淠史杭灌區

淠史杭灌區

淠史杭灌區,位於安徽省中西部大別山余脈的丘陵地帶,總設計灌溉面積1198萬畝,其中安徽省1100萬畝,河南省98萬畝。是新中國成立後興建的全國最大灌區(截止21世紀初),是全國三個特大型灌區之一。灌區骨幹工程多建於20世紀60-70年代,80-90年代又陸續進行了部分續建配套建設。到21世紀初,僅安徽省境內主要骨幹工程控制灌溉面積已達1100萬畝,有效灌溉面積為1026萬畝,年均實際灌溉面積(灌溉保證率70%以上)已達860萬畝。

淠史杭灌區的興建,提高了灌區的耕地率、水田率,糧食產量大幅提高,改變了因缺水而造成的貧困面貌;灌區還向合肥、六安等城鎮提供了優質水源,促進了城市經濟的發展;灌區水力發電、水產養殖、交通航運等綜合利用效益也得到了較大的發揮。

灌區構成,淠河灌區,史河灌區,杭埠河灌區,梅山灌區,自然環境,建設維護,工程建設,維護管理,工程效益,農業灌溉,城市供水,水力發電,渠道航運,水產養殖,管理體制,

灌區構成

是安徽省境內淠河、史河、杭埠河三個毗鄰灌區及河南省梅山灌區的總稱。

淠河灌區

淠河灌區,位於江淮分水嶺兩側,南抵豐樂河及其主要支流張店河一線,北至淮河南岸22.5米等高線接正(陽)南、壽西等窪地,西界淠河,與史河灌區隔河相望,東跨淮南鐵路,與以長江為水源的撮鎮灌區和駟馬山提水灌區毗連。灌區控制面積7750平方公里,其中約三分之一在長江流域,其餘為淮河流域。灌區設計灌溉面積660萬畝,近期為616萬畝。其中自流灌溉431萬畝;提水灌溉229萬畝。佛子嶺水庫磨子潭水庫響洪甸水庫三大水庫為灌區提供水源。淮河、瓦埠湖巢湖是灌區尾部的補給水源。1958年動工興建,1972年骨幹工程建成。
淠史杭灌區示意圖淠史杭灌區示意圖

史河灌區

史河灌區,東界淠河,與淠河灌區隔河相望,西與同水源的河南省梅山灌區為鄰,南起金寨縣江店至六安分路口一線,北抵沿淮25~22.5米等高線。灌區控制面積3526平方公里。設計灌溉面積285萬畝,相當於史河灌區內耕地總面積的92%。近期規劃灌溉面積為273萬畝。其中自流灌溉面積256.4萬畝,提水灌溉面積16.63萬畝,總乾渠直灌面積19萬畝。提水補給該區30萬畝。

杭埠河灌區

杭埠河灌區位於江淮分水嶺以南,屬長江流域巢湖水系。地跨巢湖地區廬江和六安地區舒城縣六安市區。東瀕巢湖之濱,西至打山渡槽南端,南毗菜子湖,北至豐樂河南岸。灌區控制面積1854平方公里,設計灌溉面積155萬畝,近期為136.60萬畝。其中廬江縣61.7萬畝,舒城縣64.3萬畝,六安縣10.6萬畝。
灌區由舒廬乾渠和杭北乾渠2大渠系構成,龍河口水庫既是其水源工程,也是渠首工程。分別從水庫的牛角沖和梅嶺進水閘引水。原計畫,杭北乾渠的杭淠分乾渠通過將軍山、打山渡槽與淠杭乾渠貫通,南水北調,將杭埠河灌區與淠河灌區連成一體。1981年對淠河灌區和杭埠河灌區的水資源及灌區面積重新分析平衡後,認為水量不足,難以滿足本灌區農業用水需要。因而杭淠灌區已建溝通工程實際發揮效益不大。

