羯鼓(出自於羯族的樂器)

羯鼓(出自於羯族的樂器)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羯鼓是一種出自於外夷的樂器,據說來源於羯族。 羯鼓兩面蒙皮,腰部細,用公羊皮做鼓皮,因此叫羯鼓。它發出的音主要是古時十二律中陽律第二律一度。古時,龜茲、高昌、疏勒、天竺等地的居民都使用羯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羯鼓
  • 屬性外夷的樂器
  • 發音:古時十二律中陽律第二律一度
  • 時代:南北朝時經西域傳入內地
歷史記載,詳細介紹,相關故事,沈括作品,作品原文,字句注釋,白話譯文,作品出處,作者簡介,

歷史記載

南北朝時經西域傳入內地,盛行於唐開元、天寶年間。據唐·南卓《羯鼓錄》記載,其“如漆桶,山桑木為之,下以小牙床承之。擊用兩杖……杖用黃檀、狗骨、花椒等木。……棬用剛鐵,鋼當精煉,棬當至勻。”其名又稱“兩杖鼓”。
羯鼓

詳細介紹

羯鼓在都曇鼓答臘鼓(都曇鼓,形狀比腰鼓小;答臘鼓,指揩鼓)之下,在雞婁鼓之上。羯鼓是用山桑木圍成漆桶形狀,下面用床架承放,用兩隻鼓槌敲擊。羯鼓的聲音急促、激烈、響亮,尤其適用於演奏急快節奏的曲目,可以在戰場上用於戰鼓為戰士搏擊助威。同時也可在高樓上玩賞風景時演奏,時值明月清風,鼓聲凌空可以傳的很遠,特性與其他樂器差異很大。
羯鼓的槌杖一般是用黃檀、狗骨、花椒等木材製做而成的。木料必須乾燥,杜絕潮濕之氣,使其柔韌而滑膩。只有木料乾燥,敲出的鼓聲才最清脆響亮,而滑膩是使羯鼓能奏出如同戰馬奔跑的蹄聲。圈鼓身漆桶時要用剛硬的鐵,鐵要經過精煉,圈卷時應該均勻。鐵如果不剛硬,則鼓邊上下不齊,鬆緊不一。圈卷時不均勻,則鼓皮有緊有松,敲擊時受力不勻衡。就像弦樂器的琴弦系得不好而使琴聲散逸不準一樣。這樣的鼓,敲出的聲音也會不符合音律。

相關故事

唐朝時,很多人喜愛且擅長羯鼓。唐玄宗便是其中之一。他常說:“羯鼓是八音的領袖,其它樂器不可與之相比。”並作鼓曲《秋風高》,每當秋高氣爽,即奏此曲。
羯鼓
當時的宰相宋璟深愛聲樂,尤其擅長敲擊羯鼓,他對玄宗說:“擊鼓時,如果能夠頭做到‘頭如青山峰,手如白雨點’,便是擊羯鼓的能手。”是說擊鼓時頭穩定不動,而下手急促,就像急雨一樣。音樂家李龜年也善擊羯鼓,一次,唐玄宗問他打斷了多少根鼓杖,李龜年說:“臣已打折了五十隻鼓杖。”唐玄宗說:“你不算特殊,我已經打折了三立櫃了。”

沈括作品

作品原文

吾聞《羯鼓錄》①序羯鼓②之聲云:“透空碎遠③,極異眾樂。”唐羯鼓曲,今唯有邠州④一父老能之,有《大合蟬》⑤《滴滴泉》⑥之曲。余在鄜延⑦時,尚聞其聲。涇、原⑧承受公事⑨楊元孫因奏⑩事回,有旨令召此人赴闕。元孫至邠,而其人已死,羯鼓遺音遂絕。今樂部中所有,但名存而已,“透空碎遠”了無餘跡。唐明帝與李龜年論羯鼓雲“杖之弊者四櫃”,用力如此,其為藝可知也。

字句注釋

①《羯鼓錄》:唐代南卓著,記述了羯鼓的形狀、來源和部分用羯鼓演奏的曲目。
②羯鼓:古代的一種打擊樂器,南北朝時從西域傳入,唐代比較盛行,形狀像漆桶,演奏時橫放在小牙床上,兩手持杖敲擊演奏。
③透空碎遠:指演奏時羯鼓短促緊湊的聲響可以傳得很遠。透空:可以理解為羯鼓的音色通透空闊。碎遠:可以理解為羯鼓鼓點緊湊急促,聲音響亮,傳得很遠。
④邠(bīn)州:古代地名,在今陝西彬縣一帶。
⑤《大合蟬》:羯鼓曲目名稱。
⑥《滴滴泉》:羯鼓曲目名稱。
⑦鄜(fū)延:古代地名,在今陝西延安一帶。
⑧涇、原:古代地名,在今甘肅涇川、固原一帶。
⑨承受公事:官職名,安撫司的屬官。
⑩奏:封建時代臣子向皇帝進言或上書。
闕:皇宮門前兩邊的樓,這裡指宮廷。
樂部:掌管音樂的官署。
唐明帝:唐明皇,唐玄宗
李龜年:唐代宮廷樂師,史載善歌,能作曲,也善奏羯鼓。
杖:鼓槌。
弊:敗壞,疲睏,這裡是“將鼓槌敲壞了”的意思。

