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侃(東晉名將)

陶侃(東晉名將)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陶侃(259年-334年7月30日),字士行(一作士衡)。本為鄱陽郡梟陽縣(今江西都昌)人,後徙居廬江郡尋陽縣(今江西九江西)。東晉時期名將。

陶侃出身貧寒,初任縣吏,後逐漸出任郡守永嘉五年(311年),任武昌太守。建興元年(313年),任荊州刺史。官至侍中、太尉、荊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諸軍事,封長沙郡公。鹹和九年(334年),陶侃去世,年七十六。獲贈大司馬諡號“桓”。有文集二卷,今已佚。《全晉文》錄有其文。其曾孫為著名田園詩人陶淵明

陶侃平定陳敏、杜弢張昌起義,又作為聯軍主帥平定了蘇峻之亂,為穩定東晉政權,立下赫赫戰功;他治下的荊州,史稱“路不拾遺”。他精勤於吏職,不喜飲酒、賭博,為人所稱道。在後將軍郭默擅自殺害劉胤後,即率兵征討,不費一兵一卒就擒獲郭默父子,因而名震敵國。

唐德宗時,陶侃成為武成王廟六十四將之一。宋徽宗時,位列武廟七十二將。

基本介紹

  • 本名:陶侃
  • 別稱:陶士行、陶士衡、陶公、陶荊州、陶威公、陶牧
  • 字號:字士行(一作士衡)
  • 所處時代晉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廬江尋陽
  • 出生時間:259年
  • 去世時間:334年7月30日
  • 主要作品:《相風賦》《上表遜位》等
  • 主要成就:平杜弢、張昌起義,定陳敏、蘇峻之亂;治下荊州太平安定
  • 祖籍鄱陽郡梟陽縣
  • 官職侍中太尉、荊江二州刺史
  • 爵位:長沙郡公
  • 追贈大司馬
  • 諡號:桓
  • 地位: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 典故陶侃惜谷陶侃運甓
人物生平,仕途艱難,嶄露頭角,廣州生涯,忠順勤勞,平息叛亂,位極人臣,安逝樊溪,人物評價,兩晉南北朝,唐宋,明清,近現代,個人作品,軼事典故,陶侃運甓,珍惜光陰,綜理微密,陶母責子,孝子約酒,夢生八翼,雙鶴沖天,後世地位,親屬成員,父母,配偶,兄弟,子輩,孫子,曾孫,玄孫,藝術形象,影視形象,戲劇形象,後世遺蹟,故居,射蟒台,

人物生平

仕途艱難

陶侃原籍都昌,後遷居廬江尋陽縣。陶侃先世並無顯赫的記載,他年輕時又當過尋陽的魚梁吏,說明他出身寒門。其父陶丹,在三國孫吳時曾任揚武將軍,地位不高。陶侃年幼而孤貧,最初任縣中小吏。
陶侃幼年勤奮學習陶侃幼年勤奮學習
一次,鄱陽郡孝廉范逵途經陶侃家。時值冰雪積日,倉促間陶侃無以待客。他母親於是剪下自己的長髮賣給別人做假髮,換得酒菜,客人暢飲極歡,連僕從也受到未曾想到的招待。范逵告別時,陶侃相送百餘里。范逵問:“卿想到郡中去任職嗎?”陶侃回答:“想去,可苦於無人引薦。”范逵拜見廬江太守張夔,極力讚美陶侃。張夔召陶侃為督郵,領樅陽縣令。在任上以有才能而著名,又遷任主簿。值州部的從事到郡中,想找點岔子處罰他,陶侃關上門嚴格約束部下,對從事說:“若我們有錯誤,自當按憲令處治,不應這樣相逼,若不按禮法辦事,我也能對待。”從事只好離去。張夔之妻生病,需要到幾百里之外去接醫生,當時大雪天寒,主簿等僚屬們都感到為難,獨陶侃說:“侍君侍父是為臣為子之義,郡守夫人,就同我們的母親一樣,哪有父母有病而子女不盡心的。”於是主動要求前往。大家都佩服他的禮義。長沙太守萬嗣來到廬江,見到陶侃,誠心敬悅,對他說:“你最終一定會有名的。”讓自己的兒子與陶侃結為好友才離去。
張夔後來舉薦陶侃為孝廉,陶侃到洛陽後,幾次拜謁名揚天下的重臣張華。張華開始認為他是來自偏遠之地的人,不大理睬他。但陶侃每次去,都神色安然。張華後來與他交談,大為驚異。陶侃得以除任郎中。伏波將軍孫秀是滅亡的孫吳宗室,名望不高,北方士族都恥於任他的掾屬,孫秀因為陶侃出身寒族,於是召他為舍人。當時豫章國郎中令楊晫,是陶侃的同鄉,被鄉中輿論一致稱揚。陶侃拜見他,他評價說:“《易經》上說:‘堅固貞正,足以幹事。’陶士行就是這樣的人。”楊晫和陶侃一同乘車去拜見江南名士中書郎顧榮,顧榮也很看重他。吏部郎溫雅對楊晫說:“你怎么和小人同乘一輛車呢?”楊晫說:“他可不是普通的人。”當時的清談領袖樂廣要會見南方的名士,武庫令黃慶推薦了陶侃。遭到了一些人的非議,黃慶說:“這人終會前途遠大,有什麼可疑的。”黃慶後來任吏部令史,就推舉陶侃為武岡縣令。陶侃到任後,與太守呂岳不和,於是棄官回家。後來又當過郡里的小中正

