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楊鎮(安徽省合肥市廬陽區下轄鎮)

大楊鎮(安徽省合肥市廬陽區下轄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大楊鎮位於安徽省合肥市廬陽區。南接臨泉路,北與合肥國家級高科技農業園相連、毗長豐縣崗集鎮,東西兩翼是“董·大”水庫,是合肥市11個小城鎮設試點鎮之一。

大楊鎮東西長約7.8公里,南北寬約5.7公里,鎮域面積36.1平方公里。下轄5個行政村、10個社區、1個工業園,共有66個村民小組和60個居民小組;99875人(2017年),以漢族為主。

南淝河、北二環路、四里河路和206國道均穿鎮而過,形成“一河兩水三路”的獨特區位。先後獲得“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村鎮”、“安徽省非公企業專業集群鄉鎮”、“安徽省衛生鎮”、“安徽省成人教育示範鄉鎮”、“合肥市平安鄉鎮”、2010年度合肥“十強鄉鎮”之首、“十快鄉鎮”第二榮、“合肥市2011年度科學發展先進鄉鎮”等榮譽稱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楊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安徽省合肥市廬陽區
  • 下轄地區:王墩社區、龍王社區、草塘社區、水庫村、大楊村等
  • 政府駐地:四里河路與環湖東路交叉口
  • 電話區號:0551
  • 郵政區碼:230031
  • 地理位置:合肥市西北部
  • 面積:36.1平方公里
  • 人口:99875人(2017年)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兩湖泛舟、煙大古堆古文化遺址
  • 機場:合肥新橋國際機場
  • 火車站:合肥火車站
  • 車牌代碼:皖A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經濟發展,城市建設,社會事業,教育,文化,集鎮建設,新農村建設,歷史人物,風景名勝,

歷史沿革

大楊鎮1950年隸屬肥西縣長軍區,其範圍當時分歸鄧店、北外、火龍和崗集等4個鄉。
1951年,長軍區改名為崗集區,鄧店鄉等撤銷,成立雙廟鄉和謝崗鄉。雙廟鄉轄水庫村及鄭郢、楚郢等,謝崗鄉轄謝崗村以及從火龍鄉划進來的俞大郢和俞小郢,北外鄉劃歸合肥郊區;此間又成立了四河、龍王和高橋等鄉。
1955年,龍王鄉和高橋鄉合併為高橋鄉,雙廟鄉、謝崗鄉及侯郢、梁崗合併為崗集鄉,四河鄉劃歸郊區管轄。
1956年,原崗集鄉改為共耕高級社,高橋鄉改為共和高級社,四河鄉改為淮聯高級社。
大楊鎮大楊鎮
1957年,又將共和高級社改為優勝高級社。
1957年10月,共和、優勝兩個高級社劃歸合肥郊區管轄。
1958年秋,優勝高級社併入永青人民公社,淮聯高級社劃歸省農科院管轄。
1960年,崗西村劃歸永青公社。
1963年,又將十張村、高橋村、照山村、大楊村及崗西村劃歸肥西縣崗集人民公社;五里拐村、夾塘村、吳郢村和園藝場又從省農業科學院劃出,與草塘村、龍王村合併成立四河人民公社。
1969年3月,園林人民公社撤銷,原所屬範圍併入優勝公社。
1983年,撤社建鄉,原優勝人民公社撤銷,成立大楊店鄉人民政府,下轄崗西、謝崗、水庫、十張、大楊、照山、高橋、龍王、草塘、五里拐、夾塘、吳郢等12個村民委員會,116個村民小組,3901戶農民,17063人。
1987年撤鄉建鎮,成立合肥市郊區大楊鎮人民政府。鎮政府駐地在大楊村大楊店村民組,位於四里河路和合淮路交叉口。
2000年6月,因大房郢水庫建設,龍王、高橋、及照山部分村民組撤村建居,同時在鎮政府駐地成立王墩社居委。
2003年合肥市區劃調整後,大楊鎮劃歸廬陽區管轄,下轄龍王、高橋、照山、王墩四個社居委和崗西、謝崗、水庫、十張、大楊、草塘、五里拐、夾塘、吳郢9個村民委員會以及園藝場、三場兩個建制場。
2005年10月,草塘、五里拐、夾塘、吳郢村撤村建居,社居委正在建設之中。
2006年,全鎮下轄8個社居委,5個村民委員會。同時園藝場併入吳郢社居委,三場併入謝崗村。

