮河邊生存著一種叫“淮”的短尾鳥,“淮水”就因此而得名。
流域概況
淮河發源於河南省南陽市桐柏山老鴉叉,東流經河南,安徽,江蘇三省,在三江營入
長江,全長1000公里,總落差200米。《桐柏縣誌》載:“淮,始於大復(大復峰,太白頂),潛流地中,見於陽口”。《大明統一志》載:“桐柏山,淮水出其下”。淮河的源頭是由桐柏山58條支流匯成。江河之源的認定,一般遵循“位高為源,位遠為源”的原則。淮井定為淮河正源,具備三個原因:一是它在淮河58條支流中水位最高(1140米),距東海最遠;二是秦始皇時便在這裡建立了淮祠,是歷代皇廷祭祀淮河之地;三是志載:清乾隆皇帝兩次遣官到這裡探源,時布政使江蘭、河南巡撫畢源都是在這裡探得淮水真源的。
位置境域
淮河大體自西向東流,經過河南省南部、湖北北部,
安徽省北部,
江蘇省北部,至江蘇省
揚州市
江都區三江營注入長江,幹流約全長1000公里。流域西以河南省西部的伏牛山脈與黃河的支流伊洛河流域及長江的支流
漢水流域分界;北以從河南省鄭州至蘭考的黃河南堤和從蘭考到廢黃河口的廢黃河南堤與沂沭泗流域分界;南以桐柏山脈、大別山脈及
通揚運河、東串場河與長江中下游北岸的漢水、皖河、
巢湖、滁河等水系分界;東瀕
黃海。
由於
裏運河以東、廢黃河以南、通揚運河及東串場河以北的蘇北平原,總計有22440平方公裡面積,水流向東直接入海,淮河幹流實際匯水面積為164560平方公里。淮河安徽段,處於淮河中游,上自豫、皖交界的洪河口起,下至皖、蘇交界的洪山頭止,河道長度430公里。淮河以北是
黃淮沖積平原,平坦遼闊,土層深厚,地面高程45米至13.5米,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呈1/5000~1/10000比降。北部蕭、濉、宿、靈、泗諸縣境,分布有低山殘丘,高程一般在50~100米,
蕭縣官山最高峰408米,
淮北市相山峰頂342米,宿縣乾山312米,
泗縣屏山119米。沿淮兩岸,分布著灣地、窪地和湖泊,是淮河滯洪、行洪地帶。
皖境淮域,歷史上水利發展較早,如
壽縣的
芍陂(今安豐塘),始建於25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灌田萬頃;橫貫宿、靈、泗三縣的
通濟渠,建於1300多年前的
隋朝,上溯汴梁,下接運河,溝通江淮,是當時的漕運孔道,12世紀起,經歷了600餘年的黃河奪淮,終至湮廢。及至1949年前,淮北地區已是水系紊亂,河溝淤阻,陂塘溝洫,大都夷平;淮河幹流被淤淺,下受洪澤湖頂托,浮山以下入湖河底呈倒比降,宣洩不暢。域內
洪澇災害頻仍,甚或旱蝗並發,赤地千里,“大雨大災,小雨小災,不雨旱災”是其真實寫照。1949年以後,整治了淮河乾、支河道,開挖了排水溝渠,初步建立了排水系統。
地形地貌
淮河流域東臨
黃海,西、南及東北部分別為伏牛山、桐柏山、大別山和沂蒙山等環繞,山海之間為廣闊的平原。山丘區面積約占流域面積的1/3,平原面積約占2/3。淮河流域東西長約700km,南北平均寬約400km,西北部高,東南部低.海拔在600~1000m之間,豫西石入山最高為2153m。淮河流域上游兩岸山丘起伏,水系發育,支流眾多;中游地勢平緩.多湖泊窪地;下游地勢低洼,大小湖泊星羅棋布,水網交錯,渠道縱橫。
淮南主要是山丘區,西部
大別山以
白馬尖和
天堂寨最高,高程分別為1774米和1729米;大別山以東,地勢顯著降低,崗丘連綿,向東北延伸直抵洪澤湖以南,成為
長江、
淮河兩大水系的
分水嶺,高程一般在50~100米左右,也有300米以上的丘陵,如
張八嶺的北將軍山為399米,沿淮
壽縣以下有淺山分布。淮河幹流比降平緩,平均為0.02‰,沿途流經峽山、荊山、浮山三處峽口,形勢險要。正陽關匯納上游乾支河全部山區來水,總控制面積91620平方公里,素有“七十二道歸正陽”之稱,大別山區、桐柏山區、伏牛山區、
嵩山山區等,都是淮河的主要
洪水源地。
氣候條件
淮河是中國南北方的一自然分界線,中國1月0℃
等溫線和800毫米年均等降水線大致沿淮河和秦嶺一線分布。
淮河流域地處中國南北氣候過渡帶,淮河以北屬暖溫帶半濕潤區,淮河以南屬北亞熱帶濕潤區,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為11一16℃。氣溫變化由北向南,由沿海向內陸遞增。極端最高氣溫達44.5℃,極端最低氣溫達-24.1℃。蒸發量甫小北大,年平均水面蒸發量為900—1500mm,無霜期200—240天。淮河流域地處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區,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大氣系統複雜多變,降雨時空分布不均,極易產生水旱災害。
淮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約為920mm,其分布狀況大致是由南向北遞減,山區多於平原,沿海大於內陸。流域內有三個降水量高值區:一是伏牛山區,年平均降水量為1000mm以上;二是大別山區,超過1400mm;三是下游近海區,大於1000mm。流域北部降水量最少, 低於700mm。降水量年際變化較大,最大年雨量為最小年雨量的3— 4倍。降水量的年內分配也極不均勻,汛期(6—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50%一80%。
淮河流域5月至8月的汛期3個月通常降雨五六百毫米, 特別是6月、7月,江淮地區特有的
