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爽

荀爽

荀爽(128年-190年),一名諝,字慈明。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市)人。東漢末年大臣、經學家,名士荀淑第六子。

荀爽出身“潁川荀氏”,其兄弟八人俱有才名,有“荀氏八龍”之稱。荀爽排名第六,更有“荀氏八龍,慈明無雙”之評。他自幼聰敏好學,潛心經籍,刻苦勤奮。漢桓帝在位時曾被太常趙典舉為至孝,拜郎中,對策上奏見解後,棄官離去。為了躲避第二次黨錮之禍,他隱遁漢濱達十餘年,專以著述為事,先後著《》、《易傳》、《詩傳》等,號為“碩儒”。

黃巾起義爆發後,黨禁解除,荀爽相繼被舉薦,但都未應命。董卓專權時,強征荀爽為官。他在九十三日內,接連升至司空,位列台司。荀爽見董卓殘暴,便暗中與司徒王允等謀除董卓。但在舉事前,荀爽便於初平元年(190年)病逝,年六十三。

荀爽博通群經,一生對經學多有著述,是東漢著名的古文經學大師。他尊崇儒學,重視禮制。極力維護君臣、父子等級制關係。他也吸取陰陽家某些思想,講究五行相生和相剋,並將其思想運用於社會各朝代的發展和變化。據《後漢書》記載,其著作多達百餘篇,至今已殘缺不全。其易學思想主要見於李鼎祚《周易集解》所輯荀氏《易注》。

基本介紹

  • 本名:荀爽
  • 別稱:荀諝
  • 字號:字慈明
  • 所處時代東漢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時間:128年
  • 去世時間:190年
  • 主要作品:《周易注》
  • 主要成就:易學研究
  • 祖籍潁川潁陰
  • 官職:光祿勛、司空
  • 典故慈明無雙
人物生平,早有名稱,隱居著述,不應辟命,濡跡匡時,易學成就,人物評價,逸聞趣事,移風易俗,慈明外朗,以爽方紀,內不避親,親屬成員,史料記載,

人物生平

早有名稱

荀爽出身東漢望族“潁川荀氏”,為戰國思想家荀卿第十二世孫、東漢名士荀淑第六子。荀爽兄弟八人俱有才名,當時被人稱為“荀氏八龍”。
荀爽從小好學,十二歲時即讀懂《春秋》、《論語》。當時的名臣杜喬見到他後稱讚說:“可以為人師。”荀爽於是益發深思經書,鄉里有喜慶喪吊,他不參加;朝廷有徵召,他也不應命。潁川郡當時流傳有“荀氏八龍,慈明(荀爽字)無雙”之語。

隱居著述

漢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太常趙典推舉荀爽為至孝,授任郎中。他上書請求進孝道,行三年之喪,正男尊女卑之義,講究禮制,“省財用,實府藏”,“寬役賦,安黎民”,奏章送上後,荀爽就棄官而走。後更遇第二次黨錮之禍,荀爽便隱居海上,再南逃到漢濱。十多年間,專心著書,被稱為“碩儒”。

不應辟命

漢靈帝光和七年(184年),因黃巾起義爆發,漢靈帝劉宏被迫解除黨禁。黨禁解除之後,五府大將軍、太傅、太尉、司徒、司空)都徵召荀爽,司空袁逢此處有誤,或作執金吾)察舉他為有道,荀爽都未應命。
後來,朝廷派公車徵召荀爽擔任大將軍何進從事中郎。何進怕他不去,迎薦他為侍中,但因為何進於光熹元年(189年)為宦官所殺,朝廷詔命便中斷。

濡跡匡時

光熹元年(189年)九月,董卓廢少帝劉辯,立陳留王劉協即漢獻帝)為帝。他又徵召荀爽為官,荀爽想逃避征命,但因官員催迫,只得受任平原國相。前行至宛陵(今安徽宣城)時,又被朝廷追拜為光祿勛。在職三天后,於十二月戊戌日升任司空。荀爽自被徵召的命令到位列台司之職,前後才九十三日。
初平元年(190年),關東義軍起兵,董卓在懼怕之下意圖遷都長安,他大會公卿商議此事。當時太尉黃琬與司徒楊彪據理力爭,反對遷都。荀爽看到董卓氣盛,怕他一怒之下殺害二人,於是和緩地說:“難道相國是樂於這樣做嗎!崤山以東起兵,不是一天可以平定的,所以要先遷都,以對付他們。這正與秦朝和漢初的情況相同。”董卓怒氣才稍平息。同年二月,荀爽隨獻帝遷都長安。
荀爽見董卓十分殘暴,一定要傾覆國家,他所推舉都是一些有智謀的人才,準備與他們一起圖謀大事。他也與司徒王允及董卓的長史何顒等為內謀,因病不幸於同年五月逝世,享年六十三歲。荀爽之侄荀彧尚書令後,派人迎回荀爽的棺槨,將他重新安葬。
據《集聖賢群輔錄》記載,魏文帝曹丕還是丞相、魏王時,將荀爽等二十四人旌表為二十四賢。

易學成就

荀爽博通群經,一生對經學多有著述。他於《詩》、《書》、《禮》、《易》、《春秋》皆有研究,尤精古文經學費氏《易》學,與鄭玄虞翻等本伏羲十言之教”以立說,為東漢著名的古文經學大師。他尊崇儒學,重視禮制。極力維護君臣、父子等級制關係,謂“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有禮義。禮義備,則人知所厝矣。”主孝道,行喪禮,定尊卑等。他也吸取陰陽家某些思想,講究五行相生和相剋,並將其思想運用於社會各朝代的發展和變化。
據《後漢書》記載,他著《》、《易傳》、《詩傳》、《尚書正經》、《春秋條例》;又收集漢朝歷史其成敗可為鑑戒的成書,取名《漢語》;並著有《公羊問》及《辯讖》,加上其他論敘,題為《新書》,共百餘篇,但此書後來大多殘缺不全。
隋書·經籍志》有荀氏《周易注》十一卷,《舊唐書·經籍志》及《新唐書·經籍志》有荀氏《周易注》十卷,皆佚。其易學思想主要見於李鼎祚周易集解》所輯荀氏《易注》。清人對荀氏易注多有輯錄。如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輯有《周易荀氏注》三卷、孫堂《漢魏二十一家易注》輯有荀氏《周易注》一卷。惠棟撰《易漢學》、張惠言撰《周易荀氏九家義》等對荀氏易學皆有闡發。《全後漢文》卷六十七亦輯錄其作品。

人物評價

杜喬:可為人師。
許劭:二人(荀靖與荀爽)皆玉也,慈明外朗,叔慈內潤。
劉宏:處士荀爽、陳紀鄭玄韓融、李楷,耽道樂古,志行高潔,清貧隱約,為眾所歸。
皇甫謐:弟爽,亦有才學,顯名當世。
華嶠:、及明章二帝,祖述此意,故後世爭為圖緯之學,以矯世取資。是以通儒賈逵馬融張衡朱穆崔瑗、荀爽之徒忿其若此,奏皆以為虛妄不經,宜悉收藏之。
張璠:爽字慈明,幼好學,年十二,通春秋、論語,耽思經典,不應徵命,積十數年。
范曄:①荀爽、鄭玄、申屠蟠俱以儒行為處士,累征並謝病不詣。及董卓當朝,復備禮召之。蟠、玄竟不屈以全其高。爽已黃髮矣,獨至焉,未十旬而取卿相。意者疑其乖趣舍,余竊商其情,以為出處君子之大致也,平運則弘道以求志,陵夷則濡跡以匡時。荀公之急急自勵,其濡跡乎?不然,何為違貞吉而履虎尾焉?觀其遜言遷都之議,以救楊、黃之禍。及後潛圖董氏,幾振國命,所謂“大直若屈”,道故逶迤也。②慶基既啟,有蔚潁濱,二方承則,八慈繼塵。
郝經:①爽以一龍獨出,儒學行義昭焉。與郭泰陳寔相高,若知不可為,終於不屈,則軼太丘之右矣。不能遁卓逆命,而自凂焉。防防黃髪,泚顙睨目,遽登三事,公袞之麗,不若柴車之澤也。就能圖卓,以振國命,則亦枉尋直尺矣。議者謂荀公急急自勵,濡跡以匡時。跡既濡矣,時其可匡哉!委身其門,而欲圖之,仁者不為。不知其時,僥倖而出,智者不為。力不能拒,彊勉從之,勇者不為。達德皆違,爽失正矣。此反經合道為權之說,所以誤天下後世也。②鉅臣宗儒,四楊八荀。黃髪兩翁,終以失身。
王夫之:桓、靈之世,君道澌滅,而臣之諫之也亟,探本以立論者,唯荀爽乎……爽之對策,直斥而切言之,女謁遠,奄權自失矣。故曰探本立論也。

逸聞趣事

移風易俗

袁逢曾舉薦荀爽,但荀爽並未應命。等到袁逢逝世時,荀爽為之服喪三年。時人往往效法他,成為風俗。
東漢時人在妻子死後,大多不為其行服。雖然父母去世,也還有弔喪問疾的。又私自為其君父及一些名士死後立名。荀爽都引經據典論其正誤,雖說不能都依他的改變,但還是有一定的作用。

慈明外朗

有人曾問名士許劭荀靖與荀爽誰更賢能?許劭說:“二人(荀靖與荀爽)都像玉一樣,慈明(荀爽字)聰明外露,叔慈(荀靖字)穎慧天然、蘊而不露。”

以爽方紀

曹魏正始(240年—249年)年間,眾名士對比評論人物時,拿“潁川荀氏”中的五位和“潁川陳氏”中的五位相比,其中將荀爽與陳紀相比。

內不避親

一次,荀爽遇見汝南郡名士袁閬,袁閬向他問起汝南郡的知名人士,荀慈明先說起自己的幾位兄長。袁閬笑道:“難道僅僅因為是自己的親戚朋友,就可以算是名士嗎?”荀爽說:“您指責我,有什麼憑據嗎?”袁閬說:“剛才我問的是國家名士,而你先提到的都是你的哥哥,所以我指責你。”荀慈明說:“從前祁奚告老還鄉時,內舉不忘他的兒子,外舉不忘他的仇人,人們認為他是非常公道的。周公旦作《文王》詩,不言堯舜的功德,卻讚美周文王周武王的偉績,這是因為他愛自己親人的道理呀。《春秋》的義理,是以魯國為內,以華夏諸國為外。況且不愛他的親人卻愛外人,這不是有悖道德嗎?”

親屬成員

主詞條:潁川荀氏
輩分關係姓名簡介
家世
十一世祖
戰國末期思想家,曾任稷下學宮祭酒蘭陵令等職。
祖父
——
父親
字季和,官至朗陵縣令,號稱“神君”。
平輩
兄弟
早卒。
官至濟南國相
有德名,終身隱居,後追號“玄行先生”。
荀燾
——
——
——
荀旉(一作專)
——
子輩
兒子
荀表
——
官至射聲校尉
女兒
字女荀。聰敏有才藝,嫁同郡人陰瑜為妻。陰瑜去世後,荀采因不願改嫁,自縊而死。
表格參考資料:

史料記載

後漢書·卷六十二·荀韓鐘陳列傳第五十二》
資治通鑑·卷第五十三·漢紀四十五》
《資治通鑑·卷第五十九·漢紀五十一》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