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紀年,大事,本年年表,歷史大事,史料記載,
紀年
東晉鹹和四年;
大事
溫嶠逝世,中國東晉大臣(288年出生)
本年年表
事件 公元329年滅前趙,迫前涼稱藩,統一了北方。疆域東至海,西至抱罕,北至陰山、漁陽(今北京市北),南以襄陽、合肥與東晉為界。石勒以羯族為國人。立太學,培養羯族士人,提高羯族文化素質。實行九品官人制,招納人士。“遣使循行州郡,核定戶籍,勸課農桑”,“均百姓田租之半。”恢復和發展了生產。石虎繼位後,徙都鄴,公元350年為冉魏所滅。冉閔建立魏國,都鄴,史稱冉魏。公元352年為前燕所滅。此後,中原為前燕和前秦所統治,涼州則一直為前涼割據。
公元329年,劉氏政權徹底覆滅。石勒父子對關中、隴南沒有多大興趣,把俘獲的人、財、物全部帶回山西。長安經歷了這又一次的折騰,陷入了一段荒涼和沉寂,直到四十年後,一個由氐族建立的政權(前秦)才使它再一次成為重要的政治中心。
公元329年,狄奧多西一世統治了整個羅馬帝國。他是最後一位統治統一的羅馬帝國的君主,他確定基督教為國教。公元391年,狄奧多西一世下令關閉了所有非基督教的神殿,從此就再也沒有建造過刻有埃及象形文字的紀念碑或者神殿。隨著最後一位能夠讀懂埃及聖書字的僧侶的去世,聖書字從人們的視野里消失了。
逝世 鹹和四年(329年)——溫嶠,東晉大臣(288年出生)。 溫嶠字太真,是溫羨的弟弟溫憺之子,(288~329年), 太原祁縣 人(今山西祁縣),東晉政治家。初為司隸都官從事,後舉秀才。司徒辟東閣祭酒,補上黨潞令。劉琨請為平北參軍,隨府遷大將軍從事中郎上黨太守,加建威將軍督護前錄軍事,又隨府遷司空右司馬,進左長史。西晉末年,匈奴、羯人橫行中原,溫嶠與劉琨死守并州一隅,與之相持。晉元帝即位,除散騎侍郎,歷王導驃騎長史,遷太子中庶子。明帝即位,拜侍中,轉中書令。王敦請為左司馬,入補丹陽尹,加中壘將軍持節都督安東北部諸軍事。敦平,封建寧縣公,進號前將軍。晉成帝即位,代應詹為江州刺史,持節都督平南將軍,鎮武昌。蘇峻平,拜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散騎常侍,封始安郡公。卒贈侍中大將軍,謚曰忠武。有集十卷。
歷史大事
蘇峻之亂平
東晉議遷都,不果
蘇峻、祖約亂平後,建康被毀嚴重。鹹和四年(329)二月,溫嶠欲遷都豫章(今江西南昌),三吳之豪奏遷於會稽(今浙江紹興),雙方爭論激烈。司徒王導以為“建康王者之宅”,“今特宜鎮之以靜,群情自安”,於是遷都之議平息,建康仍為東晉都城。
晉獎賞功臣
鹹和四年(329)三月,蘇峻、祖約亂平後,大賞群臣。陶侃因功大為侍中、太尉、封長沙郡公;郗鑒為侍中、司空、南昌縣公;溫嶠為驃騎將軍、開府議同三司,加散騎常侍、始安郡分;陸曄進爵江陵公;其餘賜爵侯、伯、子、男者甚多。卞壺、桓彝、劉超、鍾雅等死難者均加贈恤。陶侃移鎮巴陵(今湖北嶽陽),溫嶠還鎮武昌(今湖北鄂城)。庾亮復與成帝相見,泥首謝罪,求外鎮自效,於是出任豫州刺史,領宣城內史,鎮守蕪湖。與此同時,參與蘇峻叛亂的路永、匡術、賈寧等人中途叛峻歸朝,赦其罪不治,湘州刺史卞敦在蘇峻叛亂中首鼠兩端,受到朝廷冷落,憂愧而卒。
前趙滅亡
前趙光初十一年(328)劉曜敗死,十二年正月太子劉熙與劉胤謀西保秦州,投奔上邽(今甘肅天水),其征鎮紛繪棄逃,關中大亂,長安部將蔣英、辛恕率眾數十萬降於後趙。同年八月,前趙南陽王劉胤又率眾數萬進攻長安,各地戎夏之眾亦起兵回響,長安城內石生堅守不下。九月,石虎大敗前趙兵,乘勝攻陷上邽,擒殺劉熙、劉胤及王公卿校以下三千餘人,徒前趙台省文武、關東流民、秦雍大族九千餘人至襄國;阬殺屠各五千餘人於洛陽。前趙至是亡,共歷二十六年。
