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討滅王恭
隆安元年(397年),青兗二州刺史王恭以討伐王國寶之名起兵,成功逼使司馬道子賜死王國寶並處死王緒。
當時司馬元顯十六歲,擔任侍中,很厭惡王恭,勸說父親司馬道子討滅他。司馬道子於是以司馬元顯為征虜將軍,並將自己原衛將軍府(曾納入
驃騎將軍府)和徐州刺史府屬僚撥給司馬元顯。
隆安二年(398年),王恭以討伐司馬道子心腹譙王
司馬尚之的藉口再度舉兵,更聯同了荊州刺史殷仲堪、廣州刺史桓玄、豫州刺史庾楷。面對如此情形,司馬元顯力主司馬道子討伐,但司馬道子沒有對策,不知所為,只得終日喝酒,將討伐之事都交託給司馬元顯。司馬元顯雖然年輕,但聰明且多所涉獵,果斷敏銳,以社稷安危為已任,連與他一起開會討論的人都稱他有晉明帝神武之風。司馬元顯於是受命為征討都督、假節,統率王珣、謝琰等對抗王恭,司馬尚之亦參戰。
起初司馬尚之擊敗了
庾楷,但荊州來赴的桓玄及後卻大敗司馬尚之等人,並且進軍石頭城。司馬元顯於是從竹里撤還建康,並率
王愷、桓放之、溫詳等守戍石頭城抵抗桓玄等,又以
王珣和
謝琰分戍北郊及宣陽門守備。另一方面,司馬元顯得知王恭部下北府軍將領劉牢之對王恭甚為忿恨,於是派了廬江太守高素去遊說他叛離
王恭,並許諾事成後以劉牢之接任王恭之位。劉牢之最終歸降朝廷,並倒戈進攻王恭,致使王恭兵敗被擒,再押解京城處死了他。
王恭死後,殷仲堪等荊州軍團退守
尋陽,拒絕接受朝廷任命。由於朝廷不知荊州軍團的虛實,於是司馬元顯仍以嚴兵相拒,情勢緊張,內外憂懼。司馬道子命司馬元顯領甲杖百人入殿防衛。不久,加司馬元顯
散騎常侍、中書令,兼領中領軍,持節、都督如故。同年
殷仲堪終接受朝廷安撫,各還其州,危機才得以解決。
奪權執政
隆安三年(399年),司馬道子患病,同時亦沉溺飲酒,每天都在酒醉中。司馬元顯知道父親的聲望已不再,於是暗示朝廷解除其司徒及揚州刺史職務,並自任揚州刺史。司馬道子知道後大怒但不能作什麼。司馬元顯自以年輕,不想短時間內接受父親兩項重要職位,於是以琅邪王
司馬德文為司徒。同時司馬元顯信任廬江太守
張法順,以其為謀主,又樹立自己的黨羽,桓謙以下的門閥權貴子弟都與其交往。
紊亂朝綱
司馬元顯當時為增加兵源,於是下令三吳各公卿以下,原為官奴而被門閥轉為蔭客的人移置建康,號稱為“
樂屬”,但惹來當地門第士族的不滿。
孫恩就正值當時三吳民心不穩,於是自海島進攻
上虞,及後更攻陷
會稽,三吳八郡皆回響孫恩。面對如此局面,朝廷內外戒嚴,司馬元顯以
中軍將軍討伐孫恩,並命謝琰率兵討伐。不久謝琰與
劉牢之暫時擊退孫恩,八郡稍為安定,加司馬元顯
錄尚書事。當時司馬道子父子皆錄尚書事,但司馬道子已經將朝政都交了給司馬元顯處理,於是住西府的司馬元顯被稱“西錄”,每天拜訪的人眾多,門庭若市;而稱“東錄”的司馬道子府則門可羅雀。但司馬元顯並無良師益友,親信都好阿諛奉承的奸佞小人,都稱他為一時英傑、風流名士。司馬元顯於是漸漸變得驕傲豪侈,更暗示禮官建立禮儀,以自己德高望重且總掌國事,應該受最大的恭敬。接著公卿以下見司馬元顯都下拜,其生母劉氏更獲加號會稽王夫人,賜金章紫綬。而當時因為戰事頻生,國庫虛耗枯竭,但司馬元顯聚斂錢財,比皇室還富有。
隆安四年(400年),孫恩再度從海島進攻,駐守會稽的徐州刺史謝琰戰死,司馬元顯於是求領徐州刺史,加侍中、後將軍、
開府儀同三司、都督揚豫徐兗青幽冀並荊江司雍梁益交廣十六州諸軍事。同年十二月戊寅日,有彗星出現在天津,司馬元顯以此解錄尚書事,但又加授尚書令。當時吏部尚書
車胤不滿司馬元顯驕傲放縱,於是去見司馬道子,請他禁抑司馬元顯。司馬元顯知道後就去問司馬道子究竟和車胤說了什麼,但司馬道子不答。司馬元顯一直追問,司馬道子於是怒道:“你想幽禁我,不讓我和朝士見面!”司馬元顯認為車胤離間其父子,於是暗中派人譴責車胤,車胤嚇得自殺。
