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

承,cheng,從人從雙手、奉也。受也。

(1) 會意。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跽跪著的人,下面象兩隻手。合起來表示人被雙手捧著或接著。本義:捧著。

(2) [hold in the palm;support with the palm;bear]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承
  • 拼音 : chéng 
  • 字意:托著;擔當,應允等
  • 筆順編號 : 52111534
漢字釋義,基本信息,漢字演變,基本字義,詳細釋義,方言集匯,常用詞組,古籍解釋,承姓介紹,姓氏起源,歷史名人,

漢字釋義

基本信息

拼音:chéng 注音:ㄔㄥˊ部首:乛,部外筆畫:7,總筆畫:8或部首 乙,部外筆畫 7 畫
田字格中的“承”字田字格中的“承”字
五筆86&98:BDii
倉頡:NNQO
鄭碼:XKCD
筆順編號:52111534
四角號碼:17232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627F

漢字演變

承

基本字義

1.在下面接受,托著:承重。承受。
2.擔當,應允:承擔。承當。承包。承做。承認。
3.受到,蒙受:承蒙。承恩(蒙受恩澤)。
4.繼續,接聯:繼承。承平(指社會比較持久安定的局面)。承前啟後。
5.順從,迎合:奉承。承顏候色(順著別人顏色辦事)。
6.姓。

詳細釋義

〈動〉
(1) (會意。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跽跪著的人,下面象兩隻手。合起來表示人被雙手捧著或接著。本義:捧著)
(2) [hold in the palm;support with the palm;bear]
承,奉也。受也。——東漢·許慎《說文》
女承筐無實。——《易·歸妹》。虞註:“自下受上稱承。”
承筐是將。——《詩·小雅·鹿鳴》
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清· 姚鼐《登泰山記》
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張衡傳》
(3) 又如:承印(捧印);承萼(指物件承托的聯結部分);承盤(托盤)
(4) 繼承 [succeed]
朱明未承夜兮。——《楚辭·招魂》。註:“續也。”
承致多福無疆於女孝孫。——《儀禮·少牢禮》。註:“猶傳也。”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宋· 司馬光《訓儉示康》
(5) 又如:承襲(繼承);承家(承繼家業);承授(承繼傳受)
(6) 接受;承受 [receive;accept;bear;suffer]
若不足而不承。——《莊子·大宗師》
士於大夫承賀。——《禮記·王藻》
(7) 又如:承派(接受委派);承教(謙詞。接受教誨);承做(接受加工);承命(受命)
(8) 奉承 [flatter]。如:承附(奉承附和);承旨(逢迎意旨);承志(迎合意旨;繼承大志)
(9) 承擔,擔負;擔當 [undertake]。如:承造(負責建造);承局(包辦各項事務的人;衙門中的差人)
(10) 秉承 [act on]。如:承制(奉旨);承荷(秉承);承運(秉受天命)
(11) 招認 [confess one's crime]。如:承招(認罪招供);承抵(認罪抵命);承伏(認罪)
(12) 侍奉 [attend]。如:承歡(承色。侍奉父母,使之高興);承應(侍候,伺候;妓女、藝人應宮庭或官府之召表演侍奉)
〈名〉
(1) 指某些起承載作用的物件,或指某些物件起承載作用的部分 [bearing]。如:石承;軸承

方言集匯

◎ 粵語:sing4
◎ 客家話:[客語拼音字彙] sin2 [沙頭角腔] sin2 [客英字典] shin2 [陸豐腔] shin3 [梅州腔] shin2 [海陸豐腔] shin2 [寶安腔] sin2 [台灣四縣腔] siin2 [東莞腔] sin2