地理環境

大楊鎮位於合肥市西北郊,位於東經116041’到117052’、北緯31030’到32037’。距合肥市中心7公里,大楊鎮中心集鎮坐落於合淮路(206國道)、四里河路與環湖北路交匯口,交通十分便捷。東與郊區杏花村鎮相鄰,東南緊鄰市區,南與蜀山鎮毗鄰,緊依董鋪水庫,西接郊區三十崗鄉,北靠長豐縣崗集鎮。全鎮東西長7.2公里,南北寬9.0公里,鎮域面積36.1平方千米,中心集鎮大楊店距市中心7.0公里。
大楊鎮大楊鎮位於江淮分水嶺地區,屬典型的丘陵地帶,崗坡散布其間,地勢自西北向東南逐漸降低。土壤以黃棕壤為主,土層較厚,質地粘重,土質東、西、北部系黃白土,南部是黑砂土,阻水阻氣,在30cm深以上形成滯水層,降水時上層滯水,由於受地形影響,雨水很快從地面流失,雨過天晴,土壤很快龜裂,適耕期短,肥力低,理化性狀差,本地農民形容為“下雨流不歇,晴天大開裂”,還有“雨天一包膿,晴天一塊銅”之說,以及“三天不下雨是小旱,七天不下雨是大旱”之稱。土壤酸鹼適中,一般中性偏酸,較適宜多種作物生長。
多年平均地面徑流量與降水分布相同,為350毫米左右,汛期(5~9月)徑流量占全年流量的60~70%。
地處亞熱帶濕潤季風區,其特徵是: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光照充足,無霜期長,多年平均氣溫15.3度、平均日照數2100小時、平均無霜期227天、平均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但降水量極不均勻,主要集中在5~9月份。
地下水資源貧乏,開發價值不大,只是農村掘井汲取飲用,其量甚微。地表徑流量多年平均徑流深296毫米,滁河分乾渠自北向南流經鎮境,東邊是天然河流——四里河,2013年已建成合肥市大房郢水庫,西南是董鋪水庫。
由於本地區的地形地貌決定了大楊鎮怕旱不怕澇,再加上地處江淮分水嶺這一因素,因而乾旱是這裡的自然災害。大楊鎮過去是個“莊稼靠天收、民眾穿吃愁”的窮鄉僻壤,故有“三崗一侯,必有一愁”的說法。 解放後,利用自然地形,大力興修水利和農田基本建設,1958年興建張崗一、二級提水站,1979年興建水庫村一、二、三級提水站以及滁河乾渠的興挖,並先後開挖崗西村的彭大塘、余大塘,謝崗村的庫大塘、大壩塘和陳大塘,水庫村的過路塘,十張村的東大壩、西大壩和許大塘、梁大塘,草塘村的沙大塘、草塘,龍王村的謝大塘、王大塘、蔚大塘,五里拐的巫大塘,夾塘村的夾大塘以及躍進塘等大型塘壩。至80年代,共有塘壩248個,蓄水面積8472.19畝,蓄水容量達288.5138立方。使本鎮80%的農田能夠灌溉,農業生產有了保證。並因地制宜種植西瓜、茶葉等經濟作物,並掌握了西瓜、辣椒、油菜、水稻等作物的制種技術,制種產品推廣到全國各地。90年代以來,大楊鎮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累計投入近千萬元,一方面,加快水利設施建,通過興建電灌站、新建小二型水庫、硬化灌溉渠道和平整土地等手段,努力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並於2001年完成“國家農業開發大楊鎮土地綜合治理項目”,確保了大楊鎮農業旱澇保收;另一方面,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進程,壓水擴旱、壓糧擴經,2005年全鎮計營造經果林2800餘畝,用材林兼水源涵養林6000餘畝,旱作經濟作物3000餘畝,占耕地總面積的78.67%,在原郊區被稱為“林果之鄉”。

