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漢化
- 外文名:sinofication
- 含義:周邊民族被漢族同化
- 特點:自漢族的形成後貫穿著中國的歷史
- 擴張方向:從中原向邊疆少數民族聚居區
漢族的形成,歷史上的漢化,魏晉南北朝至五代十國,宋、遼、西夏、金、元,明代,清代,歷代漢化,
漢族的形成
秦漢時期,居於嶺南地區(廣東、廣西、海南島、小部分福建)等的多個土著部落被居於中原地區的華夏部落稱為百越,南越部落為其中一支。秦始皇南下攻取百越後,華夏部落來到嶺南地區,多數南越人與華夏人雜處,少部分百越人逃往山區或更南方的地區。秦朝滅亡後,南海郡尉趙佗兼併桂林郡和象郡稱王,建立了嶺南第一個封建王朝南越國(南粵國,古代“越”和“粵”是通假字,指華南百越地區)。南越國時期實施和輯百越政策,夏、越(粵)和平雜處,或互相通婚,並陸續有中原人遷入嶺南。
歷史上的漢化
魏晉南北朝至五代十國
宋、遼、西夏、金、元
元初,元世祖忽必烈也提出了“行漢法”主張,並對政治機構進行了許多改革。到元末,內遷的女真人和党項族人完全融入漢族。
明代
清代
歷代漢化
但凡能在軍事上征服古典帝國的遊牧民族,至少也是遊牧民族中的文明人,而且在組織、技術方面與定居帝國的差距並不大。美國學者拉鐵摩爾的“邊緣民族”論就提出了這種觀點,拉鐵摩爾通過分析中國歷史上能夠壯大的遊牧民族,發現但凡能崛起的部落或者部落聯盟,都有一個特性,那就是要么靠近古代中國能最快吸收中國政治文化和軍事技術,要么直接為古代中國政府效力做僱傭兵。
匈奴能崛起,是因為其根據地陰山一帶位於戰國時代秦趙邊境,秦滅六國時占據了趙國經營過的河套平原,同時吸收了在春秋戰國時期經受過中國軍事變革洗禮的戎狄人。於遊牧民族中,匈奴已經是最先進了。
比如匈奴之前,遊牧文化要看中亞的斯基泰、遊牧冶金技術要看阿爾泰山北麓的堅昆,然而等匈奴吸收了中原文化技術,就對其他遊牧民族造成碾壓優勢了。而那些真正的野蠻人(比如被匈奴征服過的丁零、渾庾、屈射、鬲昆、薪犁……這些中除了丁零或許為鐵勒祖先、鬲昆為堅昆外,其他的幾個都不見了),史書上都懶得記載,直接被匈奴給吞併了。五胡十六國不用說,建立者都是處於漢文化邊緣的僱傭軍。柔然,建立者是北魏逃奴,列任可汗還有年號。突厥,曾在弱小時期移居平涼,後遷徙阿爾泰山稱為柔然鍛奴。回鶻,為唐朝服役超過了半個世紀。契丹,與唐朝或戰或降數百年。蒙古,與金朝糾葛不清。滿清,直接就是明軍編外人員叛亂(明初女真首領的女兒是朱棣的后妃,亦失哈也有陪嫁入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