常用詞組

1.承辦 chéngbàn
[undertake;contract to do a job] 承接經辦
這事由廣告公司一手承辦
2.承包 chéngbāo
(1)[contract]∶接受工程或大宗訂貨等任務,負責按契約規定完成
(2)[tender for;sign contract]∶訂立契約負責辦理
要承包此項工程的訂約人
3.承保 chéngbǎo
[accept insurance] 通過保險的方式承諾賠償另一方的損失
4.承塵 chéngchén
[celling] 床上的帳幕;天花板
默投金於承塵上,後葺理屋宇,乃得金。——《後漢書·雷義傳》
5.承擔 chéngdān
[assume;undertake;endure;hold] 負擔或擔當
承擔戰爭的費用
由聯合公司承擔起來的公債
6.承當 chéngdāng
[bear;take;assume] 擔當;承擔;承當責任
7.承佃 chéngdiàn
[rent land from a landlord] 舊社會農民向地主租種土地
8.承兌 chéngduì
(1)[accept]∶口頭地、書面地或以行為承擔付款義務
承兌匯票
(2)[honour]∶承諾並按照…的規定兌換,承兌一張支票
9.承乏 chéngfá
[feel unqualified for an position] 暫任某職的謙稱
攝官承乏。——《左傳·成公二年》
10.承歡 chénghuān
[attend upon and please] 迎合人意,博取歡心。多指侍奉父母、君王等
外承歡之汋約兮,諶荏弱而難持。——《楚辭·九章·哀郢》
承歡侍宴無閒暇。——白居易《長恨歌》
承歡膝下
11.承籍 chéngjí
[inherit the rank] 承襲先人的仕籍
說有蘭家女,承籍有宦官
12.承繼 chéngjì
(1)[be adopted to one's uncle as heir]∶給沒有兒子的伯父、叔父等做兒子
(2)[adopt one’s brother’s son as his heir]∶把兄弟等的兒子收做自己的兒子
13.承繼 chéngjì
[inherit;carry forward] 承襲;承接
承繼先輩的事業
14.承接 chéngjiē
(1)[receive and carry on]∶承前接後
(2)[continue]∶接續
承接上文
(3)[bear]∶承受;接受
承接訂貨
承接來料加工
(4)[engage in social activities]∶應酬;交際
傾心承接稱譽日聞
15.承攬 chénglǎn
(1)[contract to do a job]∶承包總攬
承攬工程
(2)[contract]∶承辦業務的契約
寫了一張送行李到沂州府的承攬
16.承蒙 chéngméng
[be granted a favour;be indebted to sb. for a kindness] 套語,多虧受到[您的好意]
承蒙關照
17.承諾 chéngnuò
[promise to undertake] 應承允諾
口頭承諾
18.承盤 chéngpán
[tray] 托盤
高足承盤
19.承平 chéngpíng
[peace] 太平;持久太平
今累世承平,豪富吏民。——《漢書·食貨志》
承平日久
20.承情 chéngqíng
[be much obliged;owe a debt of gratitude;receive sb's favour gift] 秉承恩情
承情幫我治好了牙
21.承認 chéngrèn
[admit;acknowlege;concede;confess] 對既成的事實表示認可
承認錯誤
當局承認他的重要貢獻
承認新國家
22.承上啟下 chéngshàng-qǐxià
[form a connecting link between the preceding and the following] 承接其上,開啟其下
承上啟下的一代
23.承受 chéngshòu
(1)[bear]∶接受,承擔
承受損失的主要部分
(2)[sustain]∶支承或經受[重量或壓力]
水壩不能承受這沉重的浪頭
(3)[inherit]∶繼承承受遺產
24.承頭 chéngtóu
[take the lead] 〈方〉∶領頭的人;擔當頭面人物
這事還得由你承頭
25.承望 chéngwàng
[expect] 料想
誰承望,負義絕情
26.承襲 chéngxí
[inherit;follow;adopt] 承繼;沿襲
27.承先啟後 chéngxiān-qǐhòu
[inherit the past and usher in the future;to carry on the past heritage and open up the future] 承接前人的,開創今後的。多用於事業、學問方面。也說“承前啟後”
28.承應 chéngyìng
[promise;agree;consent] 答應
29.承運 chéngyùn
(1)[receive “heaven's mandate” or call to rule as emperor]∶承受天命的運氣
(2)[undetake to transport]∶承擔運輸之事
30.承載 chéngzài
[bear the weight of] 承受支撐物體
31.承重 chéngzhòng
(1)[bearing]
(2)承受重量、推力
承重隔牆
(3)宗法制度指承擔喪祭和宗廟的重任
32.承轉 chéngzhuǎn
[transmit;forward a document to the next level above or below] 承接轉送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署陵切《集韻》《韻會》辰陵切,並音丞。《說文》奉也。《書·說命》後克聖,臣不命其承。《詩·小雅》承筐是將。
又受也。《禮·禮運》是謂承天之祜。《疏》受天之福也。
又《增韻》下載上也。《易·坤彖》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尚書·大傳》庶人有石承。《注》屋柱下石也。
又《廣韻》次也。《左傳·昭十三年》同盟於平丘,子產爭承。《注》承貢賦之次也。
又繼也。《詩·小雅》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疏》新故相承,無雕落也。
又止也。《詩·魯頌》則莫我敢承。《疏》無有於我敢御止之者。
又通丞。《左傳·哀十八年》楚右司馬子國帥師而行,請承。《注》承,佐也。
又州名。漢牂柯郡地,宋置承州。
又姓。《後漢·承宮傳注》承姓,衞大夫成叔承之後。
又《正韻》時征切,音成。義同。
又《集韻》諸仍切,音蒸。水名。《前漢·地理志》長沙國承陽縣。《注》承水,出零陵永昌縣界,東流注湘。
又《集韻》《韻會》並持陵切,音懲。《左傳·哀四年》蔡昭侯如吳,諸大夫恐其又遷也,承。《注》承,蓋楚言。
又《集韻》《類篇》並蒸上聲,與抍通。《列子·黃帝篇》孔子觀於呂梁,見一丈夫游之,使弟子𠀤流而承之。《注》出溺為承。直作拯。
又《韻會》《正韻》並昨亘切,音贈。猶送也。《禮·文王世子》賵賻承含,皆有正焉。《注》承讀為贈,聲之誤也。
又《集韻》《韻會》並諸應切,音證。縣名。《前漢·地理志》東海郡承縣。《注》應劭讀。
又葉辰羊切,音常。《班固·高祖泗水亭𥓓》休勳顯祚,永永無疆。於皇舊亭,苗嗣是承。 《集韻》或作𢪻。
又作氶。

