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朝

中朝

漢武帝時,為加強皇權,選用一些親信侍從如尚書、常侍等組成宮中的決策班子,稱為“中朝”或“內朝”。相對與“外朝”而言,“大司馬、左右前後將軍、侍中、常侍、散騎諸吏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為外朝也”。中、外是相對皇帝居住的宮禁而言,中朝(內朝)官員享有較大的出入宮禁的自由,可以隨侍皇帝左右且能在宮中辦公,外朝官員則無此特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朝
  • 漢語拼音:zhōng cháo
  • 別名內朝
  • 相對外朝
詞語解釋,漢代的中朝,發展,出現緣由,

詞語解釋

(1)君王臨朝之時。《史記·范雎蔡澤列傳》:“昭王臨朝嘆息, 應侯進曰:‘臣聞主憂臣辱主辱臣死。今大王中朝而憂,臣敢請其罪。’”
(2) 西漢朝官自漢武帝以後有中朝、外朝之分,中朝又稱內朝。《漢書·劉輔傳》:“群臣莫知其故。於是中朝將軍辛慶忌右將軍……俱上書。” 顏師古注引孟康曰:“中朝,內朝也。大司馬、左右前後將軍、侍中常侍、散騎諸吏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為外朝也。”
(3)朝廷;朝中。《三國志·魏志·杜畿傳》:“中朝苟乏人,兼才者勢不獨多。” 唐·韓愈石鼓歌》詩:“中朝大官老於事,詎肯感激徒媕娿。”清·曾樸孽海花》第六回:“上策取南交 ,自立為王,向中朝請封號。”
(4)指朝臣。 清·張際亮 《送雲麓觀察督糧粵東》詩:“ 唐宋中朝厭過嶺,今代軺車喜馳騁。”
(5)偏安江左的東晉、南宋分別稱建都中原時的西晉、北宋為“中朝”。南北朝時,亦稱南朝為“中朝”。《晉書·王隱傳》:“時著作郎虞預私撰《晉書》,而生長東南,不知中朝事,數訪於隱。” 北魏·楊炫之洛陽伽藍記·長秋寺》:“(寺)亦在延年裡,即是晉中朝金市處。”宋·陸游 《觀渡江諸人詩》:“中朝文有漢唐風,南渡詩人尚數公。”宋·趙彥衛雲麓漫鈔》卷四引張孝純張叔夜詩:“疇昔中朝士,簪紳仰令名。”《北齊書·王琳傳》:“ 梁故建寧公琳,洛濱余胄,沂川舊族。立功代邸,効績中朝。”
(6)指中原。《舊唐書·文苑傳中·李邕》:“(邕)尤長碑頌。雖貶職在外,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觀,多齎持金帛,往求其文。”《新五代史·南漢世家·劉隱》:“是時,天下已亂,中朝士人以嶺外最遠,可以避地,多游焉。”
(7)中原王朝,清朝時亦指中國 。宋·梅堯臣 《送祖擇之學士北使》詩:“中朝仁恩,四海望閶闔。”宋·文瑩玉壺清話》卷一:“契丹主曰:‘中朝党進者真驍將也。如進輩有幾?’虜所以固矜者,意謂進本虜族,中國無之。”清·王韜 《變法自強下》:“我中朝素嚴海禁,閉關自守,不勤遠略。”

漢代的中朝

發展

隨著皇權的不斷加強,中樞權力體系的組成也不斷方式變化。西漢前期,丞相全部由功臣宿將出任,他們功勳卓著,位高權重,在朝廷政事的處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漢武帝親政後欲大權獨攬,遂採取措施大力削弱丞相權力,逐漸將其排除出中樞決策的核心。漢武帝著手提拔一些出身低微,但具有一定才幹的文人、近臣,授予他們侍中給事中一類的頭銜,給他們較大的出入宮禁的自由,並放手讓他們參與處理朝政,從而培植出一批立足於宮中、與以丞相為首的原有朝臣分庭抗禮的內廷官員。
漢武帝臨終前,召大將軍霍光車騎將軍金日磾左將軍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四人,受遺詔輔漢昭帝。而丞相田千秋竟不得受遺詔。這件事無疑關係重大,它不僅表明已把丞相放在政治核心之外,同時也表明內外朝之分已經形成。漢武帝時期是中朝的孕育形成階段,昭帝時霍光以大司馬、大將軍輔政才正式宣告了中朝的誕生,到東漢時以尚書台為首的中朝權力空前膨脹,最終形成了外戚、宦官專權的局面。

出現緣由

漢武帝為什麼要把職掌朝政的實權,由外朝的丞相轉移給內朝的尚書呢?
主要因為:
1、內朝官地位很低,可以減少對他們盜權竊柄的顧慮;
2、內朝官多是皇帝寵幸的近臣,能很好地貫徹皇帝的旨意,不致受到外朝大臣的牽制;
3、內朝官多由外戚、宦官充任,這些人本是卑微之徒,皇帝可以隨意更換,這樣既能保持外朝相府傳統地位的穩定性,又可以加強皇權對相權的制約力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