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歷史傳說,革命歷史,秋收起義,星火燎原,經濟狀況,概況,牛馬盛會,旅遊資源,景點建設,紅色旅遊,風土人情,文化教育,藝術風俗,詩詞歌賦,相關油畫,油畫作者,
地理
自然條件
文家市鎮屬九嶺山脈西南延伸部分。地勢自東向西傾斜,地形切割強烈,嶺谷相間,由東北向西南排列,縱橫綿長,構成天然屏障。境內沙溪河屬
南川河上游,自東向西流經全境,沿河兩岸為沖積平地,土地肥沃,是主要的產糧區。全鎮年平均氣溫為17℃,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環境優美,氣候宜人。全鎮轄11個行政村,1個社區委員會,12375戶,45403人。全鎮總面積147.9平方公里,是個“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山地丘陵地區。
文家鎮森林覆蓋率高,植被茂密,共有山林面積1683公頃,牧業用地面積671公頃,林木蓄積量為36500立方米。豐富的山林不僅造就了良好的自然環境,而且形成了優美的風景區。如“文家市大捷”戰地高升嶺,山形峻秀、植被豐茂、鳥語花香、風景如畫,加上陳大真人廟、半山亭等人文景點,形成聖地名山獨特的魅力,引來眾多遊人;瀏(陽)萬(載)界山許阜尖山峰高聳、青蔥蒼鬱、怪石嶙峋;發源於境內山地的南川河上游沙溪河終年清澈,如一條玉帶環抱著美麗的文家市;還有盤古廟後種於清代的樹齡達200多年的重陽木,枝繁葉茂、莖勁蔥蘢,蔭庇整個廟宇。2002年文家市鎮被列為國家生態效益林保護區。
歷史傳說
相傳明代年間文姓聚居於此,逐步形成圩場集市,文家市由此得名。1995年撤區並鄉,轄原文家市區的文家市鎮和岩前鄉,鎮政府駐地為文家市集鎮。
藺相如的後代們
藺氏宗祠位於玉泉村泉塘組,S310省道旁邊,剛剛被列為長沙市第六批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當地村民自稱藺相如的後代,藺代洪是藺相如九十代孫,他送給我一套《藺相如家譜》,洋洋灑灑四大卷,記錄著他們的祖先與後輩們遷徙繁衍的軌跡。在藺氏宗祠中廳大樑上高懸一塊“德妣相如”的大匾,是由清代李鴻章題贈一位叫藺樹釧的將軍。牆上有《藺相如頌歌》的歌詞曲譜,還有《藺氏家訓》,云:“培植心田品行端正破除迷信奮志芸窗勤勞創業切忌遊蕩扶貧幫困和睦鄰鄉禁止賭博嚴懲竊攘爭訟酗酒四時謹防婚姻隨緣恩愛情長孝順父母教子有方”。玉泉村村支書藺玉根介紹說,這六十四字家訓,是他們宗祠所屬兩萬多名族人立身行事的準則,幾十年來沒有發生過重大刑事犯罪案件。在社會治理中,宗族的力量發揮積極正面的作用。比如碰到田土山水和交通事故等農村常見的矛盾糾紛,只要族長出面做工作,當事人一般都會顧及家族體面,不會斤斤計較,最後都和諧化解。
文家市面積只有148平方公里,但有祠堂(包括支祠堂)一百多座,這在周邊地區極為罕見,許多建築都有一兩百年的歷史,具有一定的文物價值。冬至祭祖,清明掃墓,已成為他們這裡千百年來不變的傳統。其中冬至祭祀活動沿用古禮,形式和內容和祭孔相似。人們在祭祀典禮上追念祖德,表彰先進,淳化心靈,凝聚人心。
革命歷史
秋收起義
概括
1927年9月19日,
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三團會師文家市,前委和師部駐紮在里仁學校。當晚,在里仁學校後棟教室,毛澤東主持召開了前敵委員會會議,果斷的否定了繼續攻打長沙的主張,決定轉向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農村保存和蓄積革命力量。從此開闢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道路,在中國革命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歷史
文家市人民歷來有熱愛祖國、心憂天下之傳統,早在19世紀初,即有陳紹休、陳紹常等走出山區看世界,遠赴長沙乃至漂流法國等地求學,並參加了毛澤東、蔡和森等組織的新民學會,尋求救國救民之真理。1917年,陳紹休等邀請毛澤東來到文家市作社會調查,從此,文家市便播下了革命的火種。大革命時期,文家市人民積極支援北伐鬥爭,文家市子弟踴躍參加北伐軍,其中不少人在戰鬥中英勇犧牲。大革命失敗後,1927年9月19號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在文家市進行了舉世聞名的“秋收起義會師”,擎起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一面紅旗,並從這裡走向
井岡山,開闢了有中國特色的“農村包圍城市”劃時代的革命道路,邁出了中國革命成功關鍵的第一步。1930年,毛澤東、朱德率領一軍團來到文家市,並在高升嶺、九峰寺等地巧妙設伏,全殲白匪戴斗垣旅,敵軍上自旅長下至馬夫一個也沒跑掉。取得了紅一軍團戰史上第一次全殲敵人一個整旅的輝煌戰線。“文家市大捷”成為我黨、我軍初建時期毛澤東軍事天才的一次重大實踐,為紅一方面軍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在艱苦卓絕的革命戰爭年代,文家市人民為新中國的誕生奉獻出了成百上千的優秀兒女,湧現出了孫發力、陳紹常、陳紹休以及瀏南紅軍游擊隊隊長藺常璋等著名革命先烈。從這裡走出的楊勇以其英勇善戰而成為我黨我軍著名將領,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無產階級革命家、曾任黨的總書記的胡耀邦也曾在文家市就讀,並在文家市共產黨員
