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黃河

廢黃河

廢黃河,系黃河奪泗入淮而形成的一條高水河道,原黃河奪淮入海時(南宋光宗(1194年)到清鹹豐五年(1855年)黃河奪淮、奪泗的611年間)的黃河幹流,黃河北流後,為淮河水系。又稱故黃河、鹹豐故道、淤黃河、黃河故道。源自河南省蘭考北朝東南方向,過民權縣商丘市北,安徽省碭山縣北,江蘇省徐州市北,經宿遷市南,淮安市北,再折向東北方向,過漣水縣南,濱海縣北,由響水縣套子口(廢黃河口)入黃海。全河上下並不貫通。是淮河水系和沂沭泗水系的分界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廢黃河
  • 英文名稱:Abandoned Yellow River
  • 別稱:故黃河、鹹豐故道、淤黃河、黃河故道
  • 所屬水系:原屬黃河水系
  • 地理位置:淮河流域與泗、沂、沭河流域分界線
  • 流經地區:河南省、安徽省、江蘇省
  • 發源地:河南省蘭考縣山義寨和東壩頭(古銅瓦廂)
  • 主要支流:黃菜河、賀李河、揚河
  • 河長:728.3公里
  • 河流面積:4291平方公里
  • 入海口:江蘇省響水縣套子口(廢黃河口)
幹流概況,形成原因,河道走向,河道特徵,主要支流,匯入支流,分出支流,治理,河道治理,灘地治理,水庫,灌溉,流域概況,

幹流概況

形成原因

民國27 年黃河泛濫區域示意圖民國27 年黃河泛濫區域示意圖
廢黃河又名淤黃河,也名黃河故道。在河南省東部,江蘇省北部。從漢代起,就有人工開鑿的溝渠溝通黃河和淮河流域。隨著黃河中上游農業開發、毀林開荒、濫砍濫伐的進行,黃土高原沙化面積不斷擴大、黃河下游含沙量與日俱增、河床不斷增高。人為的開堤泄流使得黃河洪水時而侵襲到淮河流域和淮河支流泗水流域。南宋建炎二年(1128)黃河南堤決開,河水經魯西南金鄉縣由泗入淮。金明昌五年(1194)河決陽武故堤,灌封丘而東,經汴水合泗水入淮,形成黃河侵泗奪淮之變。清鹹豐五年(1855),黃河決口,從河南省蘭考縣銅瓦廂北徙入海後,從河南省銅瓦廂起,經魯西南、皖西北達江蘇的舊河道乾涸,成為廢黃河。故又稱鹹豐故道。
民國27年6月9日,國民黨軍隊炸開花園口黃河南大堤,黃水再一次沿潁河、渦河南下,至正陽關以下入淮河,造成5.4萬平方公里的黃泛區,堆積泥沙100億噸,直到民國36年黃河才涉遷回到山東省入海。

