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流概況
幹流走向
池河,發源地在
定遠縣西北大金山(
鳳陽山主峰,峰頂高程332米,
西卅店鎮大金山村北)東麓(一說
肥東縣青龍場,一說
鳳陽山南麓),主源陳集河從上寺起南流,經西三十里店東、南楊集,至耿巷集,前入雙河水庫,出庫後經三官廟,至北豆崗南,右納西源和西南源來水(西源出長豐縣,西南源出肥東縣),三源的匯口處有江巷水庫土壩(未竣工停建),大壩以下始稱池河。至定遠、肥東兩縣交界的馬夏,納南邊兩小支;基本折東北流,經江巷、余陳集,至小崗上東,右納一小支;至河西張左納蔡橋河、馬橋河;經大橋集至橋頭徐,左納一小支;經石角橋至小趙西,左納南店河;至古胡家南,右納永寧河;於古胡家北,左納桑澗河;又經仁和集至沙壩,右納七里河;經池河閘至金山王,左納青春河。金山王以下,經雙河集至澗灣陳一段,右納耿家河、雙河;至大淤家,左納黃橋河;經三和集至定遠、鳳陽、明光交界處的
梅市(梅家市),左納兩小支;經馬崗過山滸樞紐,至
張家灣,右納
南沙河。張家灣以下河道開始擴寬,至明光市
明光鎮,穿過
津浦鐵路橋及
104國道公路橋,於明光市抹山注入
女山湖。
女山湖湖區狹長,約24公里,平均寬約4公里,沿王巷、查家渡、後周郢、東李家至老咀子南;老咀子南與楊咀北間,湖區縮窄,向東南至舊縣(
女山湖鎮)女山湖樞紐,長約15公里,寬2公里。湖底高程10.5~11.5米,蓄水位14.5米,相應容積2.82億立方米,水面積107平方公里。
河道變遷
古池水的入淮口在今錢咀南,名池河口。那時
淮河河床深闊,潘村湖一帶地勢低洼,池水出池河口以後,向北、向東可經小柳巷和太平溝口入淮。受黃泛淤積與洪澤湖抬高水位的影響,池河口泄水受阻,池河順女山湖向東於舊縣匯七里湖一併北出入淮。現代的池河自舊縣續東流,經趙公灘南,出馬過咀於洪山頭入淮。
河道特徵
江巷以上主源陳集河,長64公里,河道流經淺山、丘陵,為1/600~1/1500,河底寬2~5米;江巷至
池河鎮,長102公里,河底高程32.0~16.0米,河岸高程39.0~22.0米,河深7.0~8.0米,河底寬26~65米,比降1/650;池河鎮至明光,長29公里,河底高程16.0~11.2米,河岸高程22.0~15.0米,河深8.0~4.0米,河底寬65~76米,比降1/5000;明光以下河底寬60~80米,比降1/7000。
自源頭至江巷,河床淺窄,落差較大,除雨季外,多為乾涸。江巷至池河鎮,河道變寬水量增多。自大橋下行數公里,河道蜿蜒曲折,河岸陡若懸崖。石角橋一帶斷面變小,水流受束,每遇洪水,常使上游泛濫成災。池河鎮以下河道漸開闊,水勢漸緩,每年有數月可行舟船。
池河平均流域寬度22.5公里,不對稱係數0.29,寬度係數0.12,密集度0.52。河床坡降平緩。池河縱斷面,上游系梯田式河床,下游系湖波凹地。河床結構,上游多砂板岩石,下游系砂土淤泥。
水文特徵
石角橋站控制來水面積1830平方公里,
平槽泄量為400立方米每秒,以1954年7月6日1360立方米每秒為最大,最枯時河道斷流;明光站控制來水面積3470平方公里,平槽泄量為300立方米每秒,以1954年7月7日2610立方米每秒為最大,以1956年8月2日-51.7立方米每秒為最小。石角橋站水位,以1954年7月6日31.22米為最高,1966年8月31日河乾;明光站以1980年洪水位18.30米為最高(相應最大流量為1460立方米每秒),1954年7月7日洪水位為17.78米(相應最大流量為2610立方米每秒),1966年8月7日河乾。
