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埠河

杭埠河

杭埠河,長江水系巢湖的重要支流。古稱龍舒水、南溪,清代稱前河、巴洋河。1949年舒城縣人民政府定名為杭埠河。杭埠河以曉天河為上源,出岳西縣境大別山區的貓耳尖(海拔1415米)東麓,流經六安市的岳西縣、舒城縣,合肥市的廬江縣、肥西縣,在三河鎮注入巢湖。全長為145公里,流域面積3064平方公里。流域內有著名的杭埠河灌區龍河口水庫。有較好的灌溉和航運效益。

幹流概況,河道走向,河道變遷,流域水文,主要支流,水利概況,河道治理,灌溉工程,蓄水工程,流域概況,水文氣候,地貌特徵,歷史文化,

幹流概況

河道走向

杭埠河,古稱龍舒水,因在安徽省舒城縣東南,亦稱南溪,清光緒《舒城縣誌》稱前河。1949年,以其下游重要集鎮杭埠改稱杭埠河。古籍舊志均稱源出岳西縣井園(孤井園),實則源出岳西縣同安寨西側石關的貓耳尖。東北流經主簿源西合龍井河水,又北流至姚西,納西河水,向北入舒城縣查灣與源出岳西縣境楓香坳的查水河匯合。東流至曉天鎮,有雙河自南向北流入,折北有石皂、救母河從西匯入,折東經小河口、右匯山七里河,曲折流向東北,於碎石灘進入龍河口水庫,此段習慣稱曉天河。庫區內匯滑水河、河棚河(烏沙河)。出水庫東北流經九井寺有九井河入,折東龍潭河在右岸入,左岸始有堤防,過七門堰,再條經新街、乾汊河,再東北流過馬家河口至白馬壋,右岸南港河入,左岸在合興壋有朱槽溝與豐樂河貫通,東行經周公渡有清水河從南匯入,過將軍壋後折北,經錢大山,折東經杭埠後,進入廬江縣的廣寒、王氏六渡,折北至合肥市肥西縣三河鎮與豐樂河匯合,向東流經大潭灣、北閘,注入巢湖。全長為145公里,流域面積3064平方公里。
杭埠河合肥段杭埠河合肥段

河道變遷

1883年(光緒九年)之前,杭埠河水自王四六渡分洪,主流入南河下白石天河入巢湖,支流入合肥縣三河鎮內與豐樂河匯流;光緒九年大水,豐樂河在三河鎮西小橋被漂浮物阻滯,沖毀堤埂,沿下游圩口衝出一條水道,入新河所在的後河,使得河道直入巢湖(一說“康熙六十一年(1722),縣令蔣鶴鳴募北鄉、在鄉民夫,復開前河,以便水運,自龍王壋至新河口,全長70里,掘寬2~3丈不等,深8~12尺,歷時3個月完成。自此縣河復通舟楫。見《舒城縣誌·大事記》)。
杭埠河入巢湖河道口杭埠河入巢湖河道口

流域水文

杭埠河在龍河口水庫以上為山區,落差大,多岩石,卵石河床,河寬80~200米;龍河口以下為平畈,落差小,多砂質河床,河寬120~300米;王氏六渡至三河鎮,原堤距不足100米,河底寬僅50米。由於上游積水面積大,中下遊河道彎曲狹窄,泄洪不暢,經常水患成災。明萬曆、清康熙、乾隆年間曾三次改道。民國3年(1914年)龍河口洪峰流量達6400立方米/秒。建國後,興建龍河口水庫,1969年山洪,入庫流量高達10320立方米/秒。中下遊河道經多次整治,將軍壋至大潭灣段泄洪能力達到1960立方米/秒,大潭灣以下為2700立方米/秒。
杭埠河舒城縣段的將軍宕大橋杭埠河舒城縣段的將軍宕大橋

