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淝河
- 外文名:west fei river
- 發源地:河南太康縣
- 全長:250公里
- 面積:4750平方公里
- 所屬水系:淮河水系
地理位置,旅遊資源,天然水源,天然氧吧,特色養殖,文化積澱,相關資料,治理,涵閘工程,攝影節,
地理位置
【西淝河】昔稱夏肥水。《不經、淮水注》:“淮水又北,夏肥水注之。水上承沙水於城父縣,右出東南流,逕城父縣故城南。”《明史、地理志》稱西肥水,《清史稿、地理志》,已稱西淝河。源出河南省柘城縣東南安平鎮西溫渡口,上游稱清水河。東南流經唐崗集東、劉集北、汲水集北,於淝河口入皖,至亳縣(今亳州市譙城區)孟家橋以下始稱西淝河。1951年治淮工程,將上段於詫縣淝河集樊橋西從油名河截引入渦河。今西淝上源為油名河南岸淝河集,東南經太和縣境,再東南流經渦陽縣高公廟西,於四廟入利辛縣境,再東南流經王市鎮北、闞疃集南,於展溝集東出境入穎上、鳳台縣地,至峽山口注入淮河。西淝河原長265公里,其中河南省85公里。自淝河集堵斷後,尚長178公里。1976年茨淮新河開挖至賈橋鄉後劉營東,將西淝河截斷,上段注入茨淮新河,下段仍注入淮河。西淝河在利辛縣境內長83公里,其中上段長57公里,下段長26公里。
黃河奪淮以前,西淝河流域災害較少,灌溉已有較大發展,陂塘堰壩較多。黃河奪淮以後,特別是民國27年(1938年)起歷時9年的黃泛,造成河道、溝洫大部分淤平,水系破壞,下遊河道彎曲狹窄,河口淤塞,瀦積成姬溝湖、花家湖、毛家湖等湖窪地,洪澇災害頻繁。1950年水災後,即對西淝河進行低標準治理,河口建閘防止淮河洪水倒灌。1952年至1956年數次挖河築堤、整治河道、建閘蓄水,逐步提高了防洪、排澇、灌溉的能力。1971年將西淝河上段截入茨淮新河,並於1976年進行西淝河上段治理,減少了來水面積,從而減輕了茨淮新河以下西淝河的洪澇壓力。入淮河口擴建了西淝河新閘,增加了排水能力,下游窪地築圩抽排,大大改善了這一地區的水利條件。
西淝河介於潁、渦及芡、泥黑河流域之間。發源於河南太康縣馬廠集,流經安徽亳州(原亳縣)、太和、利辛、渦陽、潁上、鳳台六縣,至鳳台峽山口入淮,全長250公里,流域面積4750平方公里,屬平原區。1951年截源工程,將王河口堵塞,使上游(清水河)來水分別經油河向東引入渦河,流域面積減至3550平方公里;烏江及三岔溝之水,因烏江涵、長林涵建成,將通濟河的溝口堵閉,再減少西淝河流域面積350平方公里,經此截引後,西淝河的實際流域面積減為3200平方公里;1958年開挖蘇溝、濟河,將原屬潁河流域潁左部分的654平方公里來水,改向西淝河排泄,至此,西淝河的流域面積為3854平方公里。
現西淝河源自淝河集,東南流,沿太和縣與亳縣邊界經龍德西、楊店西,至高公廟後,沿太和縣與渦陽縣邊界,至苗集北進入利辛縣境,續東南流,經四廟、朱集、王市集,於集東穿過濉阜鐵路橋,然後經雙溝、闞疃、展溝,沿潁上縣與鳳台縣邊界,至米窯附近進入鳳台縣境內,於金盧集以下擴為姬溝湖,至毛家集北,又稱毛家湖,到蔣咀子北,折北流,於峽山口下游匯入淮河。
旅遊資源
天然水源
西淝河全長265公里,利辛縣境內83公里。是安徽省境內唯一一條無污染的天然河流,她像一個藏在深宮人未認識的少女,清純秀美,讓人流連忘返。西淝河兩岸風光秀麗,生態環境優越,視野開闊。西淝河張村段更是集西淝河優美的自然環境之大成的地方。流水清澈透明可飲,游魚水草歷歷可見,水面上有白鷺、野鴨悠閒嬉戲。
天然氧吧
西淝河生態莊園,園內廣植花卉草木,尤以生態林獨具特色。生態林以白楊為主。西淝河張村段西岸河堤全是白楊,遮天蔽日,空氣清新,林下牧草青青,林間涼風習習,漫步林中,會見到成群覓食的鳥兒,時不時還會有野兔竄出,野雞飛過。讓人有進入原始森林之感。
