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官制

三國官制

三國是繼東漢而出現的時代稱號,由於魏、、吳三個國家鼎立而得名。三國始於220年魏代漢,終於265年晉代魏。但史家往往以190年董卓漢獻帝離開洛陽為三國上限,以280年晉滅吳為三國下限。亦又以184年黃巾之亂為上限的說法。三國官制和漢朝官制基本相同,沿襲了東漢官制的內容。

基本介紹

曹魏官制,曹魏中央官制,曹魏地方官制,曹魏封爵制度,蜀漢官制,丞相,三公及它,東吳官制,東吳中央官制,東吳地方官制,三國官職列表,三公之上,三公,九卿,九卿之下,其餘諸官職:,曹魏九品官制,古代官職知識,

曹魏官制

曹魏的國家體制脫胎於曹操所建魏國( 指漢末魏王封國,不是後之曹魏)體制。曹丕稱帝後,將魏王國官署與東漢的既有官署合併,之間產生了曹魏的國家體制,如魏王國屬官大理鐘繇,在曹魏建立後直接轉為新朝廷的廷尉。由於曹魏的建立系漢獻帝禪讓的結果,所以東漢官制的舊制基本得以保留。曹魏官制的特點是將曹操秉政時期的“外重內輕”結構改變為“外輕內重”結構。由此,尚書台的權力由最高峰開始下滑,逐漸成為最高執行機關。侍中得以成為政治權力的中心。同時,中書省也建立起來,歷經兩晉、南北朝,在隋唐時期正式發展成為著名的三省六部制

曹魏中央官制

曹操取得東漢執政權力之後,任丞相職以表明自身地位的崇高,但是他沒有簡單的恢復西漢時期的丞相制度,而是直接將原屬少府轄下的尚書台劃轉到丞相府官屬序列。由於東漢制度里,尚書令是實際的政治權力中心,所以這樣的措施保證了曹操對朝政的控制,同時也無需對既有制度做很大的修訂。這樣,尚書台官員由原來的內朝官轉為了外朝官。這種變革,是中國古代中央官制的一次重要的變化。也可以說,是尚書省的正式建立。
據《魏書》記載,曹操的尚書初分為東曹西曹法曹,後來逐漸增置各曹,成為後世各部的發端。建安十六年(211年),魏王國初建,始置尚書、侍中以及六卿。尚書從東漢的中央官署變為藩國官署,仍然掌握中樞權力,體現曹操逐步建國以廢漢的策略。
曹丕代漢之前,控制中央軍隊的是中領軍中護軍,都是丞相的屬官,資深者可稱“領軍將軍、護軍將軍”,負責統領武衛、中壘、驍騎、中堅、游擊等新禁軍。軍隊出征的時候,任命征東將軍征西將軍征南將軍征北將軍統軍,號四征,品秩相當與六卿中二千石)。此時大將軍官職保留,但是沒有實際權力。曹魏建立後,以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為軍隊最高統帥,後又於大將軍之上設大司馬,大司馬、大將軍均位在三公之上,為上公
尚書省
曹丕稱帝後,尚書不再是丞相屬官,成為獨立的政務機關。尚書省尚書令一人,第三品,尚書左、右僕射各一人,第三品。由於中書省的設立,尚書省不再決定政策,改為負責具體國務的處置。下設五曹:吏曹(掌官員遷調)、左民(掌人民戶籍、稅賦)、客曹(掌屬國事務以及與東吳蜀漢的外交事務、五兵(掌軍官選任與軍隊訓練)、度支(掌國庫)治事,每曹設尚書1人,第三品。尚書之下設侍郎、郎中等官,有殿中吏部駕部、金部、虞曹比部、南主客、祠部、度支、庫部、農部、水部、儀曹三公倉部民曹二千石都官中兵外兵都兵、別兵、騎兵考工定科共二十五郎,協助尚書分領諸務。
中書省
中書監中書令,俱為第三品,但是中書監地位較中書令為高。曹操魏王,於魏國置秘書令秘書丞,管理機要檔案並起草文書。曹丕稱帝後,改秘書令為中書令,另置中書監,置官署稱中書省。中書省掌機密與草擬詔令,遇有機密事宜或緊急事務,中書省直接發出詔令交有關官員執行,權力日漸加重,魏明帝時號稱“專任”。屬官有通事郎,第五品,後改為中書侍郎(或作中書郎),掌起草詔命。
侍中寺
侍中寺,漢靈帝熹平六年(177年)置,以侍中給事黃門侍郎為長官,掌門下大夫。曹魏以侍中為主官,第三品,置4人,以其中資歷深的一人為祭酒。侍中同時也是加官的一種,作為加官授予的侍中沒有人數的限制。侍中的主要職務就是陪侍皇帝左右,隨時規諫得失,同時作為門下主官節制其他各類皇帝侍從。
曹魏門下諸官有:
散騎常侍,第三品。此官的前身是西漢的散騎、常侍和東漢的中常侍三種官職,曹魏合併為散騎常侍,置四員,年資深的為祭酒。散騎常侍也用為加官。
給事中,第五品。西漢為加官,掌顧問應對,位在常侍下;東漢廢此官,曹魏復置,或為正員,或為加官,無定員。
奉車都尉,掌乘輿車駕。駙馬都尉,掌副馬。騎都尉,掌羽林從騎,皆第六品。這三都尉在漢時均屬光祿勛,曹魏卻是加官。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諫議大夫議郎皆第七品。曹魏時均脫離光祿勛,改隸侍中,掌顧問應對。
秘書監
秘書監,第三品。管理藝文圖籍,下設秘書丞,第六品;秘書郎校書郎,第八品。
九卿
曹操建魏國之初,因為不能與天子匹敵,所以只設立六卿曹丕稱帝後,沿東漢制度置九卿。曹魏九卿與漢朝相比,除了職權大大縮小之外,最主要的變化是將光祿勛所屬的文職侍從官全部改隸侍中,光祿勛僅僅管理武職侍從官。此外,曹魏非常重視屯田,在光祿勛諸中郎將之外特設屯田中郎將,下隸典農校尉典農都尉分駐各地負責屯田事務。
曹操立曹丕為儲的時候,任命他為五官中郎將,名義上是光祿勛屬官,但副丞相以統領百官。曹丕稱帝後廢。