河道走向

廢黃河位置直流向廢黃河位置直流向
廢黃河西起河南省蘭考縣山義寨和東壩頭(古銅瓦廂),向東經山東、安徽和江蘇,於響水縣套子口入海。經4省20個縣市,全長728.3公里,其中江蘇境內長515.3公里。
黃河故道水系位於黃河右岸,在省境主要分布在商丘地區東北部,由黃菜河、賀李河、揚河和故道本身等10條河道組成。總面積2250平方公里,其中河南省境約有1700平方公里,耕地150萬畝左右。南宋光宗(1194年)到清鹹豐五年(1855年)黃河奪淮、奪泗的611年間,故道為黃河的主流。
黃河故道又稱鹹豐故道,發源於蘭考縣,流經民權、商丘、虞城入安徽碭山。河南省境內面積626平方公里,長156公里,流域平均寬度為9公里。
故黃河自金世宗大定八年(1168)六月,黃河從李固渡(今河南省滑縣西南沙店集南3華里)決口流經碭山縣。至清鹹豐五年(1855)六月十九日,黃河從蘭陰銅瓦廂三堡下無工堤段潰決,黃河改道北徒,不再流經碭山縣,原碭境內黃河成為廢河(即故黃河)。
故黃河自碭山縣西北部下河陳莊村西入境,經姜庵、張樓、後岳莊、果園場、大徐莊、穆李莊、湯莊、蔣屯、藺屯、園藝場、楊李莊,至高寨村入大沙河,出境達南四湖。縣境內河道長46.60公里,流域面積277.80平方公里。支流有中心溝、套里溝、九里溝、程黃溝、堤北河、堤南河、竇集溝、李寨溝。
清鹹豐五年(1855),黃河決口於河南蘭考銅瓦廂,改道北流,原流經縣境北部的河道淤廢。由於原黃河沉積特盛,又受兩岸人工堤的約束,黃河故道成了高出地面的平原,一般比堤外平原高5—9米,河道中心至大堤兩側寬2—6公里。黃河改道北徙後,故道平原以輕度剝蝕為主。
廢黃河由岳李西流入蕭縣,至劉土樓東北流入銅山縣,是淮河與沂、沭、泗河水系的分水嶺,在蕭縣境內長48公里,集水面積181.2平方公里。黃河故道由於高出地面,僅能排灘地之水。淪陷前,故黃河南堤在嚴公溝決口,灘地北部之水,由此漫流堤南,致使利民溝兩岸及岱湖所有農田,受到嚴重洪澇災害,有的顆粒無收,1949年冬,治理桂公溝並堵復閻公堤。1975年12月挑挖故黃河蓄水工程,1977年5月完成,長15公里,投資45.7萬元,設計灌溉6萬畝。沿岸建大小抽水站7處,在三大家村北建控制閘一座,以變害為利。
但由於廢黃河南界線(故堤)未能封閉,黃水南下,造成閘、黃、龍、岱等河水系混亂,影響對4條河道的全面規劃,根據淮委規劃及1953年以來蕭、銅兩縣多次協定,確定閘河西堤以東徑流入閘河,山水不西流,黃河高灘徑流不南下;半步店以南來水入龍河;半步店北以北來水入岱河。目前,尚存在閘、黃水系混亂的問題,若邊界灘水南下,勢必影響閘西大堤和岱湖窪地區的安全。
江蘇段從豐縣二壩(古稱邵家口壩)起,經徐州、淮陰二市區及其所屬豐縣、銅山、睢寧、宿遷、泗陽、淮陰、漣水等縣和鹽城市阜寧、濱海、響水等三縣,入黃海,長496公里,堤內灘地面積1316平方公里。楊莊以西兩側堤距2~10公里,河槽寬100米左右,灘地寬闊。建國後利用灘地徑流築成梁寨、慶安、袁圩等平原水庫,灌溉面積20萬畝,營建果園多處,成為省內果品主要產地。楊莊以下堤距2~4公里。整修楊莊活動壩,修建護岸保灘工程,整治中山河,河寬60~600米,堤高6~8米,泄水量300立方米/秒,排澇面積422平方公里。
清鹹豐五年(1855年)黃河北徙後,故道稱為廢黃河。西起河南省蘭考縣三義寨(古銅瓦廂),穿山東、安徽省境,於豐縣二壩進入江蘇省,流經徐州市區、銅山、睢寧、宿遷、泗陽、淮陰、淮安、漣水、阜寧、濱海,至套子口入海,全長728.3公里,其中江蘇省境內515.3公里;流域面積4291平方公里,其中江蘇境內1720平方公里。廢黃河江蘇境內兩岸堤距3~5公里,原河床已高出兩側地面4~6米,外水不能進入,僅匯集原河床範圍徑流,成為獨立水系,是淮河水系和沂沭泗水系的分水嶺。全河上下並不貫通。江蘇二壩以上長213公里為上段,匯河段內豫、魯、皖三省2571平方公里來水,經豐縣大沙河排入昭陽湖(南四湖)。二壩至淮陰楊莊長329.3公里為中段,河段內集水面積1189平方公里,分別由丁萬河分洪入不牢河、白馬河分洪入房亭河、張福河分洪入洪澤湖。廢黃河至淮陰楊莊與中運河、淮沭新河交會。楊莊至套子口為下段,長186公里,流域面積531平方公里。其中七套以下河道基本淤塞,民國23年(1934年)另闢新河於套子口入海,稱中山河,長20餘公里。

