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澤湖

洪澤湖

洪澤湖,中國第四大淡水湖。在江蘇省西部淮河下游,蘇北平原中部西側,淮安、宿遷兩市境內,地理位置在北緯33º06′—33º40′,東經118º10′—118º52′之間,為淮河中下游結合部。原為淺水小湖群,古稱富陵湖,兩漢以後稱破釜塘,隋稱洪澤浦,唐代始名洪澤湖。1128年以後,黃河南徙經泗水在淮陰以下奪淮河下遊河道入海,淮河失去入海水道,在盱眙以東瀦水,原來的小湖擴大為洪澤湖。

洪澤湖湖面遼闊,資源豐富,歷史悠久,既是淮河流域大型水庫、航運樞紐,又是漁業、特產品、禽畜產品的生產基地,素有“日出斗金”的美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洪澤湖
  • 外文名:Hung-tse Lake
  • 所屬流域:江蘇省西部淮河下游
  • 所在地區:泗洪縣、泗陽縣、洪澤區和盱眙縣
  • 面積:2069.00平方公里
  • 類型:淡水湖
  • 最大深度:5.5米
  • 所屬水系:長江流域淮河水系
  • 河長:楊岳 
湖泊水系,形成原因,湖泊特徵,入湖水系,下游水系,水文水質,水利設施,洪澤湖大堤,三河閘,三河船閘,灌區工程,社會經濟,物產資源,旅遊資源,文化傳說,名稱演化,民間傳說,

湖泊水系

形成原因

洪澤湖的形成,具有三大因素。
其一,地殼斷裂形成的凹陷,是洪澤湖形成的自然因素,胚胎始於唐宋以前的小湖群。主要有富陵湖、破釜澗、泥墩湖、萬家湖等。
其二,黃河奪淮是形成洪澤湖雛形的客觀因素。宋紹熙五年(公元1194年),黃河決陽武,至梁山泊分南北二支,南支與泗水合,南流入淮,此為黃河改道之始。至清鹹豐五年(公元1855年),黃河北徙,由利津入海,黃河奪淮長達近700年之久。由於黃河居高臨下,倒灌入淮,黃淮合流,流量增加,水位抬高,將富陵湖、破釜塘等大小湖沼、窪地連成一片,匯聚成湖。
其三,大築高家堰(洪澤湖大堤)是洪澤湖完全形成的人為因素,也是決定性因素。

湖泊特徵

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位於淮河中游、江蘇省洪澤區西部,是“南水北調”工程東線部分的過水通道。在正常水位12.5米時,水面面積為1597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9米,最大水深4.5米,容積30.4億立方米。湖泊長度65公里,平均寬度24.4公里,汛期或大水年份水位可高到15.5米,面積擴大到3,500平方公里。全湖水域由成子湖灣、溧河湖灣、淮河湖灣三大湖灣組成。

