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役背景,戰役過程,戰前準備,第一階段:淮南之戰,第二階段:淝水決戰,戰役結果,歷史影響,分析評價,前秦的失敗原因,東晉的勝利原因,歷史遺址,歷史典故,投鞭斷流,草木皆兵,風聲鶴唳,折屐齒,東山再起,
戰役背景
淝水之戰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
西晉末年的腐敗政治,引發了社會大動亂。在南方,晉琅邪王
司馬睿於公元317年在建康(今江蘇南京)稱帝,建立東晉,占據了漢水、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區。
在北方,各少數民族政權紛爭迭起。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國先後滅掉前燕、代、前涼等割據國,統一了黃河流域。
前秦壽光三年(357年)六月,秦主苻生欲除苻堅,苻堅先下手為強,殺掉苻生,自立為大秦天王(不稱皇帝)。苻堅重用漢人
王猛之後,國力大增,於公元373年攻占了東晉的梁(今陝西漢中)、益(今四川成都)二州,北併吞
鮮卑拓跋氏之代國,西方兼併前涼,遠征西域,一統北方。在王猛死前,一直阻止苻堅的南進政策,且勸苻堅不要攻擊東晉王朝,因為他認為前秦的國力雖比東晉強,但由於前秦剛剛才統一北方,時機未成熟,加上東晉有長江天險。王猛死後七年,苻堅認為時機成熟,決定攻擊東晉。
太元元年(376年),孝武帝司馬矅開始親政,謝安升中書監、錄尚書事,總攬朝政,陳郡謝氏成為東晉的最後一個“當軸士族”。同年,苻堅統一了中國北方,前秦與東晉的戰爭已經臨近。當時的東晉,長江上游由桓氏掌握,下游則屬於謝氏當政,
謝安盡力調和桓謝兩大家族關係,以為即將爆發的戰爭作準備。
戰役過程
戰前準備
太元二年(377年),東晉朝廷任命
桓沖的兒子桓嗣為江州刺史。又任命五兵尚書王蘊都督江南諸軍事,兼徐州刺史,任命征西司馬兼南郡相謝玄為兗州刺史,兼廣陵相,監長江以北諸軍事。後來謝安舉薦自己的侄子謝玄戍衛北方領土。謝安則自己都督揚州、豫州、徐州、兗州、青州五州軍事,總管長江下游。桓沖為荊州刺史,防禦荊襄地區;謝玄鎮廣陵,與謝安防禦淮南地區。為了加強中央軍力,晉孝武帝令
謝玄招募淮南江北百姓,在廣陵挑選良將,訓練精兵,選拔了劉牢之等人,成立北府軍。
第一階段:淮南之戰
時間:378年
戰勝國:東晉
戰敗國:前秦
太元三年(378年)二月,前秦王苻堅派征南大將軍、都督征討諸軍事、守尚書令、長樂公苻丕,武衛將軍苟長和尚書慕容率領七萬步、騎兵進犯襄陽,讓荊州刺史揚楊率領樊州、鄧州的兵眾作為前鋒,征虜將軍始平人石越率領一萬精銳騎兵出魯陽關,京兆尹慕容垂、揚武將軍姚萇率領五萬兵眾出南鄉,領軍將軍苟池、右將軍毛當、強弩將軍王顯率領四萬兵眾出武當,會合攻打襄陽。分三路合圍襄陽,總計投入兵力17萬。
四月,前秦的軍隊抵達沔水以北,梁州刺史朱序認為前秦的軍隊沒有舟船,未作防備。等到石越率領五千騎兵渡過漢水,朱序才驚惶固守中城。石越攻克了他的外城,繳獲了一百多艘船隻,用來接運其餘的兵眾。長樂公苻丕統領眾將領攻打中城。慕容垂攻下了南陽,抓獲
太守鄭裔,與苻丕在襄陽會合。襄陽守將朱序死守近一年後,於
太元四年(379年)二月城破被俘。苻堅又派彭超圍攻彭城,秦晉淮南之戰爆發。謝安在建康布防,又令謝玄率5萬北府兵,自廣陵起兵,謝玄四戰四勝,全殲敵軍。謝安因功封建昌縣公,謝玄封東興縣侯。