承姓介紹

按:春秋時晉國有承盆,後漢有侍中祭酒承宮,宋有威儀節度使承之,明有兗州同知承谷容。今有程硯秋原姓承名麟。
後漢書有承宮傳,文如下:承宮字少子琅邪姑幕人也少孤年八歲為人牧豕鄉里徐子盛者以春秋經授諸生數百人宮過息廬下樂其業因就聽經遂請留門下為諸生拾薪執苦數年勤學不倦經典既明乃歸家教授遭天下喪亂遂將諸生避地漢中後與妻子之蒙陰山肆力耕種禾黍將熟人有認之者宮不與計推之而去由是顯名三府更辟皆不應永平中征詣公車車駕臨辟雍召宮拜博士遷左中郎將數納忠言陳政議論切愨朝臣憚其節名播匈奴時北單于遣使求得見宮面顯宗勑自整飾宮對曰夷狄眩名非識實者也臣狀醜不可以示遠宜選有威儀容者帝乃以大鴻臚魏應代之十七年拜侍中祭酒建初元年卒肅宗褒嘆賜以冢地妻上述書乞歸葬鄉里復賜錢三十萬。
承氏郡望在千乘,但有毗陵承氏宗譜存世,毗陵在今江蘇省常州市。
2010年網路驚現安徽陶辛承姓族譜
韓國有承姓。稱光州承氏,亦以千乘承氏為本源。
滿清皇室的人都姓愛新覺羅或姓肇。當清朝從東北入關,建都北京統治權全中國之後,清皇室的人就有以名為姓,即所謂隨名姓的習慣。實際上是一種特權思想的表現。在中國,清朝以前,就有一人犯罪株連全家,甚至株連九族的做法。清皇室為了避免其家庭中有某人犯罪而株連其家人,因而產生了隨名做姓的做法。這樣,父與子、兄與弟因姓氏不同,可防止被株連。但新改的姓必須是中國“百家姓”一書上沒有的姓。

