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

淝水

淝水又作肥水,源出肥西壽縣之間的將軍嶺。分為二支:向西北流者,經200里,出壽縣而入淮河;向東南流者,注入巢湖。歷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戰中的淝水也是指它。淝水也為合肥的護城河提供了源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淝水
  • 外文名: Fei River
  • 實名:淝河
  • 又名:肥水
  • 源頭:肥西與壽縣之間的將軍嶺
  • 支流:分別入淮河和巢湖
  • 歷史事件:淝水之戰
簡介,相關歷史,戰爭背景,戰役過程,戰役意義,戰役典故,

簡介

淝主要是指淝河,也叫淝水 Fei River。淝水又作肥水,源出肥西壽縣之間的將軍嶺。分為二支:向西北流者,經200里,出壽縣而入淮河;向東南流者,注入巢湖。歷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戰中的淝水也是指它。

相關歷史

戰爭背景

西晉末年的腐敗政治,引發了社會大動亂,中國歷史進入了分裂割據的南北朝時期。在南方,晉琅邪王司馬睿於公元317年在建康(今江蘇南京)稱帝,建立東晉,占據了漢水、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區。在北方,各少數民族政權紛爭迭起。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國先後滅掉前燕、代、前涼等割據國,統一了黃河流域。以後又於公元373年攻占了東晉的梁(今陝西漢中)、益(今四川成都)二州,將勢力擴展到長江和漢水上游。前秦皇帝苻堅因此躊躇滿志,欲圖以“疾風之掃秋葉”之勢,一舉蕩平偏安江南的東晉,統一南北。“投鞭斷流”,“草木皆兵”,“風聲鶴唳”等成語典故都出自淝水之戰

戰役過程

時間:383年 地點:安徽瓦埠湖 主要人物:謝安,苻堅 戰勝國:東晉 戰敗國:前秦
中國東晉在淝水(今安徽瓦埠湖一段)擊敗前秦進攻的戰役。東晉太元八年( 383 ),前秦苻堅在統一北方後,強征各族人民,組成90萬大軍,揮師南下,企圖一舉滅晉。面對前秦的強大攻勢,東晉內部矛盾暫時緩和,一致對敵。宰相謝安沉著指揮,令謝石謝玄等率 8 萬北府兵開赴淮水一線抗擊 。十一月 ,謝玄遣部將劉牢之率精兵5000夜渡洛澗(今安徽洛河),大破秦軍前哨 ,斬梁成等秦 將 10 名,殲敵1.5 萬 。晉以劣勢兵力首戰告捷,士氣大振,於是水陸兼程,直逼淝水東岸。苻堅登壽陽城,見晉軍嚴整,又望八公山(在今安徽淮南西)上草木,以為皆是晉兵,始有懼色 。謝玄針對秦軍上下離心、各族士兵厭戰的情況,及苻堅恃眾輕敵又急於決戰的心理,遣使要求秦軍略向後撤,以便晉軍渡河決戰。苻堅則想待晉軍半渡時用騎兵衝殺,於是下令稍退。然而秦軍一退而不可復止,加以在襄陽被俘的晉將朱序趁機大喊秦兵敗了,致秦軍大亂。晉軍乘機搶渡淝水猛烈進攻,大敗秦軍。潰兵逃跑時聞風聲鶴唳,都以為是追兵,因而晝夜奔跑,饑寒交迫,死者十之七八。謝玄乘勝收復洛陽、彭城等地。苻堅身中流矢,單騎而逃。此戰是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戰例之一。

戰役意義

淝水之戰確定了南北朝的長期分裂。以後南朝宋劉裕於公元417年入長安,但是部隊將領在關中發生內訌,得而復失。450年北魏的拓跋燾從黃河北岸一路穿插,推進到長江北岸,但是北人難以適應南方氣候,將士染病甚多,不能久駐。侯景反覆叛變,先叛北齊而投奔南梁,後又叛梁自立為主,也曾於公元548年陷建康,不久即為部下所殺,都去統一全國的目標甚遠。直到公元589年才有繼承北周的隋文帝楊堅的“天下大同”“區宇一家”。至此已去淝水之戰206年。

戰役典故

風聲鶴唳 草木皆兵 投鞭斷流 東山再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