河道特徵

根據水系和地勢廢黃河可分為三段。豐縣二壩以上為上段,二壩至淮陰楊莊為中段,楊莊至套子口為下段。上段在河南、安徽境內,地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上游陡下游緩,平均坡降1/6000~1/7000。故道地形起伏,崗窪相向,旱、澇、風砂並存,加上土質分布不一。
中段和下段在江蘇境內,中段長329.3公里,下段長186公里,兩岸堤距3~5公里,最寬達11公里,最窄處僅70米。地勢高亢,坡降陡,二壩地面高程49米,東部僅4米左右。河槽彎曲,素有“十里黃河九里彎,彎彎都是黃河灘”。土質為粉沙土,易吹動、易沖刷。中段河槽寬窄不一,小水歸槽,大水漫灘行洪。
河道上段,故道大堤堤距為10~25公里,因河道變遷頻繁,地形複雜,淤積嚴重,故道地面高於堤外數米。地形由西向東傾斜,平均比降1/5000~1/7000,流域內土壤以輕壤土和沙土為主,部分為重壤土和淤土,由於地形較高,土層底部多沙,土壤滲透強,澇鹼災害輕,宜農作。流域分屬紅衛河和南四湖兩水系,大部分為坡河形式。該水系主要有黃菜河、賀李河、揚河、黃河故道等。
1987年下段河道現狀:河底高程6.8~-1.2米,河底寬20~120米,堤距220~4000米。左岸堤防155.9公里,堤頂高程18.85~6米,堤頂寬10多米,堤坡迎水1∶1~1∶3、背水1∶3。右岸堤防156.85公里,堤頂高程19.91~5米,堤頂寬6米,堤坡迎水1∶1~1∶3、背水1∶2~1∶3。部分灘地較高,超過洪水位處無堤防。沿線並建有引水閘和抽水站。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河床極不穩定,灘岸沖刷倒塌嚴重,以致部分河段河灘不分,灘堤不分,實際最大泄洪能力只有300立方米每秒左右。

主要支流

匯入支流

黃菜河,為歷史上的泓治故道,在東樂城河上游,位於蘭考縣東北部,河南省境內流域面積471平方公里,耕地54萬多畝。其支流有軍程河、四茨河、吳信莊溝等9條。地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平均坡降1/3700,河床為寬淺坡河,時寬時窄,寬的達400米,窄的只有100米,河床深1~3米,兩岸無堤。1958年修建蘭考三義寨閘引黃後,上游被一、二蓄水區占用,下游為山東乾渠攔截和占用,淤積嚴重,河形淹沒,排水能力低,內水無法排除,澇鹼較嚴重。
賀李河,位於蘭考、民權北部,與黃菜河同屬樂城河支流,省境流域面積217平方公里,耕地20多萬畝,地形由西向東傾,高差約5米,平均坡度1/6000~1/7000。因受黃泛影響,流域內崗窪相間,形成中游低洼,下游較高的地形特點,低洼區有一定的內澇災害,但下游灘地以下,地形降低很多,故排水尚為順利。
揚河,位於民權縣北部,耕地45萬多畝,較大的支流有小堤河、安堂溝等。流域地形由西向東傾,地表比降為1/6000~1/10000,地形平坦,中下游地區因受黃泛影響,形成多為狹長帶狀坡窪,成為自然排水系統。