第二階段:淝水決戰
時間:公元383年8月。
地點:淝水河畔。
雙方統帥和兵力:苻融率25萬先鋒軍隊。苻
堅率步兵60萬、騎兵27萬,共112萬大軍。
東晉以謝安之侄謝玄為先鋒,率領經過7年訓練,有較強戰鬥力的“北府兵”8萬沿淮河西上,迎擊
秦軍主力。
結果:東晉獲勝。前秦戰敗後苻堅被殺,北方重新分裂。
太元八年(383年)五月,桓沖傾十萬荊州兵伐秦,以牽制秦軍,減輕對下游的壓力。
八月初二,苻堅派遣陽平公苻融督帥張蚝、慕容垂等人的步、騎兵共二十五萬人作為前鋒,任命兗州刺史姚萇為龍驤將軍,督益、梁州諸軍事。
八月初八,苻堅發兵長安,親率步兵六十萬,騎兵二十七萬,開始大舉南侵。
九月,苻堅抵達項城,涼州的軍隊到達鹹陽,
梓潼太守裴元略率水師7萬從
巴蜀順流東下,幽州、冀州的軍隊也抵達了彭城,東西萬里,水陸並進。陽平公苻融等人的部隊三十萬人,先期抵達潁口。東晉面對大軍壓境,下達詔令,任命尚書僕射謝石為征虜將軍、征討大都督,任命徐、兗二州刺史謝玄為前鋒都督,與輔國將軍謝琰西中郎將桓伊等人,統帥八萬兵眾抵抗前秦。並讓龍驤將軍胡彬帶領五千水軍援助壽陽。共分三路兵馬北上迎擊前秦軍。
十月,前秦陽平公苻融等攻打壽陽。十八日,攻克壽陽,擒獲平虜將軍徐元喜等人。慕容垂攻下了鄖城。苻融進軍攻打胡彬退守的硤石。前秦衛將軍梁成等率領五萬兵眾駐紮在洛澗,沿淮河布防以遏制東面的部隊。苻堅自認為能速戰速決,並派已是前秦尚書的朱序前去勸降謝石,朱序卻私下提示謝石宜先發制人,擊潰前秦的先鋒部隊。他說:“秦軍雖有百萬之眾,但還在進軍中,如果兵力集中起來,晉軍將難以抵禦。現在情況不同,應趁秦軍沒能全部抵達的時機,迅速發動進攻,只要能擊敗其前鋒部隊,挫其銳氣,就能擊破秦百萬大軍。”謝石起初認為秦軍兵強大,打算堅守不戰,待敵疲憊再伺機反攻。聽了朱序的話後,認為很有道理,便改變了作戰方針,決定轉守為攻,主動出擊。
十一月,謝玄派廣陵相劉牢之率領五千精兵開赴洛澗,,揭開了淝水大戰的序幕。秦將梁成扼守山澗部署兵陣迎擊。劉牢之取得洛澗大捷,斬殺了梁成以及弋陽太守王詠,秦軍折損十名大將及五萬主力。又派部隊阻絕了淮河渡口,殲滅前秦軍隊一萬五千人,抓獲了前秦揚州刺史王顯等人。
晉軍西行,與秦軍對峙淝水。十二月有人向苻堅建議後退決戰。諸秦將認為阻敵淝水畔比較安全,但苻堅認為半渡而擊可主動對決。當秦軍後移時,晉軍渡水突擊。朱序在秦軍陣後大叫:“前線的秦軍敗了!”,秦軍陣腳大亂,隨後晉軍全力出擊,大敗秦軍。謝玄、謝琰和桓伊率領晉軍七萬,戰勝了苻堅和苻融所統率的前秦十五萬大軍,並陣斬苻融。
戰役結果
淝水之戰以晉軍的全面勝利告終。
歷史影響
淝水之戰,前秦軍被殲和逃散的共有70多萬。唯有
鮮卑慕容垂部的3萬人馬尚完整無損。苻堅統一南北的希望徹底破滅,不僅如此,北方暫時統一的局面也隨之解體,再次分裂成更多的地方民族政權,
鮮卑族的
慕容垂和羌族的
姚萇等其他貴族重新崛起,各自建立了新的國家,苻堅本人也在兩年後被姚萇俘殺,前秦隨之滅亡。
中國南北分立的局面繼續維持。東晉乘勝北伐,收回黃河以南故土,但不久,因丞相
謝安去世和前線主帥
謝玄退隱而轉為守勢。
此戰的勝利者東晉王朝雖無力恢復全中國的統治權,但卻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數民族的南下侵擾,為
江南地區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創造了條件。淝水之戰也成為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載入軍事史,對後世兵家的戰爭觀念和決戰思想產生著久遠影響。
