羯族(羯(中國古代北方民族))

羯族(中國古代北方民族)

羯(中國古代北方民族)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羯(jié)族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不算太長。在東晉十六國時期建立了後趙政權,是北方遊牧民族匈奴族貴族的奴隸軍隊。匈奴造反的時候,羯人強大,最後消滅了匈奴政權。五胡亂華時期的一段時間內在中國北方地區稱霸,成為北方遊牧民族政權之一。

羯族從某種意義上說還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民族,因為它只是當時匈奴族的一個分支(或部落)。羯人入塞之前,隸屬於匈奴,即“匈奴別落”。其種族的根源,眾說紛紜,多不足以為實。約於中國漢朝時期被當時的匈奴族所俘而帶入中國。

基本介紹

起源,農業發達,語言宗教,傳奇的羯人,民族消亡,

起源

晉書》卷一百四《石勒載記上》載:“石勒字世龍。其先匈奴別部羌渠之胄。”《魏書》卷九五《羯胡石勒傳》云:“其先匈奴別部,分散居於上黨、武鄉、羯室,因號羯胡。”唐長孺先生指出,當時稱為別部,意為與匈奴本非一族。被稱之為羯,也並不完全是因為居於羯室,晉朝之雜胡皆可稱為羯。
羯人入塞之前,隸屬於匈奴,即“匈奴別落”。
陳寅恪主張羯人是月氏人。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第30頁。
唐長孺認為主要為西域胡。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第416頁。
王仲犖認為:羯人是石國(粟特族之一)人,白種人、崇祆教,同匈奴不是一個部落;又據《魏書》有者舌國,《隋書》有石國,都柘折城,即今天的塔什乾。據此推斷,石勒的祖先可能就是石國人,移居中原後,遂以石為姓,其祖並為部落小帥。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上冊,第241頁。
譚其驤認為:羯人是中亞康居人統治下的索格底亞那人。譚其驤:《羯考》,《東南日報》副刊,1947年。
七十年代以來,童超經過多方考證,認為羯人是中亞康居人,但羯人不是被康居人所征服的南部農業居民——索格底亞那人,而是康居(羌渠)遊牧人。兩漢時期,康羈屬匈奴,因而可能有一部分人隨匈奴東來,轉戰於蒙古草原,其後又隨之南遷,逐漸內徙於上黨武鄉一帶。因為他們既是康居人,又是匈奴的附庸,故稱:“匈奴別部,羌渠之胄。”這個論證與文獻記載更為切近,較為可信。童超:《關於五胡內遷的幾個考證》,見《山西大學學報》1978年4期。
在歷史上閃光的時期非常短暫,僅僅於五胡亂華時期建立了在地方割據的少數民族政權。
羯族也在學習漢文化,受到漢族的薰陶,符合當時民族融合、民族文化互補的歷史發展趨勢和潮流。但是其政治統治過於殘暴(這也是中國古代北方遊牧民族的特點),讓當時的漢族人民飽受其苦難。

農業發達

入塞後的羯人保留著部落組織,部有大、小酋帥。羯人主要從事農業,生活貧困,有的為漢族地主傭工,有的外出作商販。他們原信仰“胡天”(祆教),後來多信佛教,人死後,實行火葬
作為少數民族,他們能把農業放在如此高度,也說明了羯族在東漢時期已開始隨匈奴內遷。漢晉時期的羯人雖還保持有一定的遊牧經濟,但農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
在羯族尚未建立正式的國家之前,所需軍糧除一部分自給以外,其它皆掠奪而來,如《晉書·孝愍帝紀》說公元317年夏北方大旱,隨之蝗蟲泛濫,“時石勒亦竟取百姓禾,時人謂之胡蝗”,在他攻打襄國時“分遣諸將收掠野谷”。這或多或少有戰爭不斷,居無定處的因素在。
即待石勒建立趙,政局稍穩以後就開始進行了農業化,他令右常侍霍浩為“勸課大夫”,與他人一起“循行州郡,核定戶籍,勸課農桑”,平常賞賜也多以谷帛為主,如在巡幸冀州諸郡時,引見“高年、孝悌、力田、文學之士,班賜谷帛有差”。
石勒的後繼者也繼承了他發展農業的政策,如石虎就對“田疇不辟,桑業不修”的地方官員嚴加貶抑。在上下的一齊努力下,羯族石氏統治區內農業生產出現了繁榮的局面,國倉豐盈,石虎就曾經“以租入殷廣,轉輸勞煩,令中倉歲入百萬斛,余皆儲之水次” 。農業生產的發達可見一斑。

