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本名:昭陽
- 別稱:山子
- 字號:字陽
- 所處時代:戰國
人物簡介,家族背景,生平概述,相關事跡,影視形象,
人物簡介
昭陽將軍為楚國令尹、上柱國(戰國時楚國所設官名,原為保衛國都之官。後楚國的最高武官,也稱上柱國。其地位僅次於令尹這個相當於丞相的楚國最高官職)。楚威王六年(公元前334年),昭陽率兵攻打越國,殺死越國國君無疆,使興化一帶併入楚國。楚懷王六年(公元前323年),昭陽又率兵攻打魏國,得襄陵(今河南睢縣)等八邑,此戰在古代軍事史上影響頗大,稱“楚魏襄陵之戰”,威震齊、燕、趙、魏、秦、韓六國。為此,楚懷王將傳國之寶“和氏璧”賜給昭陽,又將“古勃海之地”(即興化一帶)封為昭陽食邑。此後不久,昭陽在封地病死。為表彰他的戰功,楚烈王便以周穆王“八駿”之一,美稱為“山子”的良馬名為諡號,賜給昭陽,故後人稱昭陽為“山子府君”,供奉他的廟宇稱之為“山子廟”,他所葬的地方為“山子村”,意在讚美和紀念這位楚國良將。
家族背景
生平概述
楚懷王六年(前323年),為了送流亡在楚的魏公子高回魏當太子,率楚軍伐魏,大敗魏軍於襄陵(今河南睢縣),占領八邑。隨即又移兵向東伐齊(都城在今山東淄博)。當時正在齊國的秦使陳軫,到楚營中對他說:君已官為柱國,伐魏有功,可升令尹;今又伐齊,豈非畫蛇添足!經陳軫勸說,遂引兵而退。楚國對此次伐魏之戰極為重視,並以此事記年。“鄂君啟節”舟節與車節銘文開頭,都有“大司馬昭陽敗晉(三晉,這裡指魏國)師於襄陵之歲”的記載。被任為令尹,當在襄陵戰役之後。
相關事跡
昭陽的有關事跡,記載在西漢司馬遷《史記》和《國語》、《戰國策》及地方志等史籍中。成書於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的《興化縣新志》(歐志)記載:“陽有惠政,邑人祠而祀之。死葬於西山,去城三、四里高阜,隱隱隆隆,今俗稱‘山子廟’者是。”“山子廟”有前後兩進高大方形大門殿宇,前殿供奉著昭陽將軍的部將(此殿及部分配套建築於明萬曆年間改為“香山寺”),後殿為昭陽殿,重檐下掛著“昭陽殿”匾額,殿內供奉著身著戎裝、氣宇軒昂、威風凜凜的昭陽將軍站立塑像。塑像上方屋樑上懸掛著“昭陽山子府君”橫匾,兩邊掛著“勃海鎮軍壓六王而霸楚,陽山食采留三戶以誅秦”的抱柱盈聯。大殿東西牆壁上彩繪著昭陽將軍率兵攻城略地的戰鬥場景圖畫。昭陽墓位於此殿西北側,墓前神道兩側排列著石人、石馬、石麒麟等石像生,墓門上嵌有“楚將昭陽之墓”的石額,墓碑上鐫刻著“昭陽山子府君之墓”八個大字。
興化歷代文人墨客在遊覽、瞻仰、歌詠“昭陽墓”、“山子廟”時,情有獨鍾,發現每當傍晚紅日即將西沉時的陽山景色最為迷人壯觀——天幕上如血的殘陽餘輝映襯著高原般的古墓,一座座高大殿宇及四周參天茂密林木,影影綽綽,渾然一體地突兀在荒原平川之上,活脫脫一幅絢麗無比的彩色水印木刻畫,越發顯出不凡的氣象,故在人們心中逐漸形成共識,稱此美景為“陽山夕照”。舊時興化及其周邊地區的文人雅士、工商名流及廣大市民觀看“陽山夕照”時的壯觀情景,簡直可以和“泰山觀日出”、“錢塘看海潮”的人流相媲美。
被後人稱之為“五朝元老”的明代永樂十三年(1514年)進士,官至謹身殿大學士(副宰相)的高谷在詠嘆、讚美“陽山夕照”景色時寫道:“陽山一帶望中微,翠巘蒼崖映夕輝。斜影半侵行客騎,餘光猶燭定僧衣。樹頭鳥雀參差集,草際牛羊次第歸。明日登臨重載酒,莫令遲暮感芳菲。”詩人被這迷人景色陶醉而流連忘返的心情躍然紙上。
到了清乾隆年間(1736至1796年),“陽山夕照”的基本景點“山子廟”和“昭陽墓”,雖經歷代戰火及各種自然災害的嚴重破壞而荒敗,但當時興化詩人李?的《昭陽墓》詩仍然寫出了它當年的風采:“高原突兀倚晴空,楚將雄猷想像中。芳草離離嘶石馬,幽宮寂寂冷青松。碑荒苔臥龍蛇跡,地避春喧燕雀風。鐵騎雕戈今不見,忠魂千載起長虹。”
令人遺憾的是,“陽山夕照”美景、“山子廟”和“昭陽墓”不幸毀於抗日烽火。但值得慶幸的是,“山子廟”還有十多件珍貴的遺物仍然保存在市博物館內,其中有大殿獸吻一具,經幢一座,雕花石柱三根,碑刻兩塊及“寶誥”一件,為日後重修這一名勝,恢復“陽山夕照”景觀提供了可靠的實物資料。
1986年,興化縣人民政府將這一遺址列為縣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