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元年(1368年),廢大都路,改置北平府,管轄大興。領7縣4州,其中在今北京市境者有:大興縣、宛平縣(2縣倚郭)、良鄉縣、昌平縣、順義縣、密雲縣、懷柔縣,通州及所領之漷縣、薊州所領之平谷縣、涿州所領之房山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平府
- 設定時間:明洪武元年(1368年
- 管轄:大興
- 現今所在:大興縣、宛平縣、良鄉縣等
明洪武元年(1368年),廢大都路,改置北平府,管轄大興。領7縣4州,其中在今北京市境者有:大興縣、宛平縣(2縣倚郭)、良鄉縣、昌平縣、順義縣、密雲縣、懷柔縣,通州及所領之漷縣、薊州所領之平谷縣、涿州所領之房山縣。
北平,是北京的舊稱之一。“北平”一詞,最早源於戰國時燕國置右北平郡。西晉時,右北平郡改稱北平郡,是北平作為一個地名第一次出現在行政區劃中。1368年(明洪武...
明洪武元年(1368年),廢大都路,改置北平府,管轄大興。領7縣4州,其中在今北京市境者有:大興縣、宛平縣(2縣倚郭)、良鄉縣、昌平縣、順義縣、密雲縣、懷柔縣,...
北平府京菜館是一家中餐館,地址位於北京豐臺區西三環南路16號。...... 北平府京菜館是一家中餐館,地址位於北京豐臺區西三環南路16號。餐館名稱 北平府京菜館 ...
北平行都指揮使司是明朝在東北地區西部設立的軍政機構,範圍為今河北省北部、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地區、遼寧、吉林、黑龍江西北部。大寧都司寧王以“就藩大寧。大寧在...
明洪武二年(1369年)置北平行中書省。九年(1376年),廢北平行中節省。改置北平承宣布政使司,管轄北平府,轄8府、37州、136縣。...
北平,簡稱平,是北京市曾用名。“北平”一詞,最早源於戰國時燕國置右北平郡。西晉時,右北平郡改稱北平郡,是北平作為一個地名第一次出現在行政區劃中。1368年(明...
明洪武二年(1369)三月,分山東、河南行省之北平、保定、河間、真定、順德、廣平、大名、灤平八府置北平行中書省,治北平府(北京市)。九年六月(1376.6)改行中書...
於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改稱為北平府,同年十月應軍事需要劃歸山東行省。洪武九年(1376年),改為北平承宣布政使司駐地。燕王朱棣經靖難之變後奪得皇位後,於永樂...
十哥:杜義,字文忠,玉頂紅;北平府中軍官,隋唐好漢,在賈家樓結義,人稱“金眼雕”。十一哥:史大奈, 北平府人,綽號“大肚子天王”。...
翌年三月,設北平行省,北平府隸北平行省。石景山地區屬北平行省北平府宛平縣地。永樂元年(1403年)正月,改北平為“北京”。二月,改北平府為“順天府”,地屬順天府...
永樂元年(1403年)正月,以北平為北京,改北平府曰順天府。此後通州及所領四縣均屬順天府。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省漷縣入通州,時通州領三河、武清、寶坻三縣。...
靖難之役以後,永樂元年(1403年),禮部尚書李至剛等奏稱,燕京北平是皇帝“龍興之地”,應當效仿明太祖對鳳陽的做法,立為陪都。明成祖於是大力擢升燕京北平府的地位,...
洪武元年(1368年)大都路、保定路、河間路、真定路、順德路、廣平路、大名路分別改置北平府、保定府、河間府、真定府、順德府、廣平府、大名府;同年北平府、永...
他認為”南京“二字始於明朝永樂年間,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當時南京稱京師、北平稱北平府,後來明成祖繼位,將北平改稱北平府。永樂十九年大舉北遷,北平改稱京師...
至元十三年(1276年),分屬大都路大興府之大興縣、宛平縣和通州潞縣以及州(陰縣昇州)等。明洪武元年(1368年),分屬山東行省北平府之大興縣、宛平縣和通州潞縣...
羅成是北平王羅藝的兒子,初登場時十四歲。[1]秦瓊被發配北平府,沒到之前遇到了杜文忠、張公瑾等人物,杜文忠是羅藝的義子,與羅成關係密切,二人一起找了羅成...
當元滅金之後,便在這片土地上,設定了大都路總管府。到了明代洪武年初,改成北平府。而在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明成祖朱棣將北平升格為北京,並將北平府改稱...
明代,承德大部分地域屬於京師北平府地,只有南部部分地域屬於京師順天府和永平府。洪武十九年(1387),明王朝在北平府(今建平)設立大寧部指揮司,管轄今承德地域。地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