分出支流

大沙河,廢黃河北分叉,1851年黃河北堤在河南(今安徽)碭山縣蟠龍集潰決,洪流沖泄形成一條沙質“地上河”泛道(原黃河分洪道)。從二壩入境,經豐縣、沛縣入昭陽湖,全長61公里,其中豐縣境內28公里,沛縣境內33公里。
惠濟河左岸支流的廢黃河,源於睢縣何莊東南,流經平樂、郭子敬至柘城代口、慈聖、朱寨、半坡、郭村崗、城東關、李伯侯至梁灣村西南入惠濟河。長60餘公里,其中在柘境長28.2公里。集水面積373.2平方公里。宋朝名"運糧河",原從民權方向沿東南方向流向安徽,後黃水斷流,稱之"老黃河"或"廢黃河"。經過改造,成為惠濟河的支流,經渦河入潁河,至淮河。

治理

河道治理

民國22年(1933年),江蘇境內疏浚了張福河。次年冬,又徵集蘇北12個縣民力20萬人,疏浚自楊莊至套子口的廢黃河下段,從七套另闢新河20餘公里入海稱中山河,設計流量500立方米每秒,分兩期施工,於民國25年5月底竣工,未按設計標準完成,僅能通過300立方米每秒。民國24年冬到26年6月,建成楊莊活動壩工程。
建國後,立即修復楊莊閘(活動壩),對險工險段進行整修,並根據廢黃河的不同情況,進行分段開發治理。
1963年桃汛、伏汛期間,徐州段決口66處,即進行培修堵復。1964~1967年夏,銅山、睢寧兩縣整修缺口、險工段長8170米,堤頂加復至高程37~39米,超過1963年洪水位2.4~3米,頂寬10米。60年代以後,徐州專區結合梯級河網建設,多次局部開挖中泓。70年代,對廢黃河提出“就地攔蓄,固沙防沖,建庫防洪,留有出路,灌溉興利,發展生產”的治理原則。在廢黃河沿線規劃興建周莊、丁樓、李莊、程頭、溫莊、峰山、慶安等7個梯級控制,便於引調水源,蓄水補水,除峰山外,其餘於1985年前均已建成,可調蓄洪水4000萬立方米。豐縣、銅山、睢寧3縣從1984年冬開始,按照行洪、排水、蓄水、調水的要求,開挖中泓,整理灘地,達到20年一遇洪水不漫灘,超頻率洪水浸灘容蓄,控制分洪泄量。中泓底寬50~100米,堤內腳間距150~200米。
廢黃河貫穿徐州市區6公里,河底較上下游低,形成常年不涸的帶形水庫。為了防洪安全,除重點加固、清除障礙、擴建橋樑外,1984年又興辦丁萬河分洪工程,設計分洪流量50~80立方米每秒。自廢黃河中泓丁樓開始,向東平地開河2.5公里,經過大弧山水庫,擴浚萬寨河,下入不牢河,全長12.4公里,建成3個梯級控制。經過幾年治理,在該段廢黃河兩側建有中小型水庫14座,即慶安、崔賀莊、白馬湖、袁圩、清水畔、吳灣、夏洪、水口、楊窪、大壩湖、六堡、大龍口、胡集、王月鋪等,蓄水1.6億立方米。除攔蓄灘地水外,並能利用王山、古邳抽水站,翻引微山湖、駱馬湖水灌溉灘地和兩岸農田,同時發展果林業。
在1975年徐洪河規劃中,對廢黃河洪水處理的安排,徐州以上選用鄭集河分洪方案,向微山湖分洪。徐州以下至袁圩水庫之間,分兩段處理:一為白馬湖分洪,做了部分工程;一為魏工分洪,至1987年尚未實施。
淮陰楊莊以上,1974年建瑤河閘後,打開了廢黃河經張福河分流入洪澤湖的通道。
淮陰楊莊以下河段,按設計行洪500立方米每秒的標準,已得到初步治理,加固堤防,建丁壩、磚石護坡、埽工護岸等措施。1953~1981年,共修建丁壩16處,磚石護坡8處(全長6.47公里)。
隨著水利條件的改善,廢黃河已由單純的行洪河道,逐步開發利用。1960年2月,中山河口建濱海閘1座,擋御海潮,又可蓄水灌溉,上有楊莊閘控制泄洪,既可分洪,又可引水灌溉。
1986年11月《江蘇省淮河流域修訂規劃》中提出,楊莊以下廢黃河排洪能力只占現有入江、入海總泄量的2%左右,因地勢高,險工多,土質沙,河道彎曲,河床沖淤多變,極不穩定,擴大泄量在技術上、經濟上都不可行,只能作排灌河道,不再行洪。