1980年,自6月1日連續40多天陰雨,池河水位陡漲,大部分水庫達到控制水位,蔡橋、城北、解放、芝麻、南店、朗峰、得勝、灣孫水庫超過了汛期水位。7月17日至18日,24小時內又降雨170多毫米,沿河和低洼地區洪水泛濫成災。全縣中小型水庫大部分溢洪,池河水位接近1954年洪水位,出現了自1954年以後的特大洪災。由於江巷水庫、池河閘半垃子工程阻水和女山湖水位高,泄洪不暢,洪水來勢猛,淹沒面積大,持續時間長,災情與1954年相當。據統計,全縣有60336人被洪水圍困,23個公社、960個生產隊受災,淹沒土地35萬畝,水毀房屋20677間。洪澇地區大小麥損失1000萬公斤。秋季作物受澇減產6500萬公斤。災區疫病流行,發病率達11.4%。
支流水體
池河東靠岱山和
皇甫山(或稱張八嶺),南界
江淮分水嶺,西以崗丘與瓦埠河、窯河流域接壤。流域面積5015平方公里,其中
丘陵區占66.6%,山區占29.8%,湖泊占3.6%。
定遠縣境
池河在
定遠縣支流有15條,河左岸的支流有6條,皆源於北部的鳳陽山脈南麓,自上游至下游依次為雙河、蔡橋河、馬橋河、桑澗河、青春河。右岸的支流共有9條,自上游至下游依次為儲城河、商沖河、響導河、義和河、墩子王河、永寧河、藕塘河、七里河、耿河。
儲城河,源於長豐縣境內陳劉、造甲一帶,在本縣韓高頭戶入境,東流經蔣集在連江入乾,全長33公里,本縣境內23公里。
商沖河,源於肥東縣境內,在本縣下孫莊附近入境。入境後經蔣集、郭集在連江入乾,全長29公里,在縣境內長14公里。
響導河,源於肥東縣境內,於定遠、肥東兩縣界地連江鄉入乾。
義和河,源於肥東縣境內,在本縣下孫莊附近入界,於義和鄉場家圩入乾,全長13公里,本縣境內長6公里。
蔡橋河,又名雙鴨橋河,源於西洋山余脈柏樹楊莊虎塘之水,南流至蘭店莊穿定爐公路,曲至大傾塘壩之後,直奔大余水庫,再南流繞過朱家圩,轉東南進入蔡橋水庫,庫水下泄穿合蚌公路,於趙家圩收崗王水庫之水,曲流東南,於二龍、大橋、義和三鄉交界處河西張入乾,全長46公里。
馬橋河,在舊縣誌中,該河被稱為池河主源之東源。馬橋河的數源頭皆源於鳳陽山南麓,主要有東、西二源,西為主源。西源收大尖山西腳汲水洞之水和團山腳下的溪水,東流入黃山水庫,過羅家壩,經程橋穿定爐公路,入解放水庫,繼而曲流東南至嚴橋,穿合蚌公路,經官橋,於谷堆李合東源之水,下行至湯橋收小李水庫之水入乾,主流全長57公里。東源起於三山南腳,南流經大吳莊、潘家崗入城北水庫,庫水南泄後,穿定城鎮西大街,折向東南,過縣城南門大橋,經陶家壩,東南行數里,與西源合流。
倉東河,源於倉鎮鄉小李莊東側一方塘,南流經倉東水庫,折向東南,過倉東集、陶湖莊入乾,全長15公里。
墩子王河,源於界牌集西南2公里定遠、肥東兩縣交界處,經墩子王水庫。流向西北的前頭楊入乾,全長9.5公里。
南店河,源於定東鄉前張莊新塘,南流入南店水庫,折向東南經大鄧家入乾,全長21公里。
永寧河,該河有五個源頭,均出自皇甫山余脈,北源名曰五集河,上游為新集水庫;東源出自滁州皇甫鄉,北流入朗峰水庫;中源出於滁州章廣集南3公里小馬廠,北流入得勝水庫;南源出於定遠、滁州交界,東北向流至得勝集和東源相會;另一源出於界牌集東南縣界,向北流入界東水庫,此源與東、中源在灣李莊相匯,下行數公里,五源匯聚,於河沿趙入乾,河流最長22公里。
桑澗河,源於本縣齋朗、范崗兩鄉交界處的水牛汪,北流至楊灣水庫,轉向東南入范崗水庫,穿合蚌公路,集泉塢山泉水入桑澗水庫,庫水下泄後穿定滁公路,由朱馬入乾,全長40公里。
七里河,該河有東、西二源,東源出岱山東腳戴莊,繞岱山東北;入岱山水庫,西源出於滁州境內,北流入岱山水庫,出岱山水庫轉向西南,穿定滁公路七里河橋,於邱家莊入乾,全長21公里。