特色養殖
莊園內,塘中養魚、岸上種樹、林下種草、林間養雞、水中養鵝,形成循環利用立體養殖模式,這樣既為農家樂餐飲提供了綠色無污染食品,又供遊人觀賞垂釣。雞鴨鵝糞不僅可餵魚,亦用作有機肥,建立綠色無公害種植園,種植西瓜、草莓、油桃、葡萄等果蔬,供遊人觀賞採摘。
文化積澱
西淝河古道沿岸分布著伍奢冢、陰陽城、禪陽寺、紀家塔等景觀。張村段乾溪溝入淝河口處還遺留著楚靈王伐吳的閱兵台,柳溝口往西1公里處,有明代寺院遺址。西淝河沿岸民間還流傳著許多古代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傳說逸聞。這裡集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於一體,文化積澱深厚。
相關資料
治理
清乾隆年間,潁州、太和、亳州、渦陽、鳳台等縣都曾挑浚西淝河。民國20年大水後,鳳台救濟會籌款工賑挑浚西淝河闞疃至峽山口間淺段8公里,做土方39.4萬立方米。民國27年起的9年黃泛,西淝河王市集至河口段110公里長河道淤淺,平均淤泥厚達2.5米。河口淤塞,下游僅有一淺窄河床,流量超過100立方米每秒時,即漫出河槽。灘地遼闊,右岸堤防殘缺積水成湖,兩岸溝洫淹沒。1950年春,鳳台劉集和毛集區動員民工疏導西淝河入淮口。1950年7月大水,淮、潁堤防決口,洪水泛濫,包括潁左在內受災面積達450萬畝。西淝河洪澇災害十分嚴重。
1950年大水後,治淮開始時即重視西淝河治理。限於當時財力、物力和時間緊迫,先按麥作期最大流量疏浚河道,同時將上游清水河1200平方公里來水截經油、河向東入渦河,以減輕中下游的排水負擔。中游在母豬港堵壩,不使茨河水入西淝河;下游將潁左溝通濟河的溝口堵閉。烏江三岔河等350平方公里來水改入潁河,疏浚狹窄河段、裁彎取直、疏浚河口淤塞段並建西淝閘拒淮倒灌。利用下游姬溝湖和焦崗湖蓄納流域內的雨水。全部土方工程包括油河疏浚、築堤及焦崗湖進出水渠開挖等,於1950年12月25日開工,動員亳縣、渦陽、鳳台三縣民工,於1951年5月28日完工。河道施工長度110公里,共完成土方1242.7萬立方米。禹山壩自禹王山至張家崗3.25公里堤段,按1950年洪水位加高1米。1951年8月,建成西淝河閘。是年,渦陽、蒙城、鳳台三縣動員民工按春季最大流量126立方米每秒,開挖蘇家灣至港河口河槽47公里,完成土方1014.74萬立方米,實做工日1033.4萬個,投資350.92萬元。
規劃在西淝河閘關閘期間,為降低西淝河內水位,需利用焦崗湖承蓄部分洪水。焦崗湖蓄水位20.0米,相應西淝河水位21.4米,向焦崗湖分蓄洪水1.04億立方米,可降低西淝河水位1米,受益農田27.0萬畝。1952年6月21日開工修建焦崗湖進水閘。進水閘3孔,每孔寬3.5米,進水流量110立方米每秒,1952年12月31日竣工,投資54.12萬元。
西淝河經1951年、1952年初步整治後,基本上解決了麥作期的排水問題,但河道排水能力低,秋季作物仍不能保收。1954年淮委組織西淝河查勘,查勘報告指出:為了減輕西淝河兩岸及潁左地區的內澇災害,西淝河幹流需要疏浚,並進行全面治理。1956年淮河流域規劃完成,西淝河治理規劃將潁左屬潁河流域的654平方公里來水,利用原有蘇溝和濟河加大斷面、開挖引河向西淝河排水。確定第一期工程對闞疃以上至鳳凰溝97.3公里河段進行疏浚。設計水位為24.18~32.5米,設計流量625~121立方米每秒,河道高程18.68~28.5米,河底寬98~22米。1956年冬至1958年春完成,由阜陽專區組織民工實施,共做土方1224.5萬立方米。至此,西淝河自淝河集至入淮口全長163公里,流域面積3845平方公里。
