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拼音:chéng、zhěng)是現代漢語通用字,最早字形見於商代甲骨文。“丞”是“拯”的古字,其字形像人用雙手把陷入陷阱的人拉上來。“丞”本意即為拯救,讀zhěng。由拯救引申,“丞”可表示幫助、輔佐。又由輔佐引申指輔助的官吏,這是“丞”字後來的含義。讀chéng。古代中國中央和地方長官的輔助官員多稱“丞”,秦始置,他們一般是副職,如大理寺丞、府丞、縣丞等。
(基本信息欄主要參考資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丞
- 拼音:chéng、zhěng
- 注音:ㄔㄥˊ、ㄓㄥˇ
- 部首:一
- 五筆:BIGF
- 筆畫數:6
- 筆順:フ亅フノ㇏一
- 倉頡:NEM
- 鄭碼:XKA
- 統一碼:4E1E
- 平水韻:下平十蒸
- 四角碼:17109
- 字級:通用字;二級字
- 規範漢字編號:3641
- 異體:㞼、𢌼
字源解說,詳細解釋,常用詞組,說文解字,說文解字注,康熙字典,廣韻,字形書法,字形對比,書寫演示,書法欣賞,音韻參考,
字源解說
會意字,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甲骨文字形上部為兩隻手,下部像一個人掉入了陷阱,整個字像一個人用雙手把落入陷阱的人救上來(圖1)。“丞”的本意就是拯救,是“拯”的古字。戰國文字中,上部拯救的兩隻手位移到了跪坐的人形兩側。人的腿部與坎井相連,有些像隸書的“山”形(圖2)。但秦簡(圖6)、漢印(圖3)中,“凵”形依舊與“山”有別。在漢代文字中,“丞”的下部有的訛與“山”相近(圖7、8)。《說文解字》作者許慎認為丞字下部為山,“山”有向上奉承之意。隸書階段,“凵”簡化為一橫,下部依舊與“山”有別(圖5)。“丞”在秦漢是個常用字,多用為職官。“拯救”之“拯”,《說文》作“抍”,段玉裁改為“拯”,甚有見地。
詳細解釋
拼音 | 詞性 | 釋義 | 英譯 | 例句 | 例詞 |
---|---|---|---|---|---|
chéng | 名詞 | 古代輔助的官吏;副職。 | minister | 《莊子·知北游》:舜問乎丞曰:“道可得而有乎?” | 府丞;縣丞 |
古代輔助帝王的最高官吏。 | minister | 《尚書大傳》卷二:古者天子必有四鄰,前曰疑,後曰丞,左曰輔,右曰弼。 | 丞相 | ||
動詞 | 〈文言〉輔佐;輔助。 | assist | 《漢書·佞幸傳·淳于長》:長侍病,晨夜扶丞左右,甚有甥舅之恩。 | 丞弼;丞輔 | |
〈文言〉通“承”。秉承 | |||||
〈文言〉沉沒。 | 《廣雅·釋詁一》:丞,沒也。 | ||||
通“烝(蒸)”。升發。 | 《管子‧內業》:得道之人,理丞而屯泄,匈中無敗。 | ||||
zhěng | 動詞 | 〈文言〉拯救。後作“拯”。 | 揚雄《羽獵賦》:丞民乎農桑。李善註:“《聲類》曰:‘丞亦拯字也。’” | ||
Shèng | 名詞 | 古縣名。 | 《集韻·證韻》:丞,縣名。在近州。 | ||
zhēng | 非語素,無詞性 | 【丞陽】也作“承陽”。古縣名。 | 《集韻·蒸韻》:“承,承陽,縣名。在長沙。或作丞。 | ||
參考資料 |
常用詞組
說文解字
【卷三】【𠬞部】署陵切(chéng)
翊①也。從廾從卩從山②。山高,奉承之義③。【譯:丞,輔佐。由廾、由卩、由山會意。山高,有向上奉承的意思。】
〖注釋〗
①翊(yì):輔佐。
②“從廾”句:林義光《文源》:“按,卩即人字。從人在山上,從廾,象人登山須扶翼也。"
③“山高”句:山高須扶,所以有奉承之意。
說文解字注
翊也。
翊當作翼,俗書以翊為翼,翼猶輔也。哀十八年《左傳》曰:使帥師而行。請承。杜曰:承,佐也。承者丞之假借。文王世子引記曰:虞夏商周有師保,有疑丞。百官公卿表丞相。應劭曰:丞者,承也。相者,助也。按漢凡官多有丞者皆以輔之。
從廾;從卩;從山。
四字當作從?二字。山部曰。?、高山之節。
山高,
逗。山高謂?也。
奉承之義。
義當作意。字之誤也。梵谷者在上。必竦手以承之。丞承疊韻。署陵切。六部。
康熙字典
【子集上】【一部】 丞 ·康熙筆畫:6 ·部外筆畫:5
《廣韻》署陵切。《集韻》《韻會》辰陵切。《正韻》時征切,竝(並)音承。《玉篇》:繼也。《廣韻》:佐也。《正韻》:副貳也。《禮·文王世子》:虞、夏、商、周有師保,有疑丞。
又《戰國策》:堯有九佐,舜有七友,禹有五丞,湯有三輔。
又《前漢·百官表》:丞相秦官金印紫綬,掌丞天子助理萬機。註:應劭曰:丞者,承也。相者,助也。
又《前漢·淳于長傳》:扶丞左右,甚有甥舅之恩。
又《宋史·天文志》:紫微垣西蕃七星,第七星為上丞。東蕃八星,第八星為少丞。
又與承通。《史記·張湯傳》:於是丞上指。今本或作承。
又《廣韻》常證切,承去聲。縣名。在沂州,匡衡所居。
又《韻補》葉之郢切。與拯通。揚雄《羽獵賦》:丞民於豐桑
廣韻
署陵切,平蒸常 ‖ 丞聲蒸部
佐也。翊也。《物理論》曰:“髙祖定天下,置丞相以統文德,立大司馬以整武事,為二府也。”
常證切,去證常 ‖ 丞聲蒸部
縣名,在沂州。匡衡所居。常證切。又音承。一。
《說文解字》書影 | 《說文解字注》書影 | 《康熙字典》書影 |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書寫演示
書法欣賞
(書法圖來源)
音韻參考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韻目 | 韻部 | 聲調 | 等 | 四呼 | 韻系 | 韻攝 | |
---|---|---|---|---|---|---|---|---|---|---|---|
廣韻 | 承 | 署陵 | 常 | 蒸 | 下平十六蒸 | 平聲 | 三等 | 開口 | 蒸 | 曾 | |
丞 | 常證 | 常 | 蒸 | 去四十七證 | 去聲 | 三等 | 開口 | 蒸 | 曾 | ||
中原音韻 | 澄 | 穿 | 庚青齊 | 庚青 | 陽平 | 齊齒呼 | |||||
洪武正韻 | 成 | 時征 | 十八庚 | 庚 | 平聲 | ||||||
分韻撮要 | 成 | 審 | 英 | 第七英影應益 | 陽平 |
(音韻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