白話譯文

我閱讀《羯鼓錄》,見書中敘述羯鼓的聲音,說它“聲破長空,穿透遠方,特異於諸種樂器”。唐代的羯鼓曲,如今只有邠州的一位老人能演奏,有《大合蟬》《滴滴泉》等曲名。我在鄜延時,還聽過他的演奏。涇、原承受公事楊元孫因為奏事入京,回來後傳達朝廷諭旨,令召此人赴闕。元孫到邠州,而其人已去世,羯鼓流傳下來的音曲遂從此斷絕。現在官府樂班中所存的羯鼓曲,只不過徒有其名而已,所謂“聲破長空,穿透遠方”,已全無剩餘的痕跡。唐明皇與李龜年討論羯鼓,曾說“鼓杖敲壞了的就有四櫃”,當時羯鼓的練習如此用力,其技藝的精湛可想而知。

作品出處

夢溪筆談》包括《筆談》、《補筆談》、《續筆談》三部分。《筆談》二十六卷,分為十七門,依次為“故事、辯證、樂律、象數、人事、官政、機智、藝文、書畫、技藝、器用、神奇、異事、謬誤、譏謔、雜誌、藥議”。《補筆談》三卷,包括上述內容中十一門。《續筆談》一卷,不分門。全書共六百零九條(不同版本稍有出入),內容涉及天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質、地理、氣象、醫藥、農學、工程技術、文學、史事、音樂和美術等。在這些條目中,屬於人文科學例如人類學、考古學、語言學、音樂等方面的,約占全部條目的18%;屬於自然科學方面的,約占總數的36%,其餘的則為人事資料、軍事、法律及雜聞軼事等約占全書的46%。
就性質而言,《夢溪筆談》屬於筆記類。從內容上說,它以多於三分之一的篇幅記述並闡發自然科學知識,這在筆記類著述中是少見的。
《夢溪筆談》詳細記載了勞動人民在科學技術方面的卓越貢獻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國古代特別是北宋時期自然科學達到的輝煌成就。

作者簡介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號夢溪丈人,北宋杭州錢塘縣(今浙江杭州)人,漢族。1歲時南遷至福建的武夷山、建陽一帶,後隱居於福建的尤溪一帶。公元1063年(仁宗嘉祐八年)進士。神宗時參與王安石變法運動。公元1072年(熙寧五年)提舉司天監,次年赴兩浙考察水利、差役。公元1075年(熙寧八年)出使遼國,駁斥遼的爭地要求。次年任翰林學士,權三司使,整頓陝西鹽政。後知延州(今陝西延安),加強對西夏的防禦。1082年(元豐五年)以宋軍於永樂城之戰中為西夏所敗,連累被貶。晚年在鎮江夢溪園撰寫了《夢溪筆談》。
沈括像沈括像
《羯鼓》選自《沈括·夢溪筆談·樂律一》
沈括北宋科學家、改革家。晚年以平生見聞,在鎮江夢溪園撰寫了筆記體巨著《夢溪筆談》。一位非常博學多才、成就顯著的科學家,我國歷史上最卓越的科學家之一。精通天文、數學、物理學、化學、地質學,氣象學、地理學、農學和醫學;他還是卓越的工程師、出色的外交家。
沈括的科學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精研天文,所提倡的新曆法,與今天的陽曆相似。在物理學方面,他記錄了指南針原理及多種製作法;發現地磁偏角的存在,比歐洲早了四百多年;又曾闡述凹面鏡成像的原理;還對共振等規律加以研究。在數學方面,他創立「隙積術」(二階等差級數的求和法)、「會圓術」(已知圓的直徑和弓形的高,求弓形的和弧長的方法)。在地質學方面,他對沖積平原形成、水的侵蝕作用等,都有研究,並首先提出石油的命名。醫學方面,對於有效的藥方,多有記錄,並有多部醫學著作。此外,他對當時科學發展和生產技術的情況,如畢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金屬冶煉的方法等,皆詳為記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