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0月,
紅一方面軍抵達陝北,中國工農紅軍學校同時成立,郭化若擔任訓練處長。在簡陋的條件下,郭化若參與收集、編寫教材,制定教育綱要,改革訓練方法,取得了顯著的教學效果。其後,他又歷任紅軍教導師參謀長、抗日紅軍大學第三科訓練處長、抗日紅軍大學第二校教育長,主要從事部隊的教育訓練工作。郭化若多次致信毛澤東,匯報自己的工作、身體情況,並表示希望到延安中央黨校學習。1937年6月4日,毛澤東在百忙中覆信慰勉郭化若:“你在長期蘇維埃戰爭中,為革命奮鬥到底的忠誠與勞績,我們都是完全承認與一致讚揚的。你的身體情形如此,除同意你下期來延安外,正在替你買藥,不久當可買來寄你。”同年7月,備受鼓舞的郭化若又一次致信毛澤東,提出了《關於部隊軍事教育的一點意見》,指出應重視軍事教材的編寫和軍事教員的選拔。毛澤東閱後回信,表示以後“仍請你對軍事教育作我的顧問”。很顯然,郭化若這位高參在毛澤東心目中有相當分量。9月至12月初,在毛澤東親自安排下,郭化若進入中共中央黨校第五班學習,同班同學有
黃華、
陳少敏、
羅炳輝、
賴傳珠等。郭化若既是學員,又當教員:他和羅炳輝兩人講授“游擊戰爭”課程。郭化若在中央黨校的學習、教學活動給校友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大家一致認為“毛主席的高參的確不簡單”。1938年7月12日,在毛澤東親自過問下,郭化若恢復了黨籍,背了7年的沉重歷史包袱終於卸下來了,幹革命的勁更足了。軍委一局是中央軍委總參謀部的作戰局,下設作戰、情報、機要、管理4個科。郭化若出任此一
要職,可見毛澤東對他的器重。除了準確掌握全國各戰略區的情況、起草各種作戰文電之外,郭化若還按照毛澤東的要求創辦與負責主編《八路軍軍政雜誌》,這是八路軍辦的第一本機關刊物。此外,他還要機要科保存好毛澤東起草的文電稿。1938年夏,國統區重慶讀書生活出版社出版了
陶漢章的《游擊戰術綱要》一書,書後附錄了4篇短文:
林彪的《抗戰經驗》、
劉伯承的《我們在敵人後方的戰術的套用》、
蕭克的《論平地游擊戰》和郭化若的《游擊戰爭戰術上的基本方針》。從這時起,郭化若開始引起國民黨軍事部門的注意。1939年1月至1940年2月,中央軍委在延安抗日軍政次學開辦了第一期參謀訓練隊,共有學員130餘人。為表重視,毛澤東特派郭化若主授“
戰略學”課程,並對希望他主授“戰略學”課的訓練班負責人說:“你們放心,郭化若授得不亞於我。全面抗戰爆發後,國民黨軍損兵折將,但對中共持久抗戰、游擊弱敵的建議就是聽不進去。用毛澤東的話說就是,對國民黨的軍官,搬古兵法,他們懂,聽得進;講馬列,講唯物辯證法,他們聽不進。從1937年底起,根據毛澤東的指示,郭化若開始學習、宣傳古兵法,主要目的是向國民黨軍官做宣傳,幫助他們認識運動戰與
陣地戰相結合的必要性。郭化若在《八路軍軍政雜誌》上先後發表了《
赤壁之戰及其對民族戰爭的啟示》、《齊燕即墨之戰的初步研究》等文章,以古鑒今地指出“團結存、分裂亡”的道理,闡明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重要性。1939年八九月間,毛澤東又專就研究、宣傳《孫子兵法》對郭化若作了具體指示:“要為發揚中華民族的歷史遺產去讀《孫子》,要精慮《孫子》中優美卓越的戰略思想,批判地接受其對戰爭指導的法則,以新的內容去充實。”同年底,郭化若寫出了約4萬多字的《孫子兵法之初步研究》一文,得到毛澤東的充分肯定,並讓他在“抗日戰爭研究會”上作專門講演,後又全文刊登在《八路軍軍政雜誌》上。 郭化若此篇軍事論文影響甚大。有一次,
周恩來從重慶回到延安,在毛澤東住所對郭化若說,“有些國民黨軍官向我打聽寫《孫子》文章的郭化若何許人也?和
郭沫若是不是兄弟?我答:他是共產黨毛澤東同志的軍事高參。他和郭沫若先生沒有親戚關係,但他在中國軍事理論界的地位應該和郭沫若先生在革命文學上的地位相當。”從此以後,郭化若的名字就與《孫子兵法》緊緊聯繫在一起,他始終沒有停止對《孫子兵法》的研究,而且不斷有新作問世。解放戰爭初期,他就利用戰鬥間隙,用
白話文翻譯《孫子兵法》。1957年7月,《新編今譯孫子兵法》隆重出版,毛澤東知道後欣喜地說:“古有《孫子》,今有
郭子。”1984年9月,郭化若又推出了力作《孫子譯註》。1992年4月,當坐落於山東省
惠民縣城文化區內的
孫子故園第一期工程竣工並對外開放時,“一腔孫子情結”的郭化若欣然為坐落在樂安湖北岸孫子文化廣場中心的孫子塑像底座正面題詞:“兵聖孫武”。此外,郭化若還研究過三國時