經濟發展

大楊鎮1975年,當時的大楊店鄉鄉村企業以及農業企業等,隨著農業的發展相應有所發展。當年興建以農、牧、副、漁為主體的生產場——三場,養奶牛30頭,豬72頭,雞500多隻,魚80000多尾;同年又興建五里拐奶牛場,養奶牛5頭,開挖1口27畝水面的精養魚塘。1977年興辦大楊鑄鋼廠,1979年興辦大楊窯廠,1982年興辦大楊繡品廠,1984年興辦石灰窯廠、石子廠和煤球廠等。村辦企業有:草塘村的豬鬃廠、吳郢村的石灰窯廠,龍王村的煤灰站等。 80年代末,隨著經濟改革開放,道路運輸紅火,個體、集體車輛不斷增加,大楊鎮黨委、政府抓住機遇,成立了大楊汽車修理廠。該家鄉鎮企業在發展最高峰時,年上繳入庫稅金30多萬元,是合肥市二類汽車修理單位。90年代初,大楊汽車修理廠發展日漸壯大,在此基礎上成立了“大洋實業集團公司”,下屬企業有大楊鋁合金壓鑄廠、大楊加油站、大楊修理廠,當時屬鎮龍頭企業,並在原郊區率先建起了鄉鎮企業職工宿舍樓房。1996年,大楊鎮共有鎮屬集體企業9家,村辦企業19家,行業涉及加工製造、汽車修理、服務搬運、農副產品加工、貿易等,企業總產值16000萬元,營業收入15000萬元,年上繳入庫稅金60萬元。1998年起,大楊鎮調整經濟發展導向,以小城鎮建設為依託,大力發展民營私營企業,同時對鎮屬、村辦企業逐步進行改制,1998年對大楊壓鑄廠、大楊汽修廠、大楊加油站等鎮屬集體企業採取出售、租賃等方式進行了改制,對部分不適應市場發展的村辦企業進行關閉或承包租賃,盤活了資產,使企業走向民營化。2000年,大楊鎮對原鎮屬重點企業,合肥星星冰櫃廠進行大膽改制,將企業資產全部出售給個人,2003年又將大楊建安公司、大洋房地產開發公司成功轉讓給個人,激活了企業的市場潛力,進一步促進了企業的發展。為大力發展民營私營企業,大楊鎮加大對外開放、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積極引進民營私營企業入駐,1998年時,全鎮共有民營私營企業12家,職工400餘人,企業固定資產投資3600萬元。根據大楊鎮發展規劃,2001年建成了占地50畝的一期工業園,當年駐入企業4家。2002年,占地1500畝的大楊產業園二期工程全面動工,鎮政府投入資金近1億元,完成了道路、水電、綠化等基礎設施建設,為入園企業提供了良好的建設條件,截止2004年底,全鎮共有民營私營企業46家,職工2000多人,其中大楊產業園共引進入園企業26家,行業涉及印刷、電子、家具製造、服裝加工、電線電纜生產等,直接引進資金1.2億元,安置本鎮富餘勞力就業1200多人。2005年全鎮共實現企業總產值6億元,財政收入3600萬元,實現工商入庫稅金2000萬元。2006年,大楊鎮民營企業發展態勢良好,企業數量從1997年的10多家發展到71家,企業產值也在逐年大幅增加。企業的規模、產品質量、管理模式也都邁上了新台階,正從粗放、分散的低水平重複生產向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生產轉變;從不規範經營向重質量、重信用、遵紀守法的規範經營轉變。為大力發展民營私營企業,該鎮不斷加大對招商引資工作的力度,出台《招商引資獎勵辦法》及對來鎮投資企業的一系列優惠政策,為企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同時不斷提高對企業的服務意識,真正做到了主動服務、積極引導、大力支持,為投資者解決了後顧之憂,使之能安心投入生產,不斷發展壯大。自2001年至2006年底,大楊鎮區域生產總值由1.3億元上升到5.5億元,年均遞增33.5%;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900元上升到6180元,年均遞增16.3%;財政收入由1660萬元上升到4250萬元,年均遞增20.7%;全鎮完成企業總產值由2.45億元上升到12.1億元,翻了二番多;經濟結構發生根本變化,一產比重明顯下降,二、三產業比重明顯上升,占鎮域經濟主導地位。2006年,全年實現固定資產投資18.39億元,增長63.6%;其中工業投資1.289億元,增長61.1%。完成工業總產值2.65億元,增長32.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產值2.2億元,增長46.6%。工業增加值0.96億元,增長33.2%;其中規模工業實現增加值0.899億元,增長50.2%;工商入庫稅金2550萬元,創歷史新高。
綜合經濟2003年大楊鎮各項經濟情況如下:企業總產值:3.01億元國民生產總值:2.52億元投資總額:9680萬元工商入庫稅金:1003萬元財政收入:2203萬元農業經濟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大楊鎮緊持把發展農業生產放在首位,同時把握城郊填的區位優勢,為滿足城市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積極調整全鎮的農業生產結構,在大力發展“兩高一優”農業的同時,致力開發“名、優、高”經濟作物生產基地和禽、肉、蛋、魚副食品生產基地,農業生產連年持續穩定增長。2003年農村人均純收入3693元。

城市建設

大楊鎮大楊鎮主要有兩個集中居住地,一是新政府附近的沿街居住區,一是位於二環以北的拆遷安置居住區。新政府附近居住用房多沿街布局,多為二層,局部三層,二層屋主要集中在道路沿線及其周邊,居住環境較好,街道寬廣,居住用房質量較好。大部分底面為商業門面,上面是居住用房,基本上都是近幾年新建的房屋,多為框架結構建築質量不錯。 拆遷安置處為政府規劃建設。居住用房布局合理,四里河路沿線一邊為多層房屋,多為框架結構建築質量不錯,建築沿街整齊布置,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風格。拆遷安置處內部居住環境較好,街道寬廣,居住用房質量較好,基礎實施基本齊全,如:市場、學校、中老年活動中心,垃圾站等。