梅雨季節,降雨可持續一二個月。範圍之大,可覆蓋全流域;豐水年和貧水年交替,降水量平均相差四五倍。研究淮河災害史發現,近530年流域性洪澇災害131次。其中
洪災平均3年多一次。歷史上
黃河“奪淮入海”,黃河泥沙在下游的沉澱,加劇了淮河下泄不暢的地理特徵,使
內澇成為淮河水災的重要形態。
產生淮河流域暴雨的天氣系統為颱風(包括颱風倒槽)、渦切變、 南北向切變和冷式切變線,以前兩種居多。在雨季前期,主要是渦切變型,後期則有颱風參與。
颱風路徑遍及全流域。
暴雨走向與天氣系統的移動大體一致,颱風暴雨的中心移動與颱風路徑有關。冷峰暴雨多自西北向東南移動,低渦暴雨通常自西南向東北移動,隨著南北氣流交綏,切變線或鋒面作南北向、東南--西北向擺動,暴雨中心也作相應移動。例如1954年7月幾次大暴雨都是由低渦切變線造成的,暴雨首先出現在淮南山區,然後向西北方向 推進至洪汝河、沙潁河流域,再折向東移至淮北地區,最後在蘇北地區消失。一次降水過程就遍及淮河全流域。由於暴雨移動方向接近河流方向,使得淮河流域容易造成洪澇災害。
淮河流域地處我國南北氣候過渡帶,屬
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其特點是:冬春乾旱少雨,夏秋悶熱多雨,冷暖和早澇轉變急劇。年平均氣溫在11~16℃,由北向南,由沿海向內陸遞增,最高月平均氣溫25℃左右,出現在7月份;最低月平均氣溫在0℃,出現在1月份;極端最高氣溫可達40℃以上,極端最低氣溫可達-20℃。
淮河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911mm,總的趨勢是南部大、北部小、山區大、平原小、沿海大、內陸小。淮南大別山區淠河上游年降雨量最大,可達1500mm以上、而西北部與黃河相鄰地區則不到680mm。東北部沂蒙山區雖處於本流域最北處,由於地形及鄰海緣故,年降雨量可達850~900mm。流域內5月15日~9月30日為汛期,平均降雨量達578mm,占全部年降雨量的63%。降雨量年際變化大,1954、1956年分別為1185mm和1181mm,1966、1978年僅578mm和600mm。
自然資源
水利資源
淮河流域年平均地表水資源為621億立方米,淺層地下水資源為374億立方米,扣除兩者相互補給的重複部分,水資源總量為854億立方米,入均占有量為450立方米。淮河流域各項水源工程的年供水能力約450億立方米,在保證率為50%的平水年份缺水11億立方米,保證率為75%的中等乾旱年份缺水41億立方米,保證率為95%的特枯年份缺水116億立方米,預測到2000年保證率為95%時供需缺水量為179億立方米。淮河流域地表水地區分布總的趨勢是南部大、北部小,同
緯度地區山區大、平原小,平原地區則是沿海大、內陸小。
淮河流域全流域水能蘊藏量151萬kW,可開發的裝機約90萬kW,已開發近30萬kW。主要分布在上游各支流,由於集水面積有限,徑流小,電站裝機容量大部在1萬kW以下。
礦產資源
淮河流域礦產資源以煤炭資源最多,初步探明的煤炭儲量有700多億噸,主要集中在安徽的淮南、淮北和豫西、魯西南、蘇西北等礦區,且煤種全、煤質好、埋藏淺、分布集中,易於大規模開採。煤炭產量約占全國的1/8,一批新的大型礦井正在興建。流域內火力發電比較發達,大型坑口電站正在興建。這些煤電產區,不僅為本流域的工農業生產和城鄉人民生活提供大量的能源,而且是長江三角洲和華中等經濟區的重要能源基地。蘇北沿海素為我國重要鹽產區,流域內蘇北、淮南、豫西等又先後發現多處大型鹽礦,可供大量開採。
社會經濟
1997年總人口為16043萬人,平均人口密度為594人/k㎡,是全國平均人口密度122人/k㎡的4.8倍,居各大江大河流域人口密度之首。流域耕地面積18326萬畝,主要作物有小麥、
水稻、玉米、薯類、大豆、棉花和油菜,1997年糧食產量為8496萬t,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17.3%。農業產值為2844億元,人均農業產值為1812元,高於全國同期人均值1345元。淮河流域在我國農業生產中已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2005年全流域總人口為17170萬人,平均
人口密度為636人/k㎡,居中國各大流域人口密度之首。
淮河流域工業以煤炭、電力工業及農副產品為原料的食品、輕紡 工業為主。已建成淮南、淮北、平頂山、徐州、兗州、棗莊等國家大型煤炭生產基地,1997年產煤量占全國產煤量的1/8,是
中國黃河以南最大的煤田。流域內有火電裝機容量近2000萬kW。還包括煤化工、建材、電力、機械製造等輕重工業以及鄭州、 徐州、商丘、連雲港、淮南、蚌埠、濟寧等一批大中型工業城市。
淮河流域內有京滬、京九、京廣三條南北鐵路大動脈從東、中、西部通過;
歐亞大陸橋--
隴海鐵路橫貫流域北部;還有晉煤南運的主要鐵路幹線新(鄉)石(臼)鐵路,蚌(埠)合(肥)鐵路,以及新(沂)長(興)鐵路,寧(南京)西(安)鐵路等。內河航運有年貨運量居全國第二的南北向的
京杭大運河,有東西向的淮河幹流,還有平原各支流及下游水網。連雲港、日照石臼等大型海運碼頭,不僅可直達全國沿海港口,還能通往韓國、日本、新加坡等地。
水系組成
淮河上中游支流眾多。南岸支流都發源於大別山區及江淮丘陵區,源短流急,流域面積在2000—7000k㎡的有
白露河、史灌河、淠河、東淝河、池河。北岸支流主要有洪汝河、沙潁河、
