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歷史事件)

抗美援朝(歷史事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抗美援朝,又稱抗美援朝運動抗美援朝戰爭,是20世紀50年代初爆發的韓戰的一部分,僅指中國人民志願軍參戰的階段,也包括中國人民支援朝鮮人民抗擊美國侵略的民眾性運動。

1950年7月10日,“中國人民反對美國侵略台灣朝鮮運動委員會”成立,抗美援朝運動自此開始。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拉開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序幕。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得到了解放軍全軍和中國全國人民的全力支持,得到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的配合。1953年7月,雙方簽訂《朝鮮停戰協定》,從此抗美援朝勝利結束。1958年,志願軍全部撤回中國。10月25日為抗美援朝紀念日

基本介紹

  • 名稱:抗美援朝
  • 地點:朝鮮半島
  • 時間:1950年10月—1953年7月
  • 參戰方:中國人民志願軍、朝鮮人民軍;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
  • 結果:1953年7月,交戰協定簽字停戰
  • 參戰方兵力:志願軍135萬(最大兵力)
    韓軍,聯合國軍120萬(最大兵力)
  • 傷亡情況中朝軍隊傷亡63萬餘人
    韓軍,聯合國軍傷亡57萬以上
  • 主要指揮官彭德懷金日成
  • 主要指揮官麥克阿瑟李奇微李承晚
歷史背景,戰爭過程,入朝參戰,第一次戰役,第二次戰役,第三次戰役,第四次戰役,第五次戰役,第二階段,停戰協定簽署,傷亡情況,部隊傷亡,戰俘,武器損失,大事記載,雙方序列,中國,聯軍,戰爭影響,國內經濟,軍事建設,對台關係,戰爭評價,文藝作品,電影,紀錄片,現代京劇,歌曲,電視劇,

歷史背景

  • 朝鮮半島的分裂
1945年8月8日,根據雅爾達協定,蘇聯對日宣戰。13日,蘇軍開始在朝鮮東部清津地區登入,14日,日本帝國主義投降。為劃分對日本占領地區受降範圍,經蘇,美協商,在朝鮮,以北緯三十八度線(以下簡稱三八線)為界,以北為蘇軍受降區,以南為美軍受降區。
根據開羅宣言精神,1945年12月27日,蘇、美、英三國外長莫斯科會議達成協定,由駐朝鮮的蘇軍司令部和美軍司令部組成聯合委員會,協助南、北韓迅速建立一個統一的臨時政府,但是由於蘇、美雙方在一些重大問題上意見分歧而未能實現。
1948年8月15日,在朝鮮半島南部大韓民國成立,9月9日,北部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在朝鮮半島上出現了兩個不同性質的政權,形成南北分裂、對立的局面。圍繞朝鮮統一問題,雙方之間的鬥爭日益尖銳化,三八線上武裝衝突日增,局勢日趨緊張。
1948年10月,蘇聯把朝鮮半島北半部的行政權移交給朝鮮政府,同年12月25日,蘇軍全部撤離朝鮮。
  • 金日成欲武力統一朝鮮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世界形勢發生了新的變化。各種勢力進行了重新組合,形成了以蘇聯為首的共產主義陣營和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1949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取得了決定性勝利,1950年2月14日,《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字並公開發表,中蘇同盟促美改變對台政策。
朝鮮半島分裂為兩個相互對立的國家以後,南北雙方都試圖通過武力實現民族的統一。美國和蘇聯當時都無意在亞洲出現雙方直接衝突的局面,因此,對其代理人均採取了限制和壓抑的措施。1950年1月底,由於中蘇條約談判中來自中方的壓力,莫斯科改變了主意。為了保證蘇聯在亞洲的戰略利益,以朝鮮半島南部的港口取代旅順港,在4月10日-25日的秘密會談中,史達林與金日成詳細討論並最終批准了發動戰爭的計畫。
1950年5月中旬,金日成秘訪北京按照史達林的要求,向毛澤東通報了對韓戰爭的意圖,而毛澤東持反對意見,認為此時發動戰爭時機不夠成熟。史達林要求毛澤東調幾個師的兵力到東北,布防於丹東-瀋陽一線。毛澤東要求蘇方提供幾個師的武器,史達林回復稱裝備問題可以幫助解決一些,但要求中方儘早布置兵力;5月15日,毛澤東表示同意金日成統一半島的計畫,但是並未被朝方告知時間表。當戰爭爆發時,中國並未事先得到訊息。在進攻開始時,史達林下令召回了在朝鮮人民軍前線部隊中的所有蘇聯顧問。
  • 朝鮮人民軍的南進與美國的干涉
1950年6月25日,朝鮮人民軍南進作戰韓戰爆發。28日即攻占南韓的政治中心漢城。韓國軍隊在朝鮮的強大攻勢下,節節敗退。
美國為維護其在亞洲的領導地位和利益,立即出兵干涉。6月26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命令駐日本的美國遠東空軍協助韓國作戰,6月27日再度命令美國第七艦隊駛入基隆高雄兩個港口,在台灣海峽巡邏,阻止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海進攻台灣。美國駐聯合國代表向安理會提交了議案,授權組成“聯合國軍”幫助韓國抵抗朝鮮軍隊的進攻。在蘇聯代表因抗議聯合國拒絕接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新成員國而自1950年1月起缺席的情況下,動議以13對1的表決結果通過了美國提案,要求各會員國在軍事上給韓國以“必要的援助”。“聯合國軍”以美軍為主導,其他15個國家也派小部分軍隊參戰。7月5日美軍參加了第一場對朝鮮的戰役。
朝鮮人民軍處於節節勝利,先後發動了漢城戰役、鐵原戰役、大田戰役洛東江戰役,占領了韓國90%的地區和92%的人口,把韓、美軍壓縮到洛東江以東約一萬平方公里的大丘、釜山間的狹小地區。8月31日,又發動了釜山戰役,先遣部隊打到了北緯35度線上,但是此後戰局處於膠著狀態。
  • 美軍越過三八線、威脅中國安全
1950年6月28日,毛澤東發表講話,號召“全國和全世界的人民團結起來,進行充分的準備,打敗美帝國主義的任何挑釁。”同日,周恩來代表中國政府發表聲明,強烈遣責美國侵略朝鮮、台灣及干涉亞洲事務的罪行。號召“全世界一切愛好和平正義和自由的人類,尤其是東方各被壓迫民族和人民,一致奮起,制止美國帝國主義在東方的新侵略。” 7月6日,周恩來再次發表聲明,指出聯合國安理會6月27日關於朝鮮問題的決議為非法,中國人民堅決反對。
1950年7月10日,中國人民反對美國侵略台灣朝鮮運動委員會在北京成立,並在14日發出《關於舉行‘反對美國侵略台灣朝鮮運動周”的通知》。抗美援朝運動開始波及全國,形成第一個高潮。中央軍事委員會根據毛澤東的提議,於7月13日作出《關於保衛東北邊防的決定》,抽調第13兵團及其他部隊共25.5萬餘人,組成東北邊防軍。後又調第9、第19兵團作為二線部隊,分別集結於靠近津浦、隴海兩鐵路線的機動地區。
1950年9月15日,美軍第10軍於朝鮮半島南部西海岸仁川登入朝鮮人民軍腹背受敵,損失嚴重,轉入戰略後退。9月30日,周恩來發表講話,警告美國:“中國人民決不能容忍外國的侵略,也不能聽任帝國主義者對自己的鄰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但是麥克阿瑟認定中國不敢出兵與美國對抗,所以美國不顧中國政府的多次警告,10月1日美軍越過北緯38°線,19日占領平壤,企圖迅速占領整個朝鮮,並公然聲稱:“在歷史上,鴨綠江並不是中朝兩國截然劃分的、不可逾越的障礙。”同時,美國飛機多次侵入中國領空,轟炸丹東地區,戰火即將燒到鴨綠江邊。
1950年10月8日,朝鮮政府請求中國出兵援助。中國應朝鮮政府的請求,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策,迅速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參戰。10月19日晚,彭德懷率領中國人民志願軍第38、第39、第40、第42軍(以後又增調了第50、第66軍)和炮兵第1、第2、第8師以及一個高射炮團、兩個工兵團,分別從安東、長甸河口(今上河口)和輯安等地,先後跨過鴨綠江,進入朝鮮北部地區。第13兵團過江後,於10月20日改組為中國人民志願軍總部。10月25日,志願軍打響了駐軍朝鮮後的第一仗。