嶄露頭角

八王之亂引起江南動盪不安的局勢,為陶侃施展才幹提供了機遇。西晉末年,秦、雍一帶的人民因天災和戰亂,大量流徙到梁、益地區就食。
太安二年(303年),義陽蠻張昌聚眾在江夏起義,不願遠征的丁壯及江夏一帶流民紛紛投奔張昌。張昌攻下江夏郡,旬月之間,眾至三萬。張昌勢力的發展,引起朝廷的不安。朝廷即任命劉弘南蠻校尉、荊州刺史率軍前去鎮壓。劉弘上任,即辟陶侃為南蠻校尉長史,領大都護,命他為先鋒開赴襄陽,討伐張昌。此時,張昌用全部兵力包圍宛城,打敗前將軍趙驤的軍隊,殺死羊伊,劉弘只好撤退至梁縣。張昌圍攻襄陽,但失敗。張昌轉攻襄陽不下,即沿漢水進入長江。一時間,荊、江、揚等州大部分地區為張昌所控制。劉弘派陶侃等人在竟陵進攻張昌。陶侃等人屢次與張昌交戰,大敗張昌,前後斬殺數萬人,張昌逃竄到下山,他的部眾全部投降,荊州平定。
陶侃畫像陶侃畫像
事後,劉弘感嘆的對陶侃說:“我過去擔任羊公(羊祜)的參軍,羊公說我日後一定能到他的地位,今天看到你,一定能夠繼承老夫我。”後因軍功被封為東鄉侯,食邑一千戶。
永興二年(305年),揚州刺史陳敏見北方大亂,朝廷無力控制江東,於是起兵占據揚州,又遣其弟陳恢沿江西上進攻武昌,意圖割據江南。 劉弘命陶侃為江夏太守、鷹揚將軍,率軍抵禦陳恢。陶侃齊備儀仗,將母親接到官舍,鄉里都大覺榮耀。隨郡內史扈懷在劉弘面前挑撥說:“陶侃與陳敏有同鄉之誼,他如今在大郡任太守,統領強兵,倘若有異心,荊州就失去東大門了。”劉弘回答說:“陶侃忠直能幹,我了解他很久了,他一定不會這樣的。”陶侃聽說後,派兒子陶洪和侄子陶臻到劉弘那裡為質,來加強劉弘對他的信任,劉弘任他們為參軍,給予賞賜,將他們送回江夏。說:“賢叔要征戰出行,而祖母年事已高,你們應該回去。村野匹夫互相交往,尚且不負心,何況大丈夫呢!”再加陶侃為督護,讓他和諸軍併力抗擊陳恢。陶侃以運輸船作戰艦使用,有人說不能這樣作,陶侃說:“用官船來打官賊,有什麼不行的?”陶侃與陳恢交戰,多次擊敗陳恢。又和皮初、張光、苗光在長岐共同擊敗陳敏的部將錢端。陶侃治軍嚴肅整齊,凡有繳獲,全部分賞士卒,自己身無私財。
光熙元年(306年),陶侃的伯樂劉弘病故。不久,陶侃因母親湛氏病故而離職服喪。服喪期滿後,陶侃擔任任東海王司馬越的參軍。江州刺史華軼上表推薦陶侃任揚武將軍,駐軍夏口,又任命其侄陶臻為江州參軍。華軼與琅邪王司馬睿素來不和,陶臻擔心將來有災難,藉口有病回到陶侃身邊,告訴陶侃說:“華彥夏(華軼)有憂天下之大志,但沒有多大才能,並且和琅邪王有矛盾,災禍就快來臨了。”陶侃大怒,把陶臻送歸華軼處,陶臻則趁機東投司馬睿,司馬睿見到陶臻很高興,任命他為參軍,並加陶侃為奮威將軍,賜赤幢曲蓋軺車鼓吹,陶侃於是和華軼斷絕了來往。
永嘉五年(311年),司馬睿命王敦統領甘卓周訪等沿江擊敗華軼。華軼兵敗被殺後,陶侃升任龍驤將軍、武昌太守。當時天下饑荒,山中蠻賊常攔截長江上船隻搶劫。陶侃令部下諸將假扮商船引誘山賊,山賊果然前來,活捉了數人,結果審問,得知他們原來他們是西陽王司馬羕的部下。陶侃派兵逼司馬羕交出盜賊,自己帶兵在釣台列陣以為後繼。司馬羕只好把帳下二十人綁送出來,陶侃將他們斬殺,從此水陸交通安全暢通。返家的逃亡者絡繹不絕,陶侃竭盡財力資助他們安家定居,又在郡東設立與夷人交易的市場,大收其利。
司馬睿雖占據江州,但上游荊、湘兩州的大部分地區為杜弢率領的流民起義軍所占據。司馬睿派陶侃擊杜弢,命振威將軍周訪、廣武將軍趙誘受陶侃指揮。陶侃令二將為前鋒,侄兒陶輿為左翼,向杜弢發起進攻並將其擊敗。
建興元年(313年),荊州刺史周顗被杜弢圍困在潯水城。陶侃派部將朱伺前去救援,杜弢退守泠口。陶侃判斷杜弢必由陸路偷襲武昌,因此迅速率軍抄近路連續行軍三晝夜,在武昌周圍埋伏下來。杜弢果然來攻,陶侃令朱伺率伏兵迎頭痛擊,大破杜弢,繳獲大批輜重,殺傷眾多敵兵。杜弢敗軍退入長沙。陶侃派遣參軍王貢向王敦報捷,王敦說:“要不是有陶侯,就會失去荊州啊。伯仁(周顗)剛到任,就被賊兵擊敗,不知道他怎么能當刺史?”王貢說:“我們荊州正值多難之時,非陶龍驤(陶侃)治理不可。”王敦同意,即上表拜陶侃為使持節、寧遠將軍、南蠻校尉、荊州刺史,管領西陽、江夏、武昌等郡,鎮守在沌口,又移鎮沔江。派朱伺等人征討江夏亂賊,消滅了他們。賊寇王沖自封荊州刺史,占據江陵。王貢回到竟陵,假借陶侃的命令,以杜曾為前鋒大督護,進軍殺了王沖,收降他的部下。陶侃召杜曾前往,杜曾未到,王貢害怕假傳命令的事會獲罪,就和杜曾一起反叛。王貢在沌陽向陶侃的參軍鄭攀發起攻擊,將其擊敗,又在沔口打敗朱伺。陶侃準備移師退守,又被部將張奕迷惑,於是按兵不動。不久,王貢軍到達,陶侃被打得大敗。叛軍鉤住了陶侃的乘船,幸虧他跳上一隻小船,而朱伺奮力苦戰,陶侃才得以脫險。張奕投奔叛軍,陶侃也被免職。但王敦還是上表請陶侃以布衣身份領職。
陶侃再次率周訪等進兵入湘,讓都尉楊舉為先鋒,將杜弢擊敗,屯兵於城西。陶侃的部下致辭於王敦,為陶侃辯白,王敦於是上奏請恢復陶侃的官職。
杜弢部將王貢率三千精兵,出武陵江,誘騙五溪蠻夷相助,以水師截斷官軍道路,直逼武昌。陶侃派鄭攀及伏波將軍陶延連夜進軍巴陵,出奇兵大敗王貢,斬首千餘級,歸降者達萬人,王貢只好退回湘城。叛軍內部產生了矛盾,杜弢因懷疑張奕而殺了他,叛軍都不自安,降者日益增多。王貢又來挑戰,陶侃在遠處對他說:“杜弢是益州的小吏,盜用國庫錢財,父親死後竟不奔喪。你本是好人,為何要跟隨他胡為?天下難道有善終的叛賊嗎!”王貢開始將腳橫架在馬背上,一副傲然無禮的樣子,陶侃說罷,王貢肅然放下腳來端坐,神色言辭顯得很恭順。陶侃知道他可以改變,再次予以說服,並截髮起誓,王貢於是歸順陶侃。杜弢敗走,陶侃率軍攻克長沙,俘獲了杜弢部將的毛寶、高寶、梁堪後回師,杜弢起義被平定。
陶侃大戰王貢,取自《兩晉演義》陶侃大戰王貢,取自《兩晉演義》