曹魏地方官制

三國時代,由於戰爭的需要,地方官員往往兼領軍隊,指揮作戰,所以他們的權力較前代膨脹了很多。相對於地方官員的強勢,中央政府對地方的約束力並不總是可以保持,尤其是在三國邊境和反覆爭奪的地區。三國時代,曹魏、蜀漢、東吳均實行州、郡、縣三級制。
州制度
曹操司隸校尉所轄地區置司州,這是十三州中最後正式命名的州。司州轄三輔三河、以及弘農等七郡。司隸校尉的屬官有參軍都官從事功曹從事、諸曹從事、部郡從事、武猛從事、督軍從事、主簿錄事門下書佐、省事、記室書佐、諸曹書佐等。司州的設定在曹丕稱帝之後延續了下來。
司州之外,沿漢制將所控制的幽涼兗冀並徐青豫雍九州,再加上只占據部分郡縣的荊、揚二州,合司州為十二州。設刺史(間改州牧),作為州的最高行政長官。內地諸州刺史不加將軍號、無節,第三品,俗稱腳踏車刺史(帶假節持節使持節銜的刺史出巡另備一車以載皇帝予的節)。邊地諸州刺史根據本地區軍事重要性和刺史本人的身份,分別授予假節、持節、使持節、督某州諸軍事、都督某州諸軍事的頭銜(自晉始),節與督、都督可以分別組合。節銜的不同表示權力的輕重、督、都督的不同表示官階的高下。假節者,戰時可以不經上請直接處人死刑;持節者,不論戰時平時都可以不經上請直接將沒有官位的人處死;使持節者,不論戰時平時都可以不經上請直接將二千石以下官民處死。加督者,官位進一品;加都督者,進二品。至於加將軍號者,權勢尤重,往往為方面統帥,統領邊地諸州。
曹魏對於蜀漢控制的益州梁州(自益州析置)與東吳控制的揚州、荊州、交州也分別任命刺史,史稱遙領。遙領的制度蜀漢、東吳也存在。
刺史的屬官有治中從事、別駕從事、功曹從事、簿曹從事、兵曹從事、郡國從事、文學從事、武猛從事、督郵、主簿帳下督門亭長書佐計吏等。另置大中正一人,掌品評人物,以定其高下。
郡制度
曹魏定都洛陽,特置河南尹,第三品,具體職掌與太守同。
州以下為郡。郡置太守一人為行政長官,第五品。邊郡太守往往加將軍號以領軍。郡以郡丞為副長官(邊郡稱長史),第八品,兼本郡中正。郡都尉為本郡軍事主官,第五品,內郡置一人,邊郡、大郡置二人並增置司馬一人第八品。
太守屬官有功曹,五官掾、上計掾、門下掾、文學掾、文學祭酒、督郵、主簿、主記、門下書佐、綱紀循行等。都尉屬官與太守同。
縣、鄉制度
郡以下為縣。縣按所轄人口多寡分三等。古代以縣萬戶以上設縣令,萬戶一下設縣長。高者置縣令一人,第六品,一人,第八品,尉二人,第九品;次者置縣令一人,第七品,丞、尉各一人,第九品,低者置縣長一人,第八品,丞、尉各一人,第九品。縣的屬吏有各類祭酒
縣之下置鄉,鄉置有秩三老各一人,第八品。較小的鄉置嗇夫一人,第九品。

曹魏封爵制度

曹魏唯宗室、前代賓(指遜位後的漢獻帝及其後代)所封親王公爵侯爵封地。王國置相一人,第五品,相當於郡太守。王國其餘屬官有都尉(掌王國捕盜、駐軍)、傅(職比朝廷太傅、保(職比朝廷太保)、友(掌規諫),以上均為第六品;長史(掌王府事務)、郎中令(掌王宮內務)、中尉(掌親王衛隊)、大農(掌財物),以上均為第七品常侍(親王隨從)、侍郎(職比朝廷門下)、家令(掌奴婢)、諸雜署令,以上均為第八品;謁者(職比朝廷謁者)、大夫(職比朝廷門下諸大夫)、諸雜署,以上均為第九品。公國體制比王國,但是諸官的品級均有貶損。侯國相相當於縣令。
曹魏黃初三年(222年)制定爵位等次,分王、公、侯、伯、子、男、縣侯、鄉侯與都鄉侯、亭侯與都亭侯、關內侯共十等爵。除了宗室封爵外,其餘諸爵均無封地、也沒有租稅收入,史稱虛封。虛封制度徹底結束了從周朝延續下來的分封制封建制),除了西晉一度反其道行之外,此後歷代均實行了虛封制度。

蜀漢官制

蜀漢沒有實行曹魏那種九品官制,因此官制與東漢相仿(可參見東漢官制)。由於昭烈帝劉備後主劉禪諸葛亮及其後繼者的信任和依賴,蜀漢形成了以丞相、大司馬、大將軍等政府首腦執掌大權的體制。

丞相

可以開府治理事務,劉備建國以諸葛亮為之,蜀漢後主時代,諸葛亮病亡後隨即廢棄。府內編制屬官有、前、後軍師、長史、司馬、從事中郎主簿參軍東曹掾西曹掾倉曹掾、令史,記室、門下督等。與東漢府官均由府主自行徵辟不同,蜀漢丞相屬官均由朝廷任命,成為實際上的朝臣。諸葛亮去世後,不再置丞相之職,以示諸葛亮無人可及之地位。以蔣琬大司馬領政,後任者費禕姜維則任大將軍之職,名號不一。

三公及它

用以位置勛舊大臣,沒有實際權力,也不開府。 置太常,但博士無專經,可能系缺少足夠的經學之士。
置衛尉、光祿勛、太僕、大鴻臚、大司農、少府等諸卿,但沒有廷尉、宗正。蜀漢諸卿的官稱沿用漢制,均不帶卿字,與官署名一致。光祿勛設定五官郎將、左中郎將、右中郎將,分領三署郎。另有虎賁中郎將羽林中郎將等。 內朝官如散騎常侍中常侍等均沿用東漢舊制,以宦官充任,與曹魏任用士人為內朝官不同,說明蜀漢的內朝官不如曹魏重要。這與蜀漢以丞相、大司馬等開府領政,皇權受到削弱、外重內輕的政治格局是相應的。
沿置尚書台,置尚書僕射一人,不分左、右,也不分曹屬辦事,尚書郎唯有吏部、選曹、左選、右選、度支等,較曹魏簡略。這是因為蜀漢軍政事務集權於丞相府有關,蜀漢的行政中心是丞相府而不是尚書台,丞相府屬官如長史、司馬等實際代替了尚書台屬官的職務。
中領軍、領軍、前領軍、行領軍;中護軍前護軍、後護軍、左護軍、右護軍、護軍、行護軍;中監軍、前監軍、右監軍、中典軍、後典軍等將軍為軍政事務官。
蜀漢轄境有漢主要是益州(包括漢中)以及涼州的一部分(武都郡),三國之中疆域最小。蜀漢置司隸校尉,但僅為加官虛銜,遙領司州,無具體職責,張飛本兼此職,後由諸葛亮繼任。益州初置牧,管轄益州範圍內軍民政務以及下屬各郡縣,由諸葛亮兼任。諸葛亮死後,廢牧置刺史後主建興七年(229年),東吳蜀漢相約預分天下,曹魏之兗、冀、並、涼四州分屬於蜀漢,也置刺史遙領。荊州、雍州刺史時置時廢。主要的地方官也就是益州刺史,其屬官最多,有治中從事、別駕從事、功曹從事、議曹從事、勸學從事、典學從事、部郡從事、督軍從事,前、後、左、右部司馬、主簿書佐等。
州以下置郡、郡置太守都尉犍為郡屬國都尉牂柯郡五部都尉陰平郡關都尉巴東郡置江關都尉。郡吏可考者有功曹掾、史、五官掾師友祭酒督軍從事門下書佐、主簿等。縣鄉建制等與東漢無異。
蜀漢封爵沿東漢舊制,唯王、侯二等,皇子封王,功臣封侯。王、侯均無邑、祿。