戰爭過程

入朝參戰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率領下,跨過鴨綠江,趕赴朝鮮戰場,25日,揭開抗美援朝戰爭序幕。
從1950年10月25日~1951年6月10日,為抗美援朝戰爭第一階段。這個階段,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採取以運動戰為主,與部分陣地戰、游擊戰相結合的方針,連續進行了五次戰略性戰役。其特點是:戰役規模的夜間作戰和很少有戰役間隙的連續作戰,攻防轉換頻繁,戰局變化急劇。

第一次戰役

抗美援朝戰爭第一次戰役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於1950年10月25日至11月5日,在朝鮮人民軍配合下,在朝中邊境及其附近地區,對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韓國國軍突然發起的進攻戰役。
10月25日,志願軍發起戰役,以1個軍的主力配合朝鮮人民軍在東線進行阻擊,集中5個軍另1個師於西線給“聯合國軍”以突然性打擊,將其從鴨綠江邊驅逐到清川江以南,挫敗了“聯合國軍”企圖在感恩節(11月23日)前占領全朝鮮的計畫,初步穩定了朝鮮戰局。第一次戰役志願軍共殲敵15000多人。

第二次戰役

抗美援朝戰爭第二次戰役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於1950年11月7日至12月24日,在朝鮮人民軍配合下,將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韓國國軍誘至預定戰場後,對其突然發起反擊的戰役,是扭轉朝鮮戰局的一次戰役。
西線六個軍主力在清川江地區。東線3個軍師在長津湖地區發起反擊,給以出其不意的打擊。“聯合國軍”兵敗於西部戰線的清川江兩岸和東部戰線的長津湖畔,放棄平壤、元山,退至“三八線”以南。
“聯合國軍”雖然已經發覺志願軍入朝參戰,但卻估計志願軍參戰只不過是為保衛邊界。11月24日,“聯合國軍”發起旨在聖誕節結束韓戰的總攻勢。志願軍按預定計畫,將“聯合國軍”誘至預定地區後,立即發起反擊,給以出其不意的打擊。“聯合國軍”兵敗於西部戰線的清川江兩岸和東部戰線的長津湖畔,被迫棄平壤、元山,分從陸路、海路退至“三八線”以南。第二次戰役志願軍共殲敵36000多人。