廣州生涯

王敦非常忌妒陶侃的功勞,陶侃要返回江陵,準備向王敦告辭,皇甫方回和朱伺等人勸諫,認為不能前往。陶侃不聽,王敦果然把他留住,降為廣州刺史、平越中郎將,讓自己的堂弟王廙任荊州刺史。陶侃在荊州的僚屬請求王敦留下陶侃,王敦怒而不許。陶侃部將鄭攀、蘇溫、馬鯭等人不願南下,就到西邊迎接杜曾以抵抗王廙。王敦認為鄭攀這樣做是奉陶侃的旨意,於是穿上鎧甲手持兵器,想要殺掉陶侃,但往復幾次還是拿不定主意。陶侃嚴肅地說:“使君雄毅果斷,能裁決天下事,今天怎么這樣猶豫不決。”便起身入廁。王敦的諮議參軍梅陶、長史陳頒對王敦說:“周訪和陶侃為姻親,如同一左一右兩支手,哪有砍他左手而右手不來幫忙的。”王敦這才作罷,設宴為陶侃餞行。陶侃連夜出發,王敦又留陶瞻為參軍。陶侃到達豫章後,見到周訪,流著淚說:“如果不是有你作外援,我性命難保。”陶侃繼續前進到達始興。
陶侃將入廣州,逢杜弢餘部杜弘與溫劭等占據交州。聞陶侃將至,杜弘企圖利用詐降偷襲。陶侃識破他的計謀,布兵設陣,一舉將杜弘擊潰。“諸將都請求乘勝進攻溫劭,陶侃笑著說:“如今我已是威名顯赫,何必再動刀兵,只需要一紙布告就可以解決。”於是下書告諭,溫邵因害怕逃走,追兵在始興將他抓獲。陶侃因功被封為柴桑侯,食邑增至四千戶。
太興元年(318年),陶侃進號平南將軍。不久,又加都督交州軍事。

忠順勤勞

永昌元年(322年),王敦之亂爆發。三月,朝廷下詔陶侃以本職領江州刺史,又轉任都督、湘州刺史。王敦攻入建康,把持朝政後,恢復了陶侃的本職,又加散騎常侍。當時交州刺史王諒為叛賊梁碩殺害,陶侃派部將高寶進擊,將梁碩擊敗。朝廷於是下詔命陶侃領交州刺史。根據陶侃前後的功勞,封其次子陶夏為都亭侯,進號征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太寧三年(325年),王敦之亂平定後,晉明帝司馬紹為避免重蹈覆轍,在一方面重用庾亮郗鑒等制約王導的權力,同時拔擢江東士族,在僑、吳士族間搞平衡;另一方面改授荊、湘等四州職務,使方鎮互相牽制。於是在同年五月任命陶侃為都督荊、湘、雍、梁四州軍事、征西大將軍、荊州刺史、領護南蠻校尉,其他職務如故。荊楚民眾聽到這個訊息後都互相慶賀。
陶侃像陶侃像
陶侃治荊州,很重視社會秩序的穩定和發展農業生產。王敦平後,荊州大飢,百姓多餓死。陶侃在秋熟收穫之時常買米,等到饑荒時又減價賣出救濟。使得官民歡悅,都依靠他救濟得以生存。羊祜劉弘在荊州勸課農耕使生產發展,頗得民心,這對陶侃影響不小。此外,基於自己鞏固地盤和發展勢力的需要,這也是必須採取的措施。因此他“務勤稼穡,雖戎陣武士,皆勸勵之。有奉饋者,皆問其所由,若力役所致,歡喜慰賜;若他所得,則呵辱還之。是以軍民勤於農稼,家給人足。”在他治理下,“自南陵迄於白帝數千里中,路不拾遺”。此說雖有誇大成份。但當時荊州社會較安定,生產有所發展,確是事實。

