濉河(奎濉河)

濉河

奎濉河一般指本詞條

濉河,淮河支流,洪澤湖水系,由於歷史上河道多有變遷,現代水文通常指1968年截流後的河道,也有稱“新濉河”。有也將其幹流與其支流奎河合稱為奎濉河。濉河古稱睢水,上承大梁(開封)鴻溝水,下至小河口(邳縣境)入泗水,源遠流長,累受黃泛侵奪,河道多變,上游夏邑以西,下游澮塘溝以東,故道久已湮廢。到20世紀中,變為源於碭山縣洪河,止於洪澤湖,1968年截流後,起點變為宿縣張樹閘。新濉河全長140公里。流域面積為2882平方公里。

幹流概況,幹流走向,河道變遷,主要支流,流域概況,水文特徵,水利概況,河道治理,水利工程,

幹流概況

幹流走向

濉河,現代水文通常指1968年截流後的河道,也有稱“新濉河”。幹流自宿縣的張樹閘起,向東流,經灰古閘至時村,左納奎河;過草壩閘後,進入靈璧縣境;經尹集至澮塘溝,左納拖尾河,穿澮塘溝閘分為兩股,一股沿故道東流,為老濉河,一股東南流為新挖河道,為新濉河;新濉河經禪堂集東,至時集北,左納虹靈溝,並進入泗縣境內;經八里橋閘,至小韓莊進入江蘇省泗洪縣境內;於泗洪縣城西部折南流,經七里溝至傅圩子,注入洪澤湖的溧河窪,全長140公里。流域面積為2882平方公里,其中平原區占70.3%,低山殘丘區占26.0%,窪地占3.7%。流域內地形,北高南低,西高東低。支流基本自北向南呈梳子形匯入本乾,然後基本東流注入洪澤湖。
濉河(新濉河泗縣段)(攝影天涯此時)濉河(新濉河泗縣段)(攝影天涯此時)
其中:在靈璧縣境內,濉河(新濉河)過宿縣時村東奎河口至賀家人靈壁縣境,東流經霸王城、尹集至澮唐溝,有拖尾河、三渠溝北來匯入;經澮塘溝東南流,過簡吳、趙汪、婁楊,於時集入泗縣境,縣境內長46.1公里,流域面積814.8平方公里。在泗縣境,濉河(新濉河)起於時集(長溝鎮)。出於胡陳圩(黑塔鎮)。全長43公里,橫貫縣中部,該河上為就港河(荀溝、犁溝),中部八里橋至水口魏為平地開挖,下為1950年開挖的新濉河。

河道變遷

濉河,古稱睢水,其實幹流由於地理變化、人類治理等影響,多有變遷。且有水文資料有將原濉河稱為“老濉河”、1968年截流後的河道稱為“新濉河”。
濉河靈壁縣段濉河靈壁縣段
老濉河,為古代鴻溝支流之一。原上承大梁(開封)鴻溝水,下至小河口(邳縣境)入泗水,源遠流長,累受黃泛侵奪,河道多變,上游夏邑以西,下游澮塘溝以東,故道久已湮廢。
及至新中國成立之初,濉河源出碭山縣東卞樓,洪河為其主源,向東偏南流,經碭山縣、蕭縣濉溪縣宿縣靈璧縣泗縣及江蘇泗洪縣等七縣境,於臨淮頭注入洪澤湖
1951年,上游疏浚,下游自靈壁縣境澮塘溝起改道東南流,於時集入泗縣境,至泗洪縣張莊調尾,新、老濉河成三堤兩河並流注入洪澤湖,改道河段連同上游統稱新濉河。澮塘溝閘以東稱老濉河,仍然沿故道東流。
1968年,上游截源入新汴河,上遊河道變為蕭濉新河,入新汴河。濉河幹流改為:自宿縣的張樹閘起,止於洪澤湖,稱為“新濉河”。

