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發展
初期成立
中國共產黨的武裝力量成立於1927年8月1日,但是在1927年5月,中共中央軍事部(中共當時負責國民革命軍中軍事工作的部門)即在中共中央軍事部下設立了參謀科,由
聶榮臻任參謀科科長,這是中共軍隊總參謀部的雛形。時任中共中央軍事部部長、中共中央軍委書記為
周恩來,此後機構撤銷。1928年,中共六大後,再次籌建中央軍事部,下轄參謀科。1930年,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頒布了《中國工農紅軍編制草案》,根據這個檔案的規定,中央軍委設立了參謀部,由
劉伯承任參謀長,下設作戰、交通、諜報、訓練、工農武裝五個科。1931年11月,正式設立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總參謀部,其首長稱為總參謀部部長,
葉劍英出任此職。1932年將總參謀部部長改稱總參謀長,由葉劍英、
張雲逸分別擔任正副職位,下設第一局、第二局、第三局、第四局和軍委通訊處。1933年5月,總參謀部正式改名為
中國工農紅軍總參謀部,葉劍英任總參謀長。1934年改選劉伯承擔任總參謀長,葉劍英、張雲逸任副總參謀長;不久,因紅軍作戰問題上,劉伯承與
李德、博古發生衝突被免職,實際由葉劍英負責。
遵義會議後,劉伯承再次出任中國工農紅軍總參謀長。1936年,紅軍進入陝北並進行再次調整,劉伯承任總參謀長,葉劍英、張雲逸任副總參謀長。
抗日戰爭與內戰期間
新中國成立初期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同時成立
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
華北軍區第一副司令員
徐向前任總參謀長,華北軍區司令員
聶榮臻任副總參謀長,此時總參謀部稱
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總參謀部。1950年,徐向前因生病,總參謀長一職由聶榮臻代理。次年10月,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調
第三野戰軍副司令員兼
華東軍區副司令員
粟裕任副總參謀長;1952年10月,又調湖南省委書記
黃克誠、第一野戰軍副司令員
張宗遜擔任副總參謀長,此時總參謀部下設作戰部、軍事訓練部、情報部、技術部、聯絡部、通信部、人民武裝部、民用航空局、氣象局和軍事運輸司令部。同年年底,召開第一次參謀長聯席會議,確定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設方針。1953年2月,
李克農擔任副總參謀長。
1954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總參謀部改稱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粟裕擔任總參謀長,黃克誠、張宗遜、
陳賡、李克農、
王震、
許世友、
鄧華、
彭紹輝、
張愛萍、
楊成武、
韓先楚任副總參謀長。1958年,粟裕在
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被批判而免職,由黃克誠代任。1959年9月,
廬山會議上,因支持彭德懷主張,黃克誠被罷免總參謀長職位,由國務院副總理兼公安部長
羅瑞卿出任軍委秘書長兼總參謀長;次月
楊勇兼任副總參謀長,而鄧華、王震、許世友的職位撤銷。1961年和1962年,副總參謀長陳賡、
李克農相繼去世。隨後中央軍委於1962年和1963年分別調任
李天佑、
王新亭擔任副總參謀長。1965年,
楊成武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副總參謀長。同年底,因羅瑞卿事件,羅瑞卿被免去總參謀長職位,改由楊成武代理。
文化大革命期間
1967年,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司令員
吳法憲兼任副總參謀長;次年,楊余傅事件的爆發使得楊成武被罷免代總參謀長兼軍委辦事組組長職位。
林彪藉此大量插入己方集團人物:而
廣州軍區司令員
黃永勝調任總參謀長兼軍委辦事組組長;海軍政委李作鵬、
總後勤部部長
邱會作、廣州軍區副司令員
溫玉成兼任副總參謀長;而原副總參謀長張宗遜、張愛萍受到關押迫害。1970年,溫玉成被罷免,
陳繼德擔任副總參謀長,同年9月副總參謀長
李天佑因病去世。1971年,南京軍區原副司令員
張才千擔任副總參謀長。同年
九一三事件後,林彪骨幹黃永勝、吳法憲、李作鵬、邱會作紛紛被調離總參職位,而由由副總參謀長張才千主持工作。1971年,
閻仲川被免去副總參謀長職位;次年,中央軍委相繼任命
向仲華、
李達為副總參謀長;同時免去王新亭、陳繼德副總參謀長。1973年,張宗遜被免去副總參謀長一職調任總後勤部部長。之後
楊成武、
王尚榮、
何正文、
胡煒擔任副總參謀長。1975年,再度出山的
鄧小平出任軍委副主席兼總參謀長,從而結束了自九一三事件後長期無總參謀長的情形,然而鄧小平對軍隊的改革被1976年4月的
四五運動而隔斷。第四機械工業部部長
王諍被任命為副總參謀長兼總參謀部四部部長,總參謀部的日常工作由楊成武代理主持。
改革開放以後
1976年10月,
文化大革命結束;次年,鄧小平恢復了包括總參謀長在內的黨政軍領導職務。1977年9月,
遲浩田被任命為副總參謀長兼總參謀部政治部主任,胡煒、
向仲華副總參謀長的職務被免。1978年,副總參謀長