陳世喬等的教育、影響下走上革命道路。至今仍保存在劉家祠堂、河口大屋等地的大量紅軍標語和傳唱在民間的《春鑼詞》等即是當年文家市轟轟烈烈革命鬥爭的歷史見證。
星火燎原
文家市,瀏陽市南部地處湘贛邊界的一個小鎮,距省城長沙100多公里。喜愛自駕游的人們,從長沙開車至此僅需2個多小時。
“走進黨史事件紀念地”記者5月9日來到文家市,翻閱這幅血與火的歷史畫卷,觸摸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風雲。在這裡,亮出了工農革命軍第一面紅旗
這個叫做“市”的小鎮,相傳明代開始文姓聚居於此,逐步形成墟場集市,文家市由此得名。曾3次來過文家市的青年毛澤東,因母親姓文,把這個親切而溫暖的地方,稱為自己的“外婆”家。
與一些知名的紅色景點比,文家市秋收起義會師紀念館少了幾分人頭攢動的熱鬧,多了一份略顯冷清的寧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裡每年來的參觀者並不是太多,跟其在外面響亮的名頭比,顯得有些不符。
但看現在的情形,你無法想像時間回溯到84年前,這裡曾經聲震全國!
1927年9月9日,34歲的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在湘贛邊界爆發。槍炮震天,旌旗獵獵。起義部隊一鼓作氣向西挺進,目標直取省城長沙。
部隊途中受挫,前委會只得臨時放棄攻打長沙的計畫。
9月19日,3路起義部隊集結文家市。在這裡,打出了工農革命軍第一面鮮艷的鐮刀鐵錘紅旗!
當晚,前敵委員會在里仁學校召開會議,作出了一個事關中國革命前途的重大決定:根據敵強我弱的情勢,改變攻打長沙計畫,到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農村去,開展武裝鬥爭,建立革命根據地。
自此,中國革命走上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光明大道。這裡,也成了中國革命的戰略轉折點。文家市點燃的“星星之火”,最終在全國形成了“燎原之勢”。
“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匡廬一帶不停留,要向瀟湘直進。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秋收時節暮雲愁,霹靂一聲暴動。”
走進紀念館的大廳右側,毛澤東這首《西江月﹒秋收起義》頓時躍入眼帘。一段血與火的歷史,在革命浪漫主義詩人的筆下,演繹得那樣氣勢磅礴與盪氣迴腸。
文家市會師舊址就在紀念館邊的里仁學校。
學校建於1841年。初名為文華書院,1912年更名為里仁學校。儘管經歷了100多年風雨剝蝕,但在我們眼中仍然氣勢不改。
據里仁學校校志記載,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著名人物張國燾、羅章龍等曾在這裡執教。1926年,校長陳世喬在這裡建立了文家市第一個共產黨支部,領導當地的革命鬥爭……
現在的里仁學校經過了翻修,外觀整潔氣派。校門口還可見到那個年代留下來的一些標語,大多寫於1927年到1930年間。“建立工農政權”、“打土豪分田地”、“紅軍萬歲”……今天,仍不禁讓人聯想到當年此地的風雲際會。
那一晚,紅色火焰避免了被撲滅的命運
大成殿,是里仁學校最引人注目的建築單元。
殿內孔子牌位居於其中,讓人嗅到一縷來自歷史深處的書香。
但是,里仁學校令人矚目,並非僅僅緣於此。
記者隨著講解員穿過幾道門,進入一個有些隱蔽的小院裡。4間房子一線排開,從外到里,依次住過楊立三、毛澤東、盧德銘、余灑度等秋收起義的指揮員和參與者。
小院天井裡有一棵石榴樹。工作人員信誓旦旦地告訴記者:這棵石榴樹100多年來只開花,不結果;唯獨毛澤東辭世的1976年,結了一個拳頭大果子。
傳說聽起來總給人以神秘之感,不過卻遠遠抵不過歷史歲月的動人傳奇。
1927年,9月19日晚,在里仁學校後棟的一間教室里,毛澤東主持召開了決定秋收起義部隊命運的前敵委員會會議。
會議一開始,大家就圍繞起義10天來的戰鬥情況,你一言我一語議論開了。在討論下一步“全軍進軍的方向”這一中心議題時,展開了激烈的辯論。
師長余灑度與前敵委員會書記毛澤東意見完全不一致。余灑度認為應繼續攻打長沙。毛澤東分析敵強我弱、革命暫時處於低潮的形勢後認為,再攻打反動力量強大的省城長沙,無疑是“雞蛋碰石頭”。他力主實施戰略退卻,退到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農村去,退到湘粵贛3省邊境去,堅持農村武裝鬥爭,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
經過耐心說服,毛澤東主張得到了總指揮盧德銘等大多數前委委員的支持。
對於當晚爭論的結果,歷史早已給出了答案:中國革命由此走出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發展道路。
弱小的紅色火焰,在那一晚避免了被撲滅的命運!