第三次戰役

抗美援朝戰爭第三次戰役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於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8日,為打破美國政府“先停火,後談判”,爭取喘息時間,捲土重來的陰謀,突破“三八線”,對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韓國國軍進行的進攻戰役。
抗美援朝五次戰役形勢圖抗美援朝五次戰役形勢圖
志願軍集中6個軍,在人民軍3個軍團協同下,對依託“三八線”既設陣地進行防禦的“聯合國軍”發起全線進攻,將其從“三八線”擊退至北緯37°線附近地區,占領韓國首都漢城(今首爾),並適時停止了戰役追擊。第三次戰役共殲敵19000多人。

第四次戰役

抗美援朝戰爭第四次戰役是1951年1月25日至4月21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為制止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韓國國軍發動的攻勢,爭取時間掩護後續兵團到達,進行反擊準備,在“三八線”南北地區進行的防禦戰役。
志願軍連續取得三次戰役勝利後,主力轉入休整。“聯合國軍”發現志願軍補給困難、第一線兵力不足,便迅速補充人員、物資,調整部署,於1951年1月25日恢復攻勢。志願軍立即由休整轉入防禦,與朝鮮人民軍一起,展開第四次戰役。第一階段以一部兵力在西部戰線頑強抗擊,集中6個軍在東部戰線橫城地區實施反擊,但未能打破“聯合國軍”主要方向上的進攻。
第二階段,為了以空間換取時間,掩護後續兵團到達,遂在全線轉入運動防禦,抗擊消耗“聯合國軍”。3月14日,中朝人民軍隊撤出漢城。麥克阿瑟同杜魯門在侵朝政策上發生嚴重分歧,杜魯門於4月11日撤銷麥克阿瑟的職務,任命李奇微為“聯合國軍”總司令。4月21日,將“聯合國軍”扼制在“三八線”南北附近地區。第四次戰役志願軍雖有較大損失,但仍殲敵7.8萬多人。

第五次戰役

抗美援朝戰爭第五次戰役於1951年4月22日發起,至6月10日前後結束,歷時50天,戰役的結果是志願軍和人民軍將“聯合國軍”從三八線附近地區打退到漢江南岸地區,但又被“聯合國軍” 推回到三八線南北地區,志願軍和人民軍共殲滅 “聯合國軍”8.2萬餘人,自身作戰減員8.5萬餘人。
志願軍由於第19、第3兵團的到達和原在元山地區休整的第9兵團重返前線,兵力已居優勢。根據毛澤東提出的“戰爭準備長期,儘量爭取短期”的指導方針,殲滅其有生力量,奪回戰場主動權。發起第五次戰役。首先集中志願軍11個軍和人民軍1個軍團於西線實施主要突擊,再次越過“三八線”,直逼漢城;接著,志願軍又轉移兵力於東線,後,中朝人民軍隊,向北轉移,至6月10日,戰線穩定在“三八線”南北地區。第五次戰役志願軍共殲敵8萬多人。
經過7個多月的軍事較量,美國政府已認識到如將主要力量長期陷於朝鮮戰場,則對其以歐洲為重點的全球戰略極為不利;加上國內外反戰情緒日益高漲,因此,決定轉入戰略防禦,準備以實力為基礎,同中朝方面舉行談判,謀求“光榮的停戰”。6月初,美國政府通過外交途徑向中朝方面作出了通過停戰談判結束敵對行動的表示。中朝方面,經過五次戰役,也深感在技術裝備上,中朝人民軍隊仍處於劣勢。在現有武器裝備條件下,要想在短時間內殲滅敵人的重兵集團是困難的。鑒於美國已表示願意談判,於1951年6月中旬,提出“充分準備持久作戰和爭取和談達到結束戰爭”的戰爭指導思想和在軍事上採取“持久作戰、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據此,適時進行戰略轉變,由運動戰為主轉變為陣地戰為主,由軍事鬥爭為主轉變為軍事、政治(外交)鬥爭“雙管齊下”。在作戰指導上,還提出了“零敲牛皮糖”,由打小殲滅戰逐步過渡到打大殲滅戰的方針。
志願軍某炮兵指揮部志願軍某炮兵指揮部

