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洛陽縣
- 誕生時間:戰國後期
- 轄區:12
- 人口:48萬
- 曾用名:京縣、赤縣
歷史沿革,地域名山,
歷史沿革
為便於統一開展城市與農村工作,1949年1月16日,洛陽市與洛陽縣合併,治所駐民主街。合併後名稱為洛陽市縣民主政府。洛陽市長兼任縣長,負責城市工作;洛陽縣副縣長負責農村工作。
1949年10月2日,接河南省政府令,實行洛陽市縣分別治理。11月1日,市縣正式分開辦公,洛陽市人民政府駐民主街,負責城市工作;洛陽縣人民政府駐營林街,專管農村工作。
1952年,洛陽縣轄12區,169鄉鎮,擁有人口48萬。
1955年11月,為支援洛陽工業建設,發展洛陽市,國務院決定,撤銷洛陽縣。建置撤銷後,所轄之地分割給洛陽市、偃師市、孟津縣、宜陽縣。其中,一區(麻屯)、二區(海資)、三區(平樂)、十一區(鳳台)歸孟津縣;六區(佃莊)、八區(李村)、九區(寇店)歸偃師市;七區(豐李)歸宜陽縣;四區(谷水)、五區(軍屯)、十區(龍門)、十二區(辛店)歸洛陽市。
地域名山
相傳道教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皆仙人居處遊憩之地。世人以為通天之境,祥瑞多福,鹹懷仰慕。道教潛隱默修之士,喜遁居幽靜之山林,故多擇有仙跡傳說之處,興建宮觀,期蔭仙風而功道園融。歷代以來,道侶棲止,香客遊人絡繹不絕,故洞天 福地已成為中國綿繡河山之勝境。 洞天福地,又名三十六小洞天。
第七十福地 北邙山 在東都洛陽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