入湖水系

上游進入洪澤湖的主要河道有:淮河、漴潼河、濉河、安河和維橋河,這些河流大多分布於湖的西部,還有懷洪新河池河新汴河濉河徐洪河、老汴河、團結河、張福河等,匯水面積為15.8萬平方公里,其中淮河流入量占流入總量的70%以上。
洪澤湖水系圖洪澤湖水系圖
淮河,是最大的入湖河流,源於桐柏山,經河南、安徽在江蘇老山附近入湖,全長830公里,流域面積為13萬平方公里,最大入湖水量為26500立方米/秒(民國20年),占總人湖水量的70%以上,是洪澤湖水量補給的主要來源。
漴潼河,源於廢黃河南測,匯淮北、澮、沱、唐諸支流,流域面積15700平方公里。
安河,由廢黃河南流,在安河窪注入洪澤湖,全長122公里,流域面積為2450平方公里;維橋河源於盱眙縣西南部的丘陵地區,在洪澤湖南岸的孫家灣附近入湖。
懷洪新河,是淮河中游一項治淮戰略性骨幹工程,西起渦河下游左岸安徽省懷遠縣何巷,東入江蘇省境內洪澤湖支叉溧河窪,幹流總長121km,其中安徽省95km。
池河,又名古池水,是淮河中游右岸最後一條支流,也是轄區境內最大淮河支流。全長245千米,平均比降0.023%,全流域面積5015平方千米,其中境內4533平方千米。東流至蘇皖兩省交界處入淮河。
新汴河,是1966年冬至1970年春,開挖的一條大型人工河道,因河線基本平行於早已湮廢的古汴河,故命名新汴河。新汴河截引濉河上游來水面積2626平方公里;沱河及新北沱河上游來水3936平方公里,合計流域面積6562平方公里,自成水系,直接向東注入洪澤湖,為淮北渦東地區增加一條排水入湖的河道。
濉河,古稱睢水,古代鴻溝之流之一。下至小河口(邳縣境)入泗水,源遠流長,累受黃泛侵奪,河道多變,上游夏邑以西,下游澮塘溝以東,故道久已湮廢。及至新中國成立之初,濉河源出碭山縣東卞樓,洪河為其主源,向東偏南流,經碭、蕭、濉、宿、靈、泗等縣。經安徽入江蘇泗洪縣後,在青陽鎮附近分二支:一支東流在安河窪入湖,另一支向東南,在臨淮頭入湖。濉河全長268公里,流域面積為6600平方公里。
徐洪河,自徐州市東郊荊山橋起,沿原房亭河向東經大廟、單集至土山鎮,然後折向南穿民便河、廢黃河及袁圩水庫至顧勒河口進入洪澤湖,全長187公里,流域面積2596.23平方公里。其河流連通兩大水系(沂沭泗水系和淮河水系)、三大湖泊(微山湖、駱馬湖和洪澤湖)。
老汴河,在泗洪境內,又稱汴河,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開鑿,時稱通濟渠,唐稱廣濟渠,又叫汴渠,從青陽鎮至臨淮河段,從青陽鎮西接淮河來水,流入洪澤湖,全長34公里。西由虞姬墓入境,經陰陵、鹿鳴山、長直溝至縣治穿城東注,經枯河頭、通海店、馬公店、青陽鎮折向東經石集、城頭至臨淮關歸入洪澤湖。泗城以東稱東汴河、泗城以西稱西汴河。西汴河與長直溝合流東行,經泗城時向南分流,繞城與石樑河匯合入天井湖。自1951年開挖新濉河後,水口魏一下為新濉河所取代。新汴河1966年冬開挖。1967年建新汴河五四大橋。1968—1969建石樑河地下涵。
澮河,發源於夏邑縣馬頭寺鄉東南蔡油坊,經永城縣入安徽省境。省內河長57.7公里,河床坡度為1/7400~1/8500,流域面積1341平方公里。有流域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5條,其中包河較大,流域面積為785平方公里,均屬於平原型淺窄河道,平時水量甚小或枯乾,洪水時排水不暢,易成澇災。
沱河,發源於商丘縣東北部劉口集西油坊莊,經虞城、夏邑在永城縣出省境進入安徽省。省內河長125.6公里,流域面積2358平方公里。虞城縣西關以上河長28.8公里,河床比降1/5033;至張板橋區間河長55.4公里,河床比降1/5200~1/6200;至張橋以上區間河長24.4公里,河床比降1/6500~1/10000;至省境以上區間河長17.1公里,河床比降1/11000。主要支流王引河,發源於虞城縣花莊,經夏邑、永城縣出省境,全長112.2公里,河床比降上游為1/9000,中下游為1/6250~1/7460,流域面積為1020平方公里。另有流域面積100~1000平方公里的支流9條,最大的虬龍溝,流域面積710平方公里,均屬平原型排澇河道。