淝水之戰的結果使東晉王朝的統治得到了穩定,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數民族南下侵擾,為江南地區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機。從長期看,淝水之戰最重要的作用是使得流落到南方的漢族中原文化得以延續和發展,並且直接影響到了此後隋唐等統一王朝的精神實質,可以說淝水之戰保住了中華文化的核心部分並使之從“五胡亂華”後得到喘息和重新崛起的機會。
分析評價
前秦的失敗原因
第一,淝水之戰是在苻堅統一北方後的六七年進行的。當時,前秦只是軍事上的統一,內部統治不穩,更沒有較雄厚的物質基礎,加之苻堅連年征戰,致使人民厭戰,軍隊的士氣不高,缺乏民眾基礎。正如恩格斯所說,“連年的戰爭會使甚至是最強大的國家精疲力竭”。南征前,太子苻宏曾對苻堅說,東晉是應該伐的,但是,當前的主要任務是“厲兵積栗,以待暴主”。苻堅本應接受這一意見,繼續恢復、發展北方經濟,以便使本不穩固的軍事行政聯合的統一政權建立在較深厚的基礎上,然後統一全國才有希望。然而,由於驟勝而日益驕傲的苻堅卻不顧主客觀條件,匆匆忙忙地發動攻晉戰爭,徵兵百萬,給北方各族人民帶來沉重負擔,因而不得人心,戰鬥力低,以致於與東晉軍隊局部接觸便使前秦數十萬軍隊全線潰敗。
第二,苻堅用人不擇賢愚,賞罰失明,又是其在淝水之戰中遭到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苻堅寵信投降前秦的少數民族上層分子,忠奸並蓄,而對於一心忠於他的漢族官員卻存有戒心,不加重用。即使是王猛,雖然符堅說他們的關係是“若玄德之遇孔明也”,但也是對之存有戒心的。王猛死後,苻堅自以為是英主,更加驕傲,任人更是不擇賢愚,群臣的逆耳忠言再也聽不進去,對順耳的阿談奉承之語卻倍加讚賞。在伐晉向題上,他拒絕聽取臣下的一切有益的勸阻,反而聽信懷有野心的慕容垂等人的讒言,一意孤行,“愎諫違謀”,“有功不賞,有罪不誅”,這樣就沒能組成一個堅強的團結的領導集團,其兵敗淝水是可以預見的。
第三,苻堅好大喜功,缺乏冷朴的客觀分析,戰前沒有周密的戰略部署,臨戰時又犯了一系列戰術指揮上的錯誤,這也是前秦在淝水之戰中失敗的重要原因。苻堅不顧主客觀條件,只是依仗自己的“有眾百萬,資杖如山”的兵力和“投鞭於江,足斷其流”的軍威,認為征服東晉“若商風之隕秋籜,貿然遠征。他報有僥倖求勝心理,戰略上驕傲輕敵。在其前鋒軍梁成所率五萬人被東晉大將劉牢之全殲於洛澗後,士氣大傷,苻堅為之震動,開始產生了畏晉思想。所以,當他與前鋒軍統帥特融登上壽陽城樓,望見晉軍“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顧謂融曰‘此亦勁敵也,何謂少乎!’憂然有懼色”。於是,苻堅由輕敵變為怕敵,由冒進轉為敗逃,終子落了個“草木皆兵”、“風聲鶴唳”的可悲結局。
第四,雙方交戰的兵力相當,但東晉的北府兵的戰鬥力遠勝於前秦軍。
東晉的勝利原因
1、東晉主戰派謝安等人臨危不亂,堅決抗戰,態度意志堅決。
2、軍隊戰鬥力強,主將有能,指揮若定,將兵上下齊心協力,軍心可用。
3、民間也組織軍事力量對抗前秦,民心可用。
4、有淝水天險,占盡地利,準備充分,發揮己軍之長。
5、戰術得當,利用前秦內部不穩,分化離間前秦內部關係,渙亂其軍心。