青春河,源於練鋪鄉邢橋壩,集山澗之水南流入青春水庫,南流至下陳莊轉向東,於賈店莊入乾,全長23公里。
耿河,有南、北二源,北源出於縣東境拂曉鄉方大沖,南源起於拂曉鄉河口陸,二源西行匯於東小劉莊,轉向西北,於紅山鄉十里廟附近入乾,全長23公里。
黃橋河,源於定遠、鳳陽兩縣交界處的烏雲山下展家水庫,集東源婦女壩之水入黃橋水庫,至小史莊折向東北,於三和鄉蔡墩家入乾,全長23公里。
明光市境
池河在明光市境內有兩條主要支流。
南沙河,發源於老嘉山西麓南部地區,流域85公里,流域長度10公里,流域面積為406平方公里。河床坡降較大,在明光南三叉河處與池河匯合,經明光流入女山湖。
白沙河,又名澗溪河,發源於明光市杏山北麓,向北流經澗溪鎮,在西官山北頭,流入七里湖及淮河。流域面積455.5平方公里(其中250.9平方公里屬明光市境),流程41.1公里,流域寬度9公里。河道走向彎曲,兩岸分布農田約1.5萬畝,每逢旱季,河水乾枯,暴雨時洪水泛濫成災,十年九淹,兩岸農田生產低而不穩。
女山湖,位於淮河右岸,是池河的終點,明光市明光鎮以北八公里,為郯廬斷裂帶局部凹陷窪地積水而成。受洪澤湖水位抬高影響,湖面逐漸擴展。南納池河來水,總來水面積4215平方公里。湖區自磨山至舊縣鎮(現稱女山湖鎮),與池河互為一體,南北長40公里,寬1~5公里,北經女山湖水利樞紐(有節制閘、船閘、翻水站等)匯入七里湖,於洪山頭入淮河。50年代湖面積最大為115平方公里,總容積5.1億立方米。女山湖水利樞紐建於1981年,湖底高程11.0米左右,控制女山湖蓄水位為12.0米時,相應湖面積74平方公里,容積0.43億立方米;控制水位為14.5米,水面積為110.2平方公里,總容積2.47億立方米;死水位定為12.3米,相應湖面積87平方公里,容積0.66億立方米。設計百年一遇水位17.18米,湖水面積可達138平方公里。湖水呈淡綠黃色,透明度0.15~0.2米,PH值7.9,礦化度243毫克每升,為重碳酸鹽類鈣組I型水。水產豐富,以銀魚、刀魚、蝦、蟹、芡實、鯉魚著名;湖區與淮河間可通航100噸級船隻;沿湖崗地所產的明光綠豆,素負盛名,暢銷國內外。
水利概況
水利工程
雙河水庫,位於定遠縣西南耿巷鄉東北1公里處,攔蓄池河上游92平方公里的徑流,是本縣庫容最大的水庫。1976年11月動工,至1979年底,完成土方73.73萬立方米,石方9857立方米,混凝土及鋼筋混凝土593立方米,動用資金93萬元。樞紐工程包括大壩、泄洪閘東西放水渠和非常溢洪道組成。設計庫容5169萬立方米。庫面設有電灌站3處。該庫設計灌溉面積6.68萬畝,其中自流灌溉2.26萬畝。
小李水庫,位於定遠縣觀寺鄉西境池河一小支流上,1962年動工,1973年壩埂加高,1977年底壩頂高程達48.1米,頂寬4.0米,壩長2675米,共完成土方32.16萬立方米,石方1831立方米,鋼筋混凝土90立方米。1978年,因壩面有斷裂,壩腳有陰濕而停建,屬半拉子工程,限制蓄水46.5米高,蓄水365萬立方米。設計庫容1392萬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1.79萬畝,實際只能灌0.7萬畝,自流灌區有東西兩條幹渠,總長7.5公里。
墩子王水庫,位於定遠縣大橋鄉,座落在池河支流墩子王河中游,積水面積22.3平方公里。大壩工程從1959年建築,至1979年基本結束。壩體質量差,滲漏嚴重。水庫設計灌溉面積1.06萬畝,主灌大橋、義和鄉農田。灌區全部自流灌溉,分為南北乾渠,因渠系建築物不配套,只能灌溉9600多畝。