下游水系

下游出湖的主要河道有:
淮河入江水道為淮河、洪澤湖的主要泄洪道,湖水60%—70%由三河閘下泄,經入江水道流入長江。另有淮沭新河和蘇北灌溉總渠,分別經由二河閘和高良澗進水閘承泄湖水。新建成投入使用的淮河入海水道,以備特大水災年承泄淮河洪水。
一、淮河入江水道,也稱三河,是淮河南下入江的一條主要河道,全長156公里,上起洪澤湖三河閘,經高郵湖、邵伯湖至揚州市三江營入長江,設計行洪流量12000立方米每每,1954年8月6日實際最高行洪流量10700立方米每秒。
二、蘇北灌溉總渠,全長168公里,西起洪澤湖高良澗進水閘,流經淮安(今楚州)城南與裏運河平交,至射陽縣六垛扁擔港入黃海,設計行洪流量800立方米每秒,1975年7月19日實際最高行洪流量1020立方米每秒。
三、淮沭新河,全長196公里,南起洪澤湖二河閘,經淮陰、沭陽進入新沂河入黃海,設計行洪流量3000立方米每秒,2003年7月11日實際最高行洪流量1320立方米每秒。
四、淮河入海水道,與蘇北灌溉總渠平行,全長163.5公里,西起洪澤湖二河閘,經清浦、淮安、阜寧、濱海4縣(區),至扁擔港入黃海。近期設計排洪流量2270立方米每秒,遠期設計排洪流量7000立方米每秒。2003年7月5日投入使用,7月14日實際最高排洪流量1820立方米每秒。
位於洪澤湖東岸,承擔控制、調節、排泄、利用洪澤湖水資源的主要建築物有:三河閘、二河閘、二河新閘、高良澗進水閘、高良澗水電站、高良澗船閘、高良澗複線船閘、三河船閘、洪金洞、周橋閘等,均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建造的。

水文水質

洪澤湖,屬暖溫帶黃淮海平原區與北亞熱帶長江中、下游區的過渡帶,因受季風氣候的影響,洪澤湖降水量較為豐沛。
洪澤湖屬過水性湖泊,水域面積隨水位波動較大。在正常蓄水水位12.5米時,面積達2069平方公里,容積為31.27億立方米,是中國第四大淡水湖。當湖水位達到13.5米時,湖區面積為2231.9平方公里,相應庫容52.95億立方米,此時湖區面積基本與中國第三大淡水湖太湖相當(太湖水域面積為2388平方公里)。湖水位17米時,防洪庫容135億立方米。最大水深5米,平均水深1.5米。湖底高程一般在10-11米之間,最低處7.5米左右。湖底高程高出東側平原4~8米,所以又稱為“懸湖”。
洪澤湖歷史上最高水位為16.9米,發生在清鹹豐元年(1851年),因黃河決碭山、東溢六塘河,洪澤湖水位猛漲,禮壩(位於三河閘南岸)被衝決,自此淮水由入海為主改為入江為主。洪澤湖最低水位為9.68米,發生在1966年。
洪澤湖水質屬中-富營養型,洪澤湖主要污染物是有機物、氨、酚、總汞;年均水溫16.3℃,最高水溫在9月28℃,最低水溫在1月3℃,洪澤湖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結冰現象、只有當北方強冷空氣過境時,湖面才出現封凍,全湖性封凍一般發生在寒冷的1~2月;湖內的魚類以鯉科為主,約占全湖種類的50%以上。

水利設施

1950年重新治理淮河,在洪澤湖興建了一系列控制工程,包括三河閘和入江水道等主要工程,1970年完成了各項工程,從此,淮河下游廣大地區改變了歷史上長期遭受洪澇威脅的局面。東側平原廣大農田的灌溉水源得到了相應的改善,每年由灌溉總渠輸出的水量為70~140億立方米,可灌溉洪澤、淮安、阜寧及濱海等市縣農田120萬公頃,其中自流灌溉已發展到26.7萬公頃。
洪澤湖控制工程由洪澤湖大堤、三河閘、高良澗進水閘、高良澗船閘、蔣壩船閘、二河閘及沿堤涵閘組成。

