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書記載
《史記·卷一百一十六·西南夷列傳第五十六》:······建元六(前135)年,大行王恢擊東越,東越殺王郢以報。恢因兵威使番陽令唐蒙風指曉南越。南越食蒙蜀枸醬,蒙問所從來,曰“道西北牂柯,牂柯江廣數里,出番禺城下”。蒙歸至長安,問蜀賈人,賈人曰:“獨蜀出枸醬,多持竊出市夜郎。夜郎者,臨牂柯江,江廣百餘步,足以行船。南越以財物役屬夜郎,西至同師,然亦不能臣使也。”蒙乃上書說上曰:“南越王黃屋左纛,地東西萬餘里,名為外臣,實一州主也。今以長沙、豫章往,水道多絕,難行。竊聞夜郎所有精兵,可得十餘萬,浮船牂柯江,出其不意,此制越一奇也。誠以漢之彊,巴蜀之饒,通夜郎道,為置吏,易甚。”上許之。乃拜蒙為郎中將,將千人,食重萬餘人,從巴蜀筰關入,遂見夜郎侯多同。蒙厚賜,喻以威德,約為置吏,使其子為令。夜郎旁小邑皆貪漢繒帛,以為漢道險,終不能有也,乃且聽蒙約。還報,乃以為犍為郡。發巴蜀卒治道,自僰道指牂柯江。蜀人司馬相如亦言西夷邛、筰可置郡。使相如以郎中將往喻,皆如南夷,為置一都尉,十餘縣,屬蜀。
當是時,巴蜀四郡通西南夷道,戍轉相饟。數歲,道不通,士罷餓離濕死者甚眾;西南夷又數反,發兵興擊,秏費無功。上患之,使公孫弘往視問焉。還對,言其不便。及弘為御史大夫,是時方築朔方以據河逐胡,弘因數言西南夷害,可且罷,專力事匈奴。上罷西夷,獨置南夷夜郎兩縣一都尉,稍令
犍為自葆就。
······及至南越反,上使馳義侯因犍為發南夷兵。且蘭君恐遠行,旁國虜其老弱,乃與其眾反,殺使者及犍為太守。漢乃發巴蜀罪人嘗擊南越者八校尉擊破之。會越已破,漢八校尉不下,即引兵還,行誅頭蘭。頭蘭,常隔滇道者也。已平頭蘭,遂平南夷為
牂柯郡。夜郎侯始倚南越,南越已滅,會還誅反者,夜郎遂入朝。上以為夜郎王。······
地理
按《
漢書地理志》記載:
犍為郡,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設立,領縣十二。
十二縣
歷史變革
公元前
關於犍為郡的治所,《華陽國志·蜀志》記:“犍為郡,孝武建元六年置,時治鄨(今貴州
遵義),其後縣十二,戶十萬。鄨,故犍為地也。”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移治南廣縣(今雲南鎮雄、威信),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再遷治僰道城(今四川宜賓)。
公元
王莽於公元9年建立“新”朝,犍為郡改稱西順郡遷治武陽(彭山縣江口鎮),領縣有:武陽(彭山)、資中(資陽)、牛鞞(簡陽)、南安(樂山)、僰道(宜賓)、江陽(瀘州)、荷節(即,符縣,台江縣台江鎮鎮南南關)、漢安(內江市鎮鎮南關)、南廣、朱提縣(昭通)、漢陽縣(貴州西威寧縣)。更始元年(公元23年)復稱犍為郡。
三國時,犍為郡屬蜀,郡治武陽。領縣五:武陽(彭山)、南安(樂山)、僰道(宜賓市)、資中(資陽城關鎮)、牛鞞(簡陽簡城鎮絳河北岸)。
東晉時.犍為郡郡治仍在武陽。領縣有:武陽、南安、僰道、資中、冶官(安帝義熙十年(414年)分南安縣地置。今仁壽縣東南汪洋鄉(舊名汪安場)開刊(或作開邦縣。東晉置。今洪雅縣西羅壩鄉)。
南齊武帝時(483~493年)犍為郡由武陽遷回僰道。
南齊末,東昏侯永元三年(501年)僰道為“夷戎”占據,郡廢。
梁武帝大同十年(544年)平定“夷戎”後,改置六同郡。領縣二:僰道縣(今宜賓市)為州、郡治南廣縣(今宜賓市郊南廣鎮),屬戎州。
隋開皇三年(583)廢六同郡。
隋煬帝大業三年(公元607年)罷戎州復置犍為郡,治地不變。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廢隋置犍為郡。
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嘉州(今四川樂山)為犍為郡。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廢犍為郡復置嘉州。這也是犍為郡最後一次出現在歷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