主要支流

豐樂河古稱桃溪,清代稱後河,又名界河。全長117.5公里,流域面積2080平方公里。有南、北、中三源,均出六安市境。南源張母橋河,又名小界河,源出大山寨騎馬崗,北東流至東河口與源出嵩寮岩抱兒嶺的東來水匯合,東流至將軍山渡槽至龍嘴。北源思古潭河,源出小椿樹崗,匯集中店、小華山、龍穴山江淮分水嶺東側及南側的坡水,東流至雙河鎮。中源陳家河又名張店河、馬棚河,源出鳳凰台的駐馬尖與橫塘崗的豪豬嶺,在張家店匯合,過打山渡槽,東流至雙河鎮與思古潭河匯合後,再東流至龍嘴與張母橋河匯合,至此,豐樂河三源合一。龍嘴為六安、舒城、肥西三縣交界點,歷史上三縣均無堤壩,洪水漫灘而下。建國後,下游兩岸陸續築堤防洪,迫使水位抬高,洪澇災害出現仍較頻繁。過龍嘴再東流,過桃溪大橋至三河鎮,原在此與杭埠河匯合,後向東延伸至大潭灣匯合,注入巢湖。
杭埠河豐樂河交匯處:肥西縣三河鎮杭埠河豐樂河交匯處:肥西縣三河鎮
姚家河,源出岳西縣石關鄉界嶺頭,流向東北,在姚河下進入舒城縣境。是一條典型山谷河流。境內長35公里。50年代以前,沿河民間多自建水力鼓碓,加工木粉與糧食。屬杭埠河支流。
找母河,發源於霍邱縣西南齊王廟,流經六安市的廟莊到河口集南,河長35公里,流域面積160平方公里,河道坡降0.94‰。
山七里河,發源於舒城縣南的屋脊山,流經人形地~何家老莊,河長20公里,流域面積103平方公里,河道坡降7.3‰。
河棚河,原名烏沙河,發源於舒城縣西南山區黃土關和花岩山西北麓。經安菜、小街,至和平村合馮河,東行至雙河口匯余河,到朱黃店合嵐沖水,經河棚老街北折至新開嶺,注入龍河口水庫。全長32.5公里,流域面積200平方公里。該河彎大、水急、灘多,河面寬度40~180米,通過最大流量1322立方米/秒,屬季節性山河。本世紀70年代,分別在蟹子石、杜祠、和平、二河、關頸(井)、朱黃店、余塝、黃河等段,裁彎取直,築堤修石罷,對發展糧食生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龍潭河,發源於舒城縣城沖鄉花岩山大徽尖,東經龍眠沖,至王河合楓林沖水,過三道彎至姚家河鄉胡畈合湯池河,經觀音庵、闕店鄉、杜店鄉葉畈村入杭埠河,全長31.8公里,流域面積320.9平方公里。該河彎大、水急,兩岸沖刷、河道淤塞嚴重,河面寬度50~250米,通過最大流量1810立方米/秒,屬季節性山河。為減少災害,1975年冬,城沖人民公社組織民眾,在三道彎切小嶺,計畫挖土石60萬立方米,造田300畝,由於工程艱巨,經費不繼,遂中途而廢。同時,在王河、湯池、胡畈、將軍嶺、杜店、葉畈等段,裁彎取直,築堤砌石罷,降低河床,進行了局部治理。
南港河,俗稱孔家河,發源於舒城縣東衖、西衖,二水於沙埂匯合,經南港北折於白馬壋入杭埠河,全長30公里,流域面積150平方公里,河面寬度30~120米,通過最大流量790立方米/秒,因河床淤塞,有的高於農田,故山洪暴發,非破圩也漫水。本世紀70年代進行局部治理。在沙埂以上做到“小河靠邊站”,沙埂渡槽以下至南港鎮祝老莊,做到“大河一條線”,兩岸築堤打石罷,降低河床。但從小堰口經金星至杭埠河一段,河道彎曲,輸水不暢。為擴大出水口,有關部門提出廢掉老和尚堤至白馬壋的彎河道的治理方案,因涉及村與村土地疆界,上下游排水灌水矛盾不能妥善解決,未能實施。
清水河,源於舒城縣傅沖、洪沖,二水合于山埠,北折經舒茶(溝二口)鎮、龍王廟鄉、百神廟鎮至周公渡入杭埠河。全長34公里,流域面積45平方公里,通過最大流量700立方米/秒。中游淤塞彎曲,下游狹窄,輸水不暢,一遇山洪暴發,橫溢成災。1967年,舒茶人民公社組織民眾進行局部治理,上自小河灣、下至薛家小店,在11公里長的河道上裁彎取直,沿岸築堤,挖深河床,清淤排障,完成土石方37萬立方米,新河寬20米,深5米。近15年來,兩岸沒有發生洪災。第二期治理工程方案是,從橫山腳下開始至楊圩大北埂,沿崗開新河,要求新河底寬35米、深3~5米、堤高4.5~6.5米,後因經費、人力不足,挖壓良田過多,收效期較長,故未付諸實施。
支流龍潭河舒城縣杜店鄉段支流龍潭河舒城縣杜店鄉段