東吳官制

東吳中央官制

東吳的中央官制與曹魏、蜀漢相仿。東吳置丞相,名義上也是百官之長,但實際效能是僅僅管理例行政務,往往不參與重大政務的決策。東吳丞相設定於寶鼎元年(266年),一度分置為左丞相右丞相。丞相屬官有軍師長史等。
東吳的三公廢置不常,除授因人而異。建衡三年(271年)置太尉。寶鼎三年(268年)以丁固司徒,以孟仁為司空。孫休司空改置左右御史大夫,至孫皓登位,復置司空。東吳三公的特點是太尉不領軍、司徒與丞相併置而不治民、司空不視土木事。這個特點可以說是後世以三公為虛銜的開端。
東吳政治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是大司馬上大將軍、大將軍等內朝將軍,這些將軍外則領軍,內則領政,是事實上的宰相。黃武七年(228年)置大司馬。赤烏九年(246年)分置左、右大司馬,並置上大將軍、大將軍。黃龍元年(229年)以陸遜為上大將軍,諸葛瑾為大將軍。《通典·職官》載:“至吳景帝(孫休)為大將軍,亦受非常之任,”
三國會要·職官》云:“吳初亦六卿孫休永安二年(259年),始備九卿”。可知東吳前期無九卿。
孫權初置奉常,黃武四年(225年)改太常,太常置博士。東吳初置郎中令,後改光祿勛,有三署中郎將、領三署郎,還有羽林督,繞帳督帳下右部督,皆領衛兵。衛尉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少府諸卿建置均與曹魏、蜀漢同。東吳在屯田各郡置典農都尉,統轄屬縣,職如太守。典農都尉掌管軍糧,不屬於大司農。這不同於曹魏制度。孫權初年設左節度,專掌軍糧會計。
宮官大長秋,設定略如曹魏制。又有太子太傅少傅黃龍元年(229年)置左輔右弼輔正、翼正等都尉,為太子四友。又有太子賓客率更令中庶子庶子輔義都尉右部督等。
門下散騎常侍給事黃門侍郎、散騎侍郎等設定略與曹魏同,但地位不甚重要。
尚書選曹戶曹左曹賊曹等四曹,可見東吳尚書職任較曹魏為輕。
御史台御史中丞,督軍糧御史及監農御史,又置中執法,左右執法各一人。在殿中察舉違法行為,也稱侍御史

東吳地方官制

東吳有揚、荊、交、廣四州。黃龍元年(229年)與約分天下,以曹魏境豫、青、徐、幽四州分與東吳,置刺史遙領之。州屬官見於文獻記載的,僅有部郡從事、師友從事大中正
郡設太守都尉,所屬有功曹掾、門下書佐門下循行等。縣以下制度略如東漢。東吳爵祿制度也不發達,唯置王、侯二等爵,無祿。

三國官職列表

三公之上

丞 相:戰國時始置,為百官之長。東漢不設丞相,董卓曾任相國。建安十三年(208)復置,曹操自任丞相。“丞”與“承”相通,“丞相”就是承君主的旨意來處理國家事務的人。三國皆置丞相,以蜀漢丞相權位最重。
太 傅:輔弼國君之官,為上公,地位高於三公,作為重臣參與朝政,掌管全國的軍政大權。曹叡即位後任鐘繇為太傅。
大司馬:漢武帝廢太尉設大司馬,加於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之上。在三公之外另設大司馬,大司馬和大將軍均位在三公之上,如劉虞、權臣李傕三國時期,各國在三公之外另設大司馬,一般由大將軍升遷而來。如:魏國的大司馬曹仁漢的的大司馬蔣琬;吳國設有大司馬和左大司馬右大司馬,一般由大將軍或者上大將軍升遷而來,如呂岱施績
上大將軍:
“吳於大將軍之上復置上大將軍”。這是為了表彰陸遜的功績並進一步提高他的官職而新設的。上大將軍位在三公之上,除陸遜外,呂岱、施績曾任此職(孫權黃龍四年,呂岱遷上大將軍。孫亮即位後,建興元年,呂岱拜大司馬。元興元年八月,上大將軍施績遷左大司馬)。後世亦有相似之例,如北周亦設此職,如或唐高祖李淵因李世民平定天下,立下殊功,故封其為“天策上將”。 大司馬和大將軍掌實權。吳設丞相、大司馬(另有左、右大司馬)、上大將軍,其中上大將軍位在大將軍之上,大司馬之下。
大將軍:戰國時始置,是將軍的第二高封號,東漢時多由貴戚充任。具體名號有建威大將軍、驃騎大將軍、中軍大將軍、鎮東大將軍、撫軍大將軍等等,除驃騎大將軍之位稍低於三公之外,其餘均在三公之上。三國時夏侯惇、姜維等人皆為大將軍。

三公

太 尉:東漢末年,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已成為虛職。曹丕即位後任賈詡為太尉。
司 徒:西周始置,東漢時掌管教化,三公之一。東漢光武帝劉秀時削弱三公的權利,後來幾乎無實權只是榮譽的象徵。
司 空:西周始置,東漢時掌管水土及營建工程,三公之一。東漢光武帝劉秀時削弱三公的權利,後來幾乎無實權只是榮譽的象徵。
九卿之上
驃騎將軍:漢武帝始置,以霍去病為之,秩位同大將軍,金印紫綬,位同三公,三國均置。
車騎將軍:漢制,僅次於大將軍、驃騎將軍,金印紫綬,地位相當於上卿,或比三公。典京師兵衛,掌宮衛。第二品,秩中二千石。
衛將軍:漢文帝始置,位亞三司,第二品。在將軍中次於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

九卿

大司農:秦時稱治粟內史,景帝改稱太農令,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更名為大司農。魏初設大農,文帝(曹丕)黃初二年(221年)改稱大司農,蜀、吳亦各有大司農。兩漢時大司農掌管租稅、錢穀、鹽鐵和國家財政收支,而到了三國時期,由於權力的分散則只能負責這些物資的保管工作了。九卿之一。
大鴻臚:秦時稱典客,漢初稱大行令,漢武帝太初元年更名為大鴻臚,掌管接待賓客之事。九卿之一。
光祿勛:秦時稱郎中令,漢武帝更名為光祿勛。王莽稱司中,東漢又稱光祿勛。曹操為魏公後設郎中令,黃初元年(220年)又稱光祿勛,掌管宿衛宮殿門戶。其屬官有掌管賓贊受事的謁者、掌管御乘輿車的奉車都尉、掌管副車馬匹的駙馬都尉、掌管羽林騎的騎都尉,而大夫、中郎將等官是否是光祿勛的屬官尚有爭議。九卿之一。蜀李嚴曾任此職。九卿之一。
衛 尉:秦時始置,漢景帝(劉啟)初更名為中大夫令,不久即恢復原名,掌管宮門警衛。九卿之一。
廷 尉:秦時始置,漢景帝更名為大理,自後或稱廷尉,或稱大理。廷尉掌管刑法獄訟,是各地抗訴的最高司法機關。“廷”字系直、平之義,治獄貴直而平,故以為號。廷尉的屬官有大理正、大理平、大理監,成為廷尉三官。九卿之一。
太 常:秦時稱奉常,漢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更名為太常,掌管禮樂社稷、宗廟禮儀。其屬官有太史、太祝、太宰、太藥、太醫(為百官治病)、太卜六令及博士祭酒。九卿之一。
太 仆:秦和兩漢均設太僕,王莽一度更名為太御,掌管輿馬及牧畜之事。九卿之一。
少 府:秦和兩漢均設少府,王莽稱共工,與大司農一同掌管財貨。不過大司農掌管國家財貨,而少府則管服侍皇帝。其屬官有掌管御用紙、墨、筆等物的守宮令、掌管刀劍弩機等物的尚方令、掌管衣物的御府令、為宮廷治病的太醫令。九卿之一。
宗 正:秦時始置,掌管皇帝親族或外戚勛貴等有關事務之官。