主要支流

奎河,源出江蘇省徐州市西南郊的雲龍湖(原稱石狗湖),基本南流,於市區東南郊過津浦鐵路,流經徐村、黃橋,於灌溝河口進入皖境;右納灌溝河,經楊莊至吳樓西,左納閻河;至口孜門,左納孤山河;經欄桿至柏山,左有柏山進洪閘與老汪湖相通,經馬園至夏橋,右納方河;折東南流,於時村東注入濉河。河道全長76公里,其中皖境39.4公里;流域面積1231平方公里,其中皖境882平方公里(低山殘丘區占51.7%,平原區占48.3%)。地面高程:灌溝河口29.3米,孤山河口27.2米,老奎河口25.6米,方河口25.0米,入濉口24.7米。灌溝河口至入濉口河寬33~52米,深5米,河底寬10~32米,比降大體1/8000,排澇能力73~176立方米每秒,遠低於3年一遇標準。
濉河支流奎河徐州市區段濉河支流奎河徐州市區段
拖尾河,濉河支流。發源於宿縣柏山閘下,橫貫老汪湖,至小李莊閘出湖入靈璧縣境,東南流至固城西,有新楊河北來匯入;又東南流,穿靈房公路,至草壩有北來運料河匯入;至澮塘溝北注入濉河。縣內長16.4公里,流域面積98.7平方公里。
新楊河,拖尾河支流。源於靈璧縣北部鄂山北,東南流至採石路,折向南流;經王集西、邱婁,過澮廟南注入拖尾河。全長20.1公里,流域面積229.3平方公里。
運料河,拖尾河支流。源於江蘇省銅山縣小店孜,東南流過安徽省界陳潭入靈璧縣境;又東南流,經小高家、小張家、至練灘,有老運料河北來匯入;又東南流至圩東,有孟家溝東來匯入;經小山頭西、朱集東、岳巷,有沫泥溝東來匯入;至開合山南注入拖尾河。全長43.13公里,流域面積344.9平方公里。縣境內長31.1公里,流域面積184.6平方公里。
三渠溝,濉河支流。源於靈璧縣東北部貫山,西南流,穿越京渠湖,折向南流,經漁溝、後靈,至澮塘溝注入濉河。全長26.5公里,流域面積207.6平方公里,縣內流域面積196.1平方公里。
虹靈溝,新濉河支流。原為靈璧縣與泗縣之界溝,又稱老虹溝。今源於大廟集南,老濉河南岸,南流至高集,有張高溝西來匯入;又南流至王楊涵洞,有新濉虹靈溝西來匯入;於老鵲脖入新濉河。全長15.8公里,流域面積70.3平方公里。

流域概況

濉河南堤全線封閉,成為與唐河、石樑河的分水界;東與安河流域相鄰;北界廢黃河南堤;西與蕭濉新河支流閘河、黃澗河分水。河長268公里,流域面積6600平方公里,其中丘陵占12.0%,窪地占1.2%,平原占86.8%。受黃泛影響,沿河兩岸地形較高,殘丘零星分布於蕭、濉、宿、靈、泗諸縣濉河左岸地區,全流域為黃河沖積平原,又是老黃泛區,地面除丘陵外,普遍淤高,一般達2~3米。
河源至符離集、時村河段,受碭山、鋼山決黃和減黃影響至深,河床嚴重淤阻;時村、澮塘溝至小韓莊河段,更受徐州以東黃河南決及雙溝減黃的影響,淤廢了入泗河道,河床一再南移,最終在靈璧北部的沙灘、大路淤塞。地勢大體是北高南低,西高東低,支流呈梳子形自北向南匯入本乾,澮塘溝以下平槽泄量僅21.0立方米每秒。