梅山灌區

梅山灌區位跨安徽、河南兩省的史河兩岸,河南受益範圍為固始、 商城兩縣。 這是一個古老灌區。 春秋時代中期,孫叔敖興建期思陂水利工程,開始發展灌溉事業。兩千多年來, 幾經興衰, 到明清時代, 在舊灌區基礎上興建清河和堪河灌區, 由於渠長百里, 俗稱“百里不求天灌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稱解放灌區。1954年修建解放閘,使灌區在原有的6萬畝基礎上擴大到24萬畝。 1956年梅山水庫建成後,灌區成為史淠杭灌區的組成部分,因引用梅山水庫水而改名為梅山灌區, 1958年進行擴建。 設計灌溉面積98萬畝。1964年建成黎集渠首樞紐工程和中乾渠,1966~1970年興 建了從安徽 省紅石嘴樞 紐引水 的 南 乾 渠 工 程。1972年全灌區基本建成。 灌區內塘、 堰很多, 是引蓄結合的灌區。 灌區渠首樞紐工程位於黎集鎮附近的史河上, 包括土壩、 滾水壩、 沖沙閘和進水閘。 滾水壩長131米, 最大泄水量為2020立方米/ 秒。進水閘設在滾水壩右岸,為4孔平 板閘門, 進水流量為60立方米 秒。 沖沙閘裝弧形鋼閘門,泄水流量為240立方米 /秒。 灌區共建有總乾1條, 乾渠4條, 分乾1條。灌區建支渠30條, 總長249公里; 排水渠152條, 長565公里;各類建築物6300座。灌區建成共投資6986萬元,其中國家投資2561萬元, 民眾投資4425萬元。

自然環境

淠史杭灌區位於安徽省中西部和河南省東南部,橫跨江淮兩大流域。淠史杭灌區地處亞熱帶北緣,江淮分水嶺把灌區分成兩大區域:北部為淮河流域,面積7900平方公里,地勢由南向北傾斜。史河汲河淠河東淝河由西向東依次排列,呈南北流向。諸水或源於大別山區,或源於江淮崗丘,注入淮河幹流。地形複雜多變,多屬高丘區,高程100多米到40米。向北推移,為低丘和畈區,地形起伏較小,再向北延伸是沿淮湖泊窪地,高程在25米以下。南北坡降多為1/400~1/4500。灌區南部為長江流域,面積近5000平方公里。源於大別山區的豐樂河和杭埠河自西向東橫貫中部;源於江淮分水嶺的南淝河和派河從西北向東南流。諸水在該區呈扇狀匯入巢湖。豐樂河以北為典型的江淮丘陵地帶。地面高程35~70米之間,坡度1/60~1/600。豐樂河南至巢湖邊緣,多低丘和圩區,原野坦闊,高程10~20米。
灌區境內還有城東湖城西湖瓦埠湖,均為淮河中游的蓄洪區。位於霍邱縣城東的城東湖,在乾旱年份為灌區灃東、汲東乾渠尾部的補給水源。瓦埠湖是淠河灌區瓦西和瓦東乾渠末端的一個補給水源。
淠史杭灌區地貌特點淠史杭灌區地貌特點
灌區屬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的氣候型。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豐富,光照充足,在雨量調和季節和年份,對農作物的生長極為有利。但是,因南北氣流在此交匯,年際變化較大,雨量分配不均,是水旱災害多發地帶。
灌區平均氣溫14.9~15.7℃。灌區多年平均降水量900~1250毫米,最大降水量1834.3毫米(1978年正陽關)。日最大降水量為449.9毫米(1969年7月14日廬江縣城)。梅雨期年平均25天,最長達57天,雨量780毫米左右(1954年六安)。1958年、1965年、1978年均為空梅,平均約10年出現一次。
降水時空分布,呈南多北少,由北向南遞增;在時間分布上,3~8月份降水約占全年的60~70%。降水年際變化大,據1934年以來的記錄,降水最大年與最小年比值達4.3。
多年平均日照時數在2100~2300小時之間。一年中以6、7、8月份蒸發量最高,極端最大日蒸發量19.6毫米(1959年7月霍邱)。蒸發量較之降水量年際變化要穩定得多,最大年與最小年之比在1.5以下。多年平均無霜期215天~230天。灌區多年平均最大凍土深度4~6厘米。
灌區可利用的水資源可分為3部分:一是大型水庫的來水和灌區渠首以上、水庫以下的區間徑流;二是灌區境內的當地徑流;三是天然河湖作為灌區下游的補給水源。
全灌區水資源的年均總量為106.4億立方米,人均1773立方米,畝均1066立方米。