九卿之下

前將軍:三國時常設的高級將軍位。負責京師兵衛和邊防屯警。位次於九卿,而高於其他臨時設定的雜號將軍。三國時品級下降,為第三品。開府治事,屬官有長史、司馬、從事中郎等。
後將軍:東漢雜號將軍甚多,有以前、後、左、右名之者。魏時為第三品。
左將軍:漢有左將軍,不常置,位如上卿,金印紫綬,掌京師兵衛及戍守邊隘,討伐四夷。平時加諸吏,給事中等號,則得以宿衛皇帝,參與中朝朝議,決定國家大事,若領尚書事就負責實際政務。魏時為第三品。  右將軍:漢有此職,金印紫綬,地位如上卿,但不常置。加諸吏、給事中等號則得以宿衛皇帝、參與中朝議、決定軍國大事,再領尚書事則負責實際政務。魏時為第三品,有官屬。
大都督:曹魏置,為加號,不是具體官職,不常置。加此號者,頒與代表天子威權的黃鉞以節制持節將軍等高級將領。吳同魏制。蜀置中都護,統內外軍事。
大理:秦以廷尉為最高司法長官。漢時改為大理。魏時為第三品,中二千石。黃初元年改為廷尉。吳亦如之。
大尚書:吏部尚書的別稱。魏晉尚書分曹治事,吏部尚書為首曹,故稱大尚書。
大長秋:秦置將行,為皇后宮官。漢改為大長秋,秩二千石,職掌奉宣皇后命和引見給賜宗室外戚及充當皇后出行隨行,常為宦者任。三國因之。
州牧:古分九州,每州置牧,為一州之長。漢武帝時分十三部州,每州置刺史一人,監察地方。成帝時改為州牧。後復為刺史。靈帝時時任宗正的劉焉向靈帝建議又改為州牧,位在郡守之上,已由監察官發展為總攬地方大權的行政長官。
太 守:秦時設郡守,漢景帝更名為太守,為一郡之最高長官,除治民、進賢、決訟、檢奸外,還可以自行任免所屬掾史
縣令、長:春秋戰國時始置,一縣的行政長官,人口在萬戶以上的縣的長官稱為令,萬戶以下的稱為長。縣令長佐官有掌管軍事、治安的縣尉和掌管文書、倉獄的縣丞,一般每縣有丞、尉各一人,大縣有尉兩人或更多。

其餘諸官職:

