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職由來
大司馬是中國古代對
中央政府中專司武職的最高長官的稱呼。類似於後世的“
天下兵馬大元帥”,現代的“武裝部隊
總司令”。《
周禮》以大司馬為
夏官之長。“大司馬之職,掌建邦國之九法,以佐王平邦國。…以九伐之法正邦國”。
應劭曰:“司馬,主武也,諸武官亦以為號”(《
百官公卿表》)。
韋昭《辨釋名》曰: “大司馬,馬,武也,大總武事也。大司馬掌軍,古者兵車一車四馬,故以馬名官。訓馬為武者,取其速行也。”
歷史沿革
先秦時期
晉
乾寶《
搜神記》卷四:“(周)文王以
太公望為
灌壇令。期年,風不鳴條。文王夢一婦人…文王覺,召(姜)太公問之。是日果有疾雨暴風,從太公邑外而過。文王乃拜太公為
大司馬。”
《
春秋運斗樞》稱:“黃帝與大司馬容光觀,鳳凰銜圖置黃帝前;黃帝得龍圖。”
秦代時期
秦代在中央政府中設立
太尉,不置大司馬。
秦王政登基後,改設
三公九卿。
三公即為丞相、
御史大夫、及太尉,分別為輔政,監察及治軍領兵。但秦朝並沒有設定太尉的具體人選,也就是形同虛設。
西楚國
項羽封
龍且為大司馬。龍且是項羽手下第一猛將,與
季布、
鐘離昧、
英布等人為楚軍大將。官拜西楚國大司馬。龍且自幼與項羽一起長大,情若兄弟。隨項羽叔父
項梁起義,每戰皆親身奮戰殺敵,深得項羽信任。大司馬在西楚也是最高武職。
西漢時期
西漢初在中央政府中設立
太尉,不置司馬。西漢武帝
劉徹於建元二年(前139年)罷太尉,
元狩四年(前119年)始置大司馬,以大將軍
衛青、
驃騎將軍霍去病功多,特加號大司馬,以冠將軍之號。《漢舊儀》“載:“元狩六年,罷太尉,法周制置司馬。時議者以為漢軍有官侯、千人、司馬,故加“大”為大司馬,所以別異大小司馬之號”。可見漢武帝時特設大司馬以代
太尉之權,但“無印綬,官兼加而已”,是為
加官。其地位的高低要靠所加將軍的地位來體現。
因之前丞相的權力過大,自漢武帝起,章奏的拆讀與審議,轉歸以
大將軍為首的尚書。大臣有罪,由尚書劾奏;選任
御史大夫,由尚書品定高下;官吏有功遷升,上報尚書;州郡官吏入朝奏事,則面見尚書。丞相若有過失,反由尚書問狀劾奏。由此,丞相的權力被一步一步的剝奪,只是在禮儀上還是百僚之長。(《漢書·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第七上》)。
秦朝和西漢前期,以丞相(有時稱相國)掌政務,
太尉掌軍事,御史大夫為丞相之副,掌監察,三者互相制約,大權集中在皇帝自己手裡。漢武帝改置大司馬大將軍領兵征戰,無征戰時便成為事實上的執政,
丞相有名無實(「中國文化常識」)。內朝逐漸成為中央樞機所在,掌握中央機密決策,大司馬大將軍作為
內朝領袖,可領銜在內朝預聞政事,參議決策,其主要任務就是“
輔政”,即輔助皇帝行使君權,是地位最高的
輔政大臣。武帝死時,授
霍光以大司馬大將軍輔政,因為
昭帝年幼,所有政事皆由霍光定奪(“政事壹決大將軍光”《霍光傳》)。後成帝即位,
王鳳為大司馬大將軍輔政,“政事大小皆自鳳出,天子曾不一舉手”(《外戚傳》)。
大司馬作為漢武帝加強
中央集權的重大舉措,除外掌兵政外,更重要的還在於可進入
內朝參決政事,秉掌樞機。《
漢書》卷七十傅常
鄭甘陳段傳第四十:“於是中朝左將軍
辛慶忌、
右將軍廉褒、光祿勛
師丹、
太中大夫谷永孟康曰:“
中朝,內朝也。
大司馬左右前後將軍、
侍中、
常侍、散騎、諸吏為中朝。丞相以下至
六百石為
