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
公元46年後,
東漢朝廷常以招引或強制的方式,將邊疆的北方各族內遷,以便監控各族或是增加兵源和勞動力。到了西晉時,中國北部、東部和西部,尤其是并州和關中一帶,大量胡族與漢族雜住。
史書記載“西北諸郡皆為戎居”,關中百萬餘口“戎狄居半”,對晉帝國呈現半包圍形勢。除了
遼河流域的鮮卑和青海、甘肅的
氐、羌外,大都由原住地遷來。
這些胡族逐漸成為晉朝管轄下的編戶,由於他們需要納稅,且時受官僚欺壓,因此心生不滿,時有舉兵之事。
270年晉武帝時,河西鮮卑
禿髮樹機能與匈奴
劉猛率眾內侵,直至九年後始平。
294年晉惠帝時,匈奴
郝散叛亂,不久平定。兩年後其弟劉度元以
齊萬年為首,聯合西北馬蘭羌、盧水胡舉兵,晉將
周處陣亡,此事至299年方平。而後郭欽與
江統相繼建議強制遷離胡族,江統更著有《
徙戎論》,但晉室不予採納。由於胡漢摩擦的狀況沒有改善,當朝廷元氣大傷後,周邊胡族便趁機舉兵。
八王之亂的爆發,使晉廷失去在地方的影響力,胡族陸續叛變。晉惠帝時,
益州內亂,巴氐勢力擴大。之後益州刺史羅尚擊殺巴氐領袖李特。
歷史發展
304年成漢與漢趙的建立,開啟了“五胡十六國時期”。
304年,
李特子李雄繼立後擊敗
羅尚並稱成都王,又於306年稱帝,國號“大成”,338年改國號為“漢”,史稱
成漢。匈奴劉淵統領五部匈奴,成都王
司馬穎結其為外援。
304年司馬穎遭王浚圍攻,遣劉淵回并州發兵支援。他乘機宣布獨立,稱漢王,自稱繼承漢朝正統。
308年
劉淵稱帝並遷都至平陽,國號“漢”,後稱前趙。
東晉政權(公元317年-公元420年)維持了長期的偏安統治,到公元420年被
劉裕所建立的宋所取代,共享國103年,歷4代11帝。
東晉是
門閥政治發展的鼎盛時期,皇權衰落。
司馬睿稱帝有賴於南方
官僚士族的擁戴,東晉政權建立之初,先後平息了
王敦和
蘇峻之亂,統治趨於穩定。門閥大族王、謝、庾、桓先後支配著王朝政局。
南來士族
祖逖曾率軍北伐,一度收復
黃河流域。在此之後,當權的士族多標榜北伐以增加門戶威望,其中以
桓溫的三次北伐最為著名。他曾經收復
洛陽,進入
關中,進兵
河北,但都未能夠鞏固北伐成果。
公元383年,
前秦南下,
東晉面臨空前威脅,在宰相
謝安的運籌下,
謝石、
謝玄率
北府兵大敗前秦軍隊,取得了
淝水之戰的決定性勝利。此後,南方由於外亂威脅解除而爆發內戰,
孫恩、
盧循起兵。
桓玄在內戰中獲勝,一度篡晉。北府兵將領劉裕起兵鎮壓了農民軍,並通過北伐樹立威望,最終取代東晉。
東晉統治者不以恢復中原為意,
門閥大族致力於南方的
莊園經營。北方大族及大量漢族
人口遷徙江南,給南方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南下的北方農民和土著農民辛勤勞動,開闢南方廣大的山澤荒野,促進了江南的開發,使中國經濟重心開始由黃河流域向
長江流域轉移。
與此同時,中國北方陷入分裂混戰,中國西晉後期之前的中原人總體是漢民族,而西晉後期北方
少數民族大量南遷中原,並建立了十六個政權,歷史稱為東晉十六國的時期,中原出現了留在中原的漢人和北方少數民族的200多年的
民族大融合,此後的中原人已經不只是有漢族血統,更融入了大量的北方少數民族血統,而由於漢文化比北方少數民族文化發達,漢語比北方少數民族的語言容易使用,漢族人在經濟等方面的發達,遷徙入中原的北方少數民族經過幾百年的漢化後,自己民族的語言已經很少說,甚至不會說,而更大量使用漢語,初步形成了北方漢語,再加上後面幾次遷徙入中原的北方少數民族漢化,逐漸使中原人再次多次融入了大量的北方少數民族血統,北方漢語大體形成,為現代的國語奠定了基礎。
那時不僅北方少數民族的民間自己在漢化,還有北方少數民族建立的政府推動的北方少數民族漢化,比如
北魏孝文帝改革,
黃河流域成
匈奴、
羯、
鮮卑、
氐、
羌等「
五胡」族軍閥爭殺的戰場,各個「胡」族首領紛紛建立政權,和東晉漢族政權長期對峙,史稱
五胡十六國。
在十六國時期,除十六國之外,還有漢人
冉閔建立的
魏、
丁靈翟氏建立的魏、武都氐帥
楊氏建立的
仇池國、鮮卑慕容氏建立的
西燕、鮮卑拓跋氏建立的
代五個政權,總計先後建立了21個政權。上述政權中,
後趙、
前燕、前秦都曾占據過北方的大部分疆域,尤其是前秦曾基本上統一了北方,不過時間都很短,在百餘年時間,北方戰亂基本上沒有停息。
十六國