岱山水庫,位於定遠縣池河鎮境內,是定遠縣第二大水庫,總庫容3400萬立方米,水面面積7600畝。四面青山環繞,山水交融,水隨山轉,別有洞天,庫底為砂質,水清見底,四面山坡緩緩鋪入水中,坡度均小於15度,形成天然的沙灘。水面有寬有窄,庫邊有灣有港,自成體系,具有開發各類水上項目的理想環境。岱山水庫以其獨特的湖光山色聞名遐爾,"山不高而層巒疊嶂,水不深而氣象萬千"勾畫出了岱山水庫的美景,岱山水庫東北角有一庫中島,約百畝,地勢平坦,四面綠水相照,可供開發。
女山湖引淮灌溉工程,是皖東最大的水利工程,1978年冬破土動工,1981年8月交付使用。共完成土方35.8萬方,砌石2.7萬立方,砼1.1萬立方。女山湖樞紐由節制閘、翻水站、和船閘三部分組成,節制閘18孔,主要攔蓄上游逕流,保持女山湖正常蓄水位14.50米,相應容量2億立方米,供沿湖兩岸定遠、鳳陽、明光三縣(市)居民和工業用水以及農業灌溉水源。乾旱年份由翻水站翻引淮河水入湖補給當地涇流之不足,使明光市基本擺脫了乾旱的威脅。洪水季節開閘泄洪, 18孔閘以每秒2750立方的流量入淮。船閘溝通內河到淮河的航運,是明光水運咽喉,使原來的季節性通航變為常年通航,十分繁忙,航運能力由年42.5萬噸上升近千萬噸。
航道航運
航道
嘉山境內有池河和女山湖兩條主要航道。1977年前,池河下游明光~紅山頭67公里,除特殊乾旱年份外。最小水深均在1米以上,可常年通航,中游明光至三和集23公里有淺灘礙航,枯水時無法通航。一般年份,長年通航三、四月,通航船隻為15噸以下木帆船和掛機船,上游132公里為不通航河段,航道未渠化前,下游通航水位受洪澤湖水位漲落影響,洪澤湖控制水位為11.00米(黃海基面,下同)。有些年份最低水位遠遠低於此,1966年、1967年紅山頭最枯水位僅有10.25米和10.4米,女山湖湖底高程在11米。池河在明光以上航道較寬,常年水位航道寬在15~20米之間,明光以下至女山湖口12公里航道、彎曲,共有9道灣,有些河段小於10米,洪水時水流不暢,極易泛濫成災,女山湖為平底湖,湖底高程在10.5米~11.5米,1969年省航運部門曾派疏浚4隊疏浚女山湖,後派2條挖泥船在女山湖沿航道進行疏浚竣,河底標高程至11.0米,對舊縣~紅山頭7公里航道淺灘進行疏浚,歷經2年,疏浚總長度25000米,底寬20米,平均挖深1米,總疏浚土方50餘萬方,改善了通航條件。本縣於1982年建成女山湖大閘樞紐工程和山許二級樞紐工程後,通航和水位均發了變化。女山湖大閘樞紐兩岸地面高程12~15米,湖口水面寬度在水面高程12~13米。
樞紐
主要建築物有節制閘,抽水站、船閘、引水閘和攔河壩封閉閘等,船閘緊靠集鎮,船閘以東為節制閘,節制閘與水閘相連,中間以隔墩分開,隔墩向上游延長的是抽水站。
舊縣閘下游段的通航保證率,根據淮河紅山頭站1950年至1977年27年平均水位資料統計,低於10.5米的僅有1966年6月至1967年3月,共180天。通航保證率96.9%。舊縣船閘下游引航道長1500米,底寬25米,邊坡1.5,底高9.5,上游引航道150米,底寬25米,邊坡1∶5,底高10.5,均由水利部門負責設計和組織機械疏浚。
山許樞紐位於明光市馬崗鄉山許家以西,在明光至定遠公路與池河之間一片灘地上,灘地地表高程在16.0米左右,寬約300米,欄河壩和抽水站一字形排列,閘寬150米,閘之北為抽水站,站寬40米。抽水站與北側山坡連線,閘南側為老河道,其上源源老河壩,壩頂高程17.5米,如擴建船閘也將布置於古河道附近。