西淝河、渦河、從浚河、新汴河、奎濉河,其中除洪汝河、沙潁河上游有部分山丘區以外,其餘都是平原排水河道,流域面積以沙潁河最大,近4萬k㎡,其他支流都在3000—16000k㎡之間。
淮河水系
淮河幹流自西向東,經河南省南部、安徽省中部,在
江蘇省中部注入洪澤湖,經
洪澤湖調蓄後,主流經入江水道至揚州三江營注入長江。
洪河口以上為上游,長360km,地面落差178m,流域面積3.06萬k㎡;洪河口以下至
洪澤湖出口中渡為中游,長490km,地面落差16m,中渡以上流域面積15.8萬k㎡;中渡以下至三江營為下游入江水道,長150km,地面落差約7m,三江營以上流域面積為16.46萬k㎡。
在淮河流域水系中有許多湖泊,其水面總面積約7000k㎡,總蓄水能力280億立方米,其中興利蓄水量60億立方米,較大的湖泊有緘西湖、
城東湖、
瓦埠湖、
洪澤湖、
高郵湖、
寶應湖等。見淮河流域主要湖泊特徵值表。
洪澤湖是淮河流域中最大的湖泊,它承轉淮河上中游約16萬k㎡的來水,在12.5m水位時,水面面積2069k㎡、蓄水量3l億立方米,是中國四大
淡水湖之一。結合發電、水產養殖等綜合利用的湖泊。設計洪水位16.0m,校核洪水位17.0m,校核洪水位時相應容量為135億立方米。
入江入海水道:
1、入江水道:自三河閘起,經金溝改道至
高郵湖、
邵伯湖,再由運鹽河、金灣、太平、鳳凰、新河匯入芒稻河、廖家溝達夾江,至三江營入江,長江與淮河的入江口地理交匯點,位於揚州市邗江區
頭橋鎮九聖村“淮河入江口公園”,全長158km,設計行洪流量12000立方米/秒。
2、
裏運河:該河是由歷史上的邗溝演變而來,經多次整治,已成為一條綜合利用的河道。它既可分泄淮河洪水,又是
京杭大運河的一部分和
南水北調東線的乾渠。從楊莊起至江都止,裏運河全長159km。兩岸均築有大堤,其西堤即入江水道的東堤,有防禦淮河洪水,保障
里下河地區安全的任務。
3、蘇北灌溉總渠:是利用
洪澤湖水源,發展
廢黃河以南蘇北地區灌溉的輸水乾渠,也是淮河洪水入海的一條入工開挖河道,西從洪澤湖口高良澗閘起,東至扁擔港入海止,全長168km。設計行洪能力800立方米/秒,實際動用時,超過了這一標準,1954年汛期,蘇北灌溉總渠最大分泄了淮河洪水1020立方米/秒入海。
4、淮河入海水道:西起洪澤湖
二河閘,東至濱海縣扁擔港,與
蘇北灌溉總渠平行,居其北側,全長163.5公里,一期工程設計行洪能力3000立方米/秒,二期(遠景)工程設計行洪能力7000立方米/秒。
洪河水系
洪河水系:洪河發源於舞鋼市龍頭山,流經舞陽、
西平、
上蔡、平輿、
新蔡,於淮濱縣洪河口匯入淮河,全長326km,流域面積12325km
2 。為淮河主要支流。
洪河主要有兩源,一源小洪河發源於舞鋼市,流經舞陽、西平、上蔡、平輿、新蔡。有滾河、楊崗河等支流。主要有古代澺水和潕水發展而成。另一源
南汝河發源於泌陽五峰山,流經泌陽、上蔡、
汝南、平輿、新蔡。全長222千米,流域面積7376平方千米。在
新蔡縣班台與小洪河交匯,小洪河與汝河交匯後稱大洪河。大洪河在洪河口入淮。
溱頭河為南汝河最大支流,發源於確山與泌陽交界的千眼嶺,流經確山、汝南兩縣,於汝南縣沙口村注入汝河。全長135千米,流域面積1800平方千米。溱頭河古稱溱水,今稱“溱頭河”,由於“溱”字生僻,又稱“
臻頭河”。
洪河水系本屬古汝水中下游支流,由於歷史上的變化而成為今天的模樣。
汝河本來只有一條,《
荀子》中有“汝潁以為險,江漢以為池”。其中一源沙河發源於伏牛山區木達嶺,北源北汝河發源於
嵩縣跑馬嶺,在襄城縣岔河口匯入沙河,沙汝匯合後,古代統稱汝河,亦名隱水。古汝河於郾城縣 南流入西平、上蔡、汝南諸縣,“元代至正年間(1341年後),
汝水泛濫,有司自
舞陽截斷 汝水,約水東注,改道入潁,此即“汝水南北截分之始”。南汝又經過兩次變化之後發展為洪汝河水系,即今天駐馬店的洪河與汝河水系。其中發源於泌陽的古瀙水(古汝水支流)成為汝水南源,即今天的南汝河。澺水和潕水(也為古汝水支流)發展為今天的洪河。古汝水的一下游支流溱水今天稱“溱頭河”(即
臻頭河)。古汝水入淮之汝口今天為洪河口。此即“汝源凡三易”。
《
清史稿》中關於汝源三易的記載:北汝,汝正源。西汝,潕及澺。南汝,瀙。元季,汝溢病蔡,自舞陽堨故瀆,則潕及西平、雲莊諸山水擅之。明嘉靖中涸,則遂平灈、瀙擅之。汝源凡三易,今北汝自上蔡合澺,通曰洪河。右合朱馬、馬常,左茅河,逕廟灣鎮,右合荊河,其故道蔡埠河入會。南汝右納黃酉、吳桂橋河,左迤為懸瓠池,右栗渚,側城東南,右合半截河,納溱水,錯
正陽復入,併入新蔡。
沂沭泗水
沂沭泗河水系位於淮河流域東北部,大都屬蘇、魯兩省,由沂河、沭河、泗河組成,均發源於沂蒙山區,總面積近8萬k㎡。泗河流經南四湖,匯集蒙山西部及湖西平原各支流後,經韓莊運河、中運河、駱馬湖、新沂河於灌河口燕尾港入海。沂河、沭河自沂蒙山區平行南下,沂河流至山東省臨沂市進入中下游平原,在江蘇省邳縣入駱馬湖,由新沂河入海。沂河在劉家道口和江風口還有“分沂入沭”和邳分洪道,分別分沂河洪水入沭河和中運河。沭河在大官莊分新、老沭河,老沭河南流至新沂縣入新沂河,新沭河東流經石樑河水庫,至臨洪口入海。
沂沭泗水系流域面積大於1000k㎡的平原排水支流有東魚河、洙趙新河、梁濟運河等。該水系直接入海的河流15條,流域面積 16100k㎡。
沂河:沂河經山東省的沂源、
沂水、
沂南、
臨沂、郯城和江蘇省的
邳縣、新沂等縣市後入
駱馬湖,全長574km。駱馬湖以上流域面積11600k㎡。主要支流有東汶河、蒙河、 河、涑河、柳青河、白馬河等。
沭河:沭河經山東省的沂水、莒縣、莒南、臨沂、臨沭、郯城和江蘇省的新沂、沭陽等縣、市後匯入