外朝也。”作為中朝之首,其主要職能只是為天子處理政務時充當參謀和顧問,獻可替否,為更好地體現輔政職能。西漢之制均以內朝官領尚書事,因此對諸將軍來說,加官大司馬實際成為領導中央樞機,直接輔佐皇帝,在內朝處理政務的重要標誌。對外戚而言,能否合理輔政,重要的是看能否襲司馬號。被加授司馬號,就可“履上將之位,食膏腴之都,任周召之職,擁天下之樞,可謂富貴之極,人臣無二”(《谷永傳》)。大司馬權位之重,由此可見一斑。
據《漢書.百官公卿表》:“
成帝綏和元年初賜大司馬金印紫綬,置官屬,祿比丞相,去將軍。
哀帝建平二年復去 大司馬印綬,官屬,冠將軍如故。元壽二年復賜大司馬
印綬,置官屬,去將軍,位在
司徒上。”大司馬由原來必須依附於將軍的加官變成了金印紫綬,有官屬,祿比丞相,位在司徒上的實實在在的獨立
職官,成為名正言順的三公,正式納入了正常的百官公卿官僚系統之中,這就意味著大司馬由舊的內朝領袖開始轉為外朝首領。
成哀改制後,本該成為地道的外朝首領的大司馬卻仍被當時人視為“內輔之臣”,如哀帝時眾人以傅喜可為內傅之臣而被薦為大司馬(《
傅喜傳》),
王莽加九錫時策曰: “登大司馬,職在
內輔”(《王莽傳》)。使大司馬無論在名義上還是實際中都成為百官之首,大有漢初丞相的風采,如
董賢為
大司馬衛將軍,
領尚書事,位極人臣,百官因賢奏事。最終王莽以
三公大司馬身份篡奪了漢家的天下。
東漢時期
東漢建立初期,
東漢官制基本沿襲了西漢末年的官制,大司馬為
三公之首,掌管軍事。光武帝劉秀以大將軍
吳漢為大司馬,以
杜茂為大將軍。
《後漢書.卷十八》:
光武(帝)將發幽州兵,…即拜(吳)漢大將軍,持節北發十郡
突騎。光武即位,拜(吳漢)為大司馬,更封
舞陽侯。建武二年春,(吳)漢率大司空
王梁,建義大將軍
朱祐,大將軍杜茂,
執金吾賈復,揚化將軍
堅鐔,偏將軍
王霸,騎都尉
劉隆、
馬武、
陰識,共擊檀鄉賊於鄴東漳水上,大破之。降者十餘萬人。
東漢末年,
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已成為虛職,在三公之外另設大司馬,大司馬位在三公之上。如
劉虞、權臣李傕。
東漢末年,
劉備也曾擔任大司馬。《三國志.
蜀書二.先主傳第二》:“十六年,...,璋推
先主行大司馬,領
司隸校尉,...,封備
漢中王,拜大司馬”
三國時期
(1)魏國:
三國官制基本沿襲了
東漢官制,魏國在
三公之上另設大司馬,為
上公,第一品,位在大將軍之上,一般由大將軍升遷而來,如:曹仁、曹休、曹真。
洪飴孫《三國職官表》(《後漢書三國志補表三十種》,中華書局,1987):“魏大司馬上公一人,第一品,掌武事。…黃初二年始置,位在三司上。前後居是官者三人——曹仁、曹休、曹真。…魏大將軍上公一人,
第一品,掌征伐背叛。
建安二十五年,魏國初置是官,…班次在
太尉上。
司馬師為大將軍,以叔父
司馬孚為太尉,始奏改在太尉下。…後還復舊。前後居是官者八人——
夏侯惇、曹仁、曹真、
司馬懿、
燕王宇、
曹爽、司馬師、
司馬昭。”東漢時太尉、
司徒、司空為三司。
黃初二年,公元221年。
曹丕拜
曹仁為大將軍。又詔使曹仁討斬叛將鄭甘,移屯臨潁,遷大司馬,總督諸軍據守烏江,還屯於合肥。
226年,魏明帝曹睿繼位後,
曹真進封邵陵侯,升任大將軍。230年,曹真到洛陽朝見皇帝,被升為大司馬,賜
劍履上殿,
入朝不趨。
蜀漢的大司馬位在大將軍之上,如
諸葛亮的接班人
蔣琬。
《三國志》後主傳:後主
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卒于軍中,以丞相
留府長史蔣琬為
尚書令,總統國事。十三年,夏四月,進蔣琬位為大將軍。
延熙二年(239年),春三月,進蔣琬位為
大司馬。六年十一月,以尚書令費禕為大將軍。九年冬十一月,大司馬蔣琬卒。
(3)吳國:
黃龍四年(公元232年),呂岱遷上大將軍。252年,