海倫·斯諾是首位訪問文家市會師舊址的外國記者。她寫道: “在文家市這所學校里,人們能感覺到深邃的毛澤東神話。正是在湖南瀏陽這所古老的宗祠里,毛澤東於1927年召集了一千名英勇青少年,把他們武裝起來,他們的武器主要是紅纓槍和紅色思想。這個會議投票通過繼續蔑視一切上帝、所有的地主、所有的反革命勢力——向客家人聚居的綠林——井岡山根據地進軍。”
儘管研究者認為這段話存在著幾處顯而易見的錯誤,但她對中國革命發展道路戰略性轉折的描述,還是符合歷史真實的。1927年9月20日,嘹亮的軍號聲將1500多名工農革命軍官兵召集到了里仁學校的操場上。毛澤東站在操坪前的台階上,面對著工農革命軍戰士大聲說:這次秋收起義雖然受了一點挫折,但算不了什麼,重要的是我們要從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反動派並不可怕,只要我們團結得緊,繼續勇敢地戰鬥,最後的勝利一定是我們的。
講到這裡,毛澤東打了個比喻:“我們好比一塊小石頭,蔣介石好比一口大水缸;但只要我們團結緊、打仗勇,我們這塊小石頭總有一天要打爛蔣介石那口大水缸的!”
中國有句老話,萬事開頭難,要革命就不能怕困難,只要我們咬咬牙,挺過這一關,革命總有出頭的一天!
說到這裡,戰士們拚命地鼓起了巴掌,一股籠罩在這支隊伍頭上的迷霧霎時被吹散。
如今93歲的文家市居民張榮甫,那時還是個不到10歲的孩子。
老人回憶,1927年9月20日上午,秋收起義部隊的戰士在里仁學校操坪集合,“他們幾乎把草坪都站滿了,毛澤東身著普通老藍布農民服裝,打著綁腿,腳穿草鞋,站在操坪前的台階上講話。”我可是從門縫中擠進去聽的。“
其實,還有兩個10歲的學生伢子與夥伴們趴在操坪院子的牆頭上,也看到了這難忘的一幕,親耳聆聽了毛澤東帶著濃重湘潭口音的激情動員。
這兩個細伢子,一個就是後來擔任過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另一個就是英勇善戰的開國上將楊勇。
這應該不是後人演繹的一段傳奇。除正式出版的黨史研究資料有這一記載外,還有更有說服力的佐證材料。
胡耀邦、楊勇,這兩個表兄弟當時就在里仁學校上學。
2008年,紀念館工作人員在江西發現了一張珍貴的照片——1929年裡仁學校學生集體照。學生正是坐在秋收起義部隊召開動員大會的那個操坪里。其中,一個坐在中間穿白衣服的小男孩,就是14歲的胡耀邦;他身邊穿著黑色衣服的個頭稍高的小男孩,就是楊勇。
里仁學校的操坪,是一塊四五百平方米的草地,郁郁青青。文家市鎮初一學生劉海燕,自小生活在文家市鎮,她對里仁學校由好奇到想了解,由了解到想親近。當記者問起海燕對里仁學校發生的什麼事情印象最深時,小姑娘脫口而出:“胡耀邦求學和毛主席講小石子砸爛大水缸的故事。”
文家市,一個在中國革命史上注定是要濃墨重彩書寫一筆的小鎮。
據紀念館館長譚慶啟介紹,在1930年的文家市大捷遺址的高升嶺上,當年工農革命軍挖掘的戰壕依然完整存在,繞著山頭足足有好幾圈;楊勇故居等革命遺址也保存完好;《秋收起義歌》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得到了很好的保護……他們,都在訴說著這個小鎮的歷史榮光。
今天的文家市也在繼續講述著動人的傳奇。昔日革命老區,已一躍為經濟強鎮,2005年財稅收入就已過億,成為全省第一個過億元鄉鎮,在全國革命老區首樹“億元鄉鎮”的紅色標桿,至2010年,財政收入已連續10年領跑瀏陽市各鄉鎮。
邊陲小鎮,在書寫著新的歷史!
經濟狀況
概況
文家市是一片紅色的土地,在新的歷史時期,文家市更是一片繁榮和開放的土地,文家市人民正以遠見卓識的眼光規劃美好未來,以誠招天下的胸懷歡迎四方來客,以堅定豪邁的步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文家市人民勤勞智慧,敢為人先,與時俱進,開拓創新,2013年,全鎮實現財政收入1.2億元,再創歷史新高,同比增加568.5萬元;其中,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390.56萬元,同比增長39.21%,成為我市首個國稅收入突破億元的鄉鎮;全年財政總支出4220.2萬元,同比增加870.94萬元,增長26%。集鎮面積達3.5平