平息叛亂

主詞條:蘇峻之亂
太寧三年(325年),明帝病死,五歲的成帝即位。庾亮以外戚身份輔政。庾亮對據上游、握強兵的陶侃頗為顧忌,一方面加強建康石頭城的防衛,另一方面派溫嶠出任江州刺史。
蘇峻之亂形勢圖蘇峻之亂形勢圖
鹹和元年(326年),平南將軍應詹去世,死前曾與陶侃書,望陶侃能“竭節本朝,報恩幼主”。
鹹和三年(328年),蘇峻之亂爆發,建康被叛軍所占領,陶侃的兒子陶瞻也被叛軍殺害。此時,平南將軍溫嶠邀請陶侃出兵一同勤王。當初,明帝駕崩時,陶侃並不是輔政大臣之一,他對此深為遺憾,於是答覆溫嶠說:“我是在外守邊的將領,不敢超越自己的職分。”溫嶠堅決要求他出兵,並推舉他為盟主。陶侃這才派督護龔登率兵來與溫嶠合合,隨後又將龔登追回。溫嶠在書信中以蘇峻殺害陶瞻的事來激怒他,陶侃的妻子龔氏也力勸他出兵,陶侃於是戎服登舟而行,晝夜兼程,連陶瞻的喪禮也未參加。五月,與溫嶠、庾亮等人齊會在石頭城下。諸軍就要展開決戰,陶侃認為賊兵強盛,不可硬攻,當等待時機以智而破之。幾次出戰都未能取勝,諸將請求在查浦修築營壘,而監軍李根則建議在白石修營壘,陶侃不同意,他說:“如果築壘不成,就追究你。”李根說:“查浦地勢低下,又處在水南,只有白石地形險要堅固,可容納數千人,不利於敵人進攻,是滅敵的好辦法。”陶侃笑著說:“你真是一員良將。”於是採用李根的建議,連夜修造,天亮時就造成。叛軍看到新建成的營壘,大為驚恐。叛軍進攻大業營壘,陶侃準備救援,長史殷羨說:“陸戰我們不如蘇峻,如果派人去救大業,那大事難成。現在應該急攻石頭城,蘇峻必定會救援,這樣大業就解圍了。”陶侃聽從了殷羨的建議,蘇峻果然丟下大業來支援石頭城。諸路義軍和蘇峻交戰,陶侃的督護竟陵太守李陽的部將彭世在陣上斬殺蘇峻,叛軍大亂。蘇峻之弟蘇逸收聚殘兵,陶侃與諸軍在石頭城擊斬蘇逸。
在平定蘇峻之亂的過程中,陶侃是勤王軍的盟主。當時庾亮率軍攻蘇峻,反為其所敗,於是把符節交給陶侃謝罪。陶侃卻說:“古人曾有三敗,君侯您才敗兩次。現在是緊急關頭,不該計較這些。”陶侃對庾亮如此寬容,諸將都奮力作戰。其次,陶侃能聽從建議和意見,如招徐州刺史郗鑒自廣陵渡江,扼守京口,對於東西夾擊蘇峻起了重要作用。諸軍與蘇峻軍戰,數戰皆敗。溫嶠軍缺糧,想陶侃借糧,陶侃惱怒之下反而想撤回荊州。經部將毛寶勸解,陶侃才分五萬石米給溫嶠,並打消撤軍念頭。蘇峻之亂終於在眾人合作下得以平定。東晉政局危而復安。自此後,江南保持了七十餘年的安定局面,沒有出現大的動亂。社會的安定對江南經濟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應該說,陶侃對於促進這一局面的出現還是起了不小的作用。

位極人臣

鹹和四年(329年),蘇峻之亂平定,陶侃回師江陵。三月初十,陶侃因功升任侍中、太尉,加授都督交州、廣州、寧州等七州軍事,加羽葆鼓吹,封爵長沙郡公,食邑三千戶,又賜絹八千匹。陶侃因為江陵位置偏遠,於是移鎮巴陵。當時割據遼東的慕容廆與陶侃通信,不僅稱讚王導和庾亮,而且稱陶侃是“海內之望中唯足為楚漢輕重者”,可見陶侃此時的地位威望。
鹹和四年十二月(330年),後將軍郭默擅自殺害江州刺史劉胤,執政的丞相王導認為郭默驍勇難制,便任命他為江州刺史。陶侃聞知此事,一甩袖子站起來說:“這其中必定有詐。”隨即要率兵征討郭默。郭默派使者送陶侃妓妾和絹,並寫密詔呈送給陶侃。陶侃的僚佐大多勸諫說:“郭默不受詔令,怎敢做這種事。如果要進軍,應該等待詔書。”陶侃神色嚴厲的說:“天子年幼,詔令並非出於己意。劉胤被朝廷重用,雖然所任非才,但為何胡亂遭到極刑。郭默恃仗驍勇,行事貪婪橫暴,因國家大難剛剛平定,朝廷法令綱紀寬鬆簡略,想乘機肆行無忌罷了!”便派使者上表陳述郭默的罪狀,並寫信給王導說:“郭默殺死刺史就任用他為刺史,如果他害宰相是不是就要任他為宰相呢?”王導這才收起先前被示眾的劉胤首級,給陶侃回信說:“郭默占據長江上游的有利地勢,再加上有艦船為其所用,所以包涵忍耐,讓他占據那地方,朝廷因此得以秘密戒備。等足下大軍到達,風馳赴敵,這難道不是暫且順從,等待時機再定大事的策略嗎!”陶侃笑著說:“這的確是對此賊屈從的策略。”隨即起兵抵江州,郭默想向南占據豫章,適逢陶侃的軍隊到達,郭默出戰不利,進城固守,用米堆成壘堡,顯示自己糧食有餘。陶侃修築土山與他對壘。同年三月,庾亮的軍隊到達湓口,各路軍隊會齊。五月,郭默的部將宋侯捆綁郭默父子出城投降。陶侃在軍門前將郭默斬首,首級傳至建康。郭默在中原時,多次與石勒交戰,石勒的部下都害怕他,聽說陶侃兵不血刃就擒拿郭默,更加敬畏陶侃。蘇峻的部將馮鐵殺了陶侃的兒子後投奔了石勒,石勒讓他任邊將。陶侃把事情真相告訴了石勒,石勒就殺了馮鐵。朝廷下詔陶侃領江州刺史,都督江州軍事,部下增設左右長史、司馬、從事中郎四人,掾屬十二人。陶侃領兵回到巴陵,再移鎮武昌。
實際上,王導和陶侃對郭默的不同態度,反映了他們之間對江州的爭奪。王導對郭默擅殺劉胤表示的容忍,在於要籠絡郭默對抗陶侃。陶侃指責王導並迅速出兵,是要將江州控制在手。陶侃奪得江州,也就控制了長江的上游和中游。
事後,陶侃任命張夔之子張隱為參軍,范逵之子范珧為湘東太守,以劉弘的曾孫劉安為掾屬,上表褒讚梅陶。凡是他微賤時受過別人的恩惠,哪怕是一餐飯他也必定報答。
江西名人雕塑園中的陶侃塑像江西名人雕塑園中的陶侃塑像
此後,陶侃曾欲舉兵廢黜王導,但因庾亮調解以及王導的親家郗鑒反對才作罷。
陶侃駐守在武昌時,不少人主張在江北邾城駐兵鎮守。陶侃每次都不回答,而眾人一直說此事,陶侃於是在率將佐過江圍獵時分析說:邾城隔在江北,內無所倚,外接敵寇。即便派兵駐守,也無益江南。長江才是禦寇的天險。眾將才恍然大悟。後荊州刺史庾亮派精兵萬人駐守邾城,至鹹康五年(339年),後趙派兵來攻,邾城孤立無援,終於兵敗城陷。
鹹和七年(332年),陶侃派毌丘奧經營巴東,又派其子陶斌和南中郎將桓宣西伐樊城,派侄兒陶臻、竟陵太守李陽等共同攻下新野,收復了襄陽。襄陽為荊州北門。它起著阻止後趙沿漢水南下的作用,又是東晉經略北方的一個重要陣地。朝廷拜陶侃為大將軍,賜予贊拜不名劍履上殿的殊榮,被陶侃上表堅決辭讓。陶侃到晚年時深感物極必反的道理,因此不參與朝政,多次想告老還鄉,但被佐吏們苦苦相留。
陶侃晚年位極人臣,能“懷止足之分,不與朝權”,對他個人來說,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這樣既可維持“家僮千餘,珍奇寶貨富於天府”的家業,又可保住子孫的前途。