十六國指的是前趙(匈奴)、後趙(羯)、前燕(鮮卑)、前涼(漢)、前秦(氐)、後秦(羌)、後燕(鮮卑)、西秦(鮮卑)、後涼(氐)、南涼(鮮卑)、西涼(漢)、北涼(盧水胡)、南燕(鮮卑)、北燕(漢)、夏(匈奴)、成漢(西南氐族)。
相關史書
十六國之《晉書·載記序》記述如下
古者帝王,乃生奇類、淳維,伯禹之苗裔,豈異類哉?反首衣皮,餐膻飲湩,而震驚中域,其來自遠。天未悔禍,種落彌繁。其風俗險詖,性靈馳突,前史載之,亦以詳備。軒帝患其乾紀,所以徂征;武王竄以荒服,同乎禽獸。而於露寒之野,候月覘風,睹隙揚埃,乘間騁暴,邊城不得緩帶,百姓靡有室家。孔子曰:“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此言能教訓卒伍,整齊車甲,邊埸既伏,境內以安。然則燕築造陽之郊,秦塹臨洮之險,登天山,絕地脈,苞玄菟,款黃河,所以防夷狄之亂中華,其備豫如此。
漢宣帝初納呼韓,居之亭鄣,委以候望,始寬戎狄。
光武亦以南庭數萬徙入西河,後亦轉至
五原,連延七郡。
董卓之亂,則汾晉之郊蕭然矣。郭欽騰箋於武帝,
江統獻策
於惠皇,皆以為魏處戎夷,繡居都鄙,請移沙塞之表,定一殷周之服。統則憂諸並部,欽則慮在盟津。言猶自口,元海已至。語曰“失以豪厘”,晉卿大夫之辱也。聰之誓兵,東兼齊地;曜之馳旆,西逾
隴山,覆沒兩京,蒸徒百萬。天子陵江御物,分據地險,回首中原,力不能救,劃長淮以北,大抵棄之。胡人利我艱虞,分鑣起亂;晉臣或阻兵遐遠,接武效尤。
大凡
劉元海以惠帝
永興元年據
離石稱漢。後九年,
石勒據
襄國稱趙。張氏先據
河西,是歲,自
石勒後三十六年也,重華自稱涼王。後一年,冉閔據鄴稱魏。後一年,
苻健據長安稱秦。慕容氏先據
遼東稱燕,是歲,自
苻健後一年也,俊始僭號。後三十一年,後燕
慕容垂據鄴。後二年,西燕慕容沖據阿房。是歲也,
乞伏國仁據桴罕稱秦。後一年,慕容永據
上黨。是歲也,
呂光據姑臧稱涼。後十二年,
慕容德據
滑台稱南燕。是歲也,
禿髮烏孤據
廉川稱南涼,段業據
張掖稱北涼。後三年,李玄盛據敦煌稱西涼。後一年,沮渠蒙遜殺段業,自稱涼。後四年,譙縱據蜀稱
成都王。後二年,
赫連勃勃據
朔方稱大夏。後二年,馮跋殺離班,據和龍稱北燕。提封天下,十喪其八,莫不龍旌帝服,建社開祊,華夷鹹暨,人物斯在。或篡通都之鄉,或擁數州之地,雄圖內卷,師旅外並,窮兵凶於勝負,盡人命於鋒鏑,其為戰國者一百三十六載,抑元海為之禍首雲。
歷代君主
東晉十六國君主
仇池(百頃)
氐胡(氐族政權)
姓名 | 在位時間 |
| 184-210 |
| 210-230 |
| 230-263 |
| 263-296 |
前仇池(氐族政權)
諡號 | 姓名 | 在位時間 |
| | 296-317 |
| | 317-335 |
| | 335-337 |
| | 337-357 |
| | 357 |
| | 357-361 |
| | 361-370 |
| | 370 |
| | 370-372 |
後仇池(氐族政權)
諡號 | 姓名 | 在位時間 |
昭武王 | | 386-395 |
惠文王 | | 395-425 |
孝昭王 | | 425-429 |
桓惠王 | | 429 |
孝成王 | | 429-444 |
哀閔王 | | 444 |
武都(氐族政權)
姓名 | 在位時間 |
| 447-455 |
| 455-466 |
| 466-473 |
| 473-477 |
武興(氐族政權)
諡號 | 姓名 | 在位時間 |
文王 | | 478-479 |
順王 | 楊後起 | 479-486 |
安王 | | 486-503 |
關王 | | 503-535 |
惠王 | | 535-545 |
理王 | | 545-553 |
陰平(氐族政權)
姓名 | 在位時間 |
| 477-483 |
| 483-495 |
| 495-511 |
| 511 |
| 511-542 |
楊太赤 | 542-564 |
| 564-580 |
成漢
成(巴氐族政權)
| 諡號 | 姓名 | 在世時間 | 在位時間 |
成始祖 | 景帝 | 李特 | ?-303 | |
| 武帝 | 李雄 | 274-334 | 304-334 |
| 哀帝 | | 288-334 | 334 |
| 順帝幽公(廢為鞏都縣公) | | 314-338 | 334-338 |
漢(巴氐族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