灘地治理

廢黃河上段,特別是河南省境內,利用故道蓄水後,使河槽大量淤積,降低了河道排水能力,加劇了堤外鹽鹼地發展。黃河故道各水系分布區,是旱、澇、鹼、砂並存的地區,歷史上災害是以乾旱和風砂為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植樹造林固沙,取得一定效果。1958年後,由於引黃的影響,引起河道淤積和自然流勢的阻塞,加上林區受到破壞,風沙又漸趨嚴重,內澇、鹽鹼、風砂對農業生產影響很大。現經進一步的治理,澇鹼有所減輕。
江蘇境內的廢黃河西起豐縣二壩,東入黃海,長515.3公里。楊莊以上,泄水經瑤河閘入張福河進洪澤湖;楊莊以下,經濱海閘入海。堤距平均寬3公里,最寬處達11公里,最窄處在徐州市區,僅70~100米,是一狹長地帶,總面積1720平方公里,耕地107萬畝。河灘高出兩岸地面3~5米,有些地段達8米,是一條懸河,自成一個獨立水系。
廢黃河灘地原有水利基礎很差。楊莊以上長達300多公里的廢黃河,僅有張福河一個出口,排水出路小,河槽內築堤圍田,縮狹河槽,阻礙排水。灘地土質沙,水土流失嚴重,年平均入海輸沙量達479萬噸,最大的1963年達977萬噸,嚴重削弱了河道的輸水能力。廢黃河灘地用水主要靠外來水補給,由於地勢高亢,提水困難,加之沙性土,蓄水保水能力差,經常受旱,不僅灌溉無保證,人畜飲水也很困難。
70年代,根據廢黃河灘地具體情況,採取分段開發治理。治理標準:徐州市以上按五十年一遇防洪標準,確保徐州市及工礦、鐵路交通的安全;徐州市以下至楊莊按十年一遇排澇標準;楊莊至竹林按十年一遇排澇標準,並考慮渠北地區排入廢黃河的澇水;竹林以下廢黃河按五至十年排澇標準。按“洪澇沙旱鹼兼治,分段治理,梯級控制,水土保持,固沙防沖,疏浚中泓,處理險工,加固堤防,增闢洪水出路,結合增加灌溉水源,確保防洪安全,綜合整治”的原則進行治理。
經過治理,徐州市以上段排水利用丁樓控制建成萬寨河分洪道入不牢河。豐縣、銅山、睢寧、宿遷、泗陽、淮陰等縣,按照行洪、排水、蓄水、調水的要求,結合梯級河網建設,開挖中泓,一般中泓底寬50~100米,堤內腳間距150~200米。楊莊以下廢黃河一般情況,主要排泄東段灘地286平方公里澇水和渠北抽排入廢黃河的澇水。淤黃河(七套以下原廢黃河),排水面積190平方公里,自七套改道由中山河入海後,獨立自成體系,按十年一遇排澇標準,建了擋潮閘,自排入海。
廢黃河灘地原有易澇農田60萬畝,到1987年已治理56萬畝,達到五年一遇以上排澇標準40萬畝(其中十年一遇以上11萬畝),占71%,三至五年一遇排澇標準的有16萬畝,還有4萬畝易澇農田尚未治理。
1958年,在碭單公路壩建七孔閘一座,每孔淨寬3米,在張庵建欄河壩一條。1962年汛期,碭單公路壩、張庵壩均被沖跨。1976年2月,在碭單公路壩以上按蓄水標準(上寬110米,底寬50米,邊坡1:6,深5米)開挖1公里。是年冬,按蓄水標準(上寬150米,底寬100米,深3-4米)開挖藺屯至楊莊段長14.89公里,完成土方564.60萬立方米。1978年10月,建後岳莊閘,1982年底竣工。