6、以智激敵,誘其自亂,然後乘隙掩殺;堅決實施戰略追擊,擴大戰果。
歷史遺址
壽縣地處南北衝要,有“中原屏障,江南咽喉”之稱,自古為兵家必爭。歷史上這裡戰爭頻仍,公元383年的秦晉淝水之戰就發生在
八公山麓,壽陽城下。這場戰爭不僅再次創造了中國軍事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同時也給後人留下了一些有意義的歷史掌故和可為憑弔的歷史遺蹟。
歷史典故
投鞭斷流
當苻堅決定南侵東晉時,遭朝中大臣勸諫,指出東晉由漢族人建立,受國人擁戴;而且有長江天險,不易攻下,但苻堅卻不屑地回應:“我坐擁百萬大軍,只要我一聲令下,所有士兵把他們的鞭投入區區長江,足可把江水斷流,長江天險還有什麼好怕的?”後人以“投鞭斷流”形容軍隊陣容鼎盛,或實力強大的機構人才輩出等。
出處:“以吾之眾旅,投鞭於江足斷其流。”典出《晉書·卷一一四·苻堅載記下》。
草木皆兵
前秦的先頭部隊在洛澗附近被晉軍偷襲,被擊敗得潰不成軍,不但令秦兵士氣受挫,亦令一向驕傲的苻堅信心動搖。他得知晉軍正向壽陽前進,便和苻融登上壽陽城頭觀察晉軍動靜。他看見對岸的晉兵,排列整齊,戰船密布,心中覺得晉兵訓練有素。再望向北面的八公山,山上長滿無數草木,北風吹過,草木晃動,就像無數士兵在運動,即時大驚地跟苻融說道:“晉兵是一支多么強大的對手,你怎么說他們是弱旅?”後來,人們以“草木皆兵”形容人神經過敏及疑神疑鬼。
出處:語本《晉書·卷一一四·苻堅載記下》:“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顧謂融曰:‘此亦勍敵也!何謂少乎?’憮然有懼色。”
風聲鶴唳
前秦苻堅的軍隊在淝水一戰中大敗,苻融戰死;苻堅中箭,率領余兵拚命逃回北方。當他們聽到風吹過的聲音及飛鶴的鳴叫,都以為是晉兵仍在後窮追不捨,於是他們日夜逃跑,饑寒交迫,結果當他們回到北方時,百萬大軍已失去了十之七八。後人便以“風聲鶴唳”形容人在受過刺激後,心靈變得脆弱不堪,一旦風吹草動都會受不了,或者亦可形容岌岌可危的處境。
出處:典出《晉書·卷七十九·謝安傳》。
折屐齒
淝水之戰晉軍收復壽陽,謝石和謝玄派飛馬往建康報捷。當時謝安正跟客人在家下棋。他看完了謝石送來的捷報,不露聲色,隨手把捷報放在旁邊,照樣下棋。客人知道是前方送來的戰報,忍不住問謝安:“戰況怎樣?”謝安慢吞吞地說:“孩子們到底把秦人打敗了。”客人聽了,高興得不想再下棋,想趕快把這個好訊息告訴別人,就告別走了。謝安送走客人,回到內宅去,他的興奮心情再也按捺不住,跨過門檻的時候,踉踉蹌蹌的,把腳上的木屐的齒也碰斷了。這是著名的典故“折屐齒”的來歷。
出處:典出《晉書·卷七十九·謝安傳》。
東山再起
公元383年八月,苻堅親自帶領八十七萬大軍從
長安出發。這個訊息傳到
建康,
晉孝武帝和京城的文武官員都著了慌。晉朝軍民都不願讓江南陷落在前秦手裡,大家都盼望宰相謝安拿主意。謝安是陳郡陽夏(今河南
太康)人,出身士族,經常在
會稽東山遊覽山水,吟詩談文。他在當時的
士大夫階層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認為他是個挺有才幹的人。但是他寧願隱居在東山,不願做官。當時在士大夫中間流傳著一句話:“謝安不出來做官,叫百姓怎么辦?”到了四十多歲的時候,他才重新出來做官。因為謝安長期隱居在東山,所以後來把他重新出來做官這樣的事稱為“
東山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