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沭泗水系

沂沭泗水系

沂沭泗水系位於長江和黃河之間,是淮河流域內一個相對獨立的水系,位於淮河流域東北部,北起沂蒙山,東臨黃海,西至黃河右堤,南以廢黃河與淮河水係為界,流域面積約8萬平方公里,包括山東、江蘇、安徽、河南四省十五個地市七十八個縣、市(區),人口4638萬人,耕地5412萬畝,是我國重要的糧、棉、油生產基地和煤電能源基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沂沭泗水系
  • 地理位置:長江和黃河之間,淮河流域東北部
  • 流域面積:約8萬平方公里
  • 流域範圍:江蘇、山東、河南、安徽四省
  • 流域人口:5128萬人
  • 耕地面積:5706萬畝
  • 地質地貌:平原、中高山區、低山丘陵、崗地
流域範圍,地質地貌,氣象水文,氣象特徵,水文特徵,歷史洪水,防洪體系,防洪重點,防洪體系,

流域範圍

沂沭泗水系是淮河流域內一個相對獨立的水系,系沂、沭、泗(運)三條水系的總稱,位於淮河流域東北部,北起沂蒙山,東臨黃海,西至黃河右堤,南以廢黃河與淮河水係為界。全流域介於東經114o45′~120o20′,北緯33o30~36o20′之間,東西方向平均長約400公里,南北方向平均寬不足200公里。流域面積7.96萬平方公里,占淮河流域面積的29%,包括江蘇、山東、河南、安徽四省15個地(市),共79縣(市區),人口5128萬人,耕地5706萬畝。

地質地貌

沂沭泗流域地形是西高東低、北高南低,大致由北向西向南逐漸降低,由低山丘陵逐漸過渡為傾斜沖積平原、濱海平原。區域內地貌可分為平原、中高山區、低山丘陵和崗地四大類。山地丘陵區面積占31%,平原區面積占67%,湖泊面積占2%。
平原區主要由黃泛平原、沂沭河沖積平原、濱海沉積平原組成。黃泛平原分布於本區南部,地勢高仰,延伸於黃河故道兩側,由於黃河多次決口、改道,黃泛平原微地貌發育,地勢起伏、高低相間。沂沭河沖積平原分布於黃泛平原和低山丘陵、崗地之間,由黃河泥沙和沂沭河沖積物填積原來的湖盪形成,地勢低平。濱海沉積平原分布東部沿海一帶,系由黃河和淮河及其支流攜帶的泥沙受海水波浪作用沉積而成,地勢低平。平原區近代沉積物甚厚,南四湖湖西平原的第四紀沉積物在100米以上。
北中部的中高山區,是沂、沭、泗河的發源地,有海拔800多米的高山(沂河上游最高峰龜蒙頂海拔高程達1156米),也有低山丘陵。長期以來,地殼較為穩定或略有上升,地面以剝蝕作用為主,形成廣闊、平坦和向東南微微傾斜的山麓面,加之流水侵蝕破壞而支離破碎,形成波狀起伏高差不大的丘崗和窪地。
崗地分布在贛榆中部、東海西部、新沂東部、灌雲西部陡溝一帶和宿遷的東北部及沭陽西部等。崗地多在低山丘陵之外圍,是古夷平面經長期侵蝕、剝蝕,再經流水切割形成的崗、谷相間排列的地貌形態,其平面呈波浪起伏狀。
山丘區主要是地殼垂直升降運動造成的。根據其斷裂折皺構造在平面上排列形式及延伸方向,沂河東為新華夏構造區,其河流、山脈及海岸地形曲折與延伸方向均受這一構造體影響;沂河以西為魯西旋轉構造與新華夏構造複合構造區。沂沭河大斷裂帶是一條延展長、規模大、切割深、時間長的複雜斷裂帶,縱貫魯東、魯西。魯西南斷陷區以近南北和東西向的兩組斷裂為主,形成近似格線的構造。山區除馬陵山為中生代紅色砂躒岩和頁岩外,其餘主要為古老的寒武紀深度變質岩和花崗岩。
沂沭泗區域為強震區,根據1990年中國地震烈度區劃圖,南四湖湖西地區為Ⅵ度地震區,湖東至黃海大致為Ⅶ度地震區,其中睢寧至郯城為Ⅷ度地震區,宿遷一帶為Ⅸ度地震區。

氣象水文

氣象特徵

沂沭泗流域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具有大陸性氣候特徵。夏熱多雨,冬寒乾燥,春旱多風,秋旱少雨,冷暖和旱澇較為突出。氣候特徵介於黃淮之間,而較接近於黃河流域。
1、氣溫:年平均氣溫13~16℃,由北向南,由沿海向內陸遞增,年內最高氣溫達43.3℃(1955年7月15日發生在徐州),最低氣溫為-23.3℃(1969年2月6日發生在徐州)。
2、霜凍、霜期:流域南部在11月上旬到次年3月中旬為霜期,平均一年無霜期為230天。流域北部在10月下旬到次年4月上旬為霜期,平均一年無霜期為200天,山區一般為180~190天。
3、蒸發量:流域南部小,北部大,自南向北,多年平均水面蒸發量為1180~1320毫米。歷年最高為1755毫米(韓莊閘站),歷年最低903毫米(響水口站)。
4、日照:全流域一年內日照平均為2100~2400小時,由南向北遞增。
5、風:本流域為季風區,隨季節而轉移,冬季盛行東北與西北風。夏季盛行東南與西南風。年平均風速2.5~3.0米/秒,最大風速為23.4米/秒,發生在徐州,時間為6月份。