社會事業

教育

大楊鎮共有國小7所,中學1所,職業學校(大專、職高)4所,幼稚園5所。
解放初期,大楊鎮有7所國小,1964年又在全鄉規模較大的自然村辦起了耕讀國小。1970年通過合併調整,全鄉有11所國小。2000年,因合肥市大房郢水庫的興建,結合布局調整,撤併了5所規模較小的學校。2005年,全鎮共有6所國小,在校師生3000餘人,2006年11月,已上劃到廬陽區教育局。另駐鎮院校有合肥市第十九中學、合肥市明星職業學校、合肥市經濟管理學校、安徽農業大學教育基地。

文化

文化活動自2002年3月區劃以來,大楊鎮各村(居)都建有文藝團隊,全鎮上下文藝活動一直十分活躍。每逢重大節日,鎮文化站經常舉辦文藝匯演,演出的節目有大型歌舞、戲曲、小品、相聲、獨舞、獨唱、朗讀、器樂等。在文學創作方面,2003年創作小品《一盒蛋糕》參加合肥市小品大賽獲二等獎;2004年創作小品《大楊新事》,參加廬陽區第四屆文化藝術節開幕式演出深受好評,美術方面,山水畫《祖國山水》 (五里拐村葛從雲作)2004年參加市、區書畫作品展覽獲優秀獎和二等獎。至2006年,大楊鎮先後被授予安徽省杜鵑花工程“優秀示範點”、安徽省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鄉鎮”、王墩、照山社居委獲得了安徽省全民健身“示範晨晚練點”。有線廣播在大楊鎮一度十分普及。鎮政府共有廣播站、調頻設備、設有《大楊新聞》 、《法制園地》、《計生天地》、《地方文藝》等自辦節目,並達到市甲級標準,能接收鎮節目、鎮村兩級形成網路管理。區劃調整後,隨著經濟發展,大楊鎮融入城市步伐加快,大量農民轉為居民,有線廣播逐步被有線電視等信息媒體取代。

集鎮建設

大楊鎮大楊小集鎮起源於1987年撤鄉建鎮時,大楊鎮政府駐地建在四里河路和合淮路交叉口。當時的大楊村大楊店村民組部分村民,沿合淮公路和四里河路兩側,依鎮政府駐地,經村鎮統一規劃自建了少量門面商住房。80年代末,隨著經濟改革開放,鎮政府駐地周邊的鄉鎮企業不斷發展,一部分村民進了企業成為大集體工人,相應的是服務行業的迅速增加,小集鎮人口逐漸增多。至1998年起,大楊鎮以小城鎮建設為依託,調整經濟發展導向。1999年,大楊鎮被合肥市列為十一個小城鎮建設試點鎮之一。2000年,大楊鎮提出“融入城市”的發展目標,大楊集鎮已不僅僅局限於鎮政府駐地的周邊。2005年,大楊鎮中心鎮區發展到3平方公里。 一是集鎮基本設施建設。大楊鎮始終把實施城市化戰略作為全鎮經濟發展的主攻方向,作為拉動二、三產業發展的突破口,帶動全鎮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2000~2005年,大楊鎮累計投入690萬元,建成高橋、照山、龍王、王墩等4個社居委辦公樓房和青年活動中心計5630平方米。2005年又投入80萬元,建成水庫、謝崗兩個村委會辦公樓。2006年,崗西、十張、夾塘、五里拐、吳郢、草塘6個村居辦公樓正在建設之中,提高了村居硬體設施水平。2004~2006年,雷水路和四里河路北段六車道拓寬工程相繼建成順利通車,為發展北片農業經濟、啟動老街改造及四里河路商貿經濟帶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2007年6月,四里河路南段建成通車,合淮公路、環湖北路拓寬工程也列入到省市2009年工作計畫之中。2000~2005年,大楊鎮累計投資近38億元,開發建設總面積150餘萬平方米,新修道路19萬平方米,相繼建成集鎮中心文化商貿區、產業園區、墨荷園、高科技農業園、移民住宅區、農民別墅區和湖濱花園等小區,另有合肥市森林公園和合肥市“1346”重點工程,即投資10億元的香港明發商業廣場正在建設之中。該鎮四里河路三產商貿經濟帶、合淮路工業經濟帶、環湖北路城效型農業經濟帶、南淝河旅遊經濟帶漸成規模,城鎮設施逐步完善。143、157、300路公車穿鎮而過,方便了民眾生產生活。二是集鎮服務功能建設。積極做好全鎮衛生工作,2004年擴建大楊醫院,2005年引入省立醫院在龍王小區投資建成1000餘平方米的社區衛生服務站,8個社區檔案管理達市級標準,充分發揮出檔案信息資源作用,增強了社區服務功能。陸續建成中心幼稚園及五里拐國小等6所標準化校園,引進建成3所中、高等院校,鎮區水、電、路、燈、通訊、有線電視和綠化設施完善,科教文衛配套齊全。三是集鎮投資環境建設。2006年,鎮黨委、政府將產業園1~4#廠房按價分配給吳郢等4個社居委,盤活了政府資產,也樹立了村居服務企業、發展自身的意識。2006年,大楊鎮舉全鎮之力,強力推進查處違法建設工作。該鎮龍王社居委組織的“電廠路會戰”拉開大楊鎮拆違序幕,“楊郢、新大郢拆違大會戰”掀起了全鎮拆違高潮,在全市帶了好頭。2006年,大楊鎮4個社居委被評為市無違建社區,12個單位被評為市無違建文明單位。大楊鎮共拆除違法建設42萬平方米,鎮建設辦、謝崗村、龍王、照山、高橋社居委被授予市查處違法建設先進集體;大楊鎮主次幹道路、住宅小區市容保潔面積發展到70萬平方米,先後獲得碭山路、環湖東路、合淮路、四里河路的保潔管理權,做到集鎮美化、亮化。