洪澤湖大堤

洪澤湖大堤古稱高家堰,亦稱捍淮堰,始建於東漢建安五年(200),史稱漢堰。唐大曆三年(768)又築唐堰蓄水,與漢堰相接。漢、唐二堰為洪澤湖大堤雛形。明、清屢次加築大堤。從明萬曆八年(1580)起,先在北段改建石砌,逐步向南砌築,至清乾隆十六年(1751)全線石工基本完成,形成了“堤堰有建瓴之勢,城郡有釜底之形”的局面。現洪澤湖大堤西起盱眙縣張大莊,東止淮陰縣碼頭鎮,長67.25公里。清鹹豐元年(1851),三河口的禮河壩被洪水沖壞,壩下沖跌深潭,此後淮河洪水從決口下三河,穿高、寶湖,南入長江。大水年份,高、寶湖不能容納,尚須開放運堤歸海五壩,泛濫於里下河地區。民國10年(1921)及20年大水,高、寶湖地區受淹,里下河地區淪為澤國,人民生命財產損失慘重。
洪澤湖大堤江蘇省段洪澤湖大堤江蘇省段
洪澤湖大堤是淮河下游重要流域性防洪工程,位於洪澤湖東岸,北起淮陰縣碼頭鎮,南至盱眙縣張大莊,全長67.25km。洪澤湖大堤始建於公元200年(東漢建安五年),後來歷代修建,特別是明清兩代,逐步將土堤加做石工牆。從明萬曆八年(公元1580年)到清乾隆47年(1782年),經過202年才基本完成。歷代都有修繕。

三河閘

三河閘位於江蘇省洪澤區境內,洪澤湖的東南角,是淮河下游入江水道的控制口門,是淮河流域性骨幹工程。它是建國初期中國自行設計自行施工的大型水閘。
三河閘三河閘
三河閘工程於1952年10月動工興建,1953年7月建成放水。閘身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共63孔,每孔淨寬10m,總寬697.75m,底板高程7.5m,寬18m,共21塊底板,閘孔淨高6.2m。閘門為鋼結構弧形門,每孔均設有2×10t卷揚啟閉機一台。左右岸空箱內分別設有水電站一座,裝機容量分別為200KW、125KW。門墩架設公路橋,按汽-10級標準,採用雙車道,淨寬7m。三河閘按洪澤湖水位16m設計、17m校核,原設計流量為8000m/s,加固後的三河閘設計行洪能力提高到12000m/s。設計抗震烈度7度,屬大Ⅰ型水閘。
三河閘工程的建成,極大地減輕了淮河下游的防洪壓力,保證蘇北里下河地區不再受到淮河洪水災害之苦。建成以來,抗禦了1954年、1991年、2003年、2007年等大洪水,充分發揮了骨幹水利工程效益。年均泄洪近200億m,為保證里下河地區3000萬畝農田和2000多萬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作出了卓越貢獻。三河閘工程攔蓄淮河上、中游來水,使洪澤湖成為一個巨型平原水庫,為蘇北地區的工農業、人民生活用水提供了豐富的水源。

三河船閘

三河船閘位於江蘇省洪澤區蔣壩鎮南端,是洪澤湖大堤的穿堤建築物,是三河閘水利樞紐的組成部分。上閘首切洪澤湖大堤入洪澤湖,下游經入江水道三河段、石港船閘、金寶航道和南運西船閘連通大運河。其主要功能是通航,兼顧防洪和抗旱輸水。
三河船閘三河船閘
三河船閘1969年開工建設,建成於1970年3月,2001年,經安全鑑定為三類閘。2006年12月~2007年7月進行除險加固。加固後的船閘口門淨寬10米。閘室為擴散結構,有效長度100米,最大淨寬16米。上閘首工作門底檻高程9.0米,閘室底板和下游工作門底檻高程4.8米。上閘首頂高程17.5米,閘室牆頂高程16.5米(含1米高防浪板),下閘首頂高16.5米,船閘最大水級差8米,閘室內最小坎上水深2.5米。
三河船閘工程建成後分別於1973年、1995年、2007年進行了三次加固,1984年和1990年進行了兩次大修。