輕率討玄
隆安五年(401年),孫恩再度進攻,被劉牢之擊退後沿海北上,進逼京口,司馬元顯以柵阻斷孫恩水軍過石頭城,又率兵拒戰,但屢戰不利,建康危急,只因北府軍將領劉裕擊敗孫恩,最終令孫恩北走江北才解決危機。不過同時,荊州刺史桓玄借孫恩威脅京師的機會,聲言率兵討伐。司馬元顯在孫恩軍退後就下詔書阻止桓玄,桓玄唯有罷兵。不過司馬元顯對
桓玄十分畏懼,張法順亦勸司馬元顯出兵消滅桓玄。司馬元顯於是派張法順到京口聯結劉牢之,但劉牢之有遲疑之色。張法順回去後就認為劉牢之有貮心,建議司馬元顯殺了他。司馬元顯拒絕。
元興元年(402年)正月,司馬元顯升
驃騎大將軍、征討大都督,都督十八州諸軍事,加侍中、
黃鉞、班劍二十人,並下詔討伐桓玄,命劉牢之為前鋒都督。當時張法順建議司馬元顯逼劉牢之殺桓謙以示其忠心,亦可除了桓謙這個桓玄耳目,但司馬元顯認為沒有劉牢之就不可能打敗桓玄,而且若劉牢之不肯,戰前誅殺大將不利人心,認為不可取,於是拒絕。不過當時司馬元顯有意盡誅諸桓,只因桓脩舅王誕勸阻司馬元顯才沒成事。司馬元顯亦決定以
桓謙代桓玄為荊州刺史,以其父桓沖在荊州的名望博取荊州人支持。
司馬元顯的大軍將出發時,桓玄從兄驃騎長史
桓石生派使者飛馬告知桓玄,桓玄便決定順江抵抗,更傳檄京師,列舉司馬元顯罪狀。二月丙午日,
晉安帝在西池為司馬元顯餞行,及後司馬元顯就登船準備出發,但卻遲遲未發。桓玄到尋陽時仍未見朝廷軍隊,於是十分高興,士氣上升。而原先答應當內應的庾楷被桓玄發現圖謀,被囚禁,而朝廷亦派了齊王司馬柔之以
騶虞幡命桓玄罷軍,但被桓玄前鋒所殺。二月丁卯日,桓玄至
姑孰,派軍擊敗並俘虜司馬尚之,司馬休之棄城逃走。前鋒都督劉牢之卻怕擊敗桓玄後會不容於司馬元顯,竟想借桓玄除去司馬元顯後再伺機消滅桓玄,所以一直不肯出軍。而劉牢之亦因司馬元顯日夜酒醉而未得見,安帝餞行時亦未見司馬元顯對其禮待重視,所以於三月就投降了桓玄。
兵敗被殺
時桓玄逼近建康,司馬元顯才打算出發,但聽到桓玄已到新亭後棄船,退屯於國子學堂。在宣陽門外列陣,但軍中有言桓玄已到,司馬元顯於是打算領兵回宮城,但桓玄軍隊中有人拔刀從後大叫:“放仗!”司馬元顯軍隊自潰,司馬元顯僚屬皆已散走,唯張法順伴隨。司馬元顯入相府向司馬道子問計,但司馬道子只能對其哭泣。桓玄隨後派毛泰收捕司馬元顯,並縛他於舫前數落他,司馬元顯只得說:“是被王誕、張法順誤了。”
桓玄入京執掌朝政,將司馬元顯交付廷尉,於是殺害了司馬元顯及其六個兒子,司馬尚之、庾楷、張法順、毛泰等皆被處死。緊接著桓玄又指使御史杜竹林以毒酒害死其父司馬道子。
元興三年(404年),劉裕舉義兵擊敗桓玄,大將軍、武陵王
司馬遵承制追贈太尉,賜謚為忠。
歷史評價
晉孝武帝:元顯夙令光懋,乃心所寄,誠孝性蒸蒸,至痛難奪。
司馬道子幕僚:有明帝神武之風。
《
晉書》敘述:1、聰明多涉,志氣果銳。2、元顯性苛刻,生殺自己。
《晉書》史臣曰:元顯以童丱之年,受棟樑之寄,專制朝廷,陵蔑君親,奮庸瑣之常材,抗奸凶之臣寇,喪師殄國。不亦宜乎!斯則元顯為安帝之孫強,道子實晉朝之宰嚭者也。列代之崇建維城,用籓王室;有晉之分封子弟,實樹亂階。
家庭成員
史籍記載
《晉書·卷64·司馬元顯傳》
《晉書·卷82·徐廣傳》
《魏書·卷96·僭晉司馬叡傳》
《魏書·卷37·司馬天助傳》
《北史·卷29·司馬天助傳》
《資治通鑑》卷109、卷110、卷111、卷1
藝術形象
作者酥酥麻麻的小說《穿越東晉末年》中第四十八章就對司馬元顯進行了小說人物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