灃河(長江支流淮河的支流)

灃河(長江支流淮河的支流)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灃河,古名窮水,淮河支流,源出霍邱縣三元南丘陵區,流經三元鄉、盧粉坊、趙河沿、椿樹店、河口鎮、朱塔寺、臥龍集、磚橋店、白蓮鄉、城西湖,繞縣城西,北流至臨淮崗,從臨淮崗深孔閘入淮河。河流全長75公里(一說73公里),總落差37米。匯水面積1774平方公里(一說1840平方公里)。流域涉及霍邱縣烏龍、戶胡、眾興、河口、長集、岔路、白蓮、宋店、龍潭九個鄉鎮以及葉集試驗區的三元鄉部分耕地。流域經濟以農業為主,是霍邱縣商品糧的主要產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灃河
  • 古名:窮水
  • 所屬水系:淮河支流
  • 發源地霍邱縣三元南丘陵區
  • 流經地區霍邱縣西部
  • 河口:灃河口
  • 河流全長:75公里
  • 匯水面積:1774平方公里
幹流概況,幹流走向,河道特徵,水文特徵,主要支流,治理開發,航道航運,蓄水工程,流域概況,地理概況,社會經濟,

幹流概況

幹流走向

灃河,古名窮水,源出霍邱縣三元南丘陵區(舊志記載:源出安豐窮谷),源流為趙河,出霍邱縣南林店一帶丘陵崗區。從源頭至眾興集鄉趙河沿,匯烏龍廟、眾興集一帶來水,在河口集附近椿樹店匯找母河(棗木河)和長集以西來水後,始稱灃河。北流至張集南的牛角尖,西匯牛角河,東匯大磚橋、小磚橋等地來水;再北流匯石店鄉南部一帶來水後,過張集後稱泥鰍河,折西北注入城西湖。順湖北流到灃河橋頭船庵子匯高塘河(現為沿崗河)和二里澗來水,繞縣城西,北流至臨淮崗,從臨淮崗深孔閘入淮河。

河道特徵

灃河源頭至城西湖,河長44公里,流域面積680平方公里,平均比降0.51‰。湖區下游為開挖的寬150米,長18公里的泄水道。河流全長75公里(一說73公里),總落差37米。匯水面積1774平方公里(一說1840平方公里),其中丘陵占51.8%、平原占21.4%、湖泊窪地占26.8%(1966年城西湖圍墾後,匯水面積1447平方公里)。上遊河槽寬4~15米,無堤,水深約1.8米左右;下游兩岸築堤,堤距60~80米,水深約3.0米。

水文特徵

根據推算,椿樹店洪峰流量可達78.4立方米/秒,河口大橋洪峰流量可達791.6立方米/秒,灃河口乾流洪峰流量可達1435.7立方米/秒。

主要支流

灃河主要支流有找母河、牛角河、窯灣河、高塘河。
找母河,源出齊王廟、烏龍廟之間。東源在黃栗樹,西源在龍王廟,兩源會合於張西莊,稍北流匯馬陳鄉西南來水,西北流至郭倉房,匯扈胡鄉西南來水後至椿樹店(艾井鄉),北入灃河。全長29.2公里,流域面積140平方公里,落差31米,比降1.06‰。
牛角河,源有二,南源於高鎮鄉黃鴨棚,經過堰灣,匯石廟集南來水,北流至王家堰,匯石廟集北來水,再北經舒新店子、胡家祠堂、古城子、陸橋,從草湖南入牛角河。北源自龍潭水庫,北流經老鷹莊、劍橋口、橋頭、碾盤地,在柿園南入牛角河。兩源會合後,在井莊大台子入灃河。全長48公里,流域面積220.5平方公里,總落差35米,比降0.87‰。
窯灣河,源起石店西南劍窪,經梁老莊匯石店一帶來水,經白蓮鄉焦橋,在高家埠南入灃河。全長19.5公里,流域面積74.5平方公里,總落差29米,平均比降1.48‰。
高塘河,源出臨水集,經堰子溝,在逸橋北匯大成湖,白河口、朱港一帶來水。出逸橋閘,攔截城西湖南岸沿崗一帶來水,至灃河橋頭與灃河連成一片。全長52.8公里,流域面積482平方公里,總落差7米,平均比降0.13‰。1969年,城西湖軍墾後,高塘河從逸橋以下至灃河橋頭已開挖為沿崗河、河北岸築堤。
城西湖又名灃湖,灃河穿湖而過,為淮河中游大型湖泊之一,對調節淮河洪水,保證下游城市、礦區、鐵路等的安全,起著重要作用。東與臨淮、牌坊、俞林、宋店等鄉和縣城相接,南、西與坎山、邵崗、五塔、高塘、范橋、周集等鄉沿崗相連,北濱淮河。民國以前,西含臨王窪地、東北包括姜家湖。民國8年(1919),淮河西湖長堤築成,接著築成上格堤,民國28年(1939)下格堤建成。西湖的範圍一般指上格堤以東,下格堤以西,不再包括臨王窪地和姜家湖。建國初期,以海拔高程20米等高線為城西湖與四周崗(灣)的分界線。1966年圍墾後,西湖的地圖示記確定標在北起灃河橋,南到宋店鄉的張集,東抵俞林鄉的崗腳,西到坎山鄉灣地的19米高程以下範圍內的33平方公里的地區,被圍墾區則稱為城西湖圍墾區。
霍邱縣城西湖霍邱縣城西湖

