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經

郝經

郝經(1223年—1275年),字伯常,澤州陵川(今山西陵川縣)。宋末元初著名大儒

幼遭兵亂,家貧好學。金朝滅亡後,遷居河北,為守軍統帥張柔賈輔延為賓客,教育諸子,閱讀兩家藏書。從學趙復,學習程朱理學蒙哥汗三年(1253)初,傳授治國安民之道,深得忽必烈賞識,留於王府。九年,隨從忽必烈攻打鄂州,建議與賈似道議和,北進爭奪汗位。元中統元年(1260),以翰林侍讀學士,充任國信使,奉詔出使南宋,為奸相賈似道拘於真州16年。至元十一年(1274),忽必烈興兵攻宋,迎接郝經回歸,途中患病,死於大都。

作為政治家,郝經反對“華夷之辨”,推崇四海一家,主張天下一統;作為思想家,郝經推崇理學,希望在蒙古人漢化過程中,以儒家思想來影響他們,使國家逐步走向大治;作為學者文人,精通字畫,著述頗豐,收於《陵川集》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郝經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河南許昌
  • 出生日期:1223年
  • 逝世日期:1275年
  • 職業:政治家,學者
  • 代表作品:《陵川集》
人物生平,早期經歷,出仕為官,囚徒生活,獲救北歸,作品一覽,軼事典故,冒死上書,大雁傳信,歷史評價,史籍記載,個人影響,文學書法主張,理學,書法,

人物生平

早期經歷

郝經(1222—1275),字伯常,始祖郝儀由太原遷至潞州(今長治市),八世祖郝祚又遷至澤州(今晉城市)陵川。郝經的祖先自八世祖以下皆同居,業儒、匱徒不仕,教授鄉里,為一郡望族。郝經的祖父郝天挺以教學有方聞名。
郝經郝經
郝經出生於金末亂世。金正大八年(1231),隨父母避難於河南魯山。次年,蒙古兵鋒南下,郝經又隨父母北渡,徙居順天(今北京)。其父親主要靠教授生徒勉強維持一家六口人的生活。當時郝經已12 歲,“始知學”,開始就讀於鐵佛寺僧張仲安之南堂,凡五年。他“以興復斯文,道濟天下為己任。讀書則專治六經,潛心伊洛之學,涉獵諸史子集”。
由於郝經以其學問品行逐漸出眾,乃馬真後二年(1243)以後,他先後被蒙古元帥賈輔張柔聘請,在他們家中設館教書。張柔家中富有藏書,郝經盡得觀覽,眼界更加開闊,學識上也有了極大長進。在賈、張二世侯家做教師期間,郝經結識了金朝遺老元好問和理學大師趙復。元好問遂相與論作詩作文法。郝經讚賞元好問的學問和為人,稱其為“一代宗匠”,並執弟子禮。郝經多次拜見趙復,與他交遊論道。趙復十分賞識郝經,稱“江左為學讀書如伯常者甚多,然似吾伯常挺然一氣立於天地之間者,蓋亦鮮矣”。

出仕為官

憲宗二年(1252),忽必烈開府於金蓮川。郝經受舉薦,忽必烈遣使兩次召見,後隨使奉詔北上。六年(1256)正月,見忽必烈於沙陀,忽必烈向郝經問以經國安民之道和帝王當行之事,郝經“援引二帝三王治道以對,且告以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之義”,忽必烈“喜溢不倦”。
“自後連日引對論事,甚器重之,且命條奏引欲言者”。郝經上《立國規模》三十餘條。忽必烈又問“當今急務”,郝經“舉天下蠹民害政之尤者十一條上之,切中時弊”,忽必烈“皆以為善”。郝經的建議,有些雖不能立即實行,但後來元朝建立後,“凡更張制度”,採納郝經建議“約十六七”。
自從滅金以後,蒙古軍就開始南下,力圖儘快併吞南宋。郝經對此持否定態度。他向忽必烈講述“古之一天下者,以德不以力”的歷史經驗,同時通過對蒙宋雙方情況的分析,認為蒙古國是“諸侯窺伺於內,小民凋敝於下”,而南宋當時則是“君臣輯睦,政事修明,無釁可乘”(《元史·郝經傳》)。因而主張不要立即伐宋,應把主要精力放在革除弊政,遵用漢法,選賢用能,創法立制,減輕賦稅,屯田墾殖,鞏固內部,使“天下一新”。
憲宗八年(1258),當蒙哥汗命忽必烈分兵征鄂州,大舉南侵之時,郝經一再向忽必烈致論,亟言不當南下。忽必烈先是以已經和蒙哥汗約定聯合攻宋,不能中止為辭,否定了郝經的建議。但當蒙哥汗死於合川釣魚山阿里不哥圖謀篡位,威脅到忽必烈汗位繼承權的時刻,忽必烈開始採納郝經的建議。適值南宋奸雄賈似道派間使稱臣納幣請和,忽必烈遂班師北上,歸定大事。此間郝經被任命為江淮荊湖南北等路宣撫副使。