新農村建設

大楊鎮為解決城市居民飲用水問題,支持大房郢水庫建設,2003年大楊鎮由原有的12個村、2個建制場和1個居委會重新組建成9個村、4個社居委和2個建制場。2001年來,大楊鎮致力於開發開放建鎮,積極實施城市化戰略。至2005年,鎮政府以南已基本實現城鎮化,只有西北片4個純農業村(面積14.2平方公里,農田9500畝),由於交通不便,經濟基礎比較薄弱,尚以農業生產為主,大楊鎮農業建設資金也基本投在這四個村。
一是基礎設施建設
2001年,大楊鎮通過自身努力和各級領導的關心,爭取到國家級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累計投入662萬元對沿環湖北路兩側近3000畝低產田進行了改造。同時實施了水利設施配套,大大改變了農業基礎設施落後的面貌,為農業生產提供了便利的條件。2002年,大楊鎮農民人均純收入為2300元。2003年,大楊鎮自籌資金98.5萬元,在區財政支持77萬元的前提下,提前完成了9公里長渠道硬化和一座面積為52畝的小二型水庫建設任務,同時又投資了37萬元興修了四條計長4.8公里的村級道路;投資11.2萬元重建水毀工程,當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為3600元。2004年,大楊鎮又籌措資金60萬元,在區財政100萬元的扶持下,完成了水庫一、二站改造和三座小二型水庫建設,並很快就投入了使用,另外,大楊鎮自1993年開始,實現村村通砂石路,1994年鎮政府將四里河路改建成柏油路,1998年由原郊區人民政府投資將四里河路及環湖北路擴建成砼道路,路面寬度7米,同年合肥市公路局將合淮路柏油路面改建成砼道路,合淮路大楊段長6公里、路面寬17.4米。2001年建成橫貫大楊東西的北二環路——碭山路。1994~2000年,全鎮修通了各村民組之間的道路,在此期間,吳郢、夾塘、園藝場、五里拐等村自籌資金將域內砂石路面改建成水泥砼路面,率先在全鎮實現組組通上水泥道路,十張村也在2003年基本實現組組通上水泥路。隨著大房郢水庫的興建,大楊鎮規劃了占地600餘畝的移民小區。為了方便移民的生產、生活,將移民點內所有道路全部建成砼路面,其中主次幹道4公里,宅前路全長5.5公里。區財政又投資了1000萬元新建了近10公里的雷水路,於2004年10月20日建成通車,新建成的雷水路全長4.23公里,水泥路面平均寬4.5米,極大地方便了大楊西北部三個村村民的生產、生活,並為地方經濟的快速發展帶來了機遇,當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800元。2005年,大楊鎮修通四里河路北段,擴建為六車道。至2005年底,大楊鎮域內的鎮村級公路共53條,全長86.7公里,其中砼道路17條38.6公里,砂石道路36條48.1公里,全鎮90%以上的居民門前通上硬化路。它們的建成,改變了大楊鎮農業發展受水制約及交通不便的命運,有利於農業產業結構的全面調整,體現了政府為民眾辦實事的宗旨,當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5108元。
二是產業結構調整