治理開發

航道航運

灃河、城西湖:灃河至灃河橋入城西湖。建國前,河口集以上不能通航。河口集至張集,航程15公里,可通航15—20噸級木船。張集至灃河橋,航程18公里,可通航20—30噸木船和小型機動船。城西湖航道,建國初可季節性通航木帆船,由任家溝入淮。1950年治淮時,堵任家溝入淮口門,水運物資改由萬民閘翻壩入淮。1960年,開挖臨淮崗至老壩頭入淮引河,並建臨淮崗船閘,船閘室長180米,淨寬12米,門檻水深2米,1962年臨淮崗水庫停建後,閘寬改為7米,可通行500噸級船舶。1966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軍區,圍墾城西湖,上自周集,下至臨淮崗,沿湖東南岸崗嶺,開挖一條人工河(沿崗河),全長56公里。周集至灃河橋航程36公里,可季節性通航10—30噸級船舶。灃河橋至臨淮崗,航程20公里,因受臨淮崗樞紐工程回水影響,水深常年保持在1.5米以上。臨淮崗至老壩頭,航程12公里,因受淮水頂托,兩段航道均可通航300噸級船舶。

蓄水工程

龍潭水庫,位於霍邱縣西山山腳的龍潭鎮境內,處於江淮之間的最西部,是淠史杭灌區的灃西乾渠上的一座中型反調節水庫。該庫1957年10月正式開工興建,1960年建成北段壩長3523米,壩頂高程54.70米,至1974年大壩南段1778米的延長段土方完成,歷時十七年。控制來水面積 18 平方公里,總庫容為 6700 萬立方米。 該庫防洪設計標準為100 年一遇,設計洪水位58.40 米; 校核洪水位1000 年一遇,校核洪水位58.5 米;設計興利水位58.2 米,興利庫容 6213 萬立方米。該庫以灌溉為主,兼有防洪和養殖功能。設計灌溉面積25.7 萬 畝,有效灌溉面積18.0 萬畝,最大實際灌溉面積18.0 萬畝。水庫保護下游耕地 20 萬畝,105 國道2.0 公里,鄉政府所在集鎮一個,人口2.0 萬人。
龍潭水庫龍潭水庫

流域概況

地理概況

灃河流域南自霍(邱)葉(集)公路,北至水圩到牛集、白蓮、井莊、張集、宋店一帶分水嶺,東以灃東乾渠為界,西至灃西乾渠,流域面積664.9km2,占城西湖匯水總面積1750k㎡的38.0%。
灃河流域為低丘陵地形,東西南三面高,中間低,整體地勢由南向北傾斜,地面高差55.0m左右,最高處高程約74.0m,低處19.2m,河口鎮以下河道兩岸的狹長地帶地勢較為平坦,高程在19.2~24.0m之間的窪地耕地面積約3.72萬畝,占流域總耕地面積的9.1%,其中已形成生產圩的圩內耕地2.22萬畝。本流域地形支離破碎,崗沖相間,進入灃河的支流眾多,東、西、南三面被灃東、灃西兩大幹渠環繞,屬淠史杭工程史河灌區,灃河幹流及支流均為天然排水河溝,與各級灌溉渠道呈相間分布。
灃河流域處在北亞熱帶的北部邊緣,屬濕潤性季風氣候。區域內及周邊主要雨量站有三元、河口、姚李、霍邱城關等,據統計,多年平均降水量989.8mm。降水的年際變化較大,最大年降水量1335.3mm(1983年),是最小降水量472.4mm(1978年)的2.83倍。年內降水量分配也不均,降水主要分布在5~9月份,總量為655.5mm,汛期一般均發生在此期間。夏季降水最集中約458.9mm,春季為211.7mm,秋季降水242.2mm,冬季降水77.9mm。最大降水過程6天約371.3mm(1968年7月13~18日),7月份降水最多為194.3mm,暴雨多發生在7月份,一日最大降水量為154.1mm(1968年6月13日)。年降水相對變律為19%。各月降水變律為40%以上,由於降水量的不平衡,所以易發生旱澇災害,一般情況下,圩畈窪地澇大於旱,沿河道兩岸地帶洪澇災害問題突出。
流域多年平均氣溫15.3℃,極端最高氣溫41.2℃(1959年8月23日),極端最低氣溫-16.6℃(1969年1月31日)。年均日照時數2148小時,年均太陽輻射能117.9千卡/cm2。無霜期226天,年均初霜11月8日,終霜3月27日。年均蒸發量1395mm,夏季蒸發量最大為545mm,冬季最小為159.4mm。土壤凍結多發生在12月至次年1月,凍結深6-8cm,最大11cm。本區風向以偏東風為主,四季盛行,春夏季以東風和東南風為多,秋冬季以東北風和東風為主,年均風速3.1m/s。

社會經濟

流域涉及霍邱縣烏龍、戶胡、眾興、河口、長集、岔路、白蓮、宋店、龍潭九個鄉鎮以及葉集試驗區的三元鄉部分耕地。據統計流域內共有152個行政村,1707個村民組,人口259003人,其中勞力123045人,共有耕地410952畝,其中水田320701畝,旱地90251畝。在城西湖蓄洪水位26.5m以下有耕地66136畝。流域經濟以農業為主,農業生產以種植業為主,主要作物為水稻、小麥、油菜等,由於區域灌溉條件較好,水田率已達78%以上,除大旱大澇之年外,糧食產量相對較穩定。據2000年和2001年統計,水稻年均單產389公斤,小麥畝產203公斤,油菜籽畝產85公斤,是霍邱縣商品糧的主要產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