灌區工程

洪澤湖形成之前,淮河右岸分布著破釜、白水、泥墩、富陵諸湖塘。漢建安初(196~200年),廣陵太守陳登在破釜塘東築高家堰,“巡土田之宜,盡鑿溉之利”,開始引湖水灌溉農田。三國魏明帝時(227~238年),鄧艾修白水塘,“立三埝,開八水門,置屯四十九所,溉田萬二千頃”。南北朝北齊乾明元年(560年),復修百鱉屯。隋大業十二年(616年),破釜塘潰、白水塘亦壞。唐證聖時(695年),重置白水塘、羨塘屯田。長慶三年(823年),調揚州、青州、徐州民力開徐州涇、青州涇、大府涇、竹子涇、棠犁涇,灌溉範圍擴大到東部沿湖地區。南宋時各塘淤廢,元代又在湖區立洪澤屯田。明初,黃河南泛日劇,大築高堰,蓄清刷黃,逐步形成洪澤湖,原有灌溉設施全部破壞。延至清末,疲於應付防洪工程,無力修建灌溉設施,只有部分淮水出清口循裏運河供沿線灌溉。民國時期提出導淮工程計畫,考慮到用洪澤湖蓄水發展裏運河、廢黃河、鹽河地區灌溉,只興建少數工程。
建國後,對洪澤湖蓄水灌溉進行了全面規劃。1951年4月,治淮委員會提出《關於治淮方略的初步報告》,計畫興建洪澤湖水庫,備蘇北農田灌溉之用。蘇北治淮總指揮部在《蘇北灌溉總渠工程規劃概要》中提出淮河下游開闢四大幹渠,引洪澤湖水,灌溉廢黃河以南2580萬畝農田。1953年三河閘竣工,洪澤湖具備了蓄水條件。1954年1月,治淮委員會召集蘇、皖兩省協商,形成“洪澤湖蓄水位問題研究會議紀要”,經華東局、水利部轉報政務院,暫定蓄水位12.5米。為便於治理和管理,同年12月,省政府報請政務院批准,將安徽省的泗洪、盱眙兩縣劃給江蘇,江蘇的蕭縣、碭山劃給安徽。開始進行蓄水墾殖移民工程,洪澤湖正式蓄水。沿總渠、裏運河陸續發展自流灌溉。
1957年冬,淮沭新河進水口二河閘、鹽河朱碼節制閘、鹽河漣東灌區、中運河竹絡壩灌區等工程相繼開工。1958年,二河、淮沭河、淮陰閘、沭陽閘、鹽河閘、淮漣閘、薔北地涵、濱海閘等輸水控制工程開工。鹽河漣中、漣西灌區,淮沭河淮漣、柴塘、柴沂灌區、新北灌區、沙河灌區,洪澤湖蔣壩灌區,廢黃河張弓、南乾灌區也陸續開始興建。1967年,在洪澤湖大堤上建周橋洞,將原硯台、高澗灌區合併為周橋灌區。到60年代末,洪澤湖自流灌區面積擴大到400萬畝。1970年又在洪澤湖大堤上建洪金洞,將原蔣壩灌區擴大為洪金灌區。
到1987年,洪澤湖灌區範圍內有5萬畝以上大中型灌區19處,控制土地面積6939.34平方公里,設計灌溉面積579.39萬畝,有效灌溉面積442.31萬畝。其中30萬畝以上大型灌區10處、10~30萬畝中型灌區7處。由於水情變化,有7箇中型灌區改為提水灌區,其設計灌溉面積120.2萬畝,有效灌溉面積77.2萬畝。

社會經濟

洪澤湖涉及兩市四縣二區(淮安市的洪澤區盱眙縣淮陰區;宿遷市的泗洪縣泗陽縣宿城區),根據江蘇統計年鑑(2006)數據顯示,截止2005年底,涉湖的淮、宿兩市總人口1052.31萬,土地面積18627平方公里,地區生產總值937.74億元。農林牧漁業從業總人口220.27萬,總產值401.77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42.8%;漁業生產總值58.62億元,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4.6%。