彭紹輝、
王諍相繼去世。1980年,
總後勤部部長
張震、海軍副司令員
劉華清任副總參謀長。同年3月,鄧小平辭去總參謀長職位,開始全新著手對軍隊編制進行改革,而總參謀長一職則由中越戰爭中表現上佳的
昆明軍區司令員
楊得志擔任。1982年9月,原
中國人民解放軍工程兵領導機構縮編為總參謀部工程兵部,
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領導機構縮編為總參謀部裝甲兵部,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領導機構縮編為總參謀部炮兵部。
1987年11月,楊得志辭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一職,而由
濟南軍區政委
遲浩田調任中央軍委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1992年1月,遲浩田接替
秦基偉出任
國務委員兼
國防部長,而總參謀長一職由濟南軍區司令員
張萬年出任;此外,副總參謀長
何其宗調離,李景調、
曹剛川調任副總參謀長。1995年9月,中央軍委委員兼總後勤部部長
傅全有調任總參謀長。2002年11月,
南京軍區司令員
梁光烈出任中央軍委委員、總參謀長。2007年9月,中央軍委委員、總裝備部部長陳炳德擔任解放軍總參謀長。2012年10月,
北京軍區司令員房峰輝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至2016年1月)。
主要職責
主要職責包括:作戰指揮、戰備建設規劃以及
軍事訓練、組織編制、兵役動員和行政管理,
併兼負陸軍領導機關的職責。其組織機構經過多次調整改編,設有辦公廳及作戰、情報、通信、電子對抗、
軍訓、
軍務、動員、兵種、
陸軍航空兵、外事、管理等部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總參謀部隸屬於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下設作戰、情報、通信、軍訓、軍校、軍務、人民武裝、軍事運輸、測繪、氣象等部門。
歷任人物
彭德懷(中央軍委副主席兼軍委總參謀長:1945.8-1948.8,1947年8月-1948年由周恩來代理)
周恩來(中共中央副主席兼中央軍委副主席兼軍委總參謀長:1947.8-1949.10,1947.8開始代理彭德懷軍委總參謀長的職務)
葉劍英(1947.3—1949.10)軍委副總長兼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
鄧小平(兼:1975.01-1976.04;兼:1977.07-1980.03)
職務溯源
參謀之職萌芽於春秋
中國古代軍隊中,參謀一職及相應機構早以有之,只是各歷史時期稱謂各異而已。我國古代春秋時代及春秋以前雖戰事頻繁 ,但由於當時參戰國家的國力基礎、軍隊數量、裝備水平、戰略戰術、衝突規模等綜合作戰能力與戰爭烈度,對比後來的戰國時代相對較弱,戰場上武裝對抗持續時間也相對較短,故而,春秋時代參戰各國中,往往由該國國君或集謀士與將軍功能於一身的將領,親自指揮作戰,鳴金擊鼓,發號施令。因此,春秋時代是我國參謀長一職的萌芽孕育期,但當時只是軍中將帥行使兼職功能,並未出現專職的參謀機構和相應的參謀長官職務。在這一歷史時期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公元前512年,被
吳王任命為將軍的著名軍事家
孫武,這位對兵法深有研究的謀士,是具有“準參謀長”特徵的早期雛形代表,但嚴格意義上來說,他還不能被稱之為軍隊專職參謀人員。
參謀之職誕生於戰國
而到了戰國時代及戰國以後,隨著當時軍事科技的不斷進步,軍隊裝備水平獲得了大幅提高,參戰國綜合國力與後勤保障能力也得到長足發展,交戰雙方不僅有了鋒利的鐵制兵器,同時,還裝備了當時非常先進的弓弩,其箭矢射程超過600步,攻城雲梯和舟戰鉤拒等水陸攻防兵器,開始在軍中普及列裝,陸上作戰時,具有快速反應與遠程打擊能力的騎兵,於野戰中投入使用,實戰頻率逐步趕超傳統步兵,並且在攻城奪塞的包圍戰中,開使運用地道戰法等坑道戰術,戰爭烈度與戰役複雜性,相對於春秋時代明顯加強,有時一次交戰的兵力投入,竟高達十萬餘人,戰爭相持數月甚至經年。正因戰國時代,國與國之間政治形勢與軍事戰略不斷變化,戰爭規模進一步加劇擴大,使得自春秋以來的舊有指揮作戰體系,難以適應新時代的新軍事變革要求,故而,專門替國君和主帥運籌帷幄的專職參謀人員,便應運而生。在這一歷史時期中,比較早期的古代軍隊參謀長,是戰國中期的齊國軍師
孫臏,據《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記載:公元前353年,
齊威王“···以
田忌為將,而孫子為師,居輜車中,坐為計謀。···”因此,時任軍師的孫臏,是我國軍事史上,有史可考的最早的專職軍隊總參謀長。
參謀之名出現於唐朝
雖然我國古代軍隊作戰序列中 ,軍隊參謀人員和軍事參謀機構,在戰國時期便以出現並開始發展,但對行使專職參謀職能的軍事人員,職務稱謂上卻並非“參謀”,而是常以“
軍師”等各種特定稱謂來指稱該職。
我國軍事史上,最早出現“參謀”稱謂的歷史時期是唐代,據《舊唐書·職官志》記載:當時各
節度使屬員有“···行軍參謀,關豫軍事機密。···”,故而,從唐朝以後,“參謀”稱謂便沿用至今,這便是我國現代軍隊職務“總參謀長”中,“參謀”二字的歷史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