西淝河下游兩岸村莊多數在25.0米高程以上,原來已有民眾在窪地圈圩,保護村莊,保麥爭秋。1965年,阜陽專區經實地查勘,擬定鳳台、利辛境內新築保秋圩12處,保麥圩1處;培修加固保秋圩14處,保麥圩15處,並規定圩堤建設的標準。至今西淝河下游有圩堤38處。其中利辛縣8處,鳳台縣30處。圈圩面積共10.74萬畝
1971年開始興建茨淮新河,新河穿越西淝河而過。茨淮新河規劃將劉郢子以上西淝河本乾匯水面積1871平方公里,港河、白平溝、黃公溝等來水面積373平方公里,共2244平方公里的匯水面積截入新河,納入茨淮新河水系。劉郢子以上稱為西淝河上段,茨淮新河以南稱西淝河下段。西淝河上段河道,雖經1957年冬至1958年春疏浚後,排水條件有所改善,但標準仍低;截入茨淮新河後,受新河洪水頂托,降低了原有排澇防洪標準。因此,將本乾劉郢子至劉小灣長57公里段受影響地區,按5年一遇除澇、20年一遇防洪的治理標準,列入茨淮新河處理工程進行整治。後又考慮劉小灣以上537平方公里來水的河道也按5年一遇除澇,20年一遇防洪標準一併治理。治理工程由茨淮新河工程指揮部領導,組織處理工程指揮部負責實施。西淝河上段河道治理自1976年11月25日開工至1985年4月5日,利辛、太和、渦陽、亳縣等縣民工40.4萬人次,疏浚河道長度93.91公里,共完成土方1120.13萬立方米,投資1087.18萬元(包括建橋4座投資72.98萬元)。
涵閘工程
西淝河歷史上未見有建涵閘的記載。建國後,在西淝河本幹上陸續建有西淝河口閘、新西淝河閘、闞疃閘和朱集閘。隨著堤防的修築,沿河支溝匯入處為防洪排水灌溉而建的涵閘有港河涵、濟河閘、蘇溝閘及西淝河上段兩岸溝口防洪涵等。
西淝河閘原規劃建於蔣咀子,計9孔,後閘址移至河口唐郢子附近,改為3孔。鋼筋混凝土結構。中孔淨寬10米,高16.7米,可以通航。邊孔高13.6米,每孔淨寬均為5米。閘底高程13.5米,中孔門高10.6米,分上下兩扇,平面鋼板門;邊孔門高6米,門寬均為5.6米。設計閘下防洪水位25.55米,閘上排洪水位24.82米;設計過閘流量300立方米每秒。堤頂高程27.7米。由治淮委員會設計,華東建築安裝公司承建,土方工程由鳳台縣施工總隊負責。1951年1月10日開工,1951年8月10日竣工,總造價139.8萬元。1957年7月進行加固。
西淝河閘建成後,下游西淝河窪地陸續圈圩,縮小了滯蓄內水的容積,使內水位抬高。老閘過小,排水不及,致使有6年的汛期閘上(西淝河側)水位高於閘下(淮河側)水位1米以上。1972年則高出1.83米,造成圩區受淹,也影響閘身安全。為此,經安徽省治淮指揮部批准,於老閘左邊唐郢子建西淝河新閘。新閘3孔,中孔寬6米,邊孔每孔寬5米,高10米,閘底高程15.5米,設計過閘流量220立方米每秒,於1976年建成。
攝影節
《西淝河上白鷺飛》、《日落淝河灣》、《漁光曲》……一幅幅靈動的攝影作品在方寸之間將利辛縣的西淝河美景展現在觀眾面前。2009年7月8日,利辛縣舉辦的首屆西淝河風情攝影展吸引了大批市民的眼球。
西淝河是流經利辛的一條沒有污染的河流,古老的西淝河不但滋養了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更孕育了厚重的文化,成為眾多攝影愛好者的創作源泉。 “生態淝河美哉利辛”也成為推介利辛的重大選題。舉辦方希望在人與自然和諧的氛圍中將原生態的西淝河展示出來,用攝影家獨特的視角讓大家重新認識西淝河,了解西淝河。 影展展出了十多位攝影家的近百幅作品。據了解,利辛還將會繼續舉辦這樣的影展,影展作品將載入在《皖西北攝影網》,供更多的人們特別是外界的朋友欣賞利辛的景色並希望越來越多的人們來利辛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