水庫

故黃河蓄水工程
自黃河改道北徙後,留下了高於堤外地面5到9公尺,寬4到10公里的故道高地帶,每當暴雨,徑流下溢,造成洪汛,旱時則無水灌溉。為了解決洪旱災害,1975年12月,動工興建故黃河蓄水工程,全縣動員29.5萬人。1976年春,民工增加到35萬人,同年5月竣工。
故黃河蓄水工程由兩個單元組成,在故道上端以新莊水庫為中心,分別配以閘壩、溢洪道和三座電灌站。全長14.5公里,河底寬220米,邊坡1∶5公尺。該工程為中型均質土壩,位於黃口、新莊、楊樓境內,控制來水面積188平方公里,設計總庫容為3200萬立方米;興利庫容2000萬立方米,防洪庫容1200萬立方米,設計防洪標準為二十年一遇,除澇標準為五年一遇,灌溉蓄水位42.5公尺。壩頂高程達到45米,最大壩高3.3公尺,壩頂寬10公尺,壩長4100公尺。採用粘土鋪蓋,斜牆防滲,下源壩址貼坡排水。溢洪道設計流量為175m3/秒,控制閘四孔,每孔4米。設計灌溉面積6萬畝,實際達到3萬畝,旱澇保收面積為2.5萬畝,其中穩產高產為2萬畝。工程投資為45.7萬元,目前,水面養魚,兩岸植樹,並備有機帆船、小木船6隻,供捕撈與管理之用,1976年至1981年,先後在陳莊、鞏樓、老杜莊建設165千瓦電力排灌站3座。
故黃河蓄水工程是在無設計無論證的情況下興建的,1978年由沈濟椿、縱豐田重補設計資料上報省水利廳。
新莊水庫
系中型水庫,建於1959年4月,由蕭縣水利局邵長華、張西民負責施工,同年12月竣工,完成投資7.7萬元。該水庫位於本縣西北部新莊鎮境內,是一引黃平原水庫。控制範圍:西自碭山縣二壩,東至新莊北引黃溝口,南北以黃河故堤為界,流域全長23公里,寬8.5公里,自然比降約萬分之一,水庫集水面積80平方公里(其中本縣面積53平方公里,碭山縣及江蘇豐縣27平方公里)。水庫自1959年冬建成以後,又先後興建水庫擋水大壩(長3400公尺)、小莊進水閘(單孔,孔闊4公尺)放水涵洞、引黃溝、小莊灌溉站(裝機2×55千瓦)等項工程。該水庫由於引黃控制工程和配套工程標準低,防洪和灌溉效益均未達到設計標準,原設計防洪保護能力為百年一遇,相應最高蓄水位45.35米,庫容2100萬立方米。目前,因泄洪設施和擋水大壩標準低,最高蓄洪水位只能達43米(庫容1460萬立方米),僅能抗禦十年一遇洪水,原設計正常蓄水位44.75米(相應庫容1800萬立方米),死水位40.35米(相當死庫容350萬立方米),設計灌溉效益2萬畝,保證率70%,因土壩及引黃標準過低,控制蓄水位僅41.80米(相應庫容860萬立米),灌溉面積僅6000—8000畝,為設計灌溉效益的30%。該工程在“大躍進”時期所建,未經設計論證倉促施工,至1976年方由蕭縣水利局崔永俊重補設計資料。
清水畔水庫,位於江蘇省睢寧縣姚集鎮北約6公里、廢黃河北堤下,北面是蛟龍山和花山,南面是天井山和馬山。清水畔水庫集水面積2.58平方千米,屬中小型水庫。設計洪水位28.0米,相應庫容573.47萬立方米,校核洪水位為30.0米,總庫容827.0萬立方,汛限水位27.5米,相應庫容511萬立方米。水庫一直發揮著防洪,灌溉的作用。
白馬湖水庫,位於徐州市銅山區單集鎮境內的白馬河上游的發源處,湖水通過沈橋閘可以直泄白馬河,白馬河連線房亭河、大運河。白馬湖北依沈橋村的耙山,東連牛蹄山,南接岳山,西至沈橋村的南北大壩。1979年10月築堤建庫,水庫面積12.8平方公里。
廢黃河
慶安水庫,位於睢寧縣城以北20公里,從運河和古黃河引入水,建於1958年,慶安、古邳、姚集、魏集等鎮受益。1970年代末以後,又對進行了多次加固改造,護堤全長13.1公里,正常水位面積11.5平方公里,最高蓄水量達6900萬立方。
廢黃河
崔賀莊水庫,興建於19 7 2年12月 , 於19 7 5年5月 建成, 總庫容3 36 4 萬m 3, 洪水標準50 年一遇設計水位34 . 55 in , 興利水位33. 5 m , 為以滯洪、 分洪為主, 結合蓄水灌溉的中型山前平原水庫。 庫區位於廢黃河北堤下, 東臨馬集山、 大黑山。