水文特徵

1、年降水:沂沭泗流域多年平均降水為830毫米,最大年為1098毫米(1964年),最小年為562毫米(1966年)。多年平均年內分配春季(3~5月)為131毫米占15.8%,夏季汛期(6~9月)平均為592毫米占71.3%,秋季(10~12月)平均77毫米占9.3%,冬季平均為30毫米占3.6%。
2、暴雨特性:沂沭泗流域暴雨成因主要是黃淮氣旋,颱風及南北切變。長曆時降雨多數由切變線和低渦接連出現造成。颱風主要影響沂沭河及南四湖湖東區。暴雨移動方向由西向東較多。降雨量的變化,一般自南向北遞減,沿海多於內陸,山地多於平原。年際變化較大,最大年降雨量和最小年降雨量相差達4.5倍(發生沂河臨沂站)。
3、時段暴雨:建國後歷年統計,流域內最大一日降雨為563.1毫米,2000年8月30日發生在江蘇省響水縣響水口站,該站24小時降雨量825毫米,重現期超過萬年一遇。流域最大三日暴雨877.4毫米,最大七日暴雨1046.3毫米,皆發生在響水口站。
4、徑流:全流域多年平均徑流深為232毫米,年徑流係數為0.28。年徑流分布與降水分布相似,南大北小,山區大平原小。泰沂山丘區年徑流深達348毫米,年徑流係數為0.40;南四湖湖西年徑流深達97.2毫米,年徑流係數為0.14。
5、泥沙與淤積 沂沭泗上游沂蒙山區植被覆蓋差,水土流失嚴重。據統計,沂河臨沂站多年平均含沙量1.15㎏∕m3,多年平均輸沙率127㎏∕s,多年平均輸沙量400萬噸。沭河莒縣多年平均含沙量1.2㎏∕m3,多年平均輸沙率17.4㎏∕s,多年平均輸沙量55萬噸。南四湖湖西各河由於引黃灌溉泥沙沒有很好控制,放淤時渾水入河,河道淤積較為突出。據1961~1983年南四湖入湖河道實測資料分析,多年平均入湖沙量441.71萬立方米,年出湖沙量3.38萬立方米,年淤積量達437.88萬立方米,占入湖沙量的99.1%。石樑河水庫建庫以來至1988年總淤積量為0.74億立方米。

歷史洪水

歷史洪水,經淮河水利委員會及蘇、魯兩省多次調查分析推算,以1730年8月(清雍正八年六月)洪水為最大。當時暴雨強度大、時間長、範圍廣,暴雨前期陰雨數十日,後期又發生5~7天的大暴雨,遍及沂、沭、泗水系。經推算沂河臨沂洪峰流量30000~33000立方米每秒,重現期約248~500年一遇;沭河大官莊洪峰流量14000~17900立方米每秒,重現期約248~500年一遇;南四湖洪水重現期約272年一遇,均為歷史最大。沂河洪水居第二、第三位的分別為1912年、1914年,根據洪痕調查、推算臨沂洪峰流量1912年為18900立方米每秒,1914年為17800立方米每秒。沭河洪水居二、三位的分別為1974年和1881年,1974年大官莊還原後洪峰流量為11100立方米每秒,1881年為6850~8000立方米每秒。南四湖地區1953年後才有較完整的水位資料,調查的1703年洪水重現期為136年,為第二位。解放後流域性大洪水年有1957年、1963年、1974年。1957年南四湖洪水7天、15天和30天洪量分別為66.8、106.3、114億立方米,重現期為91年一遇;沂河臨沂站洪峰15400立方米每秒;1974年沭河大官莊還原後洪峰流量為11100立方米每秒,均為解放後各河湖最大。

防洪體系

防洪重點

沂沭泗的防洪重點有三處,一是南四湖西大堤,保護湖西平原2566平方公里土地,237萬畝耕地,202萬人民生命財產及沿湖眾多大中型煤礦企業和徐州、濟寧等重要城市的安全;二是宿遷大控制,保護淮沭河以西廣大蘇北地區1981平方公里土地,149萬畝耕地,130萬人民生命財產,京福、寧徐高速公路以及宿遷等重要城市的安全;三是新沂河大堤(南、北兩堤),保護淮沭河以東的新沂河兩岸的蘇北平原8560平方公里土地,544萬畝耕地,454萬人民生命財產,京滬、徐連高速公路,隴海、新長鐵路以及連雲港、淮安等重要城市的安全。

防洪體系

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從解放初期的“導沭整沂”、“導沂整沭”開始,到“東調南下”一期工程的基本完成,經過50多年艱苦卓絕的治理,沂沭泗流域初步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防洪工程體系。
在上游,興建了18座大型水庫、56座中型水庫、1570座小型水庫及為數眾多塘壩,總庫容達65億立方米。
在中游,擴大和開闢了行洪道和分洪道,建設了蓄洪及滯洪工程。開闢分沂入沭水道,並修建了彭家道口閘、新沭河泄洪閘、人民勝利堰閘,使部分沂沭河洪水就近東調入海;修建江風口閘,開闢邳蒼分洪道,分泄部分沂河洪水入中運河;治理南四湖,修築湖西大堤,並修建了韓莊樞紐、藺家壩樞紐及二級壩樞紐等控制工程;治理和擴挖了韓莊運河、伊家河、不牢河及中運河,擴大了南四湖洪水南下出路;修建了駱馬湖大堤、嶂山閘、宿遷閘、皂河樞紐、楊河灘閘等,形成了駱馬湖洪水控制工程,開闢了黃墩湖滯洪區;興建了石樑河水庫。
在下游,開挖新沭河、新沂河,修建了新沂河海口控制工程,使沂沭泗洪水有了入海通道。
目前,沂沭泗流域主要防洪工程已基本達到20年一遇防洪標準,形成了沂沭泗洪水“東調南下”的防洪體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