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朱提
- 拼音:shū shí
- 注音:ㄕㄨ ㄕˊ
- 釋義:1.古地名 2.山名
簡介,詞條,(1).古地名,(2).山名,歷史,漢代秦後,史料記載,
簡介
詞條
【詞目】朱提
【拼音】shū shí (蜀氏)
【注音】ㄕㄨ ㄕˊ
【釋義】
(1).古地名
漢武帝 時置縣,治所在今 雲南省 昭通縣 境。後立為郡。 南朝 梁 廢。 唐 武德 初置 安上縣 ,不久復改為 朱提縣 , 天寶 中地入 南詔 ,移治今 四川省 宜賓縣 安邊鎮 西南。 唐 末廢。 清 蔣平階 《送李分虎之滇黔》詩:“ 烏蠻 新幕府,屬國舊 朱提 。”
(2).山名
在今 雲南省 昭通縣 境。盛產白銀,世稱朱提銀。亦用作銀的代稱。《漢書·地理志上》:“ 朱提 ,山出銀。”《警世通言·桂員外途窮懺悔》:“誼高矜厄且憐貧,三百朱提賤似塵。” 清 趙翼 《故公相贈郡王傅文忠公》詩:“朱提贈十流,豐貂輝冠纓。”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宮夢弼》:“女一日入閒舍中……暗陬有物堆積,蹴之迕足,拾視皆朱提。”參見“ 朱提銀 ”。明 董其昌《節寰袁公行狀》:“(袁可立)建威消盟,紀功盟府,有文蟒朱提之賜。”明 王鐸《太子少保兵部尚書節寰袁公神道碑》:“ 皇帝曰:‘巡撫僉都御史可立厥治行勞哉,賜汝朱提文蟒。汝(袁可立)嘉而毛帥驕愎不協,蠱於兵,滿蒲昌城襲報用敢獻功。’”
歷史
昭陽區以北北閘境內過山洞人牙化石的出土,說明至少在5萬多年前,昭通就有了人類活動,隨著人類從舊石器時代步入新石器時代,尤其春秋晚期有“從天墮”的杜宇由南向北將農耕文明取代了成都平原落後的漁獵生產方式。
夏朝時期,根據彝族的傳說,夜郎國興起,歷經武米夜郎、洛舉夜郎、撒罵夜郎、金竹夜郎4個朝代,於後漢時在王朝終結,歷時大概有兩千餘年。
《史記集解》記載:協州曲州本夜郎國。
漢代秦後
漢代秦後,公元前135年,漢武帝“開蜀故徼”,派唐蒙修築南夷道,並置犍為郡,繼續將朱提等地納入管轄範圍,朱提(昭陽、魯甸、大關、永善)屬犍為郡南部,與堂狼(巧家、會澤、東川)、南廣(鎮雄、彝良、鹽津、威信)、存鄔(宣威)同屬犍為郡管轄;公元107年,東漢將朱提、堂狼、南廣、存鄔連同漢陽(今威寧、畢節、赫章、水城)合併為朱提、漢陽二縣;公元215年,蜀漢政權將犍為屬國置為朱提郡,下轄南廣、漢陽、南昌、堂狼四縣,屬降都督府管理。兩晉時,朱提郡改屬寧州,一度稱為“南朱提”、“北朱提”。秦王朝對朱提進行開發後,即派官吏進行管理,著名的比如唐蒙、文齊,並實施移民開墾等措施。由於中央王朝對西南夷地的重視與開發,設郡置吏,為朱提文化的崛起,繁榮奠定了政治基礎。
史料記載
《華陽國志》載(朱提)“其民好學,濱犍為,號多士人,為寧州冠冕”。朱提儒學勃興,乃受巴蜀影響,西漢景帝末年,蜀守文翁派人至京師“授業博士,或學律令。又修起學官於成都市中,招下縣子弟為學官弟子”,開地方郡國設儒學先例,儒學南漸,朱提學子學風濃郁,有的位列三公,後朱提太守多為犍為人士擔任,並形成孟、朱、魯、雷、興、仇、遞、高、李等南中大姓,士人習漢書,行漢文,文學造詣頗高,用典古樸,行文流暢,簡練自然。孟孝琚碑則碑文練達,文辭古茂,從書法藝術上,亦“結體方整,筆意圓頸,渾樸在篆隸間”,而碑主孟孝琚更是“十二隨官受韓詩,兼通孝經二卷”,堪為當世名儒。在造型藝術方面,突出表現在石刻、畫像磚、壁畫上,1945年出土“孟之印”子母印,1973年出土“孟琴之印”三連子母印,鳥篆結體,構思巧妙,製作精湛。東漢石棺及搖錢樹造型別致,圖案飄逸欲飛。東漢畫像磚圖案內容豐富,尤以表現當時朱提大姓驅牛馭馬,乘輦坐車出遊的瀟灑場面,構圖自然,比例恰當,有較多寫實風格,牽牛放牧圖其一畫一披氈椎髻人牽牛放牧,其另一畫披氈椎髻揚鞭催馬,將平凡生活上升於藝術,既樸素又粗獷,陶製立體撫琴俑及一塊女伎翩翩起舞的漢畫像磚,則體現了朱提人在音樂、舞蹈方面的才華。而美術方面的突出表現可從晉霍承嗣壁畫窺見,技法古樸粗略,充分展示了“夷漢部曲”,主體人物大,侍從人物小,有東晉畫風,而構圖對稱,內容突出現實和神話的結合,想像力豐富,也再現了朱提人民在漢晉時期夷漢交融,和諧生活的文化生活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