·中常侍:秦時始置,東漢時由宦官擔任,掌管文書和傳達詔令,權力極大。
·中書監令曹操為魏王時,設定秘書令以處理尚書章奏。曹丕於黃初初年改秘書令為中書令並特置中書監,使之排在中書令之前。
·中領軍:曹操為丞相後置領軍,不久改為中領軍,掌管禁衛軍
·中護軍:曹操為丞相後置護軍,不久改為中護軍,掌管禁衛軍,地位略低於中領軍。
·長 史:秦時始置,西漢時丞相下有兩長史,其職務相當於秘書長,即最高國務機關中事務主管。將軍幕府中亦有長史,為幕僚之長;可分令部隊出戰的稱為將兵長史。東漢的太尉、司空、司徒三公府亦設長史,職任頗重。三國沿置不改。
·從 事:刺史的佐官如別駕、治中、主簿、功曹等都稱為從事。
·倉曹掾屬:主管倉谷之事的官員,正者稱掾,副者稱屬。
·司隸校尉:漢武帝始置,負責督率京城徒隸,從事查捕奸邪和罪犯,簡稱司隸。劉備在蜀稱帝時以張飛為司隸校尉。
·司金中郎將:曹操於建安十年(205)置,掌管冶鐵、錢幣和農具的鑄造的官員。
·主 簿:漢始置,掌管文書簿笈,司空、丞相府及刺史的佐官中都設有主簿。
·功 曹:刺史的佐官,掌管考查記錄功勞。
·東西曹掾屬:曹操為丞相後下設東、西曹掌管人事工作,東曹主管二千石官員的任免,西曹主觀丞相府官員的任免。其負責人員正者稱掾,副者稱屬。
·執金吾:秦時稱中尉,漢武帝更名為執金吾。王莽稱奮武,東漢復稱執金吾。曹魏先稱中尉,黃初元年更名為執金吾,掌管宮外巡衛。衛尉巡行宮中,執金吾則徼偱京師。天子出行,執金吾為先導。“吾”當御講。
·別 駕:刺史的佐吏,刺史以巡行視察為職,別駕則另乘傳車,輔助刺史出巡,故稱別駕。
·尚 書:“尚”就是執掌的意思。秦漢時,尚書只是少府的屬官,掌管殿內文書,地位很低。漢武帝時,設尚書五人,開始分曹治事,因在皇帝周圍辦事,地位逐漸重要。曹魏有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共五曹尚書。吏部又稱選部,掌管選用官吏;左民掌管繕修功作、鹽池園苑;客曹掌管少數民族和外國事務;五兵掌管中兵、外兵、騎兵、別兵、都兵;度支掌管軍國支計。其中以吏部尚書最為重要。
·尚書令:秦時始置,為尚書台首長,是直接對皇帝負責、掌管一切政令的首腦。東漢光武帝劉秀時為削弱三公的權利,提高了尚書台的地位,相當於宰相。尚書令的副手為尚書僕射,曹魏置尚書僕射一或二人,二人並置時稱左右僕射。若尚書令缺,由左僕射代行令事。曹魏時以五曹尚書、二僕射、一令為八座
·尚書郎:尚書台內負責起草文書的官員。東漢選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尚書台,滿一年稱尚書郎,三年稱侍郎。
·侍 中:秦時始置,為丞相的屬官,掌管拾遺補缺、贊導、陪乘、出而負璽以及照料皇帝日常生活等事。
·征東將軍:統領青、兗、徐、揚四州,屯駐揚州。魏張遼、滿寵曾任此職。
·征南將軍:統領荊、豫二州,屯駐新野。魏曹仁曾任此職。
·征西將軍:統領雍、涼二州,屯駐長安。魏夏侯淵、蜀黃忠曾任此職。
·征北將軍:統領幽、冀、並三州,屯駐薊州。文欽曾任此職。
·刺 史:秦時始置,掌管一州的軍政大權。刺,檢舉不法;史,皇帝所使。
·治 中:刺史的佐吏。古代簿籍文書之類稱為“中”,“治中”即為管理文書檔案之意,後來逐漸演變為一種固定的官職。
·參 軍:東漢末曹操以丞相總攬軍政,其僚屬往往以參丞相軍事為名,即參謀軍務,簡稱“參軍”。
·河南尹:東漢建都於河南郡洛陽縣,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官不稱太守而稱尹,掌管洛陽附近的二十一縣。
·典農中郎將:漢末曹操置典農中郎將和典農校尉,均掌管農業生產、民政和田租,僅有所治郡國大小之別,職權相當於太守。
·城門校尉:西漢始置,掌管京師城門的屯兵。
·相 國:即丞相。
·將作大臣:秦時稱將作少府,漢景帝更名為將作大臣,掌管宮室、宗廟、路寢、陵園地土木營建。
·給事中:秦時始置,西漢沿置,東漢省,魏復置。為將軍、列侯、九卿,以及黃門郎、謁者等的加官。
·都 督:三國始置都督和大都督,為領兵官,其中大都督為最高軍事統帥。
·御史大夫:掌管彈劾、糾察的官員,其位僅次於丞相。
·御史中丞:御史大夫的副手。
·黃門侍郎:秦漢時,宮門皆黃色,故號黃門。黃門侍郎因在黃門內供職而得名。
·散騎常侍:三國魏置,即漢代散騎(皇帝的騎從)和中常侍的合稱,在皇帝左右規諫過失,以備顧問。
·督 軍:高級統兵長官,位在相國、太尉、御史大夫之下。
·校 事:曹操臨時設定的小吏,負責伺察群臣的微過小罪。
·監冶謁者:三國時魏置,掌管冶鐵的專官
·督 郵:漢代各郡置督郵官,掌管督察糾舉所領縣鄉違法之事,兼管宣達教令、訟獄捕亡等事。
·安南將軍四安將軍之一,魏時為第三品,掌征伐。
·安東將軍:四安將軍之一,掌武事,第三品,魏吳有置,蜀無。
·安遠將軍:三國時雜號將軍之一。
·東曹掾:漢制,丞相、太尉自辟掾吏分曹治事,有東曹掾,秩比四百石,初出督為刺史,後主二千石長吏及軍吏的遷除。三國因之。
·西曹掾:漢制,丞相、太尉屬吏分曹治事,有西曹。吏員正者稱掾,副者稱屬。初主領百官奏事,後改為主府內官吏署用。魏時丞相、大將軍及司徒、司空等府內置西曹掾,秩比四百石,第七品
·東曹屬:漢制,丞相、太尉掾吏其正職稱掾,副職稱屬,皆比二百石。東曹副職吏員稱東曹屬。三國因之。
·曹掾:丞相府中掌管司法的官員。
·兵曹掾:東漢太尉屬吏,主兵事,秩比三百石。魏沿之,於丞相府和大將軍府各置兵曹掾一人,三百石,第七品。
·東中郎將:秦郎中令屬官有左中郎將,漢屬光祿勛,秩比二千石。主輪番執戟宿衛天子。魏因置。亦作東中郎將。比二千石,第四品。吳蜀亦置。
·東觀令:東觀原為東漢宮名,為宮中藏書之處。三國吳置東觀令,職司董理經籍,掌修國史。
·蕩寇中郎將:中郎將秦漢時即設有是官,為皇帝的宿衛侍從官。秩位次於將軍。東漢三國事名號漸多,各國自相署置。蕩寇之名僅吳有置,魏蜀未見。
·蕩寇將軍:東漢末始有此名。三國均置,秩為第五品。
·督軍校尉:三國吳置,校尉在將軍和中郎將之下。
·督軍從事:刺史、州牧之屬官,多稱從事史,分主各事。東漢末臨時設定屬軍事之從事史頗多。
·都督:領兵將領或地方軍政長官之稱。蜀於邊緣諸郡皆置都督領兵屯守。
·邸閣督:邸閣為囤積糧谷之所,其督為守備屯所士卒之長。
·典曹都尉:蜀置,劉備定蜀,較鹽鐵之利而設鹽府校尉,並置典曹都尉以屬之,掌供繼軍糧。
·都尉:都尉名官甚多,多為主兵武官。地方郡國都尉,主兵。
·都護:漢宣帝時,置兩域都護,為加官。東漢光武帝時設都護將軍。三國魏沿置。蜀有中都護、行都護之號,職權如大都督,總領內外諸軍事。吳設左右都護,盡護諸軍。
·步兵校尉:漢武帝時,置八校尉領北軍,其中有步兵校尉,秩二千石,掌上林苑門屯兵。東漢因之,秩比二千石。三國均置,為天子禁軍首領之一。
·奮威校尉:校尉為次於將軍之武職。有各種名號,奮威校尉僅三國吳置。
·奮武校尉:位在將軍下。三國時校尉名號甚多,職責亦不同。奮武校尉僅吳置,魯肅任之。
·奮武將軍:漢末,曹操、呂布曾任是官。三國時魏吳有置,蜀未見。
·奮威將軍:西漢始置。三國均置,第四品。