物產資源

洪澤湖水生資源豐富,湖內有魚類近百種,以螃蟹,鯉、鯽、鱅、青、草、鰱等為主;
洪澤湖的螃蟹也是遠近馳名的。
此外,洪澤湖的水生植物非常著名。
蘆葦幾乎遍布全湖,繁茂處連船隻也難以航行。
蓮藕、芡實、菱角在歷史上即素享盛名,曾有“雞頭、菱角半年糧”的說法。

旅遊資源

一、萬頃碧波。洪澤湖湖面遼闊。湖內既有魚鱉蝦蟹,又有雞鴨鵝鳥,還有多種水生植物。南來北往的運輸船隊,川流不息,左右穿梭的漁船,極有觀賞價值。
二、百里長堤。洪澤湖東北——西南向為攔拱人工石壩,其餘為天然湖岸防洪堤岸,有1800年歷史,建築宏偉。
三、港塢帆牆。洪澤湖汛期水深、風疾、浪大,直接威脅著過往湖中漁船民的安危。湖東岸原有蔣壩、高良澗兩座避風港。隨著水運的發展,1966年加固洪澤湖大堤時,增建九龍灣、夏家橋、周橋三座避風港,1994年又在洪澤湖心建一座避風港,另加三座船閘,共有9處可供漁民避風之用。這些避風港,四周皆用石工砌成,安全係數較大。
四、奠淮犀牛。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由河督張鵬翮、采庫司張弼安安排鑄造,作為鎮水之物,安放在洪澤湖大堤險要地段。牛身略小於真牛,腹部有鑄詞,距今有300餘年。原有9具,尚存5具,分別存放在三河閘、高良澗高堰等地的湖堤上。
五、泄洪大閘。位於洪澤湖東岸的三河閘、二河閘、高良澗進水閘,均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建造的,閘身建築雄偉壯觀。
六、老君遺蹤。位於洪澤湖南岸,淮河入湖處的老子山,古稱丹山,相傳老子(李耳)曾在此煉丹,故而得名。山上現有煉丹台、青牛蹄跡和鳳凰墩等名勝古蹟。
七、龜山晚眺。龜山,位於老子山南側,山形如龜,為歷代用兵之地,古稱龜山鎮。為秦漢以來歷史名鎮,留有夏禹治水之遺蹟。清末仍有寺廟12座,和建築宏偉的洪澤都司署。清代為清河縣南陲重鎮。它扼立於淮河入湖口處,是淮運分流的天然魚嘴。山上有很多古蹟,如安淮寺、水母井、古銀杏樹、淮瀆碑、名人石刻等。
八、明陵石刻。明祖陵,位於洪澤湖南岸,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高祖朱百六、曾祖朱四九、祖父朱初一三代陵墓,始建於洪武十八年(1385年),用了28年時間才完成。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大水沉沒。1966年,洪澤湖水位枯竭,祖陵的正殿、神路相繼露出,石刻雕群經維修後,恢復原貌。
九、臨淮觀日。臨淮頭,為洪澤湖西岸之半島,三面臨水,古時為臨淮郡志,三國時,東吳大夫魯肅出生於此。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為洪澤湖管理局、洪澤區人民政府所在地。後成為水產養殖基地。適宜觀看日出。
十、墓園春曉。位於洪澤湖西岸的半城鎮,設有雪楓墓園,園內安葬著新四軍四師師長兼淮北軍區司令員彭雪楓將軍遺體。墓園大門兩側為時任蘇皖邊區人民政府主席李一氓題寫的對聯,墓東側建一座由鄧子恢題寫的淮北蘇皖解放區抗日陣亡烈士紀念塔,環塔有石碑13塊,銘刻著抗日烈士英名4079人。園內還有紀念館,陳列著烈士遺物和革命文物。已成為教育後代的革命基地。
十一、洪澤湖濕地公園,位於江蘇泗洪縣洪澤湖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科學實驗區內。洪澤湖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江蘇省最大的淡水濕地自然保護區,在全國內陸淡水濕地中排第11位,華東地區第2位。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內陸淡水濕地生態系統,國家重點保護鳥類和其他野生動植物、魚類產卵場、下草灣標準地層剖面。保護區擁有鳥類194種,其中有國家一級保護鳥類大鴇、東方白鸛、黑鸛、丹頂鶴等,國家二級保護鳥類26種。洪澤湖濕地公園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中國十大生態休閒基地。
洪澤湖濕地公園洪澤湖濕地公園