新沂河。沭河距沂河約20km,兩河平行南下。沭河南流至臨沭縣大官莊時分為兩支,南支為老沭河(亦稱總沭河),東支新沭河。沭河較大的支流有袁公河、鶴河、潯河、高榆河、柳青河和湯河等。沭河總流域面積5970k㎡(其中大官莊以上4519k㎡),幹流長300km。
泗河:泗河是南四湖湖東地區最大的一條山洪道,發源於山東省
新泰市的太平頂山西側,流經新泰、泗水、曲阜、兗州、鄒城、濟寧和微山等縣市,於濟寧市郊入南陽湖,河長159km,流域面積2366k㎡。河口的行洪能力約3600立方米/秒。
南四湖:南四湖位於濟寧以南、
徐州以北,由南陽、昭陽、獨山、微山等4個湖泊組成,故稱南四湖。湖區南北長125km,東西寬6~25km,湖面面積1266k㎡,最大防洪庫容54億立方米。1958年在南四湖湖腰建成二級壩樞紐工程,將南四湖分為上下兩級,上級湖面積602k㎡,下級湖666k㎡。上級湖洪水位36.5m時,相應容量23.10億立方米;下級湖36.0m時,容量30.78億立方米。匯入南四湖的河道有53條。南四湖的水從韓莊運河、伊家河、不牢河、老運河等河進入
中運河。
駱馬湖:駱馬湖位於江蘇省
宿遷、新沂兩市的沂河與中運河交匯處,集水面積5.12萬k㎡。入湖水系有沂河、南四湖、韓莊運河及中運河等。設計洪水位25.0m時,相應蓄水量15.85億立方米;校核洪水位26.0m時,相應蓄水量19億立方米。
入海河道:
1、新沂河是一條人工開挖的入
海河道。自老沂河華沂開始,過駱馬湖,切開嶂山嶺,向東會合老沭河,至灌河口入海。其中嶂山以下至入海口長146km,最大行洪流量7000立方米/秒。
2、新沭河是一條人工開挖的入海河道。從山東省大官莊經大興鎮、石樑河水庫、歡墩、沙河、小東關至臨洪河口入海。河道全長80km。排洪能力為4000立方米/秒。沂、沭河之間有分沂入沭通道,分沂河洪水入沭河。
3、分淮入沂水道是一條人工開挖河道,南起二河閘,經
淮陰閘、
沭陽閘至新沂河,全長97.6km,可相機將淮河洪水分入新沂河,設計流量3000立方米/秒,校核流量4000立方米/秒。
淮河下游裏運河以東,有射陽港、黃沙港、新洋港、鬥龍港等濱海河道,承泄里下河及濱海地區的雨水,總流域面積為2.5萬k㎡。 洪澤湖以下淮河下游的排水出路,除入江水道以外,還有蘇北灌溉總渠和向新沂河相機分洪的淮沭新河。
沿淮行蓄洪區
壽西湖行洪區
城西湖蓄洪區
城東湖蓄洪區
方邱湖行洪區
蒙窪蓄洪區
瓦埠湖蓄洪區
童元行洪區(1991年後鏟堤行洪)
建灣行洪區(1991年後鏟堤行洪)
黃郢子行洪區(1991年後鏟堤行洪)
潤趙行洪區(1991年後鏟堤行洪)
南潤行洪區(1991年後退堤)
邱家湖行洪區(1991年後退堤)
姜家湖行洪區(1991年後退堤)
唐垛湖行洪區(1991年後退堤)
上六方堤行洪區
下六方堤行洪區
石姚行洪區
洛河窪行洪區
水文特徵
徑流量
淮河流域多年平均徑流量為621億立方米,其中淮河水系453億立方米,沂沭泗水系168億立方米。淮河流域平均年徑流深約231mm,其中淮河水係為238mm,沂沭泗水係為215mm。徑流的年內分配也很不均勻,主要集中在汛期。淮河幹流各控制站汛期實測來水量占全年的60%左右,沂沭泗水系各支流汛期水量所占比重更大,約為全年的70%~80%。
淮河流域
暴雨洪水集中在汛期6~9月,6月主要發生淮南山區;7月全流域均可發生;8月則較多地出現在西部伏牛山區、東北部沂蒙山區,同時受颱風影響東部沿海地區常出現颱風暴雨。9月份流域內暴雨減少。一般6月中旬至7月上旬淮河南部進入
梅雨季節,梅雨期一般為15-20d,長的可達一個半月。
汛期
據歷史文獻統計,公元前252年一公元1948年的2200年中,淮河流域每百年平均發生水災27次。1194年
黃河奪淮初期的12、13世紀每百年平均水災“次,“18世紀每百年水災74次,16世紀至新中國初期的450年中,每百年平均發生水災94次,水災日趨頻繁。從1400~1900年的500年中,流域內發生較大旱災280次。洪澇旱災的頻次已超過三年兩淹,兩年一旱,災害年占整個統計年的90%以上,不少年洪澇旱災並存,往往一年內澇了又旱,有時則先旱後澇。年際之間連澇連旱等情況也經常出現。
淮河洪水按影響範圍可分全流域性洪水和區域性洪水。全流域性洪水是由於梅雨期長、大範圍連續暴雨所造成。區域性洪水由局部河段或支流暴雨所造成。歷史上1593、1612、1632、1730、1848、1850、1898、1921、1931年曾發生過大洪水。
1950年淮河水系發生流域性洪水,正陽關洪峰流量12770立方米/秒,
蚌埠站洪峰流量8900立方米/秒。
1954年發生全流域大洪水。7月份流域內月平均雨量達513mm,為多年同期平均雨量的3~5倍,700mm以上的雨量範圍約4萬k㎡,暴雨中心的雨量,淠河上游吳店、沙潁河
臨泉、淮北宿縣分別達1265.3mm、3074,9mm和963mm。8月2日蚌埠站出現最高水位22.18m,最大流量(包括南岸漫崗流量)11600立方米/秒。
1957年沂沭泗水系和潁河、渦河發生區域性洪水,其中沂沭泗流域發生過7場暴雨,月雨量最大達800mm.最大洪峰流量沂河臨沂站為15400立方米/秒,沭
河大官莊為4910立方米/秒,泗河書院站為4020立方米/秒,沙潁河葉縣站為9880立方米/秒。其他淮河左岸支流水位站普遍超歷史最高水位。
1965年裡下河地區36天內平均雨量達769mm,發生了特大洪澇。
1968年淮河上游發生大洪水,信陽地區1.8萬k㎡普降暴雨,
降雨量達500~600mm,息縣站洪峰流量15000立方米/秒,洪水匯流到