·符節令:秦漢時置此官,屬少府,掌府節。魏置符節令,別為一台,位次御史中丞。令一人,六百石,第五品。掌授節、銅虎符、竹使符。吳蜀亦置。
·奉尚:“尚”他本均作“常”,即奉常(太常)。
·奉車都尉:漢武帝時設奉車、駙馬、騎三都尉,皆比二千石。奉車都尉掌御乘輿馬。魏時為第六品,秩比二千石。
·輔國大將軍:後漢時期設立的高級將軍位,位在“四鎮”大將軍之上。
·輔國將軍:漢獻帝時伏完任此官。三國時均置此號。
·關內侯:秦置。爵第十九級,位次於列侯。有其號,無國邑。
·光祿大夫:秦郎中令屬官有中大夫,漢更名為光祿大夫,秩比二千石。魏時為第三品,位次三公。無固定職守,相當於顧問。諸公告老及在朝重臣加拜此官以示優重。
·橫江將軍:三國時僅吳置。以魯肅任之,鎮守沿江轄地,用以橫掃來犯之敵,故名。
·黃門丞:西漢少府屬官有此職,東漢因之。黃門令之佐吏有丞、從丞各一人。
·黃門令:西漢少府屬官有此職,東漢因之。秩六百石,宦者充任,主省中諸宦者。
·護軍:秦置護軍都尉。漢初又稱護軍中尉。武帝時設護軍將軍。護軍之號,有時即指竣軍將軍或中護軍之簡稱。
·護軍將軍:秦置護軍都尉,漢因之,陳平曾任此職,盡護諸將。漢武帝時屬大司馬。建安12年改護軍為中護軍。魏亦置護軍,主武官選,隸領軍。資重者為護軍將軍,資輕者為中護軍。
·侯相:即列侯封國的相,主治民,如縣令、長。
·後典軍:三國時蜀於監軍之下置典軍,分前、後、中三典軍。吳亦置,但分左、右、中。
·虎威將軍:三國時雜號將軍之一。魏吳有置。
·虎賁中郎將:《周禮·夏官》記有虎賁氏,掌王出入儀衛。漢平帝元始元年更名為虎賁郎,置中郎將統領。秩比二千石
·建武中郎將:三國吳置,胡綜任之。
·金曹從事:三國吳置。魏置金曹掾,主管貨幣鹽鐵事。吳置金曹從事,胡綜任之。
·建武將軍:曹魏置,第五品。
·建威將軍:曹魏置,第四品。吳蜀亦置。
·監農御史:為御史中丞的屬官。秦置御史大夫,漢因之。有兩丞,一曰中丞。及御史大夫轉為司空,御史中丞遂成御史台的長官。御史台屬下有名目不同的御史,分掌各事。監農御史為其中之一。三國吳有置,魏蜀未見。
·監軍:春秋有載,三國均置。無定員,隨事而設。諸州不置都督時置此官。將軍領兵出征時,多置監軍。
·記室:東漢置,諸王、三公及大將軍都設記室令史,掌章表書記文檄。
·家令:太子屬官。秦置,魏時為第五品,秩千石,主倉谷飲食,職似司農、少府。
·軍師:三國時各國均設軍師官,皆參與主持軍事謀議等事。
·軍祭酒:即軍師祭酒,陳壽撰《三國志》避晉景帝司馬師諱,改為軍祭酒。魏時為第五品。
·軍議校尉:參議軍事的官位。
·諫議大夫:秦時,郎中令屬官有大夫,掌議論、顧問、應對。漢武帝置諫大夫,東漢時改稱諫議大夫,秩比六百石。魏蜀有置,吳無考。
·立武中郎將:三國吳置。步騭任是職。
·立節中郎將:三國吳置。陸抗任是職。
·領軍:是中領軍或領軍將軍的簡稱。曹操為丞相時置,掌禁兵。
·領軍將軍:領軍中資重者之稱。資輕者為中領軍。掌禁兵。
·列侯:爵位名。秦漢以二十等爵賞有功者,其最高級叫徹侯。後因避漢武帝諱,改為通侯。後又改列侯。金印紫綬,有封邑,得食租稅。魏初如漢制。鹹熙元年改行五等爵制
·令史:漢代少府屬官有尚書令史,蘭台令史。諸公府亦設令史,地位低於掾史。曹魏公府及諸將軍府設令史。蜀相府有令史。
·令:秦漢時縣官管轄區萬戶以上者稱令,萬戶以下者稱長。
·秘書:掌管禁中圖書秘記。漢桓帝始置。
·秘府郎:三國吳置,掌校秘書。
·門下循行:漢制,郡守三吏有門下循行,類似門下客,不主實事。
·門下督:將帥府屬官。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等府均置門下督一人,第七品。下屬有門下錄事、門吏、門下書吏各一人。
·南中郎將:光祿勛屬官。魏時秩二千石,蜀亦置,吳無。
·破虜將軍:東漢雜號將軍之一。魏時為第五品。李典孫堅曾任。
·平戎將軍:三國吳置,步騭任是職。
·平東將軍:漢置,魏時為第六品。呂布曾任是官。
·平南將:魏置此官,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屬吏。吳蜀亦置。
·平北將軍:建安十年始置,第六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屬吏。吳蜀亦置。
·平西將軍:魏時為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屬吏。吳蜀亦置。
·偏將軍:將軍中地位較低者,多由校尉或裨將升遷,無定員,第五品。三國均置。
·前護軍:魏及蜀皆置護軍,唯蜀護軍分為前、後、左、右、中五護軍。
·前軍師:東漢始有軍師之名。分前後左右中之名,第五品。
·騎都尉:兩漢均置,屬光祿勛,秩比二千石,掌監羽林騎,無定員。
·勸學從事:漢制,司隸校尉及州刺史之下,設從事史若干人,分司州政。蜀在益州設勸學從事,為州之學官,地位略次於典學從事
·儒林校尉:校尉為次於將軍的武官,其名號甚多。由於其職務掌的不同,名號亦異。儒林校尉為蜀所特置。周裙任是職。
·上大將軍:吳孫權黃龍元年置。位在三公之上。陸遜任是職。
·綏南中郎將:三國魏蜀二國置有此官。士燮、張翼曾任是職。
·射聲校尉:漢武帝置八校尉中有射聲校尉,掌待詔射聲士,即善射箭者。秩二千石。魏時為第四品,比二千石,掌宿衛兵,吳蜀亦置。
·司馬:《周記·夏官》記大司馬之屬有軍司馬輿司馬行司馬。春秋晉作三軍,每軍別置司馬。漢宮門及將軍、校尉屬官有司馬。邊郡則設千人司馬,專掌軍事。曹魏公府及大將軍府設司馬,秩千石,主軍事。
·司鹽校尉:又稱鹽府校尉。劉備定蜀時置,主較鹽鐵之利。吳亦置,主管海鹽生產諸務。
·師友從事:漢制,刺史州牧的屬官有從事史,分為別駕、治中、簿曹、兵曹從事等。漢末或置師友從事,僅為榮譽職位,無固定職守。
·師友祭酒:漢制,郡守延攬郡內人材,養於府中,專事謀議,稱為散吏,其地位或相當於掾、史,地位最高者尊稱為祭酒。
·庶子:太子府屬官,第五品,秩四百石,職如三署郎。
·舍人:秦始置,輪番當班宿衛太子。魏時為第七品,秩二百石
·尚書選曹郎:三國吳置尚書郎分曹治事,有選曹郎。
·尚書右選郎:三國蜀置尚書郎分曹治事,有選部,分左右,有右選郎。楊戲曾任。
·尚書吏部郎:曹魏置尚書郎中二十五人,分部、曹治事,有吏部郎。
·尚書僕射:尚書台副長官。秦置,屬少府,主文書啟封,尚書令缺,代其事。魏時置尚書僕射二人,分左右,秩六百石,第三品。吳、蜀置一人不分左右。
·都尉尚書:秦為少府屬官。掌殿內文書,地位很低。西漢以後職權漸重,置尚書,員五人,一人為僕射,四人分曹治事。東漢時尚書台正式成為總理國家政務的中樞。魏置尚書,有令一人,僕射二人,尚書五(分為五曹)稱八座五曹尚書中除吏部尚書外,其他但稱尚書。吳蜀亦置。
·尚書令史:西漢尚書郎下有令史,東漢增至十八人,秩二百石,分屬六曹,主書寫文書。魏時為第八品。
·書部書部:從事之省稱。孫權置,胡綜任之,典軍國密事。
·屯騎校尉:漢武帝時始置,掌騎士,東漢改驍騎,後復置,掌宿衛兵。魏沿置,秩比二千石,第四品,隸屬中領軍。
·太子太傅:商、周兩代已有太子太傅及少傅,作為太子的師傅。漢沿置,秩三千石,位次太常。東漢秩中二千石。太子對其執弟子之禮。三國因置。