文化傳說

名稱演化

洪澤湖古稱“破釜塘”。隋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隋煬帝楊廣從洛陽乘龍舟游幸江都,一路乾旱,經過“破釜塘”時,喜逢大雨,水位大漲,一望無邊,他一時興起,就將破釜塘改為洪澤浦,洪澤之名由此而來。到了唐朝,又改稱洪澤湖。

民間傳說

九牛二虎一隻雞
人們常用“九牛二虎”來喻力大,清朝政府在加固洪澤湖大堤時,便鑄造了“九牛二虎一隻雞”,放在大堤水勢要衝,以祈鎮水。據說鐵牛當初鑄造之時,肚內本是金心銀膽,夜間還常常跑到田裡偷吃老百姓的莊稼,當人們出來打時,一棍打了它的雙角。此後又不知道哪個貪財之徒,偷摘了鐵牛的金心銀膽,遂使鐵牛不能行動,就失去了鎮水的作用。現存的鐵牛大小如真牛,均作昂首屈膝狀,似哞哞欲叫,憨態可掬,橫臥在厚約10厘米的聯體鐵座上,鑄工精細,造型生動,重約2500公斤。鐵牛肩胛上刻有楷書陽文:“維金克木蛟龍藏,維土製水龜蛇降,鑄犀著證奠淮揚,永除錯墊報吾皇。康熙辛已午日鑄。”。隨著時間推移,鐵牛則成了最受人們青睞的洪澤湖一景。
靈跡處處老子山
洪澤境內的老子山,相傳為老子煉丹所在。春秋末年,老子騎著青牛來到了蘆莆山下,一見此處山色清秀,淮水潺潺,旋生在此採藥煉丹,為民療疾之意。老子在這裡解救了無數人的病苦,最後功德圓滿,沓然而去。後來人們發現:在此山有一岩洞,四壁如削,洞深丈許,內有石床、石几,便以為是老子住所,稱之為“仙人洞”,在中山西側淮畔有一堵巨石,上有鼎腳之痕,四周石皆紅,便以為老子曾在此砌爐煉丹,故稱之為“煉丹台”;在南山南麓又有一塊潛伏巨石,上有蹄形之穴,穴內常年積水,清澈見底,不溢不涸,汲而復生,尋則無泉脈相通,人皆稱奇,便以為這是老子乘青牛西去函谷時留下的蹄痕,故稱之為“青牛跡”。為此,“仙人洞夕照”、“煉丹台懷古”、“青牛跡聞鶯”也就成了老子山三大景觀。
彩船帶姑娘
“嫁出門的姑娘,潑出去的水”,可大年初一剛過,洪澤湖區漁民便會把船裝扮得花枝招展的,把姑娘帶回家中,共話家常,盛情款待。本世紀初,淮河流域飄來無數漁人,散居在洪澤湖沿岸。那年二月二,一位漁人駕著花船開進洪澤湖上的小龜灘,將自家的閨女接到船上,一路歡笑朝淮河上游開去,帶回娘家,十分風光。當地漁人感到好奇,那女人說,這是俺家習俗唄。說罷,女人津津有味道上一段歌謠:娘家彩船帶姑娘,婆家送去賢惠娘;迎來送往話心腸,雙親雙家夸紅娘。從此彩船帶姑娘的習俗,就像一出別具風情的小戲,在洪澤湖地區,一年又一年演了下來。
老子山與老子
老子是彭祖的後代,生於淮水之濱。他的母親因吃了水中漂來的一隻李子而懷胎,孕育八十一年,生下一子白髮蒼蒼,故取名李老子。還因耳上有三個漏,又名老聃。周王朝為了開發西域,宣揚周禮,派老子西方遊說,漫遊中他因吃了西王母的仙草而修煉成仙。一天他騎著青牛從天廷飄落到海中一塊礁石上,後海水退了,這礁石成了一座小山。他在這裡修道煉丹為漁民治病,人們尊稱他為太上老君,並把這座山叫老子山。