語言宗教

羯語有一段話留存於史書中,該段詞組為:“秀支替戾岡,仆谷劬禿當。(音)”其中“秀支”指軍隊;“替戾岡”指“派出”;“仆谷”指的是劉曜的位階;而“劬禿當”則指“捉拿”。許多學者根據這個記載,結合當今土耳其語哈薩克語(例如:Sükä talıqın bügüg tutun 伴隨著戰爭,活捉仆固)等突厥語的發音,推測羯族語言是阿爾泰語系的一個分支,與突厥語族有著深厚的淵源。但亦有學者認為羯語屬於古葉尼塞語言。
羯族的宗教是Zoroastry(拜火教或者祆教),該教於唐代十分流行,《倚天屠龍記》中明教與其就有聯繫,這個宗教是起源於波斯。

傳奇的羯人

從東漢末年張角起義開始,中原地區動盪不安,戰亂迭起,百姓苦不堪言。唐編《晉書》卷65《王導傳》據說:“洛京傾覆,中州士女避亂江左者十六七”。這就是說,南遷的人超過了半數。留在北方的人命運很悲慘,匈奴、羯等族軍隊所到之處,屠城掠地千里。如《晉陽秋》殘本所稱的“胡皇”石勒一次就屠殺百姓數十萬,諸晉史中也有大量屠殺記錄,屠殺在數個州開展。
五胡亂華時,又有大量的西北諸胡和北方的鮮卑遷入中原。《晉紀》《晉書》記錄當時永嘉喪亂,中原士族十不存一。
公元四世紀,在戰火紛飛的年代裡,邢台里再次迎來了輝煌,這次定襄國為國都的人是一個叫石勒的羯族皇帝。因“國”在趙地,為與匈奴貴族劉曜建立的前趙區分,史稱“後趙”。
石勒原是山西上黨武鄉人,少年時,曾隨鄉親在洛陽做買賣,一度逃荒於雁門,在武安為人傭耕時為亂軍抓去,賣給山東茌平財主師歡家作奴隸。石勒志向遠大,騎馬射箭,武藝精通,膽識過人,善於相馬,一來二往,就和管馬的汲桑交了朋友。公元319年,石勒即大單于、趙王位,榮登皇帝寶座,改元建平,依張賓之言,定都襄國。
從奴隸到皇帝,這是一個質的轉變,也驗證了陳勝那句話:“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石勒出身貧困家庭,沒上過學,不懂漢字。他重視人才,在城四門建立了宣文、宣教、崇儒、崇訓等十幾個學校,還親自到太學監考,對優秀者加以褒獎。
石勒定都襄國時,城池破敗,原有的趙都建築幾經滄海,早已蕩然無存。石勒按周禮建宗廟社稷靈台,營造東西官署,歷十八年完成了都城的建設。都城周長九里十三步,四角有子城拱衛,名“建平大城”。都城建四門,在永豐門擺上從洛陽拉來的銅馬和翁仲,在城內修造正陽門、端門、建德殿、太武殿、徵文殿、單于庭、東堂、西閣、崇訓宮、百尺樓、後宮等宮殿群,其中太武殿基座高二丈八尺,用名貴的大理石鋪設裝飾,下面是暗藏的房間,可以盛下五百名衛兵,負責保衛皇宮的安全。巍峨的太武殿,東西長有七十五步,南北長有六十五步,漆金的瓦當,純金的柱子,純銀的楹聯,珍珠的帘子,玉石裝飾的牆壁,富麗堂皇。太武殿造好了,鄴城的東西兩宮同時完工。石勒命人把巨大的晷影從西晉的國都洛陽拉來,擺在單于庭上,用來觀測日影確定時刻。命工匠把三十九個功臣的畫像雕刻在石匣子上,放在建德殿前,以感念他們的功績。第八殿顯陽殿後是靈風台,是遴選宮女的地方。後宮一萬多宮女穿著華麗的衣服,賞玩著無數的珍寶,其中女官分八等,嬪妃規定了名稱和級別:昭儀夫人淑儀、美人視男等。城外有明堂、太學、靈台、桑梓苑、灃水宮等附屬建築群。
國家強盛了,自己又是皇帝,石勒一激動,乾脆把山西老家的羯族百姓全部搬遷到襄國來,把朝臣官員包括貴族三百戶遷至崇仁里。這條胡同如今叫崇里街,牆邊散落著風化了的抱鼓門墩和上馬石,古韻猶存。
一個叫佛圖澄的印度高僧,不遠萬里來到中國,攜帶異域神秘的佛教文化,嬴得石勒信任。佛圖澄住錫襄國,在城北的達火泉開壇作法,呼風喚雨,令石勒欽佩不已。石勒與其侄子石虎把他當國師供養,於是襄國和鄴城兩地佛寺驟增,和尚雲集,佛圖澄在華弘法的目的終於達到。

