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董卓之亂
- 別名:董卓亂政、董賊之亂
- 時間:公元189年至192年
- 地點:洛陽、長安
- 人物:董卓、王允、呂布、袁紹、劉協等
- 影響:開啟了三國亂世
背景,過程,廢帝虐民,遷都長安,罪孽難逃,後續,影響,評價,
背景
董卓之亂發生在東漢末期。東漢末年外戚和宦官交替把持朝政,架空君主。一般早年的是外戚依靠太后趁君主年幼把持朝政;等到君主逐漸年長,不願意被操控,就依靠宦官等回擊外戚,從而形成外戚和宦官兩大相互對立的政治勢力。
董卓本是隴西豪強,他同羌中豪帥有很多聯繫,曾鎮壓羌人和黃巾的起義鬥爭。在鎮壓起義過程中逐漸建立了一支只聽命於自己的軍隊。這支軍隊成員多是籍隸關西的漢族和羌胡人。關西各族人民屢遭戰亂,習性尚武,婦女亦多能挾弓而斗,因此關西軍具有較強的戰鬥力。
經歷黃巾之亂後,東漢皇室威信受挫。董卓看到東漢政府腐朽無能,逐漸驕傲放縱,不服從上級指揮。東漢朝廷也發覺董卓跋扈難制,曾試圖解除他的兵權。漢靈帝曾征他回朝任少府,少府位列九卿,但只管理皇家的瑣碎事物,沒有兵權。董卓不願放棄兵權,以所部羌胡不讓自己離開為藉口,上書拒命,朝廷對他也沒有辦法。漢靈帝病重時,詔命董卓為并州牧,這是一個實權很大的官職,但要將他的兵權交給皇甫嵩。董卓再次找藉口拒絕,並駐兵河東(今山西運城、永濟一帶)。關於此事還有一種說法,朝廷為了把董卓調離其根據地涼州,任命他為并州牧。董卓認識到朝廷用心,遂要求帶上親兵。國家疲弱之際,東漢朝廷無力和強臣討價還價,只好答應董卓的要求。於是董卓帶上三千親兵,前往并州赴任。
中平六年(189年)漢靈帝劉宏死,漢少帝劉辯繼位,外戚何進輔政。何進與貴族官僚袁紹合謀誅殺宦官,不顧朝臣反對,私召涼州軍閥董卓率涼州軍入京,以幫助他們誅殺宦官張讓和段珪。後因謀泄,何進被張讓等所殺。袁紹帶兵入宮,殺盡宦官,控制朝廷。隨後董卓引軍進入洛陽,亂由此始。
過程
廢帝虐民
董卓到京後,曾同漢少帝劉辯談話,那時劉辯已十四歲,對朝中事說不清楚,陳留王劉協雖只九歲,講話卻有條理,董卓認為劉協比少帝劉辯聰明;董卓又說撫養劉協的董太后與他同族。於是有廢立之意。實際上,董太后是冀州河間人,董卓是涼州臨洮人,彼此相距太遠,無緣同族。董卓骨子裡也和歷史上其他權臣一樣,不過欲借廢立以增加自己的威權。於是他廢黜少帝劉辯,立陳留王劉協為帝,並自任太尉領前將軍事,更封為郿侯。隨後鴆殺了何太后,成為漢室實際控制人,擔任相國。他在洛陽實行恐怖統治,縱容士兵奸淫擄掠,連皇族、公主、宮人也不能倖免,以致人心惶惶,內外官僚朝不保夕。百姓對他恨之入骨,也激起各地群雄的痛恨。