王家壩,實測洪峰流量17600立方米/秒,加上決口還原,總流量約為20650立方米/秒。
1969年淮河中游淮南地區發生大洪水,降雨量達到500~1000mm,暴雨中心一次雨量達1097.6mm,淮南各支流的洪峰流量:潢河潢川站3500立方米/秒;淠河橫排頭站6430立方米/秒;
史河蔣家集站5900立方米/秒。
佛子嶺、磨子潭水庫洪水漫頂,梅山、響洪甸嚴重超限蓄洪。
1974年沂、沭河洪水,沂河臨沂站最入流量13900立方米/秒,新沭河大官莊最大流量4250立方米/秒。
1975年洪汝河、沙
潁河發生洪水。當年8月發生3號颱風,風徑反常,進入河南省
駐馬店地區,停滯少動,附近地區發生罕見特大暴雨,汝河上游
板橋水庫附近的
林莊,5天累計雨量達到1631.Imm,最大6h雨量達830.1mm,24h雨量達1060.3mm;沙潁河支流澧河上游的郭林S日雨量達1517mm,洪河
石漫灘水庫游的油房山水庫為1411.4mm。汝河板橋水庫最大入庫洪峰流量達13000立方米/秒,庫水位超過壩頂防浪牆後,大壩潰決,估算最大出庫流量達78800立方米/秒,洪河石漫灘水庫大壩也漫頂潰決。澧河支流於江河的最大洪峰流量達12100立方米/秒。
1991年淮河水系發生大洪水。當年,入梅早,且梅雨期長達58天。5月份降雨偏多,河湖底水偏高,在6月12日至7月11日間,又先後發生二場大暴雨,暴雨覆蓋面廣,組合惡劣,暴雨中心吳店站一次雨量達1125mm。淮河中游沿大別山部分地區最大30d、60d雨量超過1954年雨量,里下河地區60d雨量達800~1300mm,超過歷史記錄。受暴雨影響,淮河上、中游乾支流洪水陡漲,洪峰疊加,許多水位站水位均接近1954年水位。該年30d洪量蚌埠站為273億立方米,中渡站348億立方米。
連年的水旱災害給淮河流域人民帶來深重的苦難.下面僅列出幾個典型年的災害損失。
1931年大水,全流域淹沒農田513萬h㎡,受災人口2100餘萬,死亡人數75000多人,災後瘟疫流行。
1938年國民黨政府在黃河
花園口扒口,淮河流域形成5. 4萬k㎡的
黃泛區,共有391萬人外逃,89.3萬人死亡。
1954全流域大水年,雖然淮河已經初步治理,但災情仍然嚴重。豫、皖、蘇三省淹沒農田335萬h㎡,皖、蘇兩省死亡1930人。
1974年沂、沭河洪水,重災區臨沂和
徐州地區,受災農田分別為24.7萬h㎡和28.5萬h㎡,死亡人數分別為92人和35人。
1975年的“75.8”特大暴雨洪水,河南省受災人口820萬人。受災耕地106.7萬h㎡。因垮壩淹死2,6萬人,沖毀京廣鐵路102km,停車18天;安徽省受災人口458萬人,成災耕地60.8萬h㎡。
至1991年全流域已進行了全面的治理,但該年嚴重的洪澇,仍造成廠嚴重損失。全流域受火耕地551.6萬h㎡(其中撈災占79%),受災入口5423萬人,由於流域內經濟日趨發達.該年直接經濟損失達340億元。
1966年和1978年是兩個大旱年,1966年流域年平均雨量僅579mm,1978年為601mm,其受災面積均約333.3萬h㎡。
1954年以來各次洪水淮河主要控制站實測最高水位、最大流量及淮河流域各上要支流實測洪水列於淮河幹流主要控制站實測最高水位、最大流量表。
含沙量
淮河幹流的含沙量自上游往下游逐漸減少,上游息縣站為0.88kg/立方米;王家壩站為0.63kg/立方米(多年平均輸沙量707萬t);中游正陽關(魯台子)站為0.54kz/立方米(1277萬t);蚌埠站為0.42kg/立方米,(1217萬T);下游中渡站為0.23kg/立方米(767萬t),支流中沙潁河年輸沙量最大,淠河最小。
南北分界
中國的地理學家把長江與黃河之間的
秦嶺、淮河看作是中國東部地區的一條南北方分界線。這條分界在甘肅、陝西、河南境內,基本上沿秦嶺、伏牛山呈東西走向,到
方城縣折向東南、經板橋往東進入安徽,然後大致沿淮河幹流,至江蘇的蘇北灌溉總渠延伸入海,全長約1700公里。這條線的南北兩側無論在氣候、水文、
土壤、植被以及農業生產、人民習俗等方面都有明顯的差異。從氣候方面來看,它是我國亞熱帶和暖溫帶的分界線(零度等溫線)。其南側屬亞熱帶範圍,最冷月平均氣溫不低於0℃,且雨季較長,年平均降水量為750~1300毫米,以北屬暖溫帶範圍,冬冷夏熱,四季分明,日平均氣溫底於0℃的寒冷期,普遍在30天以上,雨季較短,年降水量一般不超過800毫米。按氣候學角度看,中國南北方的分界線也並非一成不變的。氣候專家預測,原因是由於由於全球性氣候變暖。
河流治理
治理簡史
早在公元前600年以前,在淮河支流淠河和東淝河之間窪地周圍,圈堤蓄水,即古代水利工程芍陂。經歷代維修擴建,堤周長在一百里至三百里之間變化。
公元前486午,挖通了邗溝,開通了淮河和長江之間的航運。
公元前482年,又開通了
鴻溝,由淮河支流泗水,經古濟水到達黃河。公元605年,又修建了通濟渠,從黃河引水在
泗州入淮水。這些
古運河對南北交通起了重要作用。
黃河侵淮奪淮後,淮河水患頻繁。明代
潘季馴主持治水,在洪澤湖周邊築堤,蓄納淮河來水,企圖“蓄清刷黃”(用淮河水刷深黃河入海河段)維持漕運,但未達到預期效果。後來,楊一魁主持治水時,把淮河洪水分入運河,並由芒稻河入長江,是為導淮入江的開始。
20世紀初,也進行了各種導淮方案的研究,其中包括把淮河水全部導入長江和部分入江、部分入海以及全部入海的方案。
1949年後,淮河的治理開發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期,成立了流域管理機構,進行了
流域規劃,並全面地對河流進行了治理開發。