·太中大夫:秦始置,職掌言議,顧問應對,為天子高級參謀。魏時為第七品,秩千石,吳蜀置同。
·討逆將軍:東漢雜號將軍之一。曹魏沿置,第五品。
·討虜將軍:東漢雜號將軍之一。蜀置此官,吳因孫權曾任此職,後不復置。
·討寇將軍:魏置雜號將軍之一,第五品。蜀亦置。
·武衛都尉:三國吳置,孫桓孫峻曾任。
·武衛將軍:魏置,第四品。曹操置武衛中郎將。曹丕改為武衛將軍,許褚任之,都督中軍宿衛禁兵。吳亦置,典宿衛。
·五官掾:漢代郡太守自署屬吏之一,掌春秋祭祀,若功曹史缺,或其他各曹員缺,則署理或代行其事。為太守的左右手,地位與功曹史相上下。
·王:秦漢以後帝王改稱皇帝,王成為封爵的最高一級。
·尉:古代武官多以尉為名。春秋時有軍尉。秦漢時有太尉,掌武事;廷尉掌刑獄。郡有都尉,縣有縣尉,均為地方掌武事之官,簡稱尉。
·選曹尚書:列曹尚書之一,掌選拔官吏事。漢承秦制,設尚書,屬少府。漢成帝時,設四尚書,分四曹辦事。漢光武帝時,改常侍曹為吏曹,掌選舉祠祭事。此即選曹尚書之由來。魏改選部為吏部。
·先登校尉:三國時統兵校尉名目甚多,先登校尉唯吳置。
鄉侯:漢制,列侯,所食縣為侯國。功大者食縣,小者食鄉、亭。東漢後期,增設縣侯、鄉侯、亭侯等爵位。
·相國參軍:曹操為漢丞相時置參軍,第七品。
·校事:曹操初置,至嘉平中罷。吳亦置。職充皇帝耳目,刺探臣民言行,上察宗廟,下攝眾官。或做典校、校曹。
·校尉:秦置。漢置八校尉,掌管特種軍隊。漢制,一般軍隊中將軍以下的武官有校尉。三國因之。
·洗馬:即太子洗馬。太子屬官。秦始置,職掌如謁者,太子出行為前導。魏時為第七品,秩六百石
·相:職如郡太守。魏諸王國各置相一人,秩二千石,第五品。
·西部都尉:秦有郡尉,漢景帝時更名為都尉,秩比二千石,掌佐助太守分管軍事,維持境內治安。三國因之。每郡置都尉一人,大郡或置二人,分管境內東西,或南北。
·翼正都尉:三國吳東宮屬官。孫登為太子時,諸葛恪為左輔都尉,張休為右弼都尉,顧譚為輔正都尉,陳表為翼正都尉,是為四友,以佐太子。
·羽林中郎將:漢宣帝始以中郎將監羽林,東漢置羽林中郎將,秩比二千石,掌宿衛侍從。魏時為第五品,秩比二千石,主羽林郎。
·越騎校尉:漢武帝始置,掌越騎。東漢沿置,設越騎校尉一人,比二千石,掌宿衛兵。三國均置。
·掾:古代屬官的通稱。如掾屬、掾佐、掾吏、掾史等,簡稱掾。
·牙門將軍:魏文帝黃初年間始置,第五品,無定員。蜀吳亦置。
·揚武將軍:東漢年間有此職,三國均置。
·右部督:全稱為帳下右部督。三國時將軍開府者,其屬官有帳下督一人,第七品。陸遜曾為孫權帳下右部督。
·右中郎將:西漢始置,秩比二千石、主右署郎,職隸光祿勛。魏時為第四品,秩比二千石。
·右大將軍:三國蜀於建興十三年初置大將軍。景耀初分置右大將軍。
·右護軍:三國皆置護軍,分左右。
議郎:郎中令的屬官,為郎官中地位較高者,秩六百石,掌顧問應對,無常員,三國沿置。
議曹從事:兩漢的州刺史或州牧的屬官,有從事史或從事若干人,分司州政。
·佐軍司馬:漢中郎將屬官有佐軍司馬。孫堅曾任。
·奏曹掾:漢制,三公府設奏曹,主奏議事。曹魏丞相府置奏曹掾,比三百石。吳亦置。
·贊軍校尉:位在將軍下。三國時校尉名號甚多,職責亦不同。贊軍校尉為吳置,魯肅任之,助周瑜參贊軍務,故以贊軍名之。
·折衝將軍:魏所設雜號將軍之一,第五品。吳亦置,蜀無。
·折衝校尉:漢末,曹操任奮武將軍,任夏侯惇為折衝校尉,後不置,蜀無。
·左執法:三國吳置,為御史台屬官,與中執法、右執法共同平決諸官事。
·左典軍:三國吳置左、右、中三典軍,領營兵。
·左節度:吳始置,典掌軍糧。分左右。
·左司馬:漢制,將軍府多置司馬,職位僅次于軍師、長史。漢末曹操表孫權為討虜將軍,權任顧雍為左司馬,當為討虜將軍之屬官。
·左軍師:曹操為丞相時置左軍師一人,第五品。三國吳置,但不屬丞相,而以三公領之。
·左丞相:秦置丞相,分左右,秦人尚左,以左丞相為正,右丞相為副。漢人以右為尊,故右丞相為上。三國吳置丞相,分左右,後僅置一人。
·左右都護:三國吳置,黃龍元年,拜陸遜為大將軍、右都護,諸葛謹為大將軍、左都護。
·左護軍:秦有護軍都尉。漢有護軍中尉,屬大司馬。東漢有中護軍,為將軍幕府之員,非朝廷列職。曹操為漢丞相時置護軍,後改稱中護軍,第四品,掌禁軍。後隨州都督置護軍,第五品。諸要鎮及將軍出征皆置諸護軍,第六品,其中有左護軍。吳蜀亦置。
·長樂少府:漢制,太后宮官皆冠宮名。景帝前置長信詹事,掌皇太后宮。公元前144年改為長信少府。平帝元始四年,因皇太后所居宮復長樂舊名,更名長樂少府,位在少府正卿之上。蜀皇太后亦稱長樂宮,因置此職。
·長水校尉:漢制,為武帝所置,京師屯兵八校尉之一,掌長水胡騎,秩二千石。長水為地名。胡騎近長水,故名。三國因置。
·振威將軍:東漢雜號將軍之一,魏沿置,第四品。
·鎮東將軍:第二品,位次四征將軍,領兵如征東將軍。資深者為大將軍。建興元年,趙雲任中護軍、征南將軍,後遷(升任)鎮東將軍。
·鎮北將軍:第二品,位次四征將軍,領兵如征北將軍。資深者為大將軍。
·鎮南將軍:第二品,位次四征將軍,領兵如征南將軍。資深者為大將軍。
·鎮西將軍:第二品,位次四征將軍,領兵如征西將軍。資深者為大將軍。
·鎮北大將軍:品級鎮北將軍同,資深者加大將軍名號,不常置。
·鎮南大將軍:品級與鎮南將軍同,資深者加大將軍名號,不常置。
·鎮軍將軍:秩位次於鎮軍大將軍,第三品。
·鎮軍大將軍:位在大將軍之下,第二品,不常置。兩漢均設有大將軍之職,位比三公。大將軍之上加各種名號者,東漢三國逐漸增多,三國均設此官。
·征虜將軍:魏沿漢制,第三品。吳蜀亦置。
·征西大將軍:東漢之大將軍中有徵西大將軍。魏及蜀之徵西將軍中以資深者為征西大將軍。吳亦置。
·征南中郎將:三國吳置。步騭任是職。
·中領軍:曹操為漢相時置領軍,後改為中領軍,第三品,掌禁軍,主五校尉、中壘、武衛三營。蜀亦置,並有領軍、前領軍、行領軍。吳稱領軍將軍。
·中軍師:魏置,為丞相屬官,第五品。
·中散大夫:秦漢諸大夫有中散大夫。凡大夫皆職掌言議,顧問應對,無固定職事。魏時為第七品,秩六百石。
·中郎:秦置,漢沿之,屬郎中令,其長稱中郎將。漢武帝置五官、左、右三中郎將,以五官中郎將統領中郎。曹魏置中郎,隸光祿勛,第八品,秩六百石
·中郎將:秦置中郎將統領供事禁中的郎中。漢武帝時置五官、左、右三中郎將,秩皆比二千石,隸屬光祿勛,侍從天子、隨行護駕。東漢時其職主要為協助光祿勛考課察舉三署諸郎,後還譴其領兵,增加各名號中郎將甚多。
·中書丞:三國吳置,為中書監、中書令的屬官。
·中庶子:周代始置,掌管諸侯卿大夫的庶子的教育管理。漢沿置,為太子屬官,職如侍中,為太子近臣。秩六百石,第五品。
·治中從事史:漢置,是州刺史的助理,主州府文書案卷,居中治事,與別駕從事史分別為州府內外總管。
·主記:東漢州郡設專管記事、簿書的主記室,主記室員是主記室史,簡稱為主記,是州郡中僅次於主簿的親近屬吏。魏沿置。
·著作郎:三國魏明帝太和中始置,掌編撰國史,屬中書省。
·昭德將軍:魏置,第五品。
·昭武將軍:魏置,為第五品。
·昭信校尉:三國時蜀置,為使臣奉命出使入冠其名號。