囚徒生活

元中統元年(1260),忽必烈在開平即汗位,授郝經為翰林院侍讀學士,令其出使南宋議和。郝經一行,以何源、劉仁節為副使,高翿為參議,苟宗道為書佐,隨團成員還有馬德磷、孔晉等數十人。郝經此行,引起了大蒙古國內部一些漢人世侯的妒忌,平章王文統私下指使將軍李璮侵擾宋境,企圖假南宋之手破壞和議。南宋奸相賈似道也對郝經一行的到來極度恐慌。害怕過去冒功鄂州(今湖北武漢)卻敵的劣跡敗露,極力反對郝經進入宋境。
郝經原計畫經漣州入宋,但李璮勸他們返回,理由是他告行派往南宋通報的兩人已為宋楚州安撫所殺。郝經不為所動,轉道宿州五河風餐露宿,遷延近五個月,方於當年秋末進入宋境。可是一入宋境,賈似道便密令淮東制置司以李璮興兵犯境為藉口,把郝經一行拘禁於真州(今江蘇儀征),從此身陷囹圄長達十六年之久。在此期間,郝經曾多次上書南宋君臣,但在賈似道的阻止下,一切努力均付之東流。為了策反郝經,賈似道謊稱元廷兵亂,幾次派人誘降,均遭郝經痛斥。又派人假扮強盜夜闖囚所威逼、斷絕生活供應等,也未能動搖郝經的意志。

獲救北歸

至元十一年(1274)六月,忽必烈命丞相伯顏率兵伐南宋,又命禮部尚書中都海牙及郝經之弟行樞密陪都事郝庸入宋,責問信使無故被拘一事。南宋朝廷理屈詞窮,再加元軍所向披靡,不得不派總管段佑以禮送郝經一行北歸。元世祖忽必烈也派樞密院官及內臣近侍遠道迎接。
十二年(1275)夏,郝經一行回到了闊別十六年的大都,忽必烈賜宴於廷,賞賜有加,並向郝經咨以政事。是年秋,病卒。諡文忠。

作品一覽

著《續後漢書》、《春秋外傳》、《周易外傳》、《太極演》、《原古錄》、《玉衡真觀》、《通鑑書法》、《注三子》、《一王雅》、《行人志》、《陵川集》等專著數百卷。版刻存世的有《續後漢書》與《陵川集》。
《續後漢書》,元延祜年間印行,明收入《永樂大典》,清收入《四庫全書》。當時,乾隆皇帝《御題郝經(續後漢書 詩四首》,歌曰:“身充信使被拘留,兩國恰逢建計投;願附魯連未遂志,空言思托著書酬。”……後來,商務印書館1937年在上海鉛印出版,上、中、下三大冊,書名頂頭加有“國學基本叢書”的標誌。隨之,1958年商務印書館北京第二次版印,中華書局1988年北京第三次版印,台灣商務印書館出有“台北版”書名《郝氏續後漢書》。《陵川集》收錄郝經詩作423題,670餘首;賦15篇;論說、辯解、書、傳、銘、序、記、碑誌、祭文、宏辭、表奏等各種散文190餘篇。元延祜年間印行後,至明代流散民間。幸遇澤州沁水縣的李淑淵在鄂州(今湖北武昌)做官,偶見幾本《陵川集》,認“公郝經 鄉先哲也,景慕之尤深,求其集逾二十年始得全帙”。於明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印行問世。