流域規劃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不久就作出了《關於治理淮河的決定》,發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號召,提出了“蓄泄兼籌”的治淮方針。1951年治淮委員會提出了以防洪為主的《關於治淮方略的初步報告》。1952年又提出了《關於進一步解決流域內澇問題的初步意見》。1954年提出了沂沭
泗洪水處理意見。1957年提出了《淮河流域規劃提要》和《沂沭泗流域規劃報告(初稿)》。
1977午上半年提出了一份治淮情況報告及其附屬檔案《治淮戰略性骨幹工程說明》。《說明》中把大型骨幹工程歸納為“蓄山水”,“給出路”、“引外水”三大部分。“蓄山水”是繼續在山區修建攔洪水庫;“給出路”是進一步擴大淮沂沭泗乾支流的排洪出路;“引外水”是從長江和其支流漢江引水補充水源。
80年代和90年代初又進行了大量的規劃工作,於1992年提出了《淮河流域綜合規劃綱要》。1991年淮河大洪水帶來的洪澇災害十分嚴重,使之進一步認清了淮河防洪的嚴峻局面。同年9月國務院召開了治理淮河、太湖會議,會議明確了第八個五年計畫期間治淮的18項骨幹工程。這18項工程也是規劃的防洪體系的骨幹工程。在此基礎上,又提出治理開發的“九五”和2010年目標。
工程措施
淮河治理開發的目標是以防洪為主,兼顧除澇、發電、灌溉、航運、水產、水土保持等方面的綜合利用。淮河流域規劃中逐步提出和明確了治理開發的骨幹工程。以下將按9個方面簡述一些重點骨幹工程,這些工程有的已全部建成使用;有的已部分完工,發揮了部分效益,尚需續建、擴建;有的尚待興建。
(1)大型水庫。淮河水系和沂沭泗水系乾支流上除“淮河流域已建大型水庫指標表”所列32座水庫外,已建庫容在1億立方米以上的大型水庫還有獅河的花山、泗河的賀莊、青河口的小塔山、薔薇河的安峰山水庫。
此外,正在復建的有水毀工程石漫灘水庫。該水庫位於洪河支流滾河上,總庫容1.26億立方米。計畫興建的大型水庫有:淮河幹流上的
出山店水庫,總庫容36億立方米(或選擇上游44km的紅石潭水庫,總庫容16億立方米);淠河支流漫水河上的白蓮崖水庫,總庫容5億立方米;沙河上的下湯水庫,總庫容11.7億立方米;澧河支流甘江上的燕山水庫,初期庫容15億立方米;沙河支流
北汝河上的前坪水庫,總庫容6.9億立方米。
(2)開闢入江入海水道。解除淮河流域洪澇災害的重要工程之一是開闢入江入海水道,現已形成一個入江入海的工程體系。
淮河水系方面:洪水通過洪澤湖樞紐控制,大部分經入江水道分入長江,一部分經蘇北灌溉總乾渠入海,一部分經淮沭河分淮入沂。這3條水道的排洪能力分別為12000、800和3000立方米/秒。此外裏運河還可分泄少量淮河洪水入扛,廢黃河可分泄部分淮河洪水入海。
洪澤湖地區及其下游地區的防洪標準不到百年一遇。為使防洪標準提高到300年一遇,規劃沿灌溉總乾渠北側開挖新的入海水道,水道全長163.5km,設計排泄流量8000立方米/秒。現已按行洪流量2270立方米/秒開工興建。
沂沭泗水系方面:經過多次
整修,現已有新沭河和新沂河兩條水道和l條分沂入沭的水道。新沭河和新沂河的捧洪能力分別為4000和7000立方米/秒。分沂入沭的安全泄量為3000立方米/秒,現仍泄入老沭河。這個地區仍只能防禦十年一遇左右的洪水。為了提高到防禦50~100年一遇洪水,計畫實施“沂沐泗洪水東調南下工程”。
(3)新建和加固堤防。流域內新建和經過整修加固的重要堤防有:淮北大堤,全長238.4km 蚌埠市圍堤,全長10.4kmt入江水道大堤,左堤199.7km,右堤221.7km,總長421.4km;洪澤湖大堤,全長67.25km;裏運河大堤,左堤157.5km,右堤156,9km,全長314.4km 小洪河兩岸堤防總長405km,汝河兩岸堤防總長369.9km;大洪河兩岸堤防166.5km,沙潁河乾堤,河南段全長525.5km,安徽段全長363.93km;渦河西堤長113.37km,東堤長173km;蘇北總乾渠兩岸堤長313.2km;分淮入沂水道兩岸堤長41km;沂河幹流堤防全長316.25km;新沂河堤防全長279.3km,沭河和新沭河堤防長度分別為394.2km和132.8km,總長527km,泗河堤防全長138km,東魚河幹流堤防全長158.13km;誅趙新河幹流堤防長278.9km;韓莊運河兩岸堤長79km;中運河兩岸堤長296km,邳蒼分洪道兩岸堤長148.6km。
(4)新辟排洪排澇河道和分洪道。新開的河道和分洪道主要有以下幾條:茨淮新河全長134.2km,計畫分泄潁河洪水2000立方米/秒,使正陽關至懷運的淮河中游的排洪能力由10000立方米/提高到12000立方米/秒;懷洪新河全長127km,上口分洪流量2000立方米/秒,結合接納12000h㎡面積的排撈流量,下游設計排洪流量4700立方米/秒,新汴河全長127.1km,排澇流量900立方米/秒,排洪流量1460立方米/秒;洪河分洪道和蒙河分洪道全長80km,分洪流量750~950立方米/秒;邳蒼分洪道全長77km,它既可分泄沂河洪水、又可排泄兩岸澇水。進水閘(江風口閘)設7孔12m×6.5m弧形閘門控制,設計過閘流量2000立方米/秒,東魚河全長172km,沿途共入了萬福河、洙水河、大沙河等上游0.592萬k㎡的高地洪澇水。其南支、北支分別長52和96km,共承擔0.273萬k㎡地區的排水;洙趙新河全長140km,共攔截西北部高地0.42萬k㎡的洪澇水。
(5)蓄(滯)洪區。利用平原區的窪地,在四周築堤,在大洪水時,臨時分蓄一部分洪水。已建的蓄(滯)區見“淮河水系蓄(滯)洪區簡況”表。