水利概況

河道治理

杭埠河舒城縣境,河床比降上陡下緩,泥沙淤積,新街一帶河床與地面齊平。錢大山河床1954年最低高程9.3米,最高11.2米,1956年最低高程10.15米,最高11.6米,平均增高0.615米。河內淤灘高於圩田,下游尾閭分叉,主河道逐漸束窄。乾汊河、合興盪、錢大山、三汊河等分洪道淤淺阻滯排洪,王氏六渡出口過水量不足300立方米/秒,七門堰以下堤防堤身矮小單薄,頂寬僅1米左右,經常潰堤成災,河床變遷無定。
杭埠河舒城乾汊河鎮堤防杭埠河舒城乾汊河鎮堤防
建國後,在杭埠河上游山區開展治山治水治田相結合的試點,減少水土流失,下游以加埂保圩為重點,抵禦洪水威脅。1954年冬在任家灣建莊台,開闢滯洪區,有計畫地減輕河道排洪壓力,並加固險工險段,疏浚錢大山,朱橫溝等分洪河道。圩內打破行政界線,實行聯圩並圩,增強抗災能力。龍河口水庫修建後,雖延緩洪水下泄,減輕杭埠河防洪壓力,改善下游圩區防洪抗旱條件,但杭埠河上寬下窄,彎道多,中下游排洪能力低,影響制約龍河口水庫充分發揮防洪灌溉效益,1969年大水時造成嚴重災害。為根治杭埠河,1970年安徽省水利電力局組織六安、巢湖兩專區及舒城、廬江、肥西三縣討論治理方案。1976年9月六安、巢湖兩地區經過協商,決定先行整治將軍盪至巢湖口一段河道,為日後根治杭埠河打下基礎。
將軍盪以下河道治理,選用20年防洪標準,整治措施為裁彎取直,退堤拓寬,擴大排洪量。實施標準為:將軍盪至巢湖口治理後總長度為25900米,其中將軍盪至廣寒橋裁彎取直長5760米,舒城縣境長2060米;河底高程將軍盪為9.8米,廣寒橋為6.9米。廣寒橋至王氏六渡基本按老河道退建拓寬長5460米,王氏六渡至大潭灣裁彎取直長3810米,穿越舒城太平圩長1370米,經三河鎮二龍街入廬江縣沙盪圩。河底寬度將軍盪至廣寒橋寬90米,設計水位16.4米,流量為1960立方米/秒,廣寒橋至王氏六渡寬100米,王氏六渡至大潭灣寬130米,設計水位13米,流量為2180立方米/秒。大潭灣至巢湖口寬190米,喇叭口為240米,設計水位10米,流量2900立方米/秒。由舒城、肥西、廬江三縣分段負責施工,舒城縣承擔將軍盪至三河鎮二龍街段,長13300米,同年10月成立杭埠河治理工程指揮部,最高上工人數達8萬人,至1977年4月完成首期土方工程,1978年4月竣工。
1979年3月,杭埠河治理轉入續建配套和主河改道,興建涵、閘、橋13座,排灌站7座,渡口3處和塊石護岸6處,長2318米。1980年5月,肥西、廬江縣承擔工程全部完成。總計完成土方1523.5萬立方米,石方100.8萬立方米,混凝土方0.91萬立方米。其中舒城縣完成土方697萬立方米,石方22.09萬立方米,混凝土0.48萬立方米。國家投資844.4萬元,自籌資金30萬元。治理後,將軍盪以下流量由500—800立方米/秒提高到1960立方米/秒。龍河口水庫的興利水位從64米提高到68.3米,調節庫容從2.2億立方米增加到4.6億立方米。
20世紀80年代後,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杭埠河優質沙石資源成為舒城、合肥等地開採的重點,但是對砂石的大量開採,使中下遊河床大幅度降低,有些地段河床已低於堤埂十幾米以上,形成了陡坡險段,經不住洪水沖刷,造成河堤崩塌,釀成水災。20世紀90年代開始,舒城縣委、縣政府加大管理力度,科學開採黃砂,並對已造成的陡坡險段,加砌塊石護坡,將水災隱患降低到最小程度。另外,由於河床降低,致使古七門堰無法引水,縣政府於1997年投資500萬元,在距古七門堰上游2.2公里處新建攔水壩一座,並新開2.2公里引水渠至古七門堰。