軼事典故

冒死上書

辛亥(1251)年春,29歲的郝經在順天府(今河北保定市)賈副元帥家就教,一位陵川道士,赴燕都上香朝拜,過保定時,向郝經哭訴了家鄉百姓深受蒙古官僚壓迫而流離失所的悲慘景象。當郝經聽了家鄉道士的苦訴,不光是淚水淌流,又火冒三尺,憤筆寫下了《河東罪言》,冒著不測的風險,上書給蒙古統治集團,出人意料的是,忽必烈沒有責罪郝經,反而召納郝經於王府。他深感這份“民書”血淋淋的分量,“民失,江山倒”!
1260年3月,忽必烈登帝位,立即頒發政令,革除了蒙古諸王直接向種地人徵稅的權利,大大減輕了北方人的負擔。

大雁傳信

郝經出使宋朝,被賈似道軟禁在真州。這一囚就是整整十六年,其間,元廷也不知道他到底是死是活。
郝經被拘幾年後,在1274年從宋人供食的活大雁中挑出一隻健壯能飛的,系蠟書於雁足,放飛大雁。“中統十五年”實為“聖元五年”,郝經被拘於宋,不知元朝改元的事,所以他依此推之為“中統十五年”。
漢武帝時,漢臣蘇武中郎將的身份奉命出使匈奴,被扣押於北海(今貝加爾湖)。匈奴人對蘇武威逼利誘,招數使盡,但這個漢朝忠臣手持漢朝符節,誓死不屈。一直到漢昭帝繼位,派人與匈奴和親,並索還漢使蘇武。匈奴人理虧,謊稱蘇武早已病死,漢使得密報,知道蘇武仍在世,就謊稱大漢天子在上林苑射雁,其中一隻大雁足系蘇武親筆所寫帛書,講明他本人仍在北方沼澤中被困。這一招管用,篤信“怪力亂神”的匈奴人驚惶,忙派人找到蘇武,把他送還漢朝。文史的力量真大,郝經據此演出“真人秀”,把昔日漢使所編的“故事”演繹成真。

歷史評價

畢沅 :”經為人,尚氣節,為學務有用。“(《續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八十三》)
劉秉忠:”經之為人,尚氣節,為學思致用。“(《畿輔通志·卷一百三》)

史籍記載

《元史·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四十四》有傳。
《續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八十三》、《畿輔通志·卷一百三》均有事跡記載。

個人影響

《人民日報》1983年11月7日5版發表題為《中國蒙古史學會學術討論簡介》的文章作了如下評述:
宋元戰爭初期,蒙古國發動戰爭的主要目的是掠奪財富,滿足經濟上的貪慾,到忽必烈時,宋元戰爭的性質已經發生了變化。郝經較早地提出了“漢法”主張遷都燕京,與南宋議和,偃兵息民等,均為忽必烈所接受。他多次下令禁暴行,使蒙古軍基本上停止了擄掠與濫殺。忽必烈能順應歷史趨勢,終於統一了中國。

文學書法主張

理學

郝經反對“華夷之辨”,而推崇“四海一家”的思想,主張天下一統,結束自唐朝末年以來的分裂狀態,但又反對不同族群之間的等級觀點。郝經又主張凡事不必盡都師法古人,提出“不必求人之法以為法”,認為“三國六朝無名家,以先秦二漢為法而不敢自為也;五季及今無名家,以唐宋為法而不敢自為也”,強調文人寫文章時應當“皆自我作”。體現了強烈的知識文子思想自由和創新的意識。
他的《內游》《養說》二篇發揮孟子“吾善養吾浩然之氣”的論點,強調主體精神的自我涵養,提出“聖之所以為聖,賢之所以為賢,大之所以為大,皆養之使然也”(《養說》)。進而對於文章寫作,他也強調“皆自我作”,“不必求人之法以為法”、認為“三國六朝無名家,以先秦二漢為法而不敢自為也;五季及今無名家,以唐宋為法而不敢自為也”(《答友人論文法書》)。這裡表現出強烈的自信和創新意識。

書法

郝氏重視書法藝術創作主體內在修養的錘鍊,且將充實學養的範圍限定在理學思想之內。在談到書法學習的對象和過程時,他提出了完全理學化的秩序。
他認為:“今之為書也,必先熟讀六經,知 ‘道’之所 在。尚友論世學古之人,其學問,其志節,其行義,其功烈,有諸其中矣。而後為秦篆漢隸,玩味大篆及古文,以求皇頡本意,立筆創法,脫去凡俗,然後熟臨二王正書……以正為奇,以奇為正,出入二王之間,復漢隸秦篆皇頡之初,書法始備也。”(《移諸生論書法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