安逝樊溪

鹹和九年(334年)六月,陶侃在病中上表遜位,派左長史殷羨將官印節傳等送還朝廷。他在離開荊州前,軍資、器仗、牛馬、舟船等,都有簿錄統計,封存倉庫,由陶侃親自上鎖。陶侃將後事託付給右司馬王愆期,加職都護,命他統領文武官吏。十二日,陶侃乘車離開武昌,到渡口乘船,準備返回長沙,回頭對王愆期說:“老夫現在蹣跚難行,正因你們阻攔。”次日(7月30日),陶侃於樊溪去世,享年七十六歲。根據他的遺囑,眾人把他葬在長沙南二十里的地方,他的舊部又在武昌城西為他刊石立碑、作畫像。成帝下詔追贈陶侃為大司馬,賜諡號“桓”,以太牢禮祭祀。
永初元年(420年),劉裕代晉稱帝,建立劉宋,當時前朝東晉的封爵中只有王導、謝安、溫嶠謝玄與陶侃的子孫爵位未被廢除。其爵位長沙郡公被降封為醴陵縣侯,食邑五百戶。

人物評價

兩晉南北朝

師圭:君左手中指有豎理,當為公。若徹於上,貴不可言。
萬嗣:君終當有大名。
楊晫 :①《》稱“貞固足以幹事”,陶士行是也。②此人非凡器也。
陶侃半身像陶侃半身像
黃慶:此子終當遠到。
陳訓:二君(陶侃、周訪)皆位至方岳,功名略同,但陶得上壽,周當下壽,優劣更由年耳。
張華:後來匡主寧民,君其人也。
劉弘:①吾昔為羊公(羊祜參軍,謂吾其後當居身處。今相觀察,必繼老夫矣。②長史陶侃、參軍蒯恆、牙門皮初,戮力致討,盪滅奸凶,侃恆各以始終軍事,初為都戰帥,忠勇冠軍,漢沔清肅,實初等之勛也。③侃之忠能,吾得之已久。
王敦:若無陶侯,便失荊州矣。
慕容廆:君侯植根江陽,發曜荊、衡,杖葉公之權,有包胥(申包胥)之志,而令白公伍員殆得極其暴,竊為丘明恥之。……今海內之望,足為楚漢輕重者,惟在君侯。
梅陶:公機神明鑑似魏武(曹操),忠順勤勞似孔明(諸葛亮),陸抗諸人不能及也。
司馬衍:經德蘊哲,謀猷弘遠。作籓於外,八州肅清;勤王於內,皇家以寧。乃者桓文之勛,伯舅是憑。方賴大猷,俾屏予一人。
袁宏:精金百汰,在割能斷,功以濟時,職思靜亂,長沙之勛,為史所贊。
謝安:陶公雖用法,而恆得法外意。
孫盛:侃勤而整,自強不息。
《陶氏敘》:侃少有遠概綱維宇宙之志。
劉義慶:①陶公性檢厲,勤於事。②陶公少有大志。③陶性儉吝。
蔡景歷:雖漢誅祿(呂祿)、產(呂產),舉朝實賴絳侯(周勃),晉討約(祖約)、峻(蘇峻),中外一資陶牧,比事論功,彼奚足算。