灌溉工程

歷史上,舒城縣不斷開展治水活動,總結出“丘崗之水宜蓄,沙灣之水宜泄,浜河之水宜障”的經驗。漢高祖七年(前200),羹頡侯劉信,鑒於“舒城水源出於西山之峻岭,勢若建瓴”的情況,於七門山下開鑿七門堰,引龍舒水灌田8萬餘畝;在龍王廟開鑿烏羊堰;在金雞墩開鑿片曹片責堰,共灌田3萬餘畝。東漢建安五年(200),揚州刺使劉馥整治疏浚了七門堰,灌溉面積擴大到15萬畝。
杭埠河流域有著名的杭埠河灌區,位於江淮分水嶺以南,屬長江流域巢湖水系。地跨巢湖地區廬江和六安市舒城、六安兩縣。東瀕巢湖之濱,西至打山渡槽南端,南毗菜子湖,北至豐樂河南岸。灌區控制面積1854平方公里,設計灌溉面積155萬畝,近期為136.60萬畝。其中廬江縣61.7萬畝,舒城縣64.3萬畝,六安縣10.6萬畝。
灌區由舒廬乾渠和杭北乾渠2大渠系構成,龍河口水庫既是其水源工程,也是渠首工程。分別從水庫的牛角沖和梅嶺進水閘引水。原計畫,杭北乾渠的杭淠分乾渠通過將軍山、打山渡槽與淠杭乾渠貫通,南水北調,將杭埠河灌區與淠河灌區連成一體。1981年對淠河灌區和杭埠河灌區的水資源及灌區面積重新分析平衡後,認為水量不足,難以滿足本灌區農業用水需要。因而杭淠灌區已建溝通工程實際發揮效益不大。

蓄水工程

龍河口水庫,建於舒城縣杭埠河上游的龍河口。1958年11月開工,初期以縣辦為主。1961年4月停建,1965年10月復工續建,列入基建工程,1969年10月竣工。庫區流域面積1111平方公里,占杭埠河流域大潭灣以上總面積1970平方公里的56.4%。總庫容8.2億立方米,底庫容0.53億立方米。
龍河口水庫龍河口水庫
水庫效益:防洪保護面積53萬畝。建庫前的1954年6月24日,日雨量118毫米,杭埠河龍河口流量2120立方米/秒,破圩成災7萬畝。建庫後的1969年7月14日,日雨量216.5毫米,入庫洪峰流量高達10320立方米/秒,僅下泄2150立方米/秒,大大減輕杭埠河的洪水負擔。水庫設計灌溉舒城、廬江、六安三縣農田155萬畝,實灌123萬畝。1978年大旱,水庫供水5.78億立方米,105.9萬畝農田豐收。養魚水面4.5萬畝,平均捕成魚9.6萬公斤。庫內有航道6條,總長30公里,有運輸船15隻。

流域概況

杭埠河流域位於安徽省中部,東經116°22′~117°22′,北緯30°59′~31°45′。流域西及西北以江淮分水嶺為界,東北以上派河流域為鄰,東至巢湖之濱,南與菜子湖、西河水系相接,流域面積4150平方千米。流域地跨安慶市岳西縣,六安市舒城縣、霍山縣、六安市區,合肥市肥西縣,巢湖市廬江縣,計4市6縣(市)。

水文氣候

流域氣候屬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5.6攝氏度,極端最高氣溫40.5攝氏度,極端最低氣溫-16.3攝氏度;日均平均氣溫0攝氏度以上的平均天數341天;一般11月10日初霜,3月30日終霜,無霜期天數224天。依龍河口水庫水文站監測資料分析,杭埠河水屬重碳酸鹽類鈣組Ⅰ型水,水質Ⅱ~Ⅲ類。

地貌特徵

流域地形複雜,地貌類型多樣,具有明顯的山地、丘陵、平原的地貌單元特徵。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依次為為低、中山地區,高程500~1000米(最高峰豬頭尖1539米);深丘地區,高程100~500米;淺丘地區,高程50~100米;平原地區,高程50米以下(最低7米)。全流域山區占35.1%,丘陵區占53.6%,平原圩區占11.3%。

歷史文化

杭埠河,被稱為舒城的母親河。沿岸歷代居民在流域內繁衍發展,創造了厚重的歷史文化。根據舒城縣第三次文物普查的成果資料,保留在杭埠河流域不可移動的文物就有160多處,占全縣200處不可移動文物點的80%以上。其中如和崗、彎腰樹、葉墩、張墩、西孤墩、神墩、摩旗墩、女人墩、西衖墩等新石器時期遺址,多為崗地型,屬薛家崗文化;螺絲墩、棉絮墩、老鵝墩、船形墩等商周遺址,多屬土墩型,具舒文化明顯特徵。
周瑜城遺址周瑜城遺址
花城、黑虎城、亞夫城、寒塘城、盤龍城周瑜城等古城址達8處之多。古七門堰是中國古代水利建設史上的一座豐碑。龍潭河邊(古稱鵲尾河)的“文翁故里”是西漢教育家、中原文化傳播使者文翁的出生地;杭埠河(古稱龍舒水)中游岸邊的周瑜城是三國名將周瑜的故里。當年周瑜就是從這裡走出舒城,輔佐孫氏,定鼎東吳。春秋山莊、龍眠山莊是北宋大畫家李公麟的隱居地。杭埠河邊還有“金龜下東洋”、“石潭松雨”、“海會觀魚”、“梅山曉煙”、“龍眠毓秀”、“牧馬舊市”和“龍眠孤渡”等景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