第二階段

從1951年6月11日~1953年7月27日,為抗美援朝戰爭第二階段。這個階段,中朝人民軍隊執行“持久作戰、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以陣地戰為主要作戰形式,進行持久的積極防禦作戰。其特點是:軍事行動與停戰談判密切配合,邊打邊談,以打促談,鬥爭尖銳複雜;戰線相對穩定,局部性攻防作戰頻繁;戰爭雙方都力圖爭取主動,打破僵局,謀求於自己更有利的地位。1951年7月10日,戰爭雙方開始舉行朝鮮停戰談判。從此,戰爭出現長達兩年多的邊打邊談的局面。
反“絞殺戰”示意圖反“絞殺戰”示意圖
1951年7月26日,停戰談判討論軍事分界線問題時,竟企圖以軍事進攻迫使朝中方面就範。8月中旬~10月下旬,“聯合國軍”採取“逐段進攻,逐步推進”的戰法,連續發動了夏、秋季局部攻勢。並從8月開始,實施了長達10個月的以切斷中朝人民軍隊後方供應為目的的“空中封鎖交通線戰役”即“絞殺戰”。為打破美國空軍的空中封鎖,保障交通運輸,志願軍發起了“反絞殺”鬥爭。
1951年夏秋防禦戰役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於1951年8月18日至10月22日在“三八線”附近地區展開,依託野戰工事抗擊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韓國國軍局部進攻的作戰。在此期間,中朝人民軍隊為配合停戰談判,還進行了戰術反擊作戰。“聯合國軍”方面,於11月27日同朝中方面達成以實際接觸線為軍事分界線的協定。
1952年春,“聯合國軍”方面為扣留朝中戰俘,提出所謂“自願遣返”的原則,反對中朝方面提出的全部遣返的主張,使停戰談判陷入僵局。此時,“聯合國軍”接受了發動夏、秋季局部攻勢受挫的教訓,採取以小規模的進攻行動和空軍的破壞活動,維持其防線和配合其談判。1952年春夏鞏固陣地作戰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於1951年12月至1952年8月,利用戰場形勢相對穩定的時機,為穩固防守陣地,堅守戰線,消耗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韓國國軍有生力量所進行的作戰。志願軍為堅持持久作戰,鞏固已有陣地,創造性地建成了以坑道工事為骨幹、同野戰工事相結合的支撐點式的堅固防禦體系。從由帶機動性質的積極防禦,轉為帶堅守性質的積極防禦;由主要用於堅守戰線、消耗敵人的陣地防禦,逐漸轉向以殲滅敵人為主的陣地進攻。隨著陣地的不斷鞏固,中朝人民軍隊在打小殲滅戰的思想指導下,襲擊和伏擊“聯合國軍”,搶占中間地帶,奪取其突出的前沿陣地和支撐點,並逐漸擴大作戰規模。
1952年秋季戰術反擊作戰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於1952年9月18日至10月31日,在沿“三八線”附近地區的整個戰線上,有選擇地對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韓國國軍營以下兵力防守陣地實施的具有戰役規模的進攻作戰。1952年秋,中朝人民軍隊有組織有計畫地在全線進行具有戰役規模的戰術反擊作戰,攻占了“聯合國軍”許多營以下陣地。接著在規模較大、持續時間較長的上甘嶺戰役中,粉碎了“聯合國軍”發動的“金化攻勢”。
1953年春反登入作戰準備中國人民志願軍朝鮮人民軍,於1952年12月至1953年4月,為粉碎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韓國國軍在朝鮮東西海岸實施兩棲登入的企圖而進行的備戰活動。“聯合國軍”被迫放棄進行軍事冒險計畫,於4月26日同朝中方面恢復中斷6個月之久的停戰談判。為促進停戰實現,與朝鮮人民軍一起,發起抗美援朝戰爭1953年夏季反擊戰役。從5月中旬開始,先後對“聯合國軍”進行三次不同規模的進攻。經第一、第二次進攻作戰,迫使“聯合國軍”方面作出妥協。在停戰協定即將簽署之際,韓國當局聲稱要“單獨乾”、“北進”,中朝人民軍隊為實現有效的停戰和停戰後處於更有利地位,決定給韓國軍隊以打擊,於7月中旬發起以金城戰役為主的第三次進攻作戰,迫使“聯合國軍”方面向朝中方面作出實施停戰協定的保證,有力地促進了停戰的實現。
彭德懷在停戰協定上籤字彭德懷在停戰協定上籤字

停戰協定簽署

1953年7月27日,戰爭雙方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籤字。至此,歷時2年零9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宣告結束。
方面職務備註
朝中
首席代表
人民軍總參謀長南日大將
代表
人民軍偵察局局長李相朝
人民軍第一軍團參謀長張平山
志願軍副司令員兼副政治委員鄧華
志願軍參謀長解方
“聯合國軍”
首席代表
美國遠東海軍司令喬埃中將
代表
美國遠東海軍副參謀長勃克少將
美國遠東空軍副司令克雷奇少將
美國第8集團軍副參謀長霍治少將
南韓第1軍團軍團長白善燁少將
資料來源:
朝鮮停戰後,中國人民志願軍又幫助朝鮮人民為戰後的恢復和建設作了大量的工作。1958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全部撤離朝鮮,返回祖國。
1994年,考慮到朝鮮方面的要求,中央軍事委員會發布命令,召回了駐板門店的軍事停戰委員會中國人民志願軍代表。同年12月15日,派駐朝鮮軍事停戰委員會朝中方面的中國人民志願軍代表團從朝鮮平壤奉調回國,標誌著中國人民志願軍正式完成了歷史使命。