灌溉

陳莊電灌站
位於劉套,引用廢黃河水源,於1976年12月籌建,1978年10月竣工。一級提水,揚程1.85米,設計流量為1.6m3/秒,裝機設計為4台,220千瓦,實裝JO3280—6型3台,165千瓦,水泵型號為16豐產50,設計受益面積1.5萬畝,1981年灌溉面積2萬畝。
2.老杜莊電灌站
位於郝集鄉,利用故黃河水源,1979年2月動工,當年12月完成,揚程7米,設計流量為1.6m3/秒,裝機JO3280—6型3台,共165千瓦,水泵型號為16豐產50。一級提水,設計受益面積1.2萬畝。

流域概況

黃河故道在徐州境內分為兩條河道,原主河道稱為廢黃河,從蘇皖交界處的豐縣二壩起,流經豐縣、銅山、市區和睢寧,繼續東流入黃海,全長173公里,其中豐縣境內26.5公里,銅山區境內56.3公里,市區20.7公里,睢寧縣境內69.5公里;原黃河分洪道稱大沙河,從二壩入境,經豐縣、沛縣入昭陽湖,全長61公里,其中豐縣境內28公里,沛縣境內33公里。
黃河故道是歷史上黃河多次決口沖積形成的河灘。徐州作為沿線流經的重要區域,境內黃河故道總長234公里,沿線區域土地總面積405萬畝,總人口154萬餘人。自上世紀五十年代治淮工程到近年來的黃河故道農業綜合開發,在歷屆黨委、政府和沿線幹部民眾的共同努力下,沿線農業生產基礎條件明顯改善,綜合開發效益明顯提高,黃河故道開發治理取得明顯成效。但由於歷史、區位、交通等多種因素的制約,沿線經濟發展仍然滯後,基礎設施仍然薄弱,村莊面貌仍然落後,民眾生活水平仍然不高,是徐州歷史上的一條“貧困帶”。
黃河故道縣區段沿線人口占全市總人口近1/6,GDP和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分別僅占全市的1/8和1/20,沿線地區集中了全市1/3的經濟薄弱村和近1/4的貧困人口。據統計,沿線有115個經濟薄弱村、22萬多貧困人口,分別占全市的32%和25%;沿線農民人均純收入長期低於全市平均水平。
一稱淤黃河,或稱故黃河黃河故道。自河南省蘭考北朝東南方向,過民權縣商丘市北,安徽省碭山縣北,江蘇省徐州市北,經宿遷市南,淮安市北,再折向東北方向,過漣水縣南、濱海縣北、雲梯關,由陶灣村入黃海(有一個廢黃河口)的一條黃河故道。這條故道絕大部分是乾涸的,只在淮安市以東(淮安的古淮河生態公園裡有一段廢黃河景)承接小部分洪澤湖排水,又稱中山河。廢黃河是一道高出地面幾米的分水嶺,將古淮河流域分割成淮河與沂沭泗兩個水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