孫亮即位後,呂岱拜大司馬。
258年,孫休即位,丁奉升為大將軍,加封左右都護。264年,孫休去世,丁奉與丞相
濮陽興等聽從
萬彧的建議,共同迎立
孫皓為皇帝。丁奉升為右大司馬、左軍師。
258年十月
孫休登基,
施績便被任命為上大將軍、都護督,264年七月,孫休亡故,孫皓即位,施績被任命為左大司馬,而右大司馬則由丁奉擔任。
元興元年(264年),孫皓繼位,加
陸抗為鎮軍大將軍,領
益州牧。鳳凰二年(273年)三月,拜陸抗為大司馬、荊州牧。
晉代時期
晉代基本沿襲了
三國官制特點,大司馬在武官中排名第一。根據《
晉書.職官志》記載:“大司馬,古官也。漢制以冠大將軍、驃騎、車騎之上,以代
太尉之職,故恆與太尉迭置,不並列。及魏有太尉,而大司馬、大將軍各自為官,位在三司上。晉受魏禪,因其制,…凡
八公同時並置,唯無丞相焉。自
義陽王望為大司馬之後,定令如舊,在三司上。
大司馬、大將軍、太尉、驃騎、車騎、衛將軍、諸大將軍,開府位從公者為
武官公,皆著武冠,平上黑幘。
文武官公,皆假金章紫綬,著五時服。其相國、丞相,皆袞冕,綠盭綬,所以殊於常公也。”
南北朝時期
南北朝置廢不常。陳用作贈官。北朝魏、齊的大司馬與大將軍為“
二大”,典武事,亦在
三公之上。北周依《
周禮》置
六官,以為
夏官府之長,以卿任其職。
唐
杜佑撰《
通典》:第一品
相國、丞相、
太宰、太傅、
太保、大司馬、大將軍、
太尉、
司徒、司空。北齊職品:
正一品太師、太傅、太保、王、大司馬、大將軍、太尉公、司徒公、司空公。後魏百官:第一品太師、太傅、太保、
王爵、大司馬、大將軍、太尉、司徒、司空。 《
通典》卷二十:“
後魏以
太師、
太傅、太保謂之
三師,
上公也。大司馬、大將軍謂之
二大,太尉、司徒、
司空謂之
三公。
北齊皆有三師、二大、三公之官,並置府,其府三門,當中門黃閣,設 內屏。三師、二大置佐吏,則同太尉府。”
南北朝以後
相關資料
《
周禮.
夏官司馬第四》 :惟王建國,辨方正位,體國經野,
設官分職,以為民極。乃立夏官司馬,使師其屬而掌邦政,以佐王平邦國。政官之屬:大司馬,卿一人。
小司馬,中大夫二人。
軍司馬,下大夫四人。
輿司馬,上士八人。
《
漢書·
百官公卿表上》:“
太尉...武帝建元二年省。
元狩四年初置大司馬,以冠將
驃騎、
車騎之上,以代太尉之職,故恆與太尉迭置,不並列。及魏有太尉,而大司馬、大將軍各自為官,位在
三司上。晉受魏禪,因其制。”。
“延熙元年,(姜維)隨大將軍蔣琬住漢中。琬既遷大司馬。以維為司馬,數率偏軍西入。”
《
三國志·
魏書·明帝紀》:“(太和四年春二月)癸巳,以大將軍
曹真為大司馬(賜劍履上殿,入朝不趨),
驃騎將軍司馬宣王為大將軍,遼東太守
公孫淵為
車騎將軍。”,“(青龍)三年春正月戊子,以大將軍司馬宣王為
太尉。”
《宋書·百官上》:大司馬,一人。掌武事。司,主也;馬,武也。堯時棄為后稷,兼掌司馬。周時司馬為夏官,掌邦政。項籍以曹無咎、周殷並為大司馬。漢初不置,武帝元狩四年,初置大司馬。始直雲司馬,議者以漢有軍候千人司馬官,故加大。及置司空,又以縣道官有獄司空,又加大。王莽居攝,以漢無小司徒,而定司馬、司徒、司空之號並加大。光武建武二十七年,省大司馬,以太尉代之。魏文帝黃初二年,復置大司馬,以曹仁居之,而太尉如故。
明 陳繼儒《大司馬節寰袁公家廟記》:“其後(袁可立)晉樞佐拜司農加大司馬,又以閱視殿工加太子少保。”
袁節寰晉大司馬奉命乘傳錦還序——明 梁雲構《豹陵集》卷十四序
今廣東省汕頭市蓬洲鄉有“大司馬家廟”,為明嘉靖兵部尚書
翁萬達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