不過,董卓受周毖、伍瓊之言,為收納名望和平息反對,重新任用黨人,荀爽、陳紀、韓融都不自願地受到任用,又以袁紹為渤海太守、韓馥為冀州牧、劉岱為兗州刺史、孔伷為豫州刺史、張邈為陳留太守、張咨為南陽太守等。然而這些舉動也不能平息各地憤恨。在京都的袁術因畏懼董卓而逃到南陽,而曹操認為董卓必定會敗亡,所以亦逃出京都。逃到陳留的曹操,散盡家財,又得到孝廉衛茲的幫助,組織約五千義軍準備討伐董卓,終於在中平六年(189年)十二月在己吾起兵。另一方面,橋瑁詐稱京師三公發信給各州郡,陳述董卓的惡行,希望各地方舉兵,當時韓馥對袁紹有戒心,派人看守袁紹。當韓馥接信後猶豫該是幫袁紹還是幫董卓之時,但被其治中從事劉子惠反說救國又何以是幫袁紹還是幫董卓,認為先看其他人的舉動才作行動,韓馥同意,便寄書信給袁紹陳述董卓的惡行,讓袁紹舉兵。
遷都長安
初平元年(190年),函谷關以東的各州、郡全都起兵討伐董卓,推舉勃海太守袁紹為盟主。袁紹自稱車騎將軍,諸將全都被臨時授予官號。袁紹與河內郡太守王匡駐軍河內,冀州牧韓馥留守鄴城,供應軍糧。豫州刺史孔伷駐軍穎川,兗州刺史劉岱、陳留郡太守張邈、張邈的弟弟廣陵郡太守張超、東郡太守橋瑁、山陽郡太守袁遺、濟北國相鮑信和曹操都駐軍酸棗,後將軍袁術駐軍魯陽。各路軍馬都有數萬人,組成關東聯軍。
董卓認為關東聯軍聲勢浩大,打算把京都由洛陽遷到長安進行躲避。大臣們都不願意,但沒有人敢說。董卓既怨自己封拜的東方州郡官吏背叛自己,又因大臣反對遷都,十分惱怒,乃殺原來替袁紹等人說話的伍瓊、周毖,並免去楊彪、黃琬的三公職位,還徵召屯兵扶風的左將軍皇甫嵩回朝,以防他配合關東聯軍夾擊自己。
京兆尹蓋勛與皇甫嵩長史梁衍勸皇甫嵩起兵討董卓,皇甫嵩因兵力不足,不肯聽從,還是應徵回朝了。皇甫嵩回朝以後,洛陽以西再無能夠反抗董卓的人。
初平元年(190年)二月,董卓強令漢獻帝及群臣西行,洛陽城內外人民數百萬口被迫西遷,路上被董卓軍車騎踐踏,加以飢病交迫,死亡相繼,積屍滿路。董卓自己留鎮洛陽畢圭苑內,縱火焚燒洛陽二百里內的宮廟、宮府、居家;又令呂布發掘諸帝及公卿陵墓,取其珍寶;還遣將四出虜掠:使東漢近二百年來在洛陽的建築文物毀滅殆盡。
罪孽難逃
董卓西歸以前,他已自為太師,官位居諸王之上。他到長安,公卿迎拜,董卓不還禮。董卓所乘車裝飾極為華麗,同於天子御駕。董卓以弟董旻為左將軍,封鄠侯;兄子董璜為侍中、中軍校尉,分別統率軍隊,董卓的宗族親戚,盤居要津,董卓侍妾懷抱中子亦封侯,未及笄的孫女,則封邑君。董卓府第在長安城東堅固營壘中,尚書以下官員處理政務都要到卓府請示。董卓在郿縣修建了與長安城等高的塢,號稱“萬歲塢”,多積糧谷於內,夠三十年食。董卓自言:“事成,雄據天下;不成,守此足以畢老。”
董卓殘忍嗜殺的習性,至此也充分暴露出來,大臣講話稍不合意,即遭誅戮。被俘虜的關東士兵和被捕獲的關西人民更遭到慘不忍睹的折磨與屠戮。因之眾叛親離,人心惶惶。當時朝中大臣受董卓倚重的是王允。獻帝西遷後,董卓留鎮洛陽期間,朝政全由王允主持。王允對董卓佯為尊重,得其信任,漢獻帝及大臣也靠王允佑護,得以粗安。
董卓部下將領言語稍有差錯,就被當場處死,致使人人自危。董卓常常讓呂布做自己的隨從侍衛,對他十分寵信,發誓說情同父子。但是董卓曾經為了一件不合自己心意的小事,拔出手戟擲向呂布。呂布避開手戟,又和言悅色地向董卓道歉,董卓才息怒作罷。呂布從此暗中怨恨董卓。董卓又命呂布守衛中,呂布乘機與董卓的一位侍女私通,越發心中不安。呂布見王允時,主動說出幾乎被董卓所殺的事情,於是王允將誅殺董卓的計畫告訴呂布,並讓他做內應。呂布因與董卓有父子之情而猶疑。王允以呂布與董卓不同姓本沒有骨肉關係來說服。呂布於是應允。