(6)
行洪區。行洪區是擴大淮乾中游泄洪能力的一種工程措施,它是淮河洪水河槽的一部分.位於崗地或淮河大堤與中泓之間,利用沿河的湖泊窪地修建的,築有行洪堤,保護區內農業生產,一般情況下不行洪,在淮河洪水達到規定高程時,在行洪區卜口開口或漫堤行洪,經行洪區下口又流入淮河。最多時行洪區達到21處,現有17處。
(7)控制樞紐。
臨淮崗樞紐位於淮河中游正陽關上游的臨淮崗,其目的是控制正陽關以上淮河洪水,減少正陽關以下淮北大堤防洪負擔,並取代1954年大水沖壞的潤河集樞紐。該樞紐控制流域面積4.35萬k㎡,占正陽關以上流域面積的1/2。按百年一遇洪水設計,千年一遇洪水校核。壩上設計水位28.4m~28.6m,相應庫容93億立方米,較天然滯洪狀況可增加洪量33億立方米;校核水位29.6m時,相應庫容120億立方米。
蚌埠樞紐:位於蚌埠市西的淮河上,由節制閘、分洪道、船閘、電站等組成。作用是抬高淮河枯季水位,以利灌溉、供水和通航。設有28扇寬10m、高7.5m的閘門,泄洪能力10140m³/s。運用水位為16.0~18.0m。分洪道設計流量2860m³/s。
韓莊樞紐:位於南四湖南端的山東省微山縣韓莊鎮,是南四湖主要出口韓莊運河的控制工程,由韓莊閘、伊家河閘、老運河土壩等組成。韓莊閘裝有17扇12m* 7.2m閘門和14扇12m*9m閘門,微山湖水位33.5m時,泄流能力為2050立方米/秒。伊家店閘設有3扇7m*5m閘門,泄量250立方米/秒。
洪澤湖控制樞紐:主要建築物包括洪澤湖大堤、三個出口處建築物(入江水道的三河閘、蘇北灌溉總渠的高良澗閘、淮沭河口的二河閘),兩個灌溉引水涵洞(洪金洞、周橋洞)。它兼有防洪、灌溉、航運、水產和發電等綜合效益。其中三河閘共有63孔寬10m、高6.2m的泄洪閘,設計泄量]2000立方米/秒;二河閘共有35孔寬10m、高8m的泄水閘,設計泄量3000立方米/秒,該閘還可反向引沂濟淮,設計流量300立方米/秒;高良澗閘設8孔寬9.2m、高4.0m的泄水閘,設計流量800立方米/秒; 兩個灌溉引水橘洞,總設計流量6S立方米/秒。
南四湖二級壩樞紐:位於山東微山縣昭陽湖腰最窄處,包括攔湖大壩、溢洪堰、1號、2號、3號、4號節制閘和船閘,全長7360m。攔湖大壩壩頂高程39m,長4113m,壩高一般為6.5m;溢流滾水壩,堰頂高程35.1m,長300m;l號閘設39扇6m×4m平板門,設計泄量4500立方米/秒;2號閘設55扇5.25m×3m鋼絲水泥平面升直門,設計泄量3300立方米/秒;3號閘設84孔6.4m×4.3m鋼絲水泥殼面直升門,設計泄量4620立方米/秒;4號閘設134孔6.3m×4.5m鋼絲水泥殼面直升門,設計泄量4490立方米/秒(待湖腰擴大工程完成後才能運用)。
(8)河道整治。河道整治主要包括河床疏浚,結合堤防建設對河道截彎取直、局部調整和拓寬堤距,還包括河道清礙,以擴大河道本身泄洪和排澇能力。先後進行整治的主要支流有洪汝河、沙潁河、王引河、黑茨河、西淝河、濉河、沱河、渫潼河等。
(9)
污水處理措施。近10多年來,在流域內工農生產不斷發展、入口增加、城鎮數量加多、規模擴大的過程中沒有很好處理經濟發展與
環境保護的關係,大量生產和生活污水不經處理直接向河中排放,各種廢物向河邊傾卸,尤其是不適當地發展了一批小造紙、小製革、小化工等排污量大而社會效益差的工業企業,使淮河水受到極其嚴重污染。到1994年全流域城鎮和企業每天排放的工業廢水、生活污水約700萬t,化學耗氧量超標幾十到幾百倍,集中性惡性污染事故頻繁出現,約2/3的河段已失去使用價值,一些地區因水質惡劣,已造成飲水困難。
污染治理
淮河污染非常嚴重,沿岸有多座大城市和大量工業部門,因此污水,廢氣排放極為嚴重。其中,沿岸的許多村莊經常會出現許多嚴重的疾病。不僅如此,政府部門的監管不到位,保護環境的觀念未能深入人心,環境問題帶來巨大壓力。
淮河是中國最早進行水污染綜合治理的重點河流之一,被國家列為重點治理的“三河三湖”之首。為解決淮河的水污染問題,國家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啟動了“淮河流域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決策支撐關鍵技術研究與綜合管理平台構建”課題。
治理措施
(1)制定階段性水質達標目標,嚴格限期實施。
1994年5月、1995年9月和1997年7月在國務院主持下,先後召開3次淮河流域
環保執法檢查現場會,確定的目標是:第一階段堅決關停一批污染嚴重、效益差、沒有治理價值的污染企業;第二階段在1997年底全流域工業污染源全部達標排放;第三階段到2000年全流域污染物質化學耗氧量削減到36.8萬t,實現水體變清。第一、二階段的達標目標已經實現。
1994~1996年關停或取締了污染企業4425家;據1998年1月1日淮河流域水環境監測中心發布的“水質公報”稱:淮河幹流中游段8個監測斷面符合國家地面水環境質量正類水標準的有2個,符合N類水標準的有6個,未發現V類或超V類水斷面,主要入河排污口的化學耗氧量排放量大部分已削減60%以上。為達到第三階段目標,計畫投入約200億資金,完成259家重點污染源治理任務,建成80座城市污水集中處理廠。