諸葛亮的軍事思想,著有《孔明兵法之一斑》等文。1938年5月下旬,毛澤東在延安馬列學院開始演講《論持久戰》,聽講的總共不到50人,其中就有郭化若。毛澤東共講了五六次,用“
軍事辯證法”分析了日本必敗、中國必勝的道理。之後,郭化若開始深入思考如何闡述毛澤東在演講中運用的“軍事辯證法”思想。1940年8月,在
延安新哲學會第一屆年會上,郭化若以自己對毛澤東《論持久戰》等軍事著述的深入思考為主線,作了題為《軍事辯證法》的報告。1941年春,《八路軍軍政雜誌》以《軍事辯證法之一斑》為題發表在該刊第三卷第一、三、四期上。毛澤東閱後大喜,指出:“用唯物辯證法來說明軍事問題,大有文章可做。”1949年12月,上海新群出版社以《軍事辯證法》為書名編輯出版。“這部論著是自毛澤東提出‘軍事辯證法’的概念之後,最早的一部軍事辯證法理論專著”,因此,郭化若被譽為“軍隊里第一個研究毛澤東軍事辯證法的人”。 1941年秋,郭化若奉命離開了軍委一局,又回到了軍事教育工作崗位上,從事軍隊院校的教學工作直到抗戰結束,歷任抗大第三分校校長、延安軍事教育委員會委員和
軍事學院教育長,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培養了大批軍事幹部。在整個抗戰期間,郭化若以筆為槍,著述頗豐,除上面提到的之外,還有《日本的速勝論為什麼必將失敗》、《在技術貧乏人力優越條件下的運動戰》、《防禦戰鬥》等大量軍事論著和《教學法》、《炮兵科軍事教育的教授法》等軍事教育論文,以及《抗日的步兵戰術問答》等多部軍事教材。許多研究者都認為,“作為毛澤東的軍事高參,郭化若的著作、文章幾乎都是對毛澤東軍事思想或戰備、或戰役、或戰術層次的闡述”。1946年6月6日,在國民黨策劃的大規模內戰已迫在眉睫之際,郭化若帶著妻兒離開了生活、戰鬥近10年的延安。7月初,輾轉幾千里到達山東解放區首府臨沂,他被任命為魯南軍區副
司令員(司令員
張光中,政委
傅秋濤)兼人民武裝部部長,分管作戰、後勤、民兵等方面的工作。魯南是山東的前沿,在國民黨反共內戰中首當其衝,戰略地位
舉足輕重。在迎接郭化若時,原
新四軍名將傅秋濤半是玩笑半是認真地說:“八年抗戰,你一直都在毛主席身邊。現在主席把你這位高參派到魯南,可見主席對魯南的關注,這是我們魯南軍民的光榮廣到職後,郭化若根據領導民兵工作的體會,提出在民兵中開展立功運動,這對鼓舞民兵隊伍士氣起了重要作用,被毛澤東稱為“人民自衛戰爭中的一個創舉”。1947年8月,郭化若趕赴
華東野戰軍6縱就任副司令員。到6縱後,郭化若協助王必成打的第一仗是
沙土集戰役。在兄弟部隊協同作戰下,最終以全殲敵五十七師、生俘該師中將師長
段霖茂而告勝。戰役勝利後,王必成不無得意地說:“化若同志,你是主席的高參,委屈你也給我參謀參謀吧!”於是,郭化若毫不客氣,對團以上幹部指出了部隊當時存在的一些不足:通訊聯絡不暢,未能按原定時間到達預定地點,影響了協同作戰;戰術技術上墨守成規,遇到鹿砦等障礙物時只會用手清除,既延誤時間又增加了傷亡;戰術上不善於組織火力掩護突擊,進攻隊形過於密集,增加了不必要的傷亡等等。王必成等聽了,都深受震動,郭化若講的這些確實是一語中的。會後,大家私下裡對郭化若都豎起了大拇指,認為這位郭副
司令員果然名不虛傳。1948年3月中旬,6縱在
粟裕率領下到達黃河北岸,進入相對安定的濮陽地區進行休整。對6縱的整軍運動,郭化若傾注了大量心血,他一針見血地指出:在華野有兩大問題值得憂慮,一是部隊居功驕傲,二是本位主義比較嚴重。針對這些情況,郭化若在與縱隊其他領導共同研究後,決定在部隊開展普遍深入的教育,向幹部戰士指出目前部隊存在的這些不良傾向的危害性,同時廣泛開展了批評和自我批評運動。8月,王必成、郭化若率領6縱全程參加了
豫東戰役,這是解放軍決勝中原的一次較大規模戰役,攻克了中原重鎮開封,殲敵1個
兵團部、2個整編師師部、4個正規旅。此戰勝利,改變了中原戰場的戰略態勢,敵人在中原戰場已完全失去了對解放軍進行戰役性進攻的能力。在整個豫東戰役中,6縱先後經歷了20餘次戰鬥,戰績不小,但教訓很多。郭化若作了題為《從六縱隊豫東戰役作戰看今後戰術改進的幾個問題》的總結報告,詳細總結了大規模平原村落攻堅戰的經驗,在內容上緊緊扣住了毛澤東剛剛發表的《
十大軍事原則》,使得這次總結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對毛澤東《十大軍事原則》的闡發和注釋。
王必成高興地說:“有郭化若在,我們六縱才能真正必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