姓氏起源

①姓考:周時衛大夫成叔承之後。
②清通志氏略:明時有承谷容,武進人,洪武初為交城縣丞,官終兗州同知。清時有承祖列,康熙甲午年學人。
③千家姓;千乘族。

歷史名人

承淡安,中醫學家。原名啟桐、秋悟,1899年9月13日生,江陰華士人。少時隨父親學醫,17歲時師從名醫。1920年參加上海中西醫函授學習,1925年獨立行醫。1928年在蘇州望亭創辦中國最早的針灸學研究社,後又在無錫堰橋重建中國針灸學研究社,並擴建為中國針灸講習所。1933年10月創辦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針灸刊物《針灸雜誌》。1934年秋赴日本考察該國針灸現狀和辦學情況,從中發現了《銅人經穴圖考》和中國早已失散的元代滑伯任的名著《十四經發揮》,使這部古典珍籍失而復得。他還被東京針灸高等學校贈予針灸專攻士學銜,是近現代國際針灸學術交流的第一位中國學者。回國後,他於1936年7月創辦針灸療養院。1937年2月講習所更名為中國針灸醫學專門學校,先後培養學員3000多人。抗戰8年中,他堅持行醫、授課,分校遍及南方各省、香港和東南亞地區。1951年,中國針灸學研究社在蘇州司前街恢復社業,承淡安帶病參加教學和管理。1954年,被江蘇省人民政府聘請為省中醫進修學校(南京中醫藥大學前身)校長,後任中華醫學會副會長。從此,他更加奮發有為、力疾從公,為中國針灸走向世界傾注了全部心血,被譽為中國針灸一代宗師。因積勞成疾,1957年7月10日病故。承淡安長期從事針灸理論和臨床研究,著書立說甚豐。自著有《中國針灸治療學》、《中國針灸學研究》、《子午流注針法》、《傷寒論新注》等15種,編修針灸經絡圖多冊,共200多萬字。1989年,“紀念承淡安先生誕辰九十周年暨國際針灸學術討論會”在其故鄉江陰召開,國內外專家學者及部省市領導150多人出席大會。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承忠委 男,1933年4月生,安徽省蕪湖縣人。中國名醫疑難病研究所皖南分所所長、研究員、主任醫師。被聘為客座教授、研究員、專家、名譽校長、顧問、主編、副主編、編委、副理事長、會長、編輯等30餘職。大學畢業,從事醫、教、研、工作已51載。擅長中醫內、婦科和疑難病症,旁通各科。出版著作《臨證擷萃》一書獲世界優秀成果獎,參編《時方新用》、《中醫學》、《臨證備要》等18部醫籍。已在國內外發表論文80餘篇,其中:獲國際、全國、省優秀論文成果獎37次;參加國際、全國學術大會交流的論文38篇,如《痰證從肝論治》、《紅花桃仁煎臨床運用》等10餘文,分別參加在香港、美國舊金山召開的國際學術大會交流。1978年安徽省政府授予“省科技先進工作者”、1988年授予“省優秀學會幹部”、1989-1998年被評為“全國名醫”、“全國著名中醫專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優秀人才”、“當代中華傑出名醫”等稱號。頒有王光英、吳階平等副委員長和崔月犁、陳敏章等衛生部長們題詞的榮譽證書80餘冊,獲金、銀、銅獎牌6枚。中央、省、市有關報刊、廣播、電視台等20餘次采報其業績。傳略已入編《中外名人辭典》、《世界名醫大全》、《世界名人錄》等50餘部辭書之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