由於大楊鎮位於兩大水庫之間,為了保護水庫上游水土資源,確保水源質量,大楊鎮積極回響區委、區政府的號召,於2003年度一次性實施退耕還林建設6000多畝。同時,大楊鎮又率先在全區完成了綠色長廊及環村林帶建設。並於當年9月份全面通過了省、市、區的驗收。國家林業局來大楊鎮抽查驗收時,對大楊鎮的林業工作也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以上工程計投入苗木款43.8萬元。2004年初,大楊鎮又從保護水源的角度出發,在董鋪水庫、大房郢水庫周邊,實施水源生態林1000多畝,並將兩大水庫上游的養殖戶全部遷出。1995年以來,大楊鎮以土地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以市場為導向,以結構調整為主線,加快發展特色經濟,積極實施品種、技術、知識三大更新工程。雖然2004年農業普遍經受氣候異常帶來的災害,仍可達到自給自足。農副業生產已逐步趨向規模化、特色化。現已形成了以崗西為龍頭的苗木花卉生產基地,以水庫、崗西為龍頭的肉禽養殖基地,以園藝場、三場、十張書房郢為龍頭的林果生產基地等。同時注重培育一批精幹的農業經紀人隊伍,鼓勵農民參與流通,把本地生產的大宗農副產品推向市場,逐步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標。該鎮不斷提高農業的基礎地位,2000~2005年,累計投資2000餘萬元,完成多處泵站建設、小二型水庫修建、渠道硬化、支渠整治等。農業基礎實施得到全面改善,為實現城市型現代化農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安農大國家級農業科技園的輻射下,崗西村的苗木花卉基地,環湖北路的3000畝低產田改造上的經果林已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2005年,崗西村被命名為區“苗木花卉特色村”。
大楊鎮大楊鎮
三是新農村中心示範村建設
至2006年,大楊鎮建成大楊花園、衛莊、龍王、紅旗、湖濱、草塘等多個新農村建設示範社區,農民人均純收入達5800元。2006年,完成了全鎮新農村布點規劃和十張新村、崗西良余新村建設及整理規劃。投入300多萬元,完成崗西良余老村莊改造工程,70餘戶新居建設正在進行。啟動十張村小錢郢新農村建設示範點,該項目於2006年11月開工建設,是大楊鎮實施“城鄉統籌和諧發展戰略”的標誌性工程。結合城中村改造,2006年,完成五里拐村新大郢、龍王楊郢等村民組拆遷工作,做好明發商業廣場項目建設的管理與服務,促其儘快建成四里河路商業副中心。
四是新農村綜合治理工作
。2005年,完善對衛莊新村、大洋湖濱等新村的配套建設。投資15萬餘元新建衛莊新村健身廣場,承辦廬陽區新農村文化大院啟動儀式。大楊湖畔生態新城項目,在2006年香港徽商大會中已意向簽約。大楊鎮團委組織團員投身新農村建設,5年累計改好衛生廁所達2000餘座。連續3年獲區先進團組織稱號。2005年,獲得全國“五四紅旗團委”稱號。2006年,大楊青年中心被評為“全國優秀青年中心”。聯合合肥學院,建立了“送科技、送文化、送衛生”新農村建設社會實踐活動基地。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進一步加強,平安創建取得實效。2005年,大楊鎮開展了“民主法制示範村”、“法律進社區”創建活動,四個村均達到區、市示範標準,大楊村被授予全國“民主法制示範村”。深入開展網咖整頓、安全檢查、消防宣傳等多種專項活動,徹底清除了大楊液化氣站重大安全隱患。及時化解和妥善處理了一些改革發展中的矛盾,保持了全鎮政治穩定和社會安定。2005年,獲得區安全生產“先進單位”;2006年,獲得區消防安全工作“先進集體”、區“四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先進集體、“無毒社區”單位稱號,12個村居獲得“平安村居”稱號、5家企事業單位獲得“平安單位”稱號。
大楊鎮大楊鎮