傷亡情況

部隊傷亡

據有關統計,中國為進行抗美援朝戰爭共消耗各種作戰物資560餘萬噸,戰費62.5億元人民幣(相當於當時的25億美元)。
美國在韓戰紀念牆上所刻的數字為死亡54246人,失蹤8177人,被俘7140人,傷103284人,總計172847人。美國國防部公布54246為戰爭期間全球的死亡,此外8177和被俘7140人有一部分是包含在36574名戰區內死亡人數中的,官方公布在韓戰中的作戰減員總計142091人,其中當場陣亡33629人,戰區內死亡36574人,負傷103284人,失蹤或被俘5178人。 美國在戰爭中的戰費支出是400億美元,消耗作戰物資7300餘萬噸。
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1953年8月14日公布,從1950年6月25日至1953年7月27日,朝鮮人民軍和中國人民志願軍共殲敵(包括斃、傷、俘)109.3萬餘人。1953年10月23日美聯社公布的“聯合國軍”傷亡總數是147萬餘人。美國與韓國官方公布各自作戰減員數字總和為113萬餘人(不包括其他“聯合國軍”作戰減員)。
統計時間統計來源統計數據
1951年8月15日
志願軍作戰處關於志願軍作戰減員統計
陣亡115786人,戰傷221264人,失蹤、被俘29095人,總計366145人。
無統計時間
抗美援朝衛生工作統計資料
陣亡114084人,負傷383218人,失蹤及被俘等25621人,總計420247人。
1953年9月8日
軍委作戰部關於志願軍非作戰減員統計
非作戰減員共556146人。其中病亡4204人,事故亡 10808人,其他228133人,病和非戰傷入院214735人。在非作戰減員556146人中有173405人歸隊,實際非作戰減員為382741人。
1958年9月20日
志願軍軍務處關於志願軍非作戰減員統計
事故傷25215人,事故亡20929人,病亡4909人,其他4818人,總計307541人。
資料來源:

戰俘

1951年3月13日,中央軍委決定,志願軍在朝鮮的3個兵團各組織1個外俘管訓團,負責前線接管俘虜,並將俘虜送到後方俘管團;由國內西北、西南、華東、中南等地區各組織1個外俘管理大隊,到朝鮮參加外俘管理和訓練工作。4月24日,正式組成志願軍戰俘管理處。戰俘管理處下設4個俘管團另兩個大隊(後增加5個團)。
朝中方面共直接遣返聯合國軍方面被俘人員12773人,其中南韓軍被俘人員7890人(美國陸軍戰史統計為遣返南韓戰俘7862人),聯合國軍被俘人員4913人。其中21名美軍戰俘和1名英軍戰俘,獲得了在中國的居住權。後來,他們當中的大多數陸續回到了美國。
1951年底,經中朝雙方協商:聯合國軍戰俘由志願軍負責管理,南韓軍戰俘由朝鮮人民軍管理。美方拒絕先討論確定遣返戰俘的原則,提出“自願遣返”的原則,主張選擇遣返的戰俘一對一交換,交換後一方尚余戰俘與他方所拘留的外籍平民和選擇遣返的平民進行交換,不選擇遣返的戰俘一律釋放為平民。為證明有大量戰俘不願意遣返,美方在戰俘營中進行所謂的“甄別”活動,使用南韓和台灣國民黨的特務,非法強迫朝中戰俘寫血書、蓋血指印、在身上刺字,甚至殺害戰俘,以逼迫他們拒絕遣返。1952年5月7日,朝中戰俘扣留了美軍戰俘營長官杜德準將,要求停止甄別,給予人道待遇。
1952年4月19日,美方宣稱經過“甄別”,有42100名朝鮮籍戰俘和15599名中國人民志願軍戰俘“拒絕遣返”,遣返概數約為7萬人。7月13日,美方又提出遣返概數為83000人,其中朝鮮人民軍76400人,志願軍6400人。

武器損失

  • 志願軍
志願軍共損失坦克9輛、飛機231架、各種炮4371門、各種槍87559支(挺)。
  • 聯合國軍
從1950年6月25日到1953年7月27日停戰時止,被中朝軍隊擊落、擊傷“聯合國軍”飛機累計共12224架;被擊毀擊傷和繳獲坦克3064輛;被擊毀擊傷和被繳獲各種炮7695門,被擊沉擊傷艦艇257艘。
其中志願軍擊毀擊傷“聯合國軍”坦克2006輛、汽車3165輛、裝甲車44輛、飛機10629架、各種炮583門;繳獲“聯合國軍”坦克245輛、汽車5256輛、裝甲車51輛、飛機11架、各種炮4037門、各種槍73262支(挺),及大量物資和裝備。