水文特徵

地面高程:張樹閘28.3米,奎河口23.8米,澮塘溝22.4米,虹靈溝口21.5米,小韓莊19.0米,洪莊16.5米,七里溝16.0米,傅圩子16.0米。
張樹閘至奎河口35公里河段,有排澇能力達到或超過5年一遇,河寬65~52米,深5~4米,河底寬35~28米,比降1/10000,排澇泄量為70~142立方米每秒;奎河口以下至省界小韓莊,段長87公里,河寬70~90米,深5~7米,河底寬35~50米,比降1/12000,排澇能力170~240立方米每秒,約合3年一遇排澇標準的30%;小韓莊至傅圩子河段的排澇能力為508立方米每秒,達到3年一遇排澇標準。時村站以1965年7月22日出現的水位26.20米為最高,以1956年7月2日出現的流量400立方米每秒為最大,最枯時出現河道斷流;澮塘溝站以1965年7月22日水位24.53米(閘上)、24.42米(閘下)為最高,以1965年7月2日流量536立方米每秒為最大,最枯時河道斷流。

水利概況

河道治理

濉河是宿州地區歷史較久,流經面積較大的河流之一。黃河潰堤南徙後,為歷代黃河決口的主要溢洪道。
明天啟、崇禎年間,黃河兩次決口,黃水奪濉入淮,在泗縣境內的孟山至小河口一段,泥沙淤積,河床幾為平地。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欽差吏部侍郎裘日修與安徽巡撫高晉等會勘宿(州)、靈(璧)、虹(縣)積水情形等,辦理疏浚事宜,後決定就濉溪口兩旁衝出河形,挑治成河口。在虹縣(今泗縣境)境內開挖謝家溝,引濉入汴(老汴河)亦曰借汴引濉。開挖虹靈溝、荀家溝。虹靈溝上起謂橋,下迄長直溝,長約20公里。上承濉水,下通老汴河。採取一河一堤形式,西面開河東岸築堤,至今西岸無堤,荀家溝上自老鸛脖,下至泗縣城,長約20公里。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為防止濉水南趨,在靈璧澮壙溝南馬場築石磙水壩一道。民國4年(1915年)冬至次年春,安徽督軍倪嗣衝決定治濉,宿、靈、泗三縣出民12萬名。
民國6年(1917年)總長100餘公里的河段疏浚工程全部告竣,做土方700多萬立方米,同年12月,又疏浚靈璧境內澮塘溝至霸王城一段長10餘公里,做土方21萬多立方米。至民國8年(1919年)告竣,共耗銀元150餘萬元。是時,靈璧境內的鳳河、岳河改道向北流入濉河。此後20多年沒有對濉河進行治理,致使河床淤積,堤防殘破,到民國36年(1947年),濉河口因受洪澤湖倒灌的影響,在魏咀以下,淤淺尤為嚴重。靈璧織了民工60000多人,調配幹部1000多人,組織了13個大隊,93箇中隊,共完成土方47萬多立方米,5月中旬,全區普降暴雨。新、老濉河水位猛漲,但由於此時濉河的治理工作已提早數十天完成通水,渲泄迅速,使本區200多萬畝易澇農田免遭漬滯之災。午季,宿、靈、蕭邊的老汪湖低洼地區小麥亦獲得豐收。
1953年冬,宿、靈兩縣治淮總隊合併為治淮委員會第二施工總隊。1954年冬,本區再次對濉河進行治理,總隊設在泗縣八里橋,施工段上自邢莊下至小韓莊,長35公里。1955年春,治淮委員會第二施工總隊對法塘溝至邢莊一段進行疏浚,共組織宿、靈、泗三縣民工57000多人,兩月內,完成土方214萬多立方米,午收前,該期工程結束。1956年春,淮委第二施工總隊又對靈璧澮塘溝至宿縣時村段實施疏浚工程,對該河段進行拓寬挖深,培堤改造,直到1964年,雖多次組織宿、靈、泗三縣民工對老濉河進行清淤疏浚,但因新濉河治理標準偏低,每逢汛期,蕭、濉等地來水迅猛,往往在靈璧、泗縣境內漫灘引洪,泗縣與泗洪縣交界處的重崗山等地百餘平方公裡面積內來水傾入老濉河,常導致兩岸溝口倒灌積澇成災。1965年夏,連續暴雨使上游洪水占領河槽,並超出地面高度,使下游積水不但得不到排泄,反而造成頂托倒灌,使靈璧、泗縣以及宿縣苗安、時村等地的部分農作物受淹而絕收。
在1965年2月,宿縣專區水利部門就根據“蘇皖邊界水利問題處理意見的報告”編制了“新濉河及老濉河下游改道擴大初步設計及總概算”實行洪澇分治,老濉河與新濉河同時調尾(即老濉河改道工程),將老濉河643平方公里的來水與新濉河分開自成體系。1966年春,新濉河下游調尾入溧河窪,治理後的新濉河,可利用灌溉農田10餘萬畝。於新濉河北岸小韓莊開引河至洪莊將老濉河改道,成二河三堤狀平進入溧河窪。從此,使靈、泗兩縣的排水條件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1970冬至1971年春,隨著新汴河排澇引洪骨幹工程的結束,又對老濉河進行了疏浚培堤,使其輸水能力達到三年一遇50%以上的治理標準。截至20世紀末,新、老濉河均未發生較大的險情,沿岸原來怕澇易漬的農田,一般情況下均可獲得較好收成。