女山湖大閘樞紐建成後,山許至舊縣67公里通航水位得到了保證,舊縣節制閘正常,水位14.5米,最低通航水位12.0米,山許至舊縣河底高程一般在9.5~11.2米之間,節制閘正常關水時,航道水深可達3米,最低水位也可保證1米水深,局部淺灘水深0.7米,淺拖輪和掛機船可以暢通。閘建成投入使用後,水位最低在13米左右,可保證常年通航,舊縣至紅山頭7公里航道水位,受淮河下游洪澤湖水位控制,洪澤湖最低水位11.0米。該段航道1981年省派疏浚6隊進行機械疏浚,疏浚標準為航道上口寬40米,河底標高9.5米,共疏浚土方561萬餘方,可保證枯水位時有1.5米水深,達到6級航道標準。1985年至1990年,加強航道管理,運輸主要物資為黃砂及農副產品。池河渠化後,航道得到改善,明光至紅山頭67公里基本上可常年通50~100噸船駁,明光港口緊靠鐵路,中轉費用低,貨物損耗小,向江蘇、盱眙、洪澤、泗洪等縣中轉物資大幅度增加。
港口
舊縣港,位於女山湖下游,距明光48公里,兩個作業區,岸線約100米,原碼頭位於節制閘上游200米,新碼頭位於船閘下游東北側300米與七里湖交匯處,民國時期兩港年吞吐能力約20萬噸。建國後恢得和發展了港口建設,年吞吐量增長十多倍。
航道治理
建國前,河道長期失於疏浚和治理,河道彎曲,有的地方淤塞擱淺,池河航道可供通航不多,漲水季節,自三和至明光,自明光至舊縣、高嘴等地水運暢通。建國初期的1950年,貨運量16611噸。1985年縣人民政府為解決大洪山鐵礦石運輸,發動和組織女山湖漁民,明東鄉農民、明光港船民進行疏浚開挖馬崗至梅家市之間淺灘4處4.2公里,1960年全年運輸量58,720噸,1973年省交通廳集中三條挖泥船對池河航道進行疏浚,以確保最枯水位1至1.5米,百噸級船舶可正常航運,1976年港口年吞吐量為200,243噸,比1950年增長10倍。1985年明光港有拖輪三艘,280匹馬力,機動船154隻202匹馬力,載重3716噸。駁船18隻,載重729噸,比1949年增加135隻,載重量增長4245噸。1973年女山湖航道疏浚後,滁縣地區航運局在女山湖開始設標,女山湖湖面船道僅有20米寬,設標保證了航行安全,女山湖48公里航道共設800米鋼浮鼓24個。省港航工程處配給航標船一艘(皖航15號)45匹馬力,負責池河67公里的航標工作。1990年,明光港、柳巷港口和女山湖船閘等處港口年吞吐量較之1976年增加2倍多。
渡口
查家渡:在縣東北,距明光15公里的橋頭鄉,據《盱眙縣誌》(乾隆本)記載:“南北兩岸河闊六、七里。自女山湖折繞摸山,風濤甚險。康熙五十九年,盱眙知縣金運溥置大船兩隻以濟。”此渡是古招濠驛道上的官津,義渡早廢,北岸鋪上古有服務業設施,供給行人。元初,驛道廢,少人問津。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抗日戰爭爆發後,鐵路運輸中斷,海鹽內銷轉由航運,不久明光港淪陷,查家渡代之而興起,為盱眙、嘉定等縣食鹽集散地。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春,原國民黨明光市第三區區長蔣鴻飛等率百餘人逃避此渡,並開設鹽行,剝削鹽商,新四軍二師四支隊挺進皖東抗日,戰地服務團團長汪道涵同志兩次至查家渡宣傳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查家渡遂成為抗日游擊根據地。南北商旅多取道此渡,往來商旅絡繹於途,渡船由1隻增至13隻,河下碼頭內泊商船二、三百隻,行人摩肩,有“小南京”之稱,歷經數十年,現為鄉渡。
王擺渡:《盱眙縣誌》記載:“在治西女山湖南岸,女山湖東腳下。”縣東北舊縣鄉。距明光30公里,古為女山湖北商旅赴六合之要津。渡名由來,相傳由五代後梁王彥章徽時在此擺渡而得名。