歷史人物

龔鎮洲(1882—1942)原名振鵬,今合肥市廬陽區大楊鎮謝崗行政村人。父親龔宗瑜,母李氏,胞兄振渤,胞弟振清。合肥龔姓自明代由江西遷入,至龔鎮洲輩已涉14世,為“合肥四大姓”(龔、張、李、段)之首。不過,龔鎮洲這一房卻比較清貧,父親雖為“廩生”,對史學頗有造詣,但一輩子不得志,歲耕之餘,以執教鞭度日。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24歲的龔鎮洲被告為“革命黨”,被捕下獄數月。出獄後加入合肥的同盟會組織,旋去省城安慶,運動新軍,謀求革命。次年七月六日,安慶巡警學堂會辦徐錫麟舉義,槍殺安徽巡撫恩銘,龔為偵騎所注意,被迫離皖,頂著別人的名字進了保定陸軍速成學校學炮兵。畢業後回到安徽,擔任講武堂教官。此時的安慶,歷任馬營、炮營管帶的熊成基繼徐錫麟之後被推為岳王會的實際主持人,龔鎮洲積極參與組織工作,在新軍中秘密發展革命力量。光緒三十四年(1908)十一月十九日,熊成基在安慶城郊率部起義,失敗後潛往日本,龔因未暴露身份,仍留皖從事革命活動,不久又往江蘇靖江,任清軍第十三協二十五標掌旗官。宣統三年(1911)農曆九月十四,龔鎮洲在靖江舉義,為蘇皖一帶回響武昌起義之先聲。後因眾寡懸殊,他在游水突圍時,被捕入獄。正待處以極刑,又被幾位士兵冒死劫出,帶傷潛回安慶。因創傷日劇,龔赴滬就醫,在上海見到剛從海外回國的孫中山。民國元年(1912)元旦,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龔鎮洲被任命為陸軍第三十五旅旅長。民國2年(1913),龔鎮洲率軍打回安徽,並在蕪湖發步《討袁檄文》 。經過合肥時,差人四出剿匪。在捕到的盜匪中,有一人是他的房叔,其人多方求情,龔鎮洲嚴詞拒絕:“他是血債之人,要是因我叔子就可以不償命,豈不是要我自己抵命”遂推出斬首。“二次革命”失敗後,龔鎮洲被迫亡命日本。經過一年多的流亡生活回國後,被孫中山委任為虎門總指揮。民國11年(1922)6月後,他在廣州、上海、北平(今北京市)過了幾十年的寓公生活。淞滬之戰後,龔鎮洲聯同章太炎,去北平面見張學良,揮淚敦請他出兵抗日。40年代初,龔鎮洲奔走於川、滇、桂之間,鼓動抗日。民國31年(1942)日機大轟炸時,龔鎮洲不幸染疾逝世。當時,中共領導人周恩來,鄧穎超、董必武等曾致電弔唁,稱讚他“有德有年,功在民國”。龔鎮洲早年在合肥,曾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娶了家鄉一何姓女子為妻,未生育,後病逝。民國元年,與廣東香山人徐文(黃興夫人徐宗漢的堂妹)結婚,翌年生女普生,舉家避居日本時生次女維航(即龔澎),以後生女琬球、子維禹、女惠生。徐文女士1971年病故於上海,終年85歲。
龔澎(1914.1.10——1970.9.20)原名龔維航,今合肥市廬陽區大楊鎮謝崗行政村人。其父龔鎮洲、母親徐文均是同盟會會員。“一二·九”運動期間,龔澎和姐姐龔普生同在燕京大學讀書,龔澎是學校學生自治會執行委員、財務部長。那時,燕京大學的外國人很多,她們利用這個特殊條件,加強對外聯絡工作,並主持召開了外國記者招待會,披露“一二·九”運動真相,從此開始了外交生涯。民國25年(1936),龔澎加入中國共產黨。
次年,同北平的進步青年一道奔赴延安,先進馬列學院學習,後由中共黨組織派往太行山八路軍總部擔任十八集團軍總司令秘書。1940年,她隨同周恩來到當時的國民政府陪都——山城重慶,在中央中共南方局外事組工作,並擔任周恩來的翻譯兼秘書,同時又是代表團的新聞發言人。民國30年1月,“皖南事變”發生後,龔澎等人衝破新聞封鎖,分別訪問了自己認識的外國記者和外交官,並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用大量事實揭露了國民黨當局的陰謀,說明“皖南事變”的真相和中國共產黨的政策。民國3l年,龔澎同當時擔任中共中央新聞記者的喬冠華結婚。民國35年,龔澎隨同周恩來率領的中共代表團來到南京新村,不久又先期到達上海,在馬思南路107號(今思南路73號)出版英文版《新華周刊》。民國35年12月31日,龔澎化名“鐘威洛”主編英文刊物《中國文摘》 ,並在香港出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龔澎擔任外交部新聞司司長,不久升為外交部部長助理,並擔任周恩來辦公室主任秘書。五六十年,隨同周恩來總理成功地訪問了歐、亞、非許多國家,並出席國際會議。1961年第二次日內瓦會議期間,龔澎作為中國代表團的新聞發言人而蜚聲國際講壇。1970年9月20日,因腦溢血逝世。