民族消亡

羯人石勒於東晉元帝大興二年(319)建立趙國,史稱後趙,為十六國之一。參照魏、晉王朝的法規,建立各種政治制度,設立學校,提倡經學,閱實戶口,勸課農桑,對安定社會起到一定作用。但法政嚴苛,殺人甚多。實行“胡漢分治”,禁說“胡”字,稱羯人為國人,縱容羯人欺壓異族。朝廷設有專門官吏門臣祭酒,管理羯人訴訟。333年,石勒死,侄石虎奪取政權,施行暴政,民不聊生,於349年為冉閔所滅。羯人最後主要被冉魏帝冉閔屠滅。
石勒死後傳位於太子石弘,石虎殺死石弘奪取了帝位。石虎和其叔石勒一樣殘暴,甚至更殘暴,但卻無其叔那樣的雄略,腦筋里只有三件事,一是淫慾,二是殺戮,三是享樂。
石虎發男女16萬,運土築華林苑及長牆於鄴北。時逢暴雨,漳水水漲,死者數萬人;他已有多處宮殿,還不滿足,又驅漢丁40餘萬營洛陽、長安二宮,造成屍積原野;修林苑甲兵,50萬人造甲,17萬人造船,死亡超過三分之二;從長安--到洛陽--再到鄴城,成漢的使者見到沿途樹上掛滿上吊自殺的人,城牆上掛滿漢人人頭,屍骨則被做成“屍觀”,恐嚇世人,數萬反抗將士的屍體被棄之荒野餵獸;血腥屠殺和殘酷的民族壓迫,北方漢人銳減至六七百萬,造成赤地千里的景象;人口的大量減少,土地的大量荒蕪,伴之虎狼等野獸成群出現繁殖。
殘留的漢人,為了免於屠殺,紛紛築堡自衛,與胡人對抗。但這並不意味著一些人認為的“塢堡遍地都是”,當時的北方壁堡也要相隔百里才有一個。按鳴沙屈出土的《鳴沙石室佚書》記錄:“永嘉大亂,中夏殘荒。保壁大帥數不盈四十。多者不過四五千家,少者千家五百家。”
由此推測當時北方的漢人約400萬左右,其餘多數逃往關中,東晉或者是遼東。後來石勒聽取了謀士的建議,改變策略,開始有了收降漢人做奴隸的政策,而不再一味搞大屠殺。永嘉六年(公元312年),石勒根據漢人張賓的建議,定都襄國(今河北省邢台市)。在南方石勒軍長期與祖逖將軍作戰.祖逖將軍死後,沒人能有效的組織北方各堡與胡人對抗。公元320年前後,屈指可數的幾個保壁大帥也最後降石趙,石趙王朝完成了對中原和關中的牢固統治。
到公元349年,冉閔屠胡之前,遷居中原的胡人高達五六百萬之多,數量上相當驚人。他們是在東漢、魏、晉、石趙四個朝代因各種原因遷到中原地區來的胡人。有被當時政府強遷進來的,有主動遷進來的,有武裝打進來的。晉朝統治時期,在“南達長江,北到燕遼,西起關隴,東至東海”的廣闊區域,不斷的有各胡酋占山為王,擾亂地方。但大都不敢公開反對晉朝的統治,為害的區域只是個別郡縣,不對晉朝統治集團構成威脅。直到匈奴人劉淵和羯族人石勒等的出現,匈奴、羯人合流,胡人鐵騎橫掃了整個黃河流域,建立後趙。