河口渡:據《盱眙縣誌》載:“在舊縣鎮”。清時,本縣士紳汪慶楷置大船3隻,輪流渡運,並有安寓客商的住處。清末,汪氏式微,義渡將停。時有舊縣人江秀芝(舉人)置船兩隻以濟義渡。“義渡再往來”為舊縣十景之一。至民國四年義渡廢。現為鄉渡。
明光老渡口:在明光火四站西。順河街,現仍為渡口。
明光下渡口:在明光鎮西,鐵路大橋南。
浮山古渡:明光北45公里浮山鄉,抗日戰爭時期,日軍在浮山修築碉堡守護日輪由盱眙至蚌埠淮河航道通行,扼住浮山渡。我抗日游擊健兒曾給日偽軍嚴厲打擊,現仍為渡口。
丁家嘴渡:在本縣潘村區太平鄉境內。
馬過嘴渡:在舊縣東偏北,距明光37公里,對岸為盱眙縣界,靠近紅山頭,現屬本縣太平鄉。據《盱眙縣誌》(康熙本)記載:明燕王朱棣率領靖難兵南下至盱眙淮河北岸,留疑兵做渡淮勢,潛自上游殺馬渡淮,遂克盱眙。盱眙西30公里有馬過湖,馬過嘴亦由此得名。
洪廟集古渡:渡在縣北池河下游,距明光6公里,是古“江淮中道”上的要津,洪廟集於清明之際,商業繁盛。清初康熙19年,洪澤湖水倒灌洪廟集漫患為墟,交通中斷,路線西改,後湖涸灘地放領,交通漸復。津浦鐵路通車後,此渡商旅稀疏,建國後公路改線,遂成為鄉渡。
明光公渡:在明光鎮西郊池河上,原為老渡口,位置當臨嘉、定盱公路之咽喉,為臨嘉、定盱兩公路必經之要津,建國後1957年,修建碼頭改為公渡(民渡仍保留)。1966年設定躉鼓載運汽車過渡。1981年泗浦公路池河大橋建成通車仍為民渡。
流域概況
地形地貌
池河發源地在定遠縣北部,有一條窄長的山巒起伏地帶,習慣稱為山區。東部皇甫山脈由縣東北延伸至縣東南。主要山峰有大橫山、岱山、磨盤山、背峰山、五尖山等。岱山主峰,海拔347米,為全縣最高峰。其他一般海拔200米左右,相對高度100~150米,坡度18~25度。北部鳳陽山脈呈東——西走向,橫亘縣北部邊界。較高的山峰有狼窩山、大木山、大金山、團山、韭山、白雲山、烏雲山等,海拔高250米左右,相對高度150~200米,最高的大金山頂峰,海拔高342米。上述山地坡度多為20~30度。
上游地區為海拔100米以上的丘陵地,主要分布在:北部沿鳳陽山南麓一帶,包括能仁、靠山、青山、西卅里店、齋朗、范崗等鄉的北部地區;山頂多呈饅頭狀,有明顯山峰甚少,坡角小於30度。山坡多為梯田,山丘間為小塊平地。地貌類型屬構造——剝蝕地形。
中游的大部分地區為崗土旁沖積地形,由於池河沿岸的雙河、蔡橋河、馬橋河、南店河、桑澗河、青春河和黃橋河七條主要支流的分割,構成由北向南漸低的七大崗嶺:1、西卅西的砂子崗——耿巷——站崗;2、程橋西十八崗——東興——早廟——連江的瓦屋張;3、程橋——興隆——高塘的陶鋪;4、定城西——嚴橋——高塘——勝利;5、定東——倉鎮——觀寺;6、范崗——董圩——大李——南陽;7、練鋪——劉鋪。海拔高程為50~100米。崗頭較平,崗坡(本地稱土旁)舒緩,在15度以下。兩崗之間為小塊平原(沖)。崗沖土旁渾然一體,界線不清。在地貌類型上屬堆積——剝蝕地形。地表多為第四系亞粘土、亞砂土覆蓋。
下游明光市境內屬一級階地標高小於15米,由全新世粉砂粘土組成。
氣候特點
流域內氣候屬北溫帶向北亞熱帶過渡的氣候類型。主要特點是:季風明顯,四季分明,氣候溫和,無霜期長,日照充足,雨量偏少。由於季風影響,四季雨量分布不均,時有旱、澇災害。四季的特點是:春季溫和多變,夏季炎熱多雨,秋季少雨多旱,冬季乾燥嚴寒。降水量偏少。據1957—1990年的氣象資料統計,年均降水量924.7毫米。年均降水日數107.1天,最多年為134天(1975年),最少年83天(1978年)。最長連續降水日是12天(1985年10月10日—21日),計降水100.3毫米;最長的連續無雨日為66天(1974年11月9日—1975年元月13日)。降雨量年際變化較大。最大降水量1259.2毫米(1972年),最小降雨量511.3毫米(1978年)。降水變率(均方差)為205.1毫米。(建站前水文資料載:1954年石角橋水文站測得年降雨量1397.5毫米;1934年降水量340.4毫米)。年降水量大於1000毫米的有13年,小於年均降水量924.7毫米的有18年,在924.7毫米~1000毫米之間的有4年。
