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董鋪水庫
- 外文名稱:dongpu reservoir
- 地理位置:安徽省合肥市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207.5平方公里
- 開放時間:全天開放
- 門票價格:免費
- 建議遊玩時長:建議1-2小時
- 所屬城市:安徽省合肥市
- 所屬國家:中國
主要作用
防洪效益
供水效益
環境效益
規劃建設
歷史由來
在新中國成立之初的眾多檔案中,記者找到了一份有關1954年合肥水災的檔案。
這份《合肥市水災情況報告》是由安徽省人民政府商業廳寫給當時的中央外貿部、中央輕工業部、華東商業局等部門的,裡面是這樣記錄當時的降雨強度的:合肥7月10日下午7時狂風暴雨,在數小時之內即降雨220餘公厘,最大一次強度達每小時112.4公厘,河水陡漲,南淝河合肥水位達16.09公尺。超過7月5日水位1.46公尺,超過1953年最高水位約1.9公尺。
但是因水勢兇猛,搶救不及,“煤建公司沖失煤炭約3千噸,水泥受水約20噸,損失約5億5760萬元;鹽業公司淹沒食鹽約9萬餘擔,損失約1億500餘萬元;土產公司木炭沖失兩萬餘斤及蘆葦淹損約損失1億5000餘萬元;油脂公司菜籽水淹損失約120擔及各種油沖失14擔損失約2254萬元……以上初步統計全市各國營公司倉庫及門市部損失共約9億2238萬元。城內東大街、東門外、壩上街、尚武路、勝利路等地水深約2至5尺。各國營公司及私商均暫停營業……損失嚴重。”
本報2013年曾採訪過家住廬陽區淮河路民政局宿舍80多歲老人張華,對於1954年的印象,他首先想起的就是那年夏天的一場大洪水。“那年夏天,廬州城內一片汪洋,水一直淹到明教寺的第7級台階(也有說第13級),而且這場洪水退得非常緩慢,歷時數月。市民出入街巷,有些地方還要坐小船。”張華老人說,“據說在這場洪災中,東門糧食一庫緊急組織職工們搶救糧食,扛回家堆放在各自家裡的櫃頭上,等水退了再送回糧庫。整整一庫的糧食,後來一點數,總共只少了兩包。”
在《合肥市志》中,也有著對合肥1954年洪水災害的記錄:7月10日,合肥地區發生百年未遇的洪水災害。是日7時至10時,降水量達221毫米(全年降水量為1541.9毫米),致淝河水位陡漲至16.19米,淮河路水深齊腰,水西門、杏花村水漫屋頂。全市有6250多間民房被衝倒,13000多畝農田被淹沒,死傷40多人。
這場水災催生兩大水庫的興建
因為這場水災,直接催生了董鋪水庫和大房郢水庫的興建。
曾在水利部門工作過的李先生介紹,從1952年開始,全國掀起了第一次建庫高潮。這一期間,合肥修建了中小型水庫215座。
李先生介紹,1956年7月,安徽省水利廳會同合肥市政建設局完成水庫設計任務,在南淝河正源與四里河下游作為董鋪和大房郢兩座大型水庫的選址,以控制上游暴雨形成的洪峰,在中游市區修築防洪牆,下游進行河道疏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