建設維護

工程建設

淠史杭灌區以艱苦卓絕的創業歷史聞名。位於江淮分水嶺兩側的特殊地形和地處南北氣候過渡帶的氣象條件,使歷史上皖西皖中地區水災頻發。在這片飽受水患的土地上,古代先哲們雖然創造了中國最古老的蓄水灌溉工程芍陂(今安豐塘)等工程,但並沒有改變江淮分水嶺地區十年九災的歷史。新中國成立後,陸續興建了攔蓄大別山區洪水的佛子嶺、梅山、磨子潭、響洪甸、龍河口五大水庫。以此為主水源,建成了灌溉1000萬畝的特大型淠史杭灌區。從1958開工興建至1972年基本建成通水的14年裡,在經濟極端困難、物資十分匱乏、技術設備落後的條件下,安徽人民用十字鎬、獨輪車等簡單工具,肩挑手抬,以最高日上工人數達80萬人、累計4億工日的“人民戰爭”和建設時期每畝不足40元的國家投資,開挖了6億立方米的土方量,建起了縱橫皖西、橫貫皖中的龐大灌溉系統,創造了新中國水利建設史上的奇蹟。黨和國家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朱德、劉伯承、李鵬、喬石、溫家寶、曾慶紅等先後來到灌區考察,美國、法國等30多個國家的友人先後來到灌區觀摩。
淠史杭灌區渠堤淠史杭灌區渠堤
淠史杭灌區將軍山渡槽淠史杭灌區將軍山渡槽
淠史杭灌區以宏偉的灌排體系著稱。灌區以五大水庫、三大渠首、2.5萬公里七級固定渠道、6萬多座各類渠系建築物,以及1200多座中小型水庫、21多萬座塘堰組成的蓄、引、提相結合的“長藤結瓜式”的灌溉系統,縱橫交錯在崗巒起伏的江淮大地上,溝通淠河史河杭埠河三大水系,橫跨江淮兩大流域,實現了雨洪資源的科學利用和水資源的最佳化配置,使昔日赤地千里的貧脊之地變成了今天的魚米之鄉,被譽為新中國治水歷史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維護管理

1963年,淠史杭灌區在全國灌區較早地實施了基本水費+計量水費的水費計收辦法;1984年,淠史杭灌區在全國大型灌區中第一個引進世界銀行貸款進行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

工程效益

淠史杭灌區是以防洪、灌溉為主,兼有水力發電、城市供水、航運和水產養殖等綜合功能的特大型水利工程,受益範圍涉及安徽、河南2省4市17個縣區,設計灌溉面積1198萬畝,實灌面積1000萬畝,區域人口1330萬人,是新中國成立後興建的全國最大灌區,是全國三個特大型灌區之一。
淠史杭灌區控制面積1.4萬平方公里,其中安徽省面積1.3萬平方公里,占全省國土面積1/10;耕地面積1160萬畝,占全省1/6;有效灌溉面積1000萬畝,占全省1/4;糧食產量占全省1/4;水稻產量占全省1/3,奠定了安徽糧食主產省的重要地位,促進了全省的糧食安全。工程自1959年開始發揮效益,累計引水1429億m3,累計灌溉3.6億畝,增產糧食440億公斤;城市供水60億m3。
灌區優質的水源是1330萬人的生命之源,是全省1/3國民經濟發展的用水保障,是維持灌區良好生態的源頭活水,在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農業灌溉