沿岸集鎮
定遠縣
池河鎮,位於定城東26公里處,淮河支流池河自南向北橫穿全境,池河鎮因此而得名,古稱"幽州"。東臨
滁州市,南與全國一百個紅色旅遊景點之一的藕塘鎮相鄰,西接桑澗鎮,北望三和鎮、拂曉鄉,京滬高速鐵路定遠站設在境內,311省道縱貫東西,是南北數個省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獨特,是兵家必爭的軍事要塞之地。池河鎮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商貿雲集,物產豐富。境內有玉皇閣、玉皇大道、池陽關鎖、馬營巷、太平橋、西茶庵、肖山寺、岱山廟等歷史遺蹟和人文景觀。池河上屹立的"太平橋"始建於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至今古貌尚存,已列入安徽省古文化景點。池河鎮臨山近水,地勢緩和,林木蔥鬱,環境幽雅,動、植物資源豐富。境內有岱山水庫、青春水庫等"小一"、"小二"型水庫26座。河、渠、庫、壩,星羅棋布,水利條件優越,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獨特的池河水域盛產全國聞名的"梅白魚",該魚色白如銀、漿汁似奶、肉嫩味鮮,堪稱魚類一絕。
三和集鎮,是以駐地"三和集"命名的,古稱"倪曲郢",相傳吳、李、王三姓相爭,後經和解成睦鄰,故名"三和集"。三和集鎮地處定遠縣東北35公里處,東與明光市、北與鳳陽縣交界,與津浦鐵路相距僅15公里,距"南洛高速"19公里,往返客車直達省會合肥,交通條件便利。鎮內自然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巨大。豐富高品位石膏名冠華東,品質優良,全鎮探明石膏總儲量3.72億噸,年產石膏215萬噸;優質豆製品"三和軒"牌千張口感細膩、豆香純正、薄透耐煮,鎮境內河段所產"梅白魚"肉嫩鮮美、口內瓊漿如奶都是我鎮特產,名揚四方。另外,我鎮境內黃砂、水面山場等資源豐富,擁有良好的投資環境和投資前景。三和集鎮歷史悠久。經過歷代發展,形成了有吳、李、王、黃數千人的古鎮,有"九街十八巷"之稱。明朝時期出生的吳良,官到靖海侯,是朱洪武打江山的開國大將。清朝出生的李小江是全國有名的書法家。三和人傑地靈,曾有蘇橋印月、槐院古樹、柳行聞鶯等八大景觀。解放前夕,曾是方圓數百里物資的重要集散地,連線淮河的碼頭石階數丈之寬,街上百家商號,白日車水馬龍,夜晚燈火輝煌,一片繁華。
明光市