水利工程

八里橋閘,位於泗縣城北新濉河上,1958年建,孔徑4米,高6米,寬頂堰砼砌石混合結構型10孔閘帶橋。初建安裝手搖啟閉機10台,1973年換成單弔頭電動、手搖兩用啟閉機,1975年後,閘下河床100米範圍內沖刷嚴重,1980年實測沖刷最深2.2米,同年5月,用塊石護底,向下游延伸31.5米,左岸護坡35米,右岸護坡25米,1982年配建電控小樓一座,全橋國家投資48萬元,該閘是泗縣最早建成的調節水位,蓄水灌溉骨幹工程,屬大型水利建築。原設計控制流域5380平方公里,新汴河開挖後,在宿縣苻離集東側開引河,引濉入汴,1974年,奎、濉河規劃定流域面積為2929平方公里,1982年3月查定2676平方公里。
泗縣八里橋閘,泗縣八里橋閘,
澮塘溝閘,位於靈璧縣澮塘溝北新濉河上,始建於1957年11月,次年5月竣工。5孔,孔高9米,孔寬12米,閘底高程18米,橋面高程27米,路面寬6.5米,裝置弧形鋼閘門5扇,高5.5米,啟閉機為手活電動兩用式,提升力為24噸,1976年改裝10.13千瓦,4極電動機,全電力起動。控制流域面積2347平方公里,泄洪量1100立方米/秒,正常蓄水量為1500萬立方米,工程投資120萬元。
濉河澮塘溝閘濉河澮塘溝閘
濉河閘,在濉河入洪澤湖湖口處,為農業開發二期項目工程,於1992年12月7日開工建設,1993年12月底主體工程竣工。該閘設計標準為Ⅱ級水工建築物,其結構型式為平底板平面鋼閘門,分5孔,總淨寬40m(兩側各設一通航孔)十年一遇設計流量為386.78立方米/s,二十年校核流量531.86立方米/s,濉河閘與老汴河閘共同擔負著濉汴河流域771.6平方公裡面積土地的排澇、防洪、灌溉任務,可縮短防洪戰線139公里,提高了81.7萬畝糧田的灌溉保證率,改善濉河航道的通航條件,方便了環湖陸路交通,結合南水北調泗洪站工程的規劃實施,對洪澤湖邊窪地的降漬將發揮更大作用。
張樹閘,位於宿州市苻離張樹濉河上。始建於1957年10月,竣工於1958年11月。閘長15米,8孔(每孔寬4米),鋁疊梁手卷揚式。最高蓄水位26米,泄洪流量920立方米/秒,控制面積2618平方公里。工程投資50萬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