初平三年(192年)四月,漢獻帝患病初愈,在未央殿大會朝中百官。董卓身穿朝服,乘車入朝。從軍營到皇宮的道路兩側警衛密布,左側是步兵,右側是騎兵,戒備森嚴,由呂布等在前後侍衛。王允命士孫瑞自己書寫詔書交給呂布。呂布讓同郡人、騎都尉李肅與勇士秦誼、陳衛等十餘人冒充衛士,身穿衛士的服裝,埋伏在北掖門等待董卓。董卓一進門,李肅舉戟刺去,董卓內穿鐵甲,未能刺入,只傷了他的手臂,跌到車下。董卓回頭大喊:“呂布何在?”呂布說:“有詔討賊臣!”董卓大罵說:“庸狗,敢如是邪!”呂布手持鐵矛應聲將他刺死,並讓士兵砍下他的頭顱。主簿田儀及董卓的奴僕撲到董卓的屍前,又被呂布殺死,共殺了三個人。呂布隨即從懷中取出詔書,向官兵們宣告:“詔討卓耳,余皆不問。”官兵們聽後都立正不動,高呼萬歲。
董卓已死,百姓大街上唱歌跳舞,以示慶祝。長安城中的士人、婦女賣掉珠寶首飾及衣服,用來買酒買肉,互相慶賀,街市擁擠得水泄不通。董卓的弟弟董璜以及留在郿塢的董氏家族老幼,都被他們的部下用刀砍死,或用箭射死。郿塢中藏有黃金二三萬斤,白銀八九萬斤,綾羅綢緞、奇珍異寶堆積如山。董卓的屍體被拖到市中示眾。當時天氣漸熱,董卓一向身體肥胖,油脂流到地上,看守屍體的官吏便作了一個大燈捻,放在董卓的肚臍上點燃,從晚上燒到天亮,就這樣一連燒了幾天。受過董卓迫害的袁氏家族的門生們,把已被斬碎的董卓屍體收攏起來,焚燒成灰,所撤在大路上。
後續
初平三年(192年)六月,董卓部將李傕、郭汜聽從謀士賈詡的建議率兵攻入長安,趕走呂布,殺死王允,大肆報復,吏民死者萬餘人。隨後李傕劫持獻帝,郭汜扣留公卿大臣。最後獻帝被迫逃出長安,流離失所,最終投靠曹操,漢室名存實亡。
影響
董卓進京剝奪了何太后作為漢帝國最高決策者的地位,並將代漢少帝繼統的漢獻帝,完全控制在自己手中,漢魏之際皇權嬗替的進程,由此而發軔。
董卓之亂造成了東漢末年政權的極度混亂,加速和促進了東漢政權的滅亡,給國家和社會的穩定帶來了巨大的破壞。經過這場動亂,關中地區二三年“無復人跡”,社會生產遭到嚴重摧殘。董卓的暴政引發的諸侯討伐,為群雄割據局勢打下了基礎,成為東漢末年軍閥混戰局面的開端。董卓死後,關東聯盟解體,群雄混戰顛覆、肢解了東漢帝國,衰微的漢獻帝朝廷只是曹操統一北方的工具和幌子。此後,漢室更加衰微,最終傾覆。
從更長時段的歷史背景考察,以羌胡化軍人為主力的董卓之亂不僅是漢末亂世的開端,也是對東漢長期鎮壓羌人一個回光倒影的歷史諷刺,更是日後五胡亂華的前驅。漢末到西晉中國北方(涼州以及并州、幽州等)地區的蠻夷化,則是大分裂時代農耕漢族與遊牧部族融契約化之肇始。
評價
曹操《薤露行》:“賊臣持國柄,殺主滅宇京。盪覆帝基業,宗廟以燔喪。播越西遷移,號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為哀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