女山湖鎮,原名舊縣鎮。座落在明光市的東北部,距市區明光僅半個小時車程。境內湖泊交錯、丘陵起伏、平原舒展、沼澤密布、淮水東瀉。轄女山湖、七里湖、花園湖(部分)皖東三大湖泊,湖泊面積26萬畝,其鎮北女山以火山活化石著稱於世。鎮以湖得名,湖因山得名。女山湖自明光城西向北偏東方向流去,至女山西面山腳下環繞半周,折向東偏南方向流至12公里處,與七里湖匯合,注入中國第三大河流——淮河,在兩湖一河交匯處形成一個巨邑,就是女山湖鎮政府所在地——舊縣。女山湖鎮悠久歷史。遠古時代屬於淮夷之地,居於“吳頭楚尾”。南北朝時南朝宋武帝永初元年(公元420年)在女山湖鎮僑置睢陵縣,宋置招信縣治於此鎮。元廢,後人稱這裡為“舊縣”。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黃河決堤,淮水泛濫,吞沒泗州城,古招信縣城同時遭殃,僅存半平方公里小島,四面環水。清代,小島上仍有居民三千多戶,屬盱眙縣西鄉四大市鎮之首。1948年12月成立舊縣鎮人民政府,後曾改為女山湖區、舊縣高級社、紅星人民公社、舊縣公社、女山湖鄉。1986年撤鄉設立建制鎮,2007年區劃調整後,將原邵崗鄉和太平北“四村”(安淮、碼頭、對龍、張台)劃歸女山鎮,是安徽省最多的漁民鄉鎮之一。
明光市區(原明光鎮、嘉山縣城),位於池河之濱,津滬鐵路線上,地處北緯32°46′,東徑117°58′。為中共明光市委、明光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明光因“明光山”而得名。《泗州志》載:“明太祖生於此,昔年見五色運氣,故名。”明光歷史悠久,清康熙年間,明光西北之洪廟集一帶商民因遭受洪水侵襲而遷徙明光,商業逐漸興盛,集市不斷擴大。明光西瀕池河,經女山湖、淮河、長江可直達南京、上海,水運交通方便,也是津浦鐵路線上之重鎮,一度成為定遠、鳳陽、盱眙、來安、五河、泗洪等地交通樞續和糧食集散地。工業有釀酒、化肥、機電、機械、服裝、塑膠、皮革、五金、鑄石、紡織、繅絲、工藝等,尤以釀酒為最,明光酒廠是本縣國家二級企業,年產近20000噸各類優質白酒,“明光特曲”“明綠液”被譽為“仿茅台”和酒中奇葩,榮獲省優、部優產品,暢銷省內外各地。農業以糧食、蔬菜為主,鎮郊東鳳湖及附近之女山湖盛產魚、蟹、煅、蚌,尤以‘明錄’品質優良、顆粒晶瑩,是著名的夏季防暑清涼飲料,歷史上曾出口遠銷至東南亞各國。明光鎮北3公里處趙府村旁的躍龍崗,是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地,鎮東南1里許有朱元璋二姊之墓曹國墳(曹國公李貞夫人)。
景點景觀
岱山,位於定遠縣
池河鎮境內,有詩云"平地天上落岱山,流水稻花拂雲煙"。岱山主峰347.6米,是定遠最高峰。山東麓原有岱山奶奶廟,現只剩下廟後石窟、廟前泉井和廟基,尚存半截石佛,似乎訴說著當年香火鼎盛的場景,廟北約200米處有一天然洞穴名曰"神仙洞"。登岱山遠眺,東望花山、琅琊如大海波濤中的島嶼;西望池河及大小水庫如銀項鍊及其上千畝的天然竹林,林木總面積3萬餘畝。號稱"氧吧世界",每當進入森林之中,宛如置身綠色的海洋,給人心曠神怡之感。
女山,又叫女兒山,原名玉環山。坐落於
女山湖鎮境內。據光緒版《盱眙縣誌稿》(明光1932年設治,此前,這裡屬於盱眙管轄)載:“玉環山,治西八十里,一曰女山。《寰宇記》,山在招信縣西二十五里,狀如玉環,形勢迴旋。”此乃玉環山得名由來。女山位於郯廬斷裂帶之上,150萬年前由岩漿噴發而成,為中國保存最完好的古火山口之一(另一處在中國吉林)。火山口東西長1.5公里,南北寬1.0里,海拔101.5米,面積7.8平方公里,呈圓盤狀。山上植被茂盛,綠樹成行,碧草如茵,鳥語花香。遠遠望去,湖光山色,相映成趣。素有“三村環抱一份水,四月蔥蘢萬畝田”之美譽。山中有“世界第一俠筆”金庸先生在《倚天屠龍記》中濃墨重彩、熱情讚美的蝴蝶谷和仙人洞、龍躺溝、玉環池、珍珠泉、瓢兒井、魚鱗坡、蟠龍樹、二娘廟、仙家樓等女山十二景。女山浮石、彩石,珍貴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