石虎病死,石氏家族為爭皇位內訌,相互殘殺,直殺得天昏地暗,同歸於盡。襄國百姓在戰火中流失殆盡,鄴城(今河北臨漳)里石虎後宮的數萬佳麗被冉閔的部隊分食吃光,一個強悍的羯族從此在中原大地上滅絕消失。後趙曇花一現,在血腥里瓦解迸散。
公元350年前後,冉閔推翻後趙王朝,並號召河北等地漢人殺胡復仇,鄴都一地被殺的胡人就高達20幾萬。氐、羌、胡蠻等各民族不少都返還隴西或河套等地的家鄉,九大石胡甚至遷回中亞。返遷途中各不同民族的胡人相互進攻掠對方,甚至人肉相食,十個人中僅有二三人能成功回去。
因為胡人數量大減,民間漢人恢復增長。五胡亂華時的少數民族往往打仗不論男女老少全族皆兵。在十六國南北朝頻繁的戰爭中,胡族大量戰死,胡族彼此之間也相互滅族。民間從事農耕的漢人不斷恢復增長,北朝東西魏的戰爭使胡人人口枯竭。兩國漢族大地主勢力卻強大起來,為補充兵源不足,不得不開始大量起用漢軍。西涼地區的漢軍得到北周起用。正是在這一時期,鮮卑國主們把公主嫁給這些漢族地主勢力以拉攏他們,漢軍的起用為後來楊堅滅胡和隋唐的建立創造外部條件。
冉魏滅亡後,羯人在鮮卑的統治下以打仗為業。公元547年,羯人在侯景的帶領下跑到南方梁朝統治區躲避北朝的打擊,梁武帝蕭衍接納了他們。但隨後侯景卻進行了叛亂,在江南大肆掠殺,赤地千里、屍骨遍地(僅屠建康城就將全城4萬戶約20萬人殺絕),史稱侯景之亂。後來,南梁大將王僧辯,召集陳霸先杜龕韋載等人率軍討伐,花了很大代價才撲滅叛亂,此後這一種族在史書上消失。
當然,也有學者認為爾朱榮包括侯景這些所謂羯胡,實際上與十六國時期的羯胡不是一回事。北齊封隆之傳記載:既至信都,集諸州郡督將僚吏等議曰:“逆胡爾朱兆窮凶極虐,天地之所不容,人神之所捐棄,今所在蜂起,此天亡之時也。欲與諸君剪除凶羯,其計安在?”一些學者認為,羯胡本屬雜胡,羯人的血統本來就很雜,當時的人把羯人認為是不開化的,只知道殺戮的種族,所以史官把有過“河陰之變”屠殺的爾朱榮跟亂江南的侯景寫成羯胡(實際上爾朱榮應該是山胡,侯景有可能是有鮮卑血脈的雜胡)。根據北齊書北史、粱書之前此二人並沒有被記載為羯人,所以此種說法也有一定的道理。
在現今俄羅斯境內葉尼塞河流域尚有羯人後裔Ket。2010年的俄羅斯人口普查數據,羯人後裔Ket人口尚有1,219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