唐宋

竇臮:雍容士衡,季孟公旅。肌骨閒媚,精神慢舉。如辭山登朝,混跡雜處。
房玄齡:①士行望非世族,俗異諸華,拔萃陬落之間,比肩髦俊之列,超居外相,宏總上流。布澤懷邊,則嚴城靜柝;釋位匡主,則淪鼎再寧。元規(庾亮)以戚里之崇,挹其膺而下拜;茂弘(王導)以保衡之貴,服其言而動色。望隆分陝,理則宜然。至於時屬雲屯,富逾天府,潛有包藏之志,顧思折翼之祥,悖矣!夫子曰‘人無求備’,斯言之信,於是有徵。②長沙勤王,擁旆戎場。任隆三事,功宣一匡。繄賴之重,匪伊舟航。
鄭俠:陶侃惜分陰,仲尼猶不及。
張預:孫子曰:“因利而制權。”侃因山夷劫掠而詐作商船。又曰:“守其所不攻。”侃以賊保冷口而先備武昌。又曰:“無約而請和者,謀也。”侃知賊偽降而為之備。又曰:“屈人之兵而非戰。”侃威名已著,諭之以書而賊遁。又曰:“攻其所必救。”侃攻石頭而解大業之圍。又曰:“地有所不爭。”侃不守邾城是也。
司馬光:晉室既衰,中原雲擾,劉石慕容之輩,瀰漫河洛,蟠據岱華,宮闕蕪沒,陵廟隳焚。元帝(司馬睿)以宗室疎屬,遁居江表,天下士民有思晉者,皆裹糧而歸之,國於荊揚之間,子孫相承不絕如線。獨明帝(司馬紹)英武,克清大憝,不幸享國不永,自余孱弱孤危,外陵內叛,寄命於虎狼之口,幾遇吞食者數矣,然卒能保其位號宗廟血食百有餘年,何者?王導卞壼溫嶠、陶侃、謝安、謝幼度(謝玄)為之臣也,群賢既沒,使道子(司馬道子)、元顯(司馬元顯)之徒輔之,敗亡不亦宜乎?
呂祖謙:晉之始也,敵國雲擾,強臣專制,上下惴恐,如處積薪之上而火將燃者,故君無驕泰之失,而臣下自以危亡為憂,是以內雖王敦蘇峻反叛相尋,桓溫擅權廢立,外則石氏之兵三至江上,苻堅淝水之役,江東幾至不保。然當時人主恐懼於上,而王導、溫嶠、陶侃、謝安、謝玄之徒足以盡其力,故至危而復安,將亡而復存也。
蘇軾:陶威公忠義之節,橫秋霜而貫白日,《晉史》書折翼事,豈有是乎?
洪邁:方伯之任,莫重於荊、徐,荊州為國西門,刺史常都督七八州事,力雄強,分天下半。自渡江訖於太元,八十餘年,荷閫寄者,王敦、陶侃、庾氏之亮、翼、桓氏之溫、豁、沖、石民八人而已,非終於其軍不輒易,將士服習於下,敵人畏敬於外,非忽去忽來,兵不適將,將不適兵之比也。
陳普:蘇峻鯨奔正可憂,翻令王室備荊州。五陵松柏無遺種,謾為桓溫拾竹頭。
朱熹:晉侍中、太尉、長沙陶桓公興建義旗,康復帝室,勤勞忠順,以沒其身。
袁褧:陶荊州之勤敏,謝東山(謝安)之恬鎮。……或詞冷而趣遠,或事瑣而意奧,風旨各殊,人有興托。
冷應徵:治官事當如家事,惜官物當如己物。方今國計內虛,邊聲外警,吾等受上厚恩,安得清談自高以誤世!陶士行、卞望之,吾師也。
郝經:元帝渡江,有王導之懿,陶侃、溫嶠、謝安之賢,亦嘗經略中原,取河南,入關中,出彭城,勝淝水,而山桑代陂,枋頭折敗,相繼終不能救江沱日車之側。
徐鈞:盪除國難功勳盛,王室因之得載安。最是南陵千里外,拾遺屏跡化尤難。

明清

陳文龍:陶公被誣,以晉之刑政,不行於庾元規也。元規以筆札啗王隱,折翼化鶴之事,隱與杜延業共為之也。
王世貞:自陶士行歿,而梅陶與人書,謂“陶公機神明鑑似魏武,忠順勤勞似孔明”,而纂史者略節其善而稱之,遂以為江左之巨擘。吾以為士行知為名鎮將而巳,殆不知有晉也。當處仲之作逆也,士行雖失職居廣州,然所部不乏軍食,且負嶺海之固,坐視其先後之兵起,而進不聞一言以相阻,退不聞與譙王(司馬承)、甘卓之盟以掎其後。假令處仲遂得志,始興當為司馬孚,而士行不亦為孔光王舜乎?蘇峻之難,京師巳失守矣,當號哭而勤王,以死誓討賊可也。而乃以不預顧命為恨,其拒溫平南曰:“吾疆場外將,不敢越局。”士行何官何寄也,而稱越局。茲何時也,而尚恨顧命之不預哉,兵既發而復追之還,食有餘而不肯貸太真(溫嶠)。至動義旗回指之說,然後勉強以趣事,僥倖而成功耳。假令太真欵、郗氏伏,峻亦遂得志,而勸進之箋,亦可自荊州發乎?亦遂可為峻之孔光、王舜乎,或若劉(劉曜)、石(石勒)之分王乎?吾不知其所自處也。史稱其有異志,以夢折翼祥而止,又稱其瓌珤珍異,富於天府,寧盡誣哉?凡士行之所為治,治於其所自有之地而巳。其有功於晉者,僅居一焉,而又不純。……吾嘗謂是二公(陶侃、李光弼)者,稱名將可也,稱賢臣不可也。
黃道周:陶侃忠能,著之久矣。命之御賊,肯庇鄉里。信任擊之,所向披靡。天下饑荒,劫賊群起。詐作商船,誘擒究擬。究系將兵,追斬方已。王貢從弢,被擊遁徙。侃遙謂之,君本佳子。順弢匪人,吾為君恥。貢感來降,弢因敗死。既遷廣州,逕行不止。曾機皆誅,下溫一紙。在廣恐安,運甓以砥。木屑竹頭,皆所綜理。石頭可攻,白石可倚。名將妙言,從而且喜。郭默即誅,余奸自餒。不守邾城,大有深指。方識陶公,過人遠爾。
王夫之:①以傅鹹卞壼、陶侃之公忠端亮,折之而不勝。②當其時,紀瞻、卞壺、陶侃、郗鑒之儔,林立於江左。③江東立國,以荊、湘為根本,西晉之亂,劉弘、陶侃勤敏慎密,生聚之者數十年,民安、食足、兵精,芻糧、舟車、器仗,旦求之而夕給,而南宋無此也。
趙翼:(《晉書》)至陶侃生平,惟蘇峻、祖約之反,侃以不與顧命、不肯勤王,經溫嶠等再三邀說,始率兵東下,此是其見小不達大義之處。其他則盡心於國,老而彌篤。朝廷加以殊禮,侃固辭。又因病上表去位曰“臣少長孤寒,始願有限。”云云。未沒前一年,已遜位歸國,佐吏苦留之,不果。及疾篤將歸,以後事付右司馬王愆期,出府門就船,顧謂愆期曰“老子婆娑,正坐諸君輩。”是可見其其超然於權勢矣。本傳亦云“侃季年常懷止足之分,不與朝權。”而傳末乃雲“侃嘗夢生八翼上天門,至第九重折翼而墮。後督八州,據上流,握強兵,有覬覦之志,每思折翼之祥,自抑而止。”傳論亦謂其“潛有包藏之志,顧思折翼之祥。”悖矣!是直謂其素有不臣之心,因一夢而不敢也!於導(王導)則略其疵累而比之管、葛(管仲、諸葛亮),於侃則因一夢而懸坐以無將之罪,豈非褒貶失當乎!