大事記載

時間事件
1950年6月25日晚
朝鮮人民軍越過三八線南進,開始內戰,韓戰爆發。
1950年6月28日
朝鮮人民軍攻占韓國首都漢城(現稱首爾)。
1950年7月5日
“聯合國軍”參戰。
1950年9月15日
美軍仁川登入
1950年9月25日
中國人民解放軍代總參謀長聶榮臻發表聲明:美軍越過三八線,中國決不會置之不理。
1950年9月28日
“聯合國軍”攻占漢城。
1950年9月30日
“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
1950年10月2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作出最後的出兵決定。
1950年10月3日
周恩來緊急約見印度駐華大使。
1950年10月19日
“聯合國軍”占領朝鮮首都平壤。
1950年10月25日-31日
志願軍發動第一次戰役。
1950年10月31日-11月2日
志願軍發動第二次戰役。
1950年12月5日
志願軍收復平壤。
1950年12月15日
“聯合國軍”撤至三八線以南。
1950年12月31日-1951年1月5日
志願軍發動第三次戰役。
1951年1月4日
志願軍攻占漢城
1951年1月25日至4月21日
志願軍發動第四次戰役。
1951年3月14日
中朝軍隊撤出漢城。
1951年3月15日
“聯合國軍”占領漢城。
1951年4月11日
麥克阿瑟被免除最高司令官職務,李奇微接任。
1951年4月22日-6月10日
志願軍發動第五次戰役。
1951年6月23日
蘇聯副外長馬立克建議停火。
1951年7月10日
雙方在開城開始停戰談判。
1951年8月18日-9月18日
“聯合國軍”發動夏季攻勢。
1951年8月22日
談判中斷。
1951年9月29日-10月22日
“聯合國軍”發動秋季攻勢。
1951年10月25日
停戰談判恢復。
1952年5月7日
巨濟島戰俘營事件。
1952年5月12日
奇微離任,克拉克擔任“聯合國軍”總司令。
1952年10月8日
停戰談判中斷。
1952年10月14日
“聯合國軍”發動金化攻勢。
10月14日-11月25日
1953年5月13日
志願軍發動夏季攻勢。
1953年6月8日
雙方就戰俘安排達成協定。
1953年7月13日
志願軍發起金城戰役
1953年7月19日
板門店雙方談判代表在所有問題上達成協定。
1953年7月27日
停火協定簽字,抗美援朝結束。
1958年2月19日
中朝兩國政府發表關於中國人民志願軍年內全部撤出朝鮮的聯合聲明
1958年2月20日
中國人民志願軍總部發表聲明,決定於1958年底以前分批全部撤出朝鮮。
1958年10月26日
志願軍總部公報:志願軍已全部撤離朝鮮。
資料來源:

雙方序列

中國

抗美援朝戰爭中,總計有240萬人先後加入中國人民志願軍,其中以輪戰方式先後入朝參戰的各種部隊總計190萬,補充兵源近50萬,總計240萬。
1950年10月,第一次戰役時,志願軍共有6個軍,18個步兵師,3個炮兵師,2個後勤分部,30萬人參戰;1950年11月第二次戰役時,志願軍共有9個軍30個步兵師,3個炮兵師,1個鐵道兵師,4個後勤分部,45萬人參加作戰;1951年4月,第四次戰役時,志願軍入朝兵力為14個軍42個步兵師,11個炮兵師,1個坦克師,3個鐵道兵師,6個後勤分部,達95萬人;1951年10月,粉碎“聯合國軍”秋季攻勢期間,志願軍入朝兵力有19個軍,58個步兵師,9個炮兵師,1個坦克師,4個鐵道兵師,6個後勤分部,115萬人;1952年2月,鞏固陣地作戰開始時,志願軍入朝兵力有17個軍,52個師,9個炮兵師,1個坦克師,4個鐵道兵師,5個後勤分部,95萬人;1952年10月,秋季戰術反擊作和上甘嶺戰役期間,志願軍入朝兵力有17個軍,52個步兵師是,10個炮兵師,1個坦克師,4個鐵道兵師,5個後勤分部,97萬人;1953年5月,志願軍入朝兵力有19個軍,59個師,14個炮兵師,2個坦克師,10個鐵道兵師,5個後勤分部,135萬人。
  • 主要指揮員
中國人民志願軍(各司令部)正、副司令員名單
職務備註
司令員
彭德懷(1950.10.8——1954.9.11)
鄧華(代:1952.12.20——1954.9.6;1954.9.6——1954.10.30)
楊得志(1954.10.31——1955.7)
楊勇(1955.7——1958.10)
副司令員
政治委員
彭德懷、鄧華、王平
政治部主任
杜平、李志民、甘泗琪
參謀長
解方、李達
後勤司令部司令員
洪學智(兼)
後勤司令部副司令員
空軍司令部司令員
空軍司令部副司令員
炮兵指揮所司令員
炮兵指揮所副司令員
成鈞(兼)
鐵道司令員
鐵道副司令員
防空兵司令
成鈞
資料來源:
各兵團正、副司令員
兵團職務姓名
13兵團
司令員
鄧華
副司令員
洪學智、韓先楚
9兵團
司令員
宋時輪、王建安
副司令員
3兵團
司令員
陳賡、許世友
副司令員
19兵團
司令員
楊得志、韓先楚、黃永勝
副司令員
20兵團
司令員
楊成武、楊勇
副司令員
23兵團
司令員
副司令員
邊章伍、姚喆
資料來源:

聯軍

韓戰初期(1950年10月至12月)
國家備註
第8集團軍(第1軍、第9軍、第10軍)、海軍陸戰隊第1師、騎兵第1師,步兵第2師、第3師、第7師、第24師、第25師;空降第187團。
遠東海軍—第7艦隊
艦艇170餘艘、飛機300餘架
遠東空軍
飛機500餘架
步兵第27旅、第29旅
1950年8月29日入朝
海軍
艦艇21艘、飛機80架,1950.7.7
步兵第2營
---
海軍艦艇3艘
---
空軍1箇中隊
---
步兵第3營
---
海軍艦艇3艘
---
空軍1箇中隊
飛機35架
步兵1個營
---
海軍驅逐艦1艘
---
炮兵第16團
---
海軍艦艇2艘
---
步兵第16團
---
海軍巡邏快艇1艘
---
步軍第21團
---
海軍艦艇2艘
---
步兵1個營
---
空軍飛機7架
---
步兵1個旅
---
空軍1箇中隊
飛機28架
步兵第10營
---
步兵1個營
1951年1月31日入朝
步兵1個排
1951年1月31日入朝
步兵1個營
1951年6月15日入朝
海軍艦艇1艘
1951年4月30日入朝
步兵1個營
1951年5月5日入朝
韓國國軍
第1軍團,第2軍團,第3軍團,首都師,第1師,第2師,第3師,第5師,第6師,第7師,第8師,第9師,第11師,海軍陸戰隊第1團。
海軍
艦艇46艘
空軍
飛機100架
資料來源:
韓戰停戰前(1953年7月)
國家備註
美國
第八集團軍(第1軍、第9軍、第10軍),海軍陸戰隊第1師,步兵第2師,第3師,第7師,第24師,第25師,第40師,第45師,步兵第5團,空降第187團。
遠東海軍—第7艦隊
艦艇210艇、飛機383架
遠東空軍、第315運輸機師
飛機1440架
英國
步兵第28旅
--
步兵第29旅
--
海軍
--
加拿大
步兵第25旅
--
海軍艦艇3艘
--
空軍1箇中隊
--
澳大利亞
步兵第2、第3營
--
空軍1箇中隊
飛機35架
海軍艦艇3艘
--
法國
步兵1個營
--
海軍驅逐艦1艘
--
紐西蘭
炮兵第16團
--
海軍艦艇2艘
--
荷蘭
步兵1個營
--
海軍巡邏快艇1艘
--
泰國
步軍第21團
--
海軍艦艇2艘
--
空軍飛機3架
飛機3架
希臘
步兵1個營
--
空軍
飛機7架
哥倫比亞
步兵1個營
--
海軍艦艇1艘
--
土耳其
步兵第5旅
--
比利時
步兵1個營
--
菲律賓
步兵第14營
--
南非聯邦
空軍1箇中隊
飛機28架
衣索比亞
步兵1個營
--
步兵1個排
--
韓國國軍
第1軍團,第2軍團,第3軍團,第5軍團(預備軍團),美第1軍指揮(第1師),美第9軍指揮(首都師、第2師、第9師),第3師、第5師,第6師,美第10軍指揮(第7師、第12師、第20師),第8師,第11師,第15師,第21師,第22師,第25師,第53團,第56團,海軍陸戰隊第1團。
勞務部隊
第101師、第103師、第105師
海軍
第1艦隊、第2艦隊、第3艦隊、陸戰隊
空軍
飛機146架
註:戰爭期間,瑞典、丹麥各派醫療船一艘,印度、挪威、義大利各派一醫院救護“聯合國軍”傷病員。1951年5月下旬英步兵第28旅抵朝鮮接替原來的第27旅,第27旅返回香港;1951年12月,英、加、澳、新4國軍隊編成大英國協師;1952年5月,美騎兵第1師和步兵第24師與駐日本的美步兵第40師、第45師進行了輪換,停戰前第24師抵朝,所以仍統計在內。
  • 主要指揮員
歷任“聯合國軍”司令
姓名時間
麥克阿瑟
1950.6.27——1951.4.11
李奇微
1951.4——1952.4.28
克拉克
1952.5——1953.7.27

戰爭影響

國內經濟

韓戰開始之前,中國曾計畫用3年—5年時間恢復生產,將軍費從1950年占預算支出的43%減少到1951年的占預算支出的30%,以全部預算的70%投入經濟建設、文化、教育、衛生事業和改善人民的生活。
抗美援朝戰爭開始以後,1950年11月15日,中財委在北京召開第二次全國財政會議,經中央同意,確定戰爭期間財政經濟的工作方針是國防第一,穩定市場第二,其他第三。朝鮮停戰談判開始後,國內經濟建設準備工作得到進一步的突出和加強,1952年明確了“邊抗、邊穩、邊建” 的方針。
1950年國防費用占國家財政支出的比例達到41.1%,次年增至43.0%,為建國後的最高峰。直至1952年,經濟建設費才略微超過了國防費。至1952年,全國工農業總產值達827.2億元,比 1949年增長77.5%,鋼產量135萬噸,居世界第18位,糧食產量3088億斤,居世界第一位。
抗美援朝對於中國恢復國民經濟和開展各項建設事業直接起到了保障的作用。為中國爭取到了相當長時期的和平建設的環境。

