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天府

順天府

順天府,明、清設於京師(今北京)之府屬建制。掌京畿之刑名錢穀,並司迎春、進春、祭先農之神,奉天子耕獵、監臨鄉試、供應考試用具等事。明永樂元年(1403年)置。十年升秩,如應天府。設府尹一人、府丞一人、治中一人、通判六人、推官一人、儒學教授一人、訓導一人以及統歷、照磨、檢校等官。所轄有宛平大興兩縣。清順治元年(1644年)沿置,設官大體如明制。雍正元年(1723年)增設兼管府事大臣一人。自明代起,下轄宛平、大興兩縣。康熙十五年(1676年)劃入昌平等十九州縣。乾隆八年(1743年)定為二十四州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順天府
  • 外文名稱:Shuntian
  • 別名:京師,北平府
  • 行政區類別:首都,京城
  • 所屬地區:北京直隸
  • 郵政區碼:100009
  • 方言:北京話
  • 氣候條件:暖溫帶半濕潤半乾旱季風氣候
  • 行政級別:首都最高行政機關
  • 下轄縣:宛平縣、大興縣
行政級別,大堂介紹,結構,歷史,現狀,

行政級別

順天府由於是首都的最高地方行政機關,所以府尹的職位特別顯赫,品級正三品,高出一般的知府二至三級,由尚書、侍郎級大臣兼管。正三品衙門用銅印,惟順天府用銀印,位同封疆大吏總督巡撫。順天府所領二十四縣雖然在直隸總督轄區內,但府尹和總督不存在隸屬關係。但北京城垣之外的地區由直隸總督衙門和順天府衙門“雙重領導”,大的舉措要會衙辦理。北京城垣之內,直隸總督無權過問。

大堂介紹

結構

順天府大堂位於鼓樓東大街東公街內,歷經數百年的順天府大堂如今仍然保留著,據悉,有關部門正在組織進行修繕
北京洪武元年八月,改為北平府,十月隸屬於山東行省。洪武二年,改屬北平。次年,建立燕王府。永樂元年正月,升為北京,改為順天府。
據史料記載,順天府大堂在鼓樓東大街路北,元代所建。七百多年前,元建都北京,建設了世界聞名的大都城,管理大都城的署衙稱大都路。開始大都路署衙無處辦公,只在一座大廟裡湊合著,後來買了一個周姓人家的十九畝地,建起了這座署衙。該署衙明代經過重修,重修後有正堂、後堂各五間,中堂三間。前面大門三重,每重三間,加上東西配房等共五十八間。正統十四年興工,景泰三年落成,共用了三年多的時間。

歷史

遼朝、金朝在北京建都以來,遼稱幽都府,後改稱析津府,金稱大興府,元朝稱大都路,後改稱北平府,明代改稱順天府,清代沿用順天府這個名稱。辛亥革命後,1914年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設京兆尹,直到1928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撤銷京兆。從元至民國初年,這裡一直是管理京城地方的首府,出入這裡辦公的、辦事的“公家人”很多,以致這條街後來都改稱東公街
順天府衙順天府衙
自古以來,對京師重地就非常重視,尤其清代雍正皇帝,親自為順天府題寫匾額為:“肅清畿甸”,畿甸一般是指京城管轄的地區。雍正還為順天府御書訓辭:“畿甸首善之區,必政肅風清,乃可使四方觀化。非剛正廉明者,曷可勝任”。在府尹的配備上,也很不同,要委派有威望的重臣或親王兼任。另據《春明夢余錄》載:“舊制,三品衙門用銅印,順天府則用銀印,誠重之也”。
按舊制規定,順天府設府尹一人,府丞一人,治中一人,通判、經歷、照磨各一人,下面管轄大興宛平二縣。康熙十五年,將昌平良鄉等十九個州縣劃歸順天府管轄。

現狀

上世紀五十年代後,北京開展了大規模的建設,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後,現代化大樓鱗次櫛比順天府大堂已很少有人提到。所幸的是,這順天府大堂一直被保留著,後來,這個地方由東城教育學院占用,名為“府學胡同國小”。當時,這個署衙大堂,當做一個小禮堂,供開會使用。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常到這裡開會,後來聽說這個禮堂就是順天府大堂,並見其東山牆上鑲嵌著一方石刻,上書:“原順天府大堂”幾個大字,遂得到了確認。經仔細觀摩,房頂、磚、木等主要結構還是原物,只是門窗改成現代玻璃鋼窗,大堂面積約200多平方米,東西寬約20多米,南北進深10米左右,如果按照當時公堂的設施擺放,應是很寬敞明亮的。我在這裡開會時思緒曾“開小差”,遙想當年,這裡曾是決定著多少人命運的至關重要的所在地。昏官坐於大堂之上,在衙役們唬威聲中,多少錯案在這裡鑄成;清官坐於這公堂之上,秉公審理,多少冤案在這裡得到昭雪……這一古蹟的保存,將使北京地方治理的脈絡清晰地傳承下去,可算是一份無價的物質文化遺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