風景名勝

高橋
高橋高橋的傳說:高橋坐落於今大楊店鄉高橋村和林店鄉汲橋村交界的四里河上,為單孔大跨度石拱橋,過去為壽(縣)合(肥)大道的必經之地。相傳原橋已沒。清朝時,壽縣的孫家鼐狀元修狀元府,為運材料重修高橋。抗戰時期,日本侵略軍為控制合肥及江淮地區,復修高橋。50年代,興修水利,原郊區水利部門對高橋進行了整修加固。 傳說很久以前,魯班為溝通兩岸交通,在此興建一座橋樑,橋修好後,城隍爺推車經過此橋,頭號魯班:“此橋多高”魯班順口答道:“在橋上初一丟一塊磚,十五才能聽到下面的回聲。”於是當地百姓就叫此橋為高橋。另外,從橋上向下看,有時候看到廬州府在水中的倒影,因此又叫照州橋。有一次,張果老騎著毛驢來到橋頭,正猶豫間,看到魯班便問道:“此橋能過嗎?”答道:“能過。”於是張果老駕著毛驢就向橋上走去,走到橋中間時,只見橋身慢慢下沉;魯班見橋下沉,急忙將手中瓦刀向橋墩的一塊石縫扔去,有一半露在外邊,用手搖之則晃動,就是取不下來。至今,高橋附近還流傳著這樣的歌謠:“照州橋什麼人修?什麼欄桿捨不得丟?什麼人騎驢橋頭站?什麼人推車軋條溝?”“照州橋魯班修,玉石欄桿捨不得丟,張果老騎驢橋頭站,城隍爺推車軋條溝。”大楊鎮-名勝古蹟 煙大古堆古文化遺址大雁墩古文化遺址:大雁墩座落在大楊店鄉吳郢村東邊,系商周古文化遺址。墩高約5米,面積約5000平方米,地表在大量陶片、紅燒土塊,器型有鬲、尊、罐等,文化堆積層豐富。1976年,出土了珍貴的分襠銅鼎,造型優美,色澤斑斕,圓形腹,直式方耳置於腹的肩部,腹上周裝飾有精巧美麗的竊曲花紋。下有一道凸弦紋,蓋為直邊平頂,頂心為弓形鼻,鼻周環鑄“喬夫人鑄其鼎”七字銘。從鼎的形制、花紋和銘文書體的風格看,此鼎屬於春秋時代(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早期的巢國遺物,這是合肥近郊發現最早的帶有銘文的青銅器。大雁墩古文化遺址於1985年7月被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煙大古堆古文化遺址:大楊店鄉的施大郢村東邊,系商周時代古文化遺址,面積約6000平方米,地表面可見紅燒土塊和陶器殘片,器型有鬲、尊、罐等,還發現磨製石器2件。1985年7月被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因大房郢水庫建設被文物保護單位發掘。
大楊鎮大楊鎮
兩湖泛舟
兩湖即董鋪水庫和大房郢水庫。
董鋪水庫位於大楊鎮南側,興建於1958年,面積29平方公里,與大蜀山融為一體,裝點了西部景觀。
大房郢水庫位於大楊鎮東側,興建於2001年,面積28平方公里,與董鋪水庫遙遙相望,被稱為大楊鎮西翼,隨著合肥市城市森林公園的建成,幾條旅遊、商貿、住宅等幾條經濟帶的發展,大楊鎮將集自然、生態、繁榮於一身的合肥北部一顆璀璨的明珠。
大雁墩古文化遺址
大雁墩坐落在大楊店鄉吳郢村東邊,系商周古文化遺址。墩高約5米,面積約5000平方米,地表在大量陶片、紅燒土塊,器型有鬲、尊、罐等,文化堆積層豐富。1976年,出土了珍貴的分襠銅鼎,造型優美,色澤斑斕,圓形腹,直式方耳置於腹的肩部,腹上周裝飾有精巧美麗的竊曲花紋。下有一道凸弦紋,蓋為直邊平頂,頂心為弓形鼻,鼻周環鑄“喬夫人鑄其 鼎”七字銘。從鼎的形制、花紋和銘文書體的風格看,此鼎屬於春秋時代(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早期的巢國遺物,這是合肥近郊發現最早的帶有銘文的青銅器。大雁墩古文化遺址於1985年7月被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大楊鎮大楊鎮
煙大古堆古文化遺址
大楊店鄉的施大郢村東邊,系商周時代古文化遺址,面積約6000平方米,地表面可見紅燒土塊和陶器殘片,器型有鬲、尊、罐等,還發現磨製石器2件。1985年7月被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因大房郢水庫建設被文物保護單位發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