曹魏九品官制

載自《通典·職官十二》
魏官置九品:
第一品 ·黃鉞大將軍 ·三公;諸國王公侯伯子男(爵) ·大丞相
第二品 ·諸四征 四鎮 車騎、驃騎將軍 ·諸大將軍
第三品 ·侍中 ·散騎常侍 ·中常侍 ·尚書令 ·左右僕射 ·尚書 ·中書監、令 ·秘書監 ·諸征、鎮、安、平將軍 ·光祿大夫 ·九卿 ·司隸校尉 ·京兆、河南尹 ·太子保、傅 ·大長秋 ·太子詹事 ·中領軍 ·諸縣侯(爵) ·龍驤將軍 ·征虜將軍 ·輔國將軍
第四品 ·城門校尉 ·武衛、左右衛 、中堅、中壘、驍騎、游騎、前軍、左軍、右軍、後軍、寧朔、建威、建武 、振威、振武、奮威、奮武、揚武、廣威、 廣武、左右積弩、積射、強弩等將軍 ·護軍監軍五營校尉 ·南北東西中郎將 ·御史中丞 ·都水使者 ·州領兵刺史 ·越騎、烏丸、諸匈奴、護羌蠻夷等校尉 ·諸鄉侯(爵)
第五品 ·給事中 ·給事黃門侍郎 ·散騎侍郎 ·中書侍郎 ·謁者僕射 ·虎賁中郎將 ·符節令冗從僕射 ·羽林監 ·太子中庶子 ·太子庶子 ·太子家令 ·太子率更令、仆、衛率 ·諸軍司北軍中候 ·都督護軍 ·西域校尉 ·西戎校尉 ·禮見諸將軍 ·鷹揚、折衝、輕車、虎烈、宣威、威遠、寧遠、伏波、虎威、凌江等將軍 ·太學博士 ·將兵都尉 ·牙門將 ·騎督 ·安夷撫夷護軍 ·郡國太守、相、內史 ·州郡國都尉 ·國子祭酒 ·諸亭侯(爵) ·州腳踏車刺史
第六品 ·尚書左右丞 ·尚書郎中 ·秘書郎 ·著作丞郎 ·治書侍御史 ·部曹侍御史 ·諸督軍奉車、駙馬都尉 ·諸博士 ·公府長史、司馬 ·驃騎車騎長史、司馬 廷尉正、監、評 ·將兵助郡尉置司馬史卒者 ·諸護軍 ·太子侍講門大夫 ·太子中舍人 ·太子常從虎賁督、司馬督 水衡、典虞、牧官都尉 ·司鹽都尉 ·度支中郎將校尉 ·司竹都尉 ·材官校尉 ·驃騎、車騎、衛將軍府從事中郎 四征鎮公府從事中郎 ·公車令 ·諸縣署令千石者 ·千人督校尉 ·督守殿內將軍 ·殿內典兵 ·黃門冗從僕射 ·諸關內名號侯(爵) ·諸王公友
第七品 ·期門郎 ·諸國公謁者 ·殿中監 ·諸卿尹丞 ·諸獄丞 ·太子保傅丞 ·詹事丞
·諸軍長史司馬秩六百石者 ·護羌戎蠻夷越烏丸校尉長史、司馬 ·諸軍諸大將軍正行參軍 ·諸持節督正行參軍 ·二品將軍正行參軍 ·門下督 ·中書通事舍人 ·尚書曹典事 ·中書佐著作太子洗馬
·北軍候丞 ·城門五營校尉司馬 ·宜禾伊吾都尉 ·度支都尉 ·典農都尉 ·諸封公保、傅、相、郎中令及中尉、大農 ·監淮海津都尉 ·諸國文學 ·太子食官令、舍人 ·單于率正 ·都水參軍
·諸縣令相秩六百石以上者 ·左右都尉 武衛左右衛長史、司馬 ·京城門候 ·諸門候副 ·散牙門將 ·部曲督 ·殿中中郎將校尉 ·尚藥監 ·食監 ·太官食監中署監 ·南北軍監 ·中廷御史 ·禁防禦史 ·小黃門諸署長仆謁者 ·藥長寺人監 ·靈芝園監 ·黃門署丞 ·中黃門 ·太中、中散、諫議三大夫 ·議郎 ·三台五都侍御史 ·太廟令 ·諸公府掾屬 ·諸府記室 ·督主督受除遣者 ·符璽郎 ·門下郎 ·中書主事通事 ·散騎集書 ·公主及諸國丞萬戶以上典書令及家令
第八品 ·尚書中書秘書著作及主書主圖主譜史 ·太常齋郎 ·京城門郎 ·四平、四安長史司馬
· 三品四品將軍正行參軍 ·郡國太守相內史中丞長史 ·西域戎部譯長 ·諸縣署令千石以上者丞 ·州郡國都尉司馬 ·司鹽、司竹監丞 ·水衡典虞牧材官都尉司馬 ·秘書校書郎 ·東宮摘句郎 ·諸雜署長史 ·關谷長 ·王公妃公主家令 ·諸部護軍司馬 ·王郡公諸雜署令國子太學助教 ·諸京城四門學博士 ·諸國常侍侍郎 ·殿中都尉司馬 ·諸部護軍司馬 ·殿中羽林郎 ·左右度支中郎將司馬 ·黃門從官 ·寺人中郎郎中 ·諸雜號宣威將軍以下五品將軍長史、司馬 ·蘭台謁者 ·都水使者令史
·門下禁防 ·金鼓幢麾城門令史 ·校尉部司馬、軍司馬假司馬 ·諸鄉有秩、三老 ·司馬史從掾 ·諸州郡防門 ·尚書中書秘書令史
第九品 ·蘭台殿中蘭台謁者及都水使者書令史 ·諸縣長令相 ·關谷塞尉 ·倉簟河津督監 ·殿中監典事 ·左右太官督監內者 ·總章戲馬監 ·諸紙署監 ·王郡公郡諸署長 ·司理治書異族封公世子庶子諸王友國謁者大夫諸署丞 ·諸王太妃及公主家僕丞 ·公主行夜督郎太廟令行夜督郎 ·太子掌固 ·主事候郎 ·王官舍人 ·副散部曲將 ·武猛中郎將校尉部司馬、軍司馬、假司馬 ·諸鄉有秩 ·司徒史從掾 ·諸州郡防門

古代官職知識

·開府開府儀同三司): 漢代僅太傅、大將軍、三公(三司)可以開幕府。三國時期由於開府的官員逐漸增多,故有“開府儀同三司”的名號,即可以按照三公的官制,開府招攬自己的幕府屬官。
·假節鉞假節):節(就是蘇武牧羊時手裡拿的那個東西)、鉞(類似於斧子一樣的東西)都是皇帝的信物。“假黃鉞”代表了皇帝出征,比如“帝征孫權,以(曹)休為征東大將軍,假黃鉞”。“使持節”則可以在地方上自行誅殺二千石以下的官員。“持節”可以自行誅殺無官職之人,若在軍事中,則可以誅殺官員。“假節”可以殺犯軍令之人。
·使君:州長官之尊稱,比如曹操稱呼豫州牧劉備為“使君”。
·府君:郡守的尊稱。
·品秩:以俸祿作為官員品級的標準。依次為上公、公、中二千石、二千石(、比二千石(月俸一百二十斛谷)、千石、比千石、六百石、比六百石、四百石、比四百石、三百石、比三百石、二百石、比二百石、一百石等。可參見東漢官職
·錄尚書事:錄為總領之意,錄尚書事就是總管全國一切事務,無所不管,往往是公卿權重者任之,比如諸葛亮。
·方正(賢良方正): 漢代的選舉科目之一,被舉方正即意味著可以做官了。有時候方正和賢良並在一起,稱為賢良方正。
·茂才:漢代選拔官員的科目之一,原為“秀才”,意為才之秀者也。後避劉秀諱,更為“茂才”。
·孝廉:漢代選官科目之一,各郡國舉孝子、廉吏各一人,為“舉孝廉”。
·高第:漢代選舉科目之一。
·行:官缺未補,暫由其他官員攝行。可以是低級官職攝行高一級官職,可以是同級官職相互攝行,也可以是高級官職攝行低級官職。
·:假為代理之意。
·除:拜官授職。
·:升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