近現代

李慈銘:若羊祜之厚重,杜預之練習,劉毅之勁直,王濬之武銳,劉弘之識量,江統之志操,周處之忠挺,周訪之勇果,卞壼之風檢,陶侃之乾局,溫嶠之智節,祖逖之伉慨,郭璞之博奧,賀循之儒素,劉超之貞烈,蔡謨之檢正,謝安之器度,王坦之之風格,孔愉之清正,王羲之之高簡,皆庸中佼佼,足稱晉世第一流者,蓋二十人盡之矣。
陶侃塑像陶侃塑像
蔡東藩:①戡定荊湘非易事,論功應獨讓陶侯。②陶侃周訪甘卓等,合兵進討,義在則然,但侃尤為忠勇。③夫當時義勇卓著,如祖逖周訪陶侃諸人,皆可分任。④陶侃為晉室重臣,擁兵上游,理應為國圖存,與同休戚,乃以一時之私忿,置國家於不顧,寧非大誤?溫嶠一再貽書,推為盟主,而侃猶不從,甚至龔登已遣,尚欲召還,何私憾之深,一至於此耶?及聞陶瞻戰死,舐犢生哀,乃登舟東指,與嶠相會,然猶譏嘲庾亮,情見乎詞。亮固有誤國之罪,而侃亦不得為保國,若非溫嶠之推誠相與,則侃必不肯赴難,其去亮果幾何也。厥後屯兵江上,曠日持久,雖峻兵尚盛,未易攖鋒,然其徘徊瞻顧之狀,猶可想見。桓彝之死,安知非侃之斂兵不動,有以致之?以視溫嶠之志在勤王,毛寶之志在戮力,蓋不能無慚德矣。虞母孫氏尚知大義,奈何以堂堂之鬚眉,反出巾幗下?吾不禁為陶士行嘆息雲。⑤若東晉將才,足以畏趙者,惟祖逖陶侃二人,而侃之功為尤大,史稱其都督八州,據上流,握強兵,潛有窺窬之志,每思折翼之祥而止,是說未足盡信。侃生平並無逆跡,第當蘇峻之亂,不遽入援,必待溫嶠之敦促而始發,時人乃疑其有貳耳。然袁氏了凡,猶謂其誣,是則侃固東晉之名臣歟。
余嘉錫:陶公愛惜物力,竹頭木屑,皆得所用。既是性之所長,亦以此取人……此之儉吝,正其平生經濟所在。與王戎輩守財自封者,固自不同。
毛澤東:古之人有行之者,陶侃、克林威爾(克倫威爾)、華盛頓是也。陶侃運甓習勞,克將軍驅獵山林,華盛頓後園斫木。蓋人之神也有止,所以瘁其神也無止,以有止御無止則殆。聖人知之,假是以復其神,使不瘁也。
白壽彝:陶侃是一代名將,在東晉的建立過程中,在穩定東晉初年動盪不安的政局上,他頗有建樹。他出身貧寒,又是江南的少數民族,在西晉風雲變幻中,竟衝破門閥政治為寒門入仕設定的重重障礙,當上東晉炙手可熱的荊州刺史,而頗有治績。他是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晉書》、《世說新語》等史書中,記載著不少有關他的遺聞逸事。他還是個有爭議的人物,讚揚的,貶斥的,以及為他辯誣的人都有。
田餘慶:陶侃有較強實力,立有大功,但以“望非世族”、“俗異諸華”,是無從入股的。

個人作品

陶侃著有文集二卷,已佚。《全晉文》收錄有《相風賦》、《表》、《上溫嶠遺書請停移葬表》、《讓拜大將軍表》、《上表遜位》、《上成帝雜物疏》、《遺荀崧書》、《答溫嶠書》、《答慕容雋書》、《報封抽韓矯等書》、《與王導書》等。
陶侃善書,陶宗儀書史會要》稱其“雄毅明悟,書法肌骨閒媚,遠近書皆自手裁,筆翰如流,未嘗壅滯”。

軼事典故

陶侃運甓

主詞條:陶侃運甓
陶侃在廣州,閒時總是在早上把一百塊磚運到書房的外邊,傍晚又把它們運回書房裡。別人問他這樣做的緣故,他回答說:“我正在致力於收復中原失地,過分的悠閒安逸,唯恐難擔大任。”他就是這樣勞其筋骨以勵其志。
陶侃搬磚陶侃搬磚

珍惜光陰

陶侃生性聰慧敏捷,做人謹慎,為官勤懇,整天嚴肅端坐。軍中府中眾多的事情,自上而下去檢查管理,沒有遺漏,不曾有片刻清閒。招待或送行有序,門前沒有停留或等待之人。他常對人說:“大禹是聖人,還十分珍惜時間;至於普通人則更應該珍惜分分秒秒的時間,怎么能夠遊樂縱酒?活著的時候對人沒有益處,死了也不被後人記起,這是自己毀滅自己啊!”

綜理微密

陶侃性格“纖密好問”,勤於調查訪問,被時人比作人西漢的趙廣漢。他精於吏職,善察訪,發奸擿伏如神。在這方面陶侃也並不遜色。陶侃曾令諸軍營植柳。而都尉夏施盜官柳種在自家門前。陶侃後來看見,停車問道:“這是武昌西門前的柳樹,為何把它盜來這裡種?”夏施恐懼之下連忙謝罪。
陶侃的部下中有人閒於遊戲而荒廢職事,陶侃命令將其酒器、賭具都投入江中,並鞭打吏將,對他們說:“樗蒱賭博是牧豬奴的遊戲,《老子》、《莊子》浮華不實,不是先王的明法正言,實不可行。君子當正其衣冠,振其威儀,那有蓬亂著頭髮來培養聲望還自稱豁達的人。”有送禮物給他的,都要詢問來由,若是自己出力得來的,即使禮物輕微也很高興,回贈的東西更多。若這禮物來路不正,則嚴厲斥責,絕不收取。
有一次,陶侃外出,看見一個人手拿一把未熟稻穀,陶侃問:“你拿它做什麼?”那人回答:“在路上看見的,就隨意拿來罷了。”陶侃大怒說:“你既不種田,又拿別人的稻子戲耍!”陶侃抓住他鞭打他,因此百姓勤於農事,家中充足。
在造船的時候,陶侃命人把木屑和竹頭都登記後收藏起來,人們都不明白這樣做的原因。後來大年初一聚會時,地面積雪,太陽剛放晴,廳堂前積雪,地面還潮濕,陶侃於是用木屑鋪散地面。等到桓溫伐蜀時,又用陶侃保存的竹頭作釘裝船。陶侃綜合料理事物極其細密,都是這樣。