魚吃仙丹
孫悟空大鬧天宮後,偷吃了太上老君的仙丹。李老君無法,只得避開孫悟空,架起雲頭直往西去,想找一個安靜的地方煉丹。老君站在雲頭看到下面有一座青山,山腳下是一眼望不到邊的綠草。老君降落到地上一看,正是洪澤湖南岸的老山,正好又有一個山洞。李老君就在這老山採藥草煉丹丸,孫悟空急得到處找李老君要仙丹,就是找不到。後來他架起雲頭直往西下,一看到洪澤湖南岸有一座大山,他就降落下來,在山南坡看到一個仙人洞,就進去了。到裡面一看李老君正在忙著煉神丹。李老君看到孫悟空,連忙把神丸裝到葫蘆里,架起雲頭就往天上跑去。孫悟空緊緊追上,伸手就來搶葫蘆。眼看仙丹就要被孫悟空奪走,李老君一氣之下舉起大鐵棒打破葫蘆。孫悟空連抓帶搶得到幾粒神丹,其餘的仙丹都落到洪澤湖裡去了。魚、蝦、蟹都爭著來吃仙丹。從那以後,洪澤湖裡的魚類,肉鮮味美,可口好吃,直到現在仍然遠近聞名。
劉基造堤
劉基幫助朱元璋消滅元朝,建立了大明朝,國泰民安,但水災很重,洪水時常淹沒莊稼,朱皇帝下旨要劉基興修水利。劉基接旨後,就到洪澤湖一帶,從老子山到清江,一路勘察地形。經他察看所知,這一帶地形高窪不平,所建堆堰沒有按水平去修建,所以上水頭一來水,下水頭就決口。劉基找到決口的原因,他向老百姓收買了很多米糠,運到上游,在老子山處放下水。他把米糧慢慢地撒在水面上,讓米糧在河兩邊所貼在位置,找到了水平線,再根據米糧的位置向上建堆埝,這就是現在的彎彎曲曲的洪澤湖大堤。劉基用這種方法建堆堰以後,就再沒有倒口子,直到現在堆堰還是好好的,人們都要這條堅實牢固,水沖不跨的大堤叫“鋼堆”。
漁民刷鍋不下水
從前,洪澤湖有家漁民老夫婦,很窮,只有一條破划子和一隻破鍋。一天,老兩口過洪澤湖,想到集市上買點口糧,再買口小鍋。小船靠岸到集市上買東西時,但見店裡和雜貨攤的人都不答話。老頭很生氣,眼看天已傍晚,一急之下,便到糧行里抓了一把小穀米,又在雜貨店裡拿了一口小鍋,轉身就往船上走,賣東西的人並不追趕向他要錢,漁夫很是奇怪。上船以後,只見四周茫茫一片全是水。老兩口這才明白這是泗州城。第二天早晨,漁夫發現帶回來的小穀米變成了鮮魚。老倆口喜出望外隨即將魚抬到市上賣了,又買回此米,高高興興回到船上準備燒飯後,揭開鍋蓋一看,鍋里飯菜都有,老倆口靠這口鍋生活好長時間。一天,老漁婦將鍋放到水裡想刷個乾淨,可是,鍋一入水就不見了。因此,洪澤湖的漁民刷鍋不再把鍋放到湖裡刷了。這種風俗習慣流傳至今。
(擴展圖冊來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