氐羌歸降後趙
前趙光初十二年(329)九月,前趙既滅,秦隴之地盡歸於後趙。與此同時,氐王蒲洪、羌酋姚弋仲等亦向石虎請降。石虎表奏蒲洪監六夷軍事,姚弋仲為六夷左都督。又將氐、羌民眾十五萬人遷至司(今河北邢台)、冀(今河北冀地)二州定居。
葉延定國名為“吐谷渾”
河南王吐延雄勇而多猜忌。東晉鹹和四年(329),被羌酋姜聰以劍刺殺;吐延不抽劍,召其將紇扢埿,令其輔佐已子葉延,保據白蘭(今青海巴顏喀拉山一帶)。語畢抽劍而死。葉延既立,以《左傳》載有“公孫之子得以王父字為氏”,(意思是孫子可以用祖父之字為姓)於是因其祖名“吐谷渾”而定其國名為“吐谷渾”。
史料記載
二月,丙戌,諸軍攻石頭。建成長史滕含擊蘇逸,大破之。蘇碩帥驍勇數百,渡準而戰,溫嶠擊斬之。韓晃等懼,以其眾就張健於曲阿,門隘不得出,更相蹈藉,死者萬數。西軍獲蘇逸,斬之。滕含部將曹據抱帝奔溫嶠船,群臣見帝,頓首號泣請罪。殺西陽王羕,並其二子播、充、孫崧及彭城王雄。陶侃與任讓有舊,為請其死。帝曰:“是殺吾侍中、右衛者,不可赦也。”乃殺之。司徒導入石頭,令取故節,陶侃笑曰:“蘇武節似不如是。”導有慚色。丁亥,大赦。
是時宮闕灰燼,以建平園為宮。溫嶠欲遷都豫章,三吳之豪請都會稽,二論紛紜未決。司徒導曰:“孫仲謀、劉玄德俱言:‘建康,王者之宅。’古之帝王,不必以豐儉移都。苟務本節用,何憂凋弊!若農事不修,則樂土為墟矣。且北寇遊魂,伺我之隙,一旦示弱,竄於蠻越,求之望實,懼非良計。今特宜鎮之以靜,群情自安。”由是不復徙都。以褚翜為丹楊尹。時兵火之後,民物凋殘,翜收集散亡,京邑遂安。
壬寅,以湘州並荊州。
三月,壬子,論平蘇峻功,以陶侃為侍中、太尉,封長沙郡公,加都督交、廣、寧州諸軍事;郗鑒為侍中、司空、南昌縣公;溫嶠為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散騎常侍、始安郡公;陸曄進爵江陵公;自餘賜爵侯、伯、子、男者甚眾。卞壼及二子??、盱、醒彝、劉超、鍾雅、羊曼、陶瞻,皆加贈謚。路永、匡術、賈寧,皆蘇峻之黨也;峻未敗,永等去峻歸朝廷,王導欲賞以官爵。溫嶠曰:“永等皆峻之腹心,首為亂階,罪莫大焉。晚雖改悟,未足以贖前罪;得全首領,為幸多矣,豈可復褒寵之哉!”導乃止。
帝之出石頭也,庾亮見帝,稽顙哽咽,詔亮與大臣俱升御座。明日,亮復泥首謝罪,乞骸骨,欲闔門投竄山海。帝遣尚書、侍中手詔慰喻曰:“此社稷之難,非舅之責也。”亮上疏自陳:“祖約、蘇峻縱肆凶逆,罪由臣發,寸斬屠戮,不足以謝七廟之靈,塞四海之責。朝廷復何理齒臣於人次,臣亦何顏自次於人理!願陛下雖垂寬宥,全其首領;猶宜棄之,任其自存自沒,則天下粗知勸戒之綱矣。”優詔不許。亮又欲遁逃山海,自暨陽東出;詔有司錄奪舟船。亮乃求外鎮自效,出為都督豫州、揚州之江西、宣城諸軍事、豫州刺史,領宣城內史,鎮蕪湖。
陶侃、溫嶠之討蘇峻也,移檄征、鎮,使各引兵入援。湘州刺史益陽侯卞敦擁兵不赴,又不給軍糧,遣督護將數百人隨大軍而已,朝野莫不怪嘆。及峻平,陶侃奏敦阻軍,顧望不赴國難,請檻車收付廷尉。王導以喪亂之後,宜加寬宥,轉敦安南將軍、廣州刺史;病不赴,征為光祿大夫、領少府。敦憂愧而卒,追贈本官,加散騎常侍,謚曰敬。
徙高密王紘為彭城王。紘,雄之弟也。
夏,四月,乙未,始安忠武公溫嶠卒,葬於豫章。朝廷欲為之造大墓於元、明二帝陵之北,太尉侃上表曰:“嶠忠誠著於聖世,勛義感於人神。使亡而有知,豈樂今日勞費之事!願陛下慈恩,停其移葬。”詔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