陶母責子

陶侃年輕時曾任管理漁業的小官。一次,把一壇醃魚贈送給母親。母親說:“這是哪裡來的?”陶侃派來的人說:“是官府的。”母親將醃魚封好並且回信,責備陶侃說:“你身為官吏,把官府的物品贈送給我,這樣做不僅沒有好處,反而增添了我的憂愁啊!”
陶母責子陶母責子

孝子約酒

陶侃在武昌時,曾與自己的僚屬從容宴飲,但喝酒常有限制。有人勸他還可以再喝一些,陶侃悽然淚下、許久才說道:“我年輕的時候,曾經在喝酒後有過,與雙親有約,所以不敢超過限制。”

夢生八翼

晉書·陶侃傳》稱陶侃曾“夢生八翼,飛而上天,見天門九重,已登其八,唯一門不得入。閽者以杖擊之,因墜地,折其左翼”。“及都督八州,據上流,握強兵,潛有窺窬之志,每思折翼之祥,自抑而止。”後代一些史家認為陶侃一生盡心於國,“折翼”云云是《晉書》作者的誣枉。《晉書》所云陶侃“潛有窺窬之志”並不是沒有根據的。但陶侃又有所不同,他宏總上流,卻能“懷止足之分,不與朝權”。

雙鶴沖天

陶侃因母親病故而離職服喪時,當時有兩位客人前來弔唁,不哭而離開,化為雙鶴,沖天高飛而去,時人都感到很驚奇。

後世地位

建中三年(782年),禮儀使顏真卿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並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有“太尉長沙公陶侃”。
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陶侃。在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及明代黃道周所著的《廣名將傳》中,陶侃均位列其中。

親屬成員

父母

  • 父親
陶丹,三國孫吳時官至揚武將軍。
  • 母親
湛氏,豫章新淦縣南市村(今江西省新幹縣金川鎮)人,中國古代四大賢母之一。

配偶

龔氏

兄弟

陶操,陶丹任邊將時保質之子。或為陶侃之兄,陶臻之父。

子輩

  • 兒子
陶侃有子十七人,但只有九人見於舊史記載,其他都沒有什麼聲名《晉書·陶潛傳》還記載一子):
陶洪,官至丞相掾,早卒。
陶瞻,字道真,官至散騎常侍、封都亭侯。蘇峻之亂中遇害,後追贈大鴻臚,謚愍悼世子。
陶夏,因陶侃功勞封都亭侯,後為長沙公世子。
陶琦,官至司空掾。
陶旗,鹹和(326年—334年)末年官至散騎侍郎,封郴縣開國伯。
陶斌,官至尚書郎,為陶夏所殺。
陶稱,官至監江夏隨義陽三郡軍事、南中郎將、江夏相,為庾亮所殺。
陶范,小字胡奴,陶侃第十子(一說第九),為其諸子中最有名之人,太元(376年-396年)初年官至光祿勛
陶岱,官至散騎侍郎。
陶茂,官至武昌太守。
  • 侄子
陶臻,字彥遐,有勇略智謀,封當陽亭侯。鹹和(326年-334年)年間官至南郡太守、南蠻校尉、假節。卒贈平南將軍,謚曰肅。
陶輿,陶臻之弟,果烈善戰,因功累遷至武威將軍,後戰死,追贈長沙太守。
  • 女兒
陶氏,陶侃第十女,嫁名士孟嘉,即陶淵明外祖母。

孫子

陶弘,陶瞻之子,世襲長沙郡公,官至光祿勛。
陶淡,字處靜,陶夏之子,隱居不仕。
陶定,陶旗之子,世襲郴縣開國伯。

曾孫

陶綽之,陶弘之子,世襲長沙郡公。
陶襲之,陶定之子,世襲郴縣開國伯。
陶淵明,又名潛,字元亮,號五柳先生,世稱靖節先生,著名山水田園派詩人。

玄孫

陶延壽,陶綽之之子,世襲長沙郡公。劉宋建立後,被降封為吳昌侯。
陶謙之,陶襲之之子,世襲郴縣開國伯,劉宋建立後,封國被廢除。

藝術形象

影視形象

影視劇《東方小故事》:施大生飾演陶侃。

戲劇形象

歌仔戲《陶侃賢母》:唐美雲飾演陶侃。
歌仔戲《陶侃賢母》歌仔戲《陶侃賢母》

後世遺蹟

故居

主詞條:晉都陶侃故居
晉都陶侃故居,又稱陶公山,位於湖南省湘潭市市區石嘴垴。陶侃曾在山上建有小茅屋,並在周圍開荒種菜。茅屋的前左側有塊窪地,積雨水而成池,是陶侃飲用吸水的地方。因常有貓兒在池邊捕捉小魚,故名“貓兒池”。茅房後面的小山溝上有石砌小橋,後人稱為“陶公橋”,後被毀。
陶公山臨湘江一面都是紅砂石岩,石峰隆地向湘江伸展,宛如壺嘴,故名“壺山”,俗稱“石嘴瑙”,從遠處眺望伸向湘江的石嘴上頜,形態壯麗,好象怒吼的雄獅,俗稱“獅子口”。石山嘴上有株碧梧,梧桐樹後面便是陶侃的衣冠墓和墓房前的小花園。
陶侃墓陶侃墓
陶侃墓廬位於壺山西南臨江處,此地最早建陶侃衣冠墓於晉代,現重建於1921年,原占地4畝,由墓廬、守園屋、墓及小花園等組成。1959年陶侃墓廬的陶侃墓被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公布為市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其他設施與地基則被房管所、自來水廠和居民住宅所占。

射蟒台

射蟒台位於湖南省長沙市天心區古潭街白鶴觀,傳說東晉名將陶侃設台射蟒處。古時長沙嶽麓山有一巨蟒,常浮懸空中雙眼為燈,吐舌為橋,吞食生民。陶侃鎮長沙時,乃於白鶴觀築台,操弓射燈,殺死蛇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