安徽境內的淮河流域涉及淮北、阜陽、合肥等9城市,是全國重要的能源工業基地、農業經濟區和糧食主產區,人口眾多。截至2013年,安徽省共有110座城鎮污水處理廠投入運行,日處理能力474.29萬噸,平均運行負荷率94.6%,每年集中處理污水14.7億噸。由於淮河在安徽省是過境河流,境內部分支流水質受入境水質影響大,一些入境支流水質常年為劣五類。對此,安徽堅持對淮河流域化工、造紙、釀造、電鍍等重污染行業新建大中型項目實施省級環保預審,將斷面水質達標作為預審的前提條件;投資92億元用於淮河流域綜合治理,對污染嚴重的沱河等實施“一河一策”綜合整治等。
(2)依法治污。除了執行《水法》外,國務院於1995年8月頒布了《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暫行條例》。截至2007年,
治淮工程共完成土石方工程量370億立方米,混凝土及鋼筋混凝土1189多萬立方米;修建大中小型水庫5300多座,總庫容250億立方米,其中庫容1億立方米以上的大型水庫36座,總庫容187億立方米;修築於支流堤防1.5萬km開闢廠新沂河、新沭河、蘇北灌溉總乾渠等入海水道和擴大了入江水道;開挖了茨淮新河、新汴河、東魚河等排洪排澇新河道;開闢了12處蓄(滯)洪區和21處行洪區,修建了5個大型控制樞紐和各類節制閘4000多座;修建了江都(抽水流量460立方米/秒)等大中小型電力排灌站近5萬處,總裝機容量近300萬kW,建成機電井近70萬眼;對乾支流河道全面地進行了整治;已修建水土保持林1萬k㎡,水平梯田8000k㎡。
(1)防洪排澇。僅36座大型水庫有防洪庫容110多億立方米,有效地攔截乾支流上游山區洪水。例如1982年淮河的5次洪峰,宿鴨湖、薄山、梅山、鮎魚山、南灣,石山口等水庫削峰率達80%~100%。淮河水系排洪入江入海的能力從8000立方米/秒擴大到13000~16000立方米/秒,沂沭泗水系的入海排洪能力由1949年前的不到1000立方米/秒擴大到11000立方米/秒。
淮河幹流上游淮濱段的排洪能力,由3000立方米/秒擴大6000立方米/秒,中游正陽關以下至蚌埠段的排洪能力由5000立方米/秒擴大到10000立方米/秒,蚌埠以下至洪澤湖的排洪能力由7000立方米/秒擴大到13000立方米/秒;淮北大堤基本能力防禦1954年型40年一遇洪水,沂沭泗幹流及淮河主要支流能防禦10~20年一遇洪水,洪澤大堤和裏運河大堤的防洪標準可達50年一遇,但排澇標準一般仍不到2年一遇。
(2)發電。水電裝機已達30萬kW。響洪甸水電站抽水蓄能機組裝機8萬kW。今後建較大水電站的可能性不大,主要是發展小水電。
(3)灌溉。流域內有效灌溉面積779.5萬h㎡,實灌面積655.1萬hm。其中
淠史杭灌區設計灌溉面積68.4萬h㎡。
(4)航運。全流域通航里程從50年代的1.2萬km增加到了2萬km,包括
京杭運河蘇北段的擴建、改建。
(5)水土保持。全流域原有水土流失面積5.9萬k㎡,已初步治理近3.0萬k㎡。
但是,淮河流域與水有關的問題仍十分嚴重。一是防洪排澇標準不高,洪澇災害仍很頻繁,尤其是分(蓄)洪區運用機會多,區內民眾生活困難,黃河侵淮奪淮惡果仍未全部消除,治理難度大;二是流域內各項水源工程的年供水能力約450億立方米,一般年份缺水11億立方米。旱災時有發生,使糧食產量徘徊不前。水污染嚴重,使本已短缺的水資源,更是雪上加霜。
因此,必須加大對淮河流域的治理開發力度,為此規定(“九五”計畫末)和遠期(2010年)的目標:“九五”期末基本完成1991年國務院治淮會議確定的18項骨幹工程建設任務,並結合鞏固現有工程設施,完善防洪除澇體系,提高防洪標準,使淮河幹流中下游防洪標準提高到百年—遇;沂沭泗河中下游防洪標準達到20~50年一遇;平原支流河道防洪標準達到20年一遇。
完成水利部確認的第二批大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行蓄洪區安全建設基本完成,提高大中城市防洪標準,進一步建立起較為完整的防洪除澇體系;2010年前繼續鞏固提高淮河流域整體防洪標準,使淮北大堤、洪澤湖大堤防洪標準達到百年一遇以上,沂沭泗河達到50年一遇防洪標準,沙潁河達到50年一遇防洪標準,其他支流防洪標準達到20年一遇,除澇標準達到3~5年一遇。淮南、蚌埠等重要城鎮防洪分別達到50~100年一遇以上標準。
生態保護
淮河源國家級生態功能保護區
淮河上游源頭區域,總土地面積21109平方公里,2001年國家環保部(原國家環保總局)將河南省信陽市10個區縣和南陽
桐柏縣等11個區縣所屬區域作為“南水北調”的重要水源區,批准為淮河源國家級生態功能保護區試點,加強對該區域水資源及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工作。2008年,環境保護部與中國科學院聯合發布《全國生態功能區劃》,將該區域確定為國家重要生態功能區;2010年,國務院發布《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將該區域部分地區確定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2010年,國務院批准實施《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畫》(2011-2030年),將該區域確定為大別山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淮河源生態功能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戰略地位已引起國際國內的高度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