軍事建設

1950年8月26日,周恩來在檢查東北邊防軍工作的國防會議上強調,各軍兵種都要有深刻的戰爭思想,並立即著手擬定三年建設計畫。人民解放軍各軍兵種隨即確定了自身的發展規劃,開始大規模擴編或改裝部隊。海軍於10月下旬形成了三年發展規劃。
1952年1月,根據朝鮮戰場的戰局發展情況,人民解放軍在進行大規模精簡整編的基礎上,著手擬定新的發展規劃。7月,中央和軍委批准了總參謀部擬定的1953~1957年五年軍事建設計畫綱要。到1958年,在人民解放軍的編制序列中,空軍占總員額的12.2%,海軍占5.8%,炮兵占4.8%,裝甲兵占2.3%。
1951年10月,中蘇兩國簽訂協定,確定蘇聯向中國提供60個步兵師的裝備,同時提供各種兵器與彈藥首先是陸軍輕武器與彈藥的製造藍圖。從1950年開始,中國先後從蘇聯接收和進口各種火炮4000餘門,觀測指揮器材也初步配套,並新組建了防坦克殲擊炮兵師、火箭炮兵師。1950年11月到1955年4月,中國從蘇聯共購入3000餘輛坦克和自行火炮。到1954年初,人民空軍有28個航空兵師70個航空兵團,各型飛機3000餘架。到1955年底,人民解放軍用進口和仿製的蘇式武器,共換裝和裝備了106個步兵師,9個騎兵、守備、內衛師,17個地面炮兵師,17個高炮師,4個坦克、機械化師,33個航空兵師和9個艦艇支隊。
部隊契約作戰能力大幅提高,戰略戰術更加豐富,抗美援朝戰爭期間,通過輪番作戰和輪換作戰,人民解放軍先後赴朝鮮參戰的部隊共有:步兵27個軍又1個師、空軍12個師、野戰炮兵10個師又18個團、高射炮兵5個師又13個團和50多個獨立營、坦克3個師9個團、工兵15個團、鐵道兵10個師,以及大量擔負後勤保障任務的後勤分部、兵站、醫院、汽車團、輜重運輸擔架團、警衛團等部隊和擔負後方剿匪、警衛、押運、裝卸與防空任務的公安部隊。到抗美援朝戰爭停戰時,先後參戰的志願軍部隊已經達290多萬人。至1953年8月,經受過抗美援朝戰爭鍛鍊的部隊占全軍部隊的比例,步兵為70%以上,空軍為41%,炮兵為73%,裝甲兵30%以上,高射炮兵為60%以上,工兵為57%,鐵道兵為100%,公安部隊為11.7%。

對台關係

根據華東軍區頒發的訓練大綱:1950年7月至1951年3月,各軍兵種部隊分別訓練;1951年4月至5月,進行陸海空協同登入進攻合練,然後三軍協同解放台灣。朝鮮在加緊進攻南方的戰役準備,莫斯科減緩和壓縮了對中國的軍事援助,轉而支持朝鮮。
美國迅速作出反應。6月27日杜魯門拋出了“台灣地位未定”論,美國海軍第七艦隊藉機進駐台灣海峽。此舉表明,美國的對華政策已經出現了根本轉變,也徹底中斷了解放台灣的戰役。

戰爭評價

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鞏固了中國新生的人民政權,打破了美帝國主義不可戰勝的神話,頂住了美國侵略擴張的勢頭,使中國的國際威望空前提高,極大地增強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為國內經濟建設和社會改革贏得了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人民網)
如果說美中戰爭是美國和中國“軍事、政治、經濟、外交上的全面較量”的話,那么可以說結果是不分勝負。對於剛剛誕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來說,雖然在這場戰爭中犧牲了很多,但通過與美國對等作戰,完全確立了革命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另外中國人民解放軍作為中國人民志願軍與美軍作戰,經受了“現代戰爭的考驗”,成長為一支能夠適應現代戰爭的正規軍。從這個意義上說,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這場戰爭中得到很多,可以說它是一個預料之外的勝利者。在國內,中國積累韓戰時總體戰的經驗,從1953年到1957年開始了第一個五年計畫,開展了農業合作化等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變革,為國家社會主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日本史學家和田春樹《韓戰全史》)
抗美援朝雄辯證明: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的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個國家的時代是一去不復返了。(彭德懷《關於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工作的報告》)
美國在朝鮮打了兩場戰爭,贏了北韓,卻輸給了紅色中國。(紐約時報)
抗美援朝戰爭無可爭議地表明,“由外國帝國主義欺負中國人民的時代,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而永遠宣告結束了。”(毛澤東文集)

文藝作品

電影

此外,還有反映抗美援朝時期反特及其他題材的電影:《斬斷魔爪》《徐秋影案件》《前方來信》《鐵道衛士》《慧眼丹心》等。《為了和平》《黃水謠》《集結號》等電影也涉及到了有關抗美援朝的內容。

紀錄片

共和國戰爭——抗美援朝秘史》《較量》《半個世紀的迴響》《鴨綠江邊的記憶》《沒有鐵絲網的戰俘營》《跨過鴨綠江》《斷刀——朝鮮戰場大逆轉》等。

現代京劇

歌曲

在抗美援朝時期創作的有關歌曲及後來反映抗美援朝題材電影中的插曲有:《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中國人民志願軍進行曲》《來一個殲敵的大競賽》《我們熱愛和平但也不怕戰爭》《志願軍高射炮兵》《消滅細菌戰》《全世界人民團結緊》《轉盤槍和手榴彈》《抗美援朝進行曲》《我的祖國》《英雄讚歌》等。

電視劇

目前反映抗美援朝題材的電視劇很少,《歐陽蘭》《中國戰俘》《硝煙散後》《壯志凌雲》《東方》《毛岸英》等電視劇中部分涉及抗美援朝題材,《勳章》《高地》《軍禮》《歷史的天空》《相伴》《激情燃燒的歲月》《亮劍》等電視劇涉及到了一點抗美援朝的內容。2000年時,中央電視台有一部全面反映抗美援朝的電視劇《抗美援朝》,但是沒有播出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