灌區開發前,因水源匱乏,水利設施簡陋,旱地作物面積大,糧食單產低。據六安地區統計局資料:1957年淠河、史河、杭埠河灌區的六安、壽縣、肥西、霍邱、舒城、廬江等6縣的水田面積占耕地總面積的67%,糧食單產約為116.5公斤。自修建灌區、發展灌溉後,水田面積日益擴大,旱作物面積逐步縮小,漚水田得到改造,耕地率相應增加。據1988年統計,上述6縣水田面積占耕地總面積增至85%,糧食單產增至382公斤,為1957年的3.2倍。改造漚水田150萬畝,複種指數提高到118%。
橫排頭樞紐工程橫排頭樞紐工程
至1988年,三大灌區累計灌溉面積1.83億畝。據調查,因水利條件改善而增產的糧食已達102.5億公斤。僅增產糧食一項,其價值已超過總投資的三、四倍。1981年安徽省出售糧食超過3億公斤的有5個縣,其中4個縣在淠史杭灌區。1978年為百年不遇的乾旱年,灌區從5大水庫引水30億立方米,引灌旱田729萬畝。這一年灌區糧食總產量達43億公斤,是灌區開發前1957年的2.57倍。1988年人均1畝地的廬江縣提供商品糧達2億公斤。灌區範圍內的壽縣、霍邱、六安、廬江、肥西、長豐等6縣(市)被國家定為商品糧基地縣(市)。占全省七分之一耕地面積的淠史杭灌區,為全省提供商品糧占全省的四分之一,僅1984年就高達15.33億公斤。
灌區興建30年所發揮的巨大灌溉效益,使灌區農村發生深刻的變化。過去因常年乾旱車水累死人而得名的霍邱“死人堰”,建成灌區後每年節約車水工日近萬個。過去因經常乾旱糧食無收,人們連年外出逃荒而得名的肥西縣“叫花崗”,變成了糧食高產穩產,人們安居樂業地。

城市供水

地處灌區內的合肥、六安及一些縣鎮的城市工業和生活用水,部分或全部依靠灌區供給。淠河總乾渠通水以後,六安市一批中、小型企業陸續在渠邊興建,就近利用乾渠水源發展重工業、輕工業及食品加工業。沿乾渠從南向北,已形成一片新興的工業區。六安造紙廠、六安淠河化肥廠、安徽朝陽製藥廠、六安肉聯廠等30餘家工廠企業,每年從渠道汲取工業用水約4220萬立方米,年創產值近億元。隨著工業生產的發展和企業規模的擴大,需水量逐年遞增。據淠河管理分局統計資料,1984年前每年工業水費僅收10萬元,1985年徵收37萬元,1988年增加到45萬元。
1958年前,六安居民的生活用水靠鑿井或從老淠河汲取。淠河總乾渠建成後,六安市於1972年建成自來水一廠,1988年又建成二廠。總乾渠日供水量4.4萬立方米,全年供水約1600萬立方米。生活用水水費,1987年收10萬元,1989年收15萬元。
滁河乾渠向合肥市供水,乾渠送水至董鋪水庫,每年約2000~3000萬立方米,約占水庫來水量30%。合肥市自來水二廠就從水庫取水供應合肥西市區居民的生活用水。滁河乾渠的大蜀山分乾渠豐水年份也向沿渠工廠企業供水,年供水量約為300萬立方米。歉水年為保證灌溉用水,一般不再提供工業用水。
董鋪水庫隸屬合肥市水利局,大蜀山分乾渠隸屬合肥市郊區水利局,兩處每年向總局繳水費約4萬元。
灌區還向霍邱、壽縣、舒城、長豐4縣城以及沿渠鄉鎮企業供應工業和生活用水。全灌區每年向城鎮供水約1億立方米。

水力發電

灌區創建初期,先後在壽縣、霍邱、六安興建了保義、城關、木北水電站,總裝機僅1000餘千瓦。因水源短缺、管理不善,先後關閉。70年代至80年代,灌區小水電建設有了較快發展,這一時期僅100千瓦以上的電站就有10餘座。建成後運行正常,效益良好。
根據規劃灌區可開發電站70餘座,裝機26000千瓦。至1988年,實際興建42座,總裝機容量13456千瓦,年發電量約4000萬千瓦時。其中淠河灌區為1500萬千瓦時;史河灌區為740萬千瓦時;杭埠河灌區為1731萬千瓦時。灌區小水電的經濟效益十分顯著,在灌區綜合經營收入中占有較大比重。1988年九里溝電站電費收入全年達100多萬元,同時,還在灌區的建設、管理、生活等方面發揮了較大作用。

渠道航運

1959年11月,隨著淠河總乾渠的逐段通水,大量船隻紛紛進入渠道載貨航運。1963年,新淠河成立第一支船隊,航線從六安到謝埠,全長57公里。該船隊主要運輸工程建設器材,當年獲利1.4萬元。
1966年,淠河總乾渠及滁河乾渠全線通水,興建了年設計最大吞吐量為48萬噸的雙墩集港;開通了從淠河總乾渠樞紐橫排頭至雙墩集142公里的航線,與淮南鐵路線聯結成一體,成為灌區運輸最繁忙“黃金水道”,來往運輸大小船隻500餘艘,噸位1.8萬噸。據航運部門資料統計:1970~1978年,淠河總乾渠年均運輸量為31.6萬噸。1978年~1988年,因放水期縮短、商品流通體制改革等原因,一些商品為加速流通,紛紛改水路為陸路運輸,航運業受到較大衝擊,效益明顯下降。灌區其他渠道也可短距離通航,各渠道通航里程總計為250公里,年貨運量約13萬噸。至1988年,全灌區累計貨運量450萬噸。灌區航運隸屬交通部門管理,淠史杭管理總局收取渠道航運養護費。1981年~1988年共收39萬元。

水產養殖

淠史杭灌區是安徽省重點水產品基地之一。水產養殖以漁業為主,共有水面80餘萬畝,今已利用約50萬畝。1988年年水產量達1500噸。80年代,灌區水產養殖效果顯著。廬江縣湯池水庫管理所辦豆腐坊,用豆渣餵豬,用豬糞養魚,形成養殖良性循環,1987年捕撈成魚2萬公斤,養魚苗600萬尾,年獲利2.7萬元。安豐塘水域面積34平方公里,發展漁業生產得天獨厚,年成魚捕獲量最高達50萬公斤,繁殖魚苗多達2800萬尾。1982年試驗蛤蚌育珠獲得成功。
皖西白鵝屬灌區重要水產養殖品種。利用溝塘堰壩,大力發展白鵝養殖。至1988年,六安地區白鵝飼養量為1293萬隻,原毛產量近3000噸,羽絨產量占全省三分之一。成為全國最大的白鵝養殖和羽絨集散地。

管理體制

灌區管理體制也經歷了多次演變。1964年成立了六安地區淠史杭工程管理總局,1975年變更為安徽省淠史杭灌區管理總局,1981年,省政府成立了安徽省淠史杭灌區管理委員會,1982年,省政府批准頒發的《安徽省淠史杭灌區管理暫行辦法》,確定了“統一管理,條塊結合,分級負責”的原則。灌區按照總局、管理局、管理所、管理段等管理層次實行分級管理。總局作為淠史杭灌區管理委員會的常設辦事機構,除直接管理跨市縣(區)的乾渠和建築物外,對各縣(區)管理工作進行業務指導。分乾渠以上渠道由國家設立專管理機構管理。灌區內乾渠設管理分局,分乾渠一般設有管理所,每5-10公里設有管理段。灌區各市、縣(區)水利局設工程管理科(股),從事灌區管理工作;支渠以下的渠系由鄉、鎮水管(水保)站組織受益村民組民眾建立的群管組織進行管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