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爽(128年-190年),一名諝,字慈明。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市)人。東漢末年大臣、經學家,名士荀淑第六子。
荀爽出身“潁川荀氏”,其兄弟八人俱有才名,有“荀氏八龍”之稱。荀爽排名第六,更有“荀氏八龍,慈明無雙”之評。他自幼聰敏好學,潛心經籍,刻苦勤奮。漢桓帝在位時曾被太常趙典舉為至孝,拜郎中,對策上奏見解後,棄官離去。為了躲避第二次黨錮之禍,他隱遁漢濱達十餘年,專以著述為事,先後著《禮》、《易傳》、《詩傳》等,號為“碩儒”。
黃巾起義爆發後,黨禁解除,荀爽相繼被舉薦,但都未應命。董卓專權時,強征荀爽為官。他在九十三日內,接連升至司空,位列台司。荀爽見董卓殘暴,便暗中與司徒王允等謀除董卓。但在舉事前,荀爽便於初平元年(190年)病逝,年六十三。
荀爽博通群經,一生對經學多有著述,是東漢著名的古文經學大師。他尊崇儒學,重視禮制。極力維護君臣、父子等級制關係。他也吸取陰陽家某些思想,講究五行相生和相剋,並將其思想運用於社會各朝代的發展和變化。據《後漢書》記載,其著作多達百餘篇,至今已殘缺不全。其易學思想主要見於李鼎祚《周易集解》所輯荀氏《易注》。
基本介紹
人物生平,早有名稱,隱居著述,不應辟命,濡跡匡時,易學成就,人物評價,逸聞趣事,移風易俗,慈明外朗,以爽方紀,內不避親,親屬成員,史料記載,
人物生平
早有名稱
荀爽從小好學,十二歲時即讀懂《春秋》、《論語》。當時的名臣杜喬見到他後稱讚說:“可以為人師。”荀爽於是益發深思經書,鄉里有喜慶喪吊,他不參加;朝廷有徵召,他也不應命。潁川郡當時流傳有“荀氏八龍,慈明(荀爽字)無雙”之語。
隱居著述
漢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太常趙典推舉荀爽為至孝,授任郎中。他上書請求進孝道,行三年之喪,正男尊女卑之義,講究禮制,“省財用,實府藏”,“寬役賦,安黎民”,奏章送上後,荀爽就棄官而走。後更遇第二次黨錮之禍,荀爽便隱居海上,再南逃到漢濱。十多年間,專心著書,被稱為“碩儒”。
不應辟命
濡跡匡時
荀爽見董卓十分殘暴,一定要傾覆國家,他所推舉都是一些有智謀的人才,準備與他們一起圖謀大事。他也與司徒王允及董卓的長史何顒等為內謀,因病不幸於同年五月逝世,享年六十三歲。荀爽之侄荀彧任尚書令後,派人迎回荀爽的棺槨,將他重新安葬。
據《集聖賢群輔錄》記載,魏文帝曹丕還是丞相、魏王時,將荀爽等二十四人旌表為二十四賢。
易學成就
荀爽博通群經,一生對經學多有著述。他於《詩》、《書》、《禮》、《易》、《春秋》皆有研究,尤精古文經學費氏《易》學,與鄭玄、虞翻等本伏羲“十言之教”以立說,為東漢著名的古文經學大師。他尊崇儒學,重視禮制。極力維護君臣、父子等級制關係,謂“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有禮義。禮義備,則人知所厝矣。”主孝道,行喪禮,定尊卑等。他也吸取陰陽家某些思想,講究五行相生和相剋,並將其思想運用於社會各朝代的發展和變化。
據《後漢書》記載,他著《禮》、《易傳》、《詩傳》、《尚書正經》、《春秋條例》;又收集漢朝歷史其成敗可為鑑戒的成書,取名《漢語》;並著有《公羊問》及《辯讖》,加上其他論敘,題為《新書》,共百餘篇,但此書後來大多殘缺不全。
《隋書·經籍志》有荀氏《周易注》十一卷,《舊唐書·經籍志》及《新唐書·經籍志》有荀氏《周易注》十卷,皆佚。其易學思想主要見於李鼎祚《周易集解》所輯荀氏《易注》。清人對荀氏易注多有輯錄。如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輯有《周易荀氏注》三卷、孫堂《漢魏二十一家易注》輯有荀氏《周易注》一卷。惠棟撰《易漢學》、張惠言撰《周易荀氏九家義》等對荀氏易學皆有闡發。《全後漢文》卷六十七亦輯錄其作品。
人物評價
杜喬:可為人師。
皇甫謐:弟爽,亦有才學,顯名當世。
張璠:爽字慈明,幼好學,年十二,通春秋、論語,耽思經典,不應徵命,積十數年。
王夫之:桓、靈之世,君道澌滅,而臣之諫之也亟,探本以立論者,唯荀爽乎……爽之對策,直斥而切言之,女謁遠,奄權自失矣。故曰探本立論也。
逸聞趣事
移風易俗
東漢時人在妻子死後,大多不為其行服。雖然父母去世,也還有弔喪問疾的。又私自為其君父及一些名士死後立名。荀爽都引經據典論其正誤,雖說不能都依他的改變,但還是有一定的作用。
慈明外朗
以爽方紀
內不避親
一次,荀爽遇見汝南郡名士袁閬,袁閬向他問起汝南郡的知名人士,荀慈明先說起自己的幾位兄長。袁閬笑道:“難道僅僅因為是自己的親戚朋友,就可以算是名士嗎?”荀爽說:“您指責我,有什麼憑據嗎?”袁閬說:“剛才我問的是國家名士,而你先提到的都是你的哥哥,所以我指責你。”荀慈明說:“從前祁奚告老還鄉時,內舉不忘他的兒子,外舉不忘他的仇人,人們認為他是非常公道的。周公旦作《文王》詩,不言堯舜的功德,卻讚美周文王、周武王的偉績,這是因為他愛自己親人的道理呀。《春秋》的義理,是以魯國為內,以華夏諸國為外。況且不愛他的親人卻愛外人,這不是有悖道德嗎?”
親屬成員
輩分 | 關係 | 姓名 | 簡介 |
---|---|---|---|
家世 | 十一世祖 | ||
祖父 | —— | ||
父親 | 字季和,官至朗陵縣令,號稱“神君”。 | ||
平輩 | 兄弟 | 早卒。 | |
官至濟南國相。 | |||
有德名,終身隱居,後追號“玄行先生”。 | |||
荀燾 | —— | ||
—— | |||
—— | |||
荀旉(一作專) | —— | ||
子輩 | 兒子 | 荀表 | —— |
官至射聲校尉。 | |||
女兒 | 字女荀。聰敏有才藝,嫁同郡人陰瑜為妻。陰瑜去世後,荀采因不願改嫁,自縊而死。 |
表格參考資料:
史料記載
《後漢書·卷六十二·荀韓鐘陳列傳第五十二》
《資治通鑑·卷第五十三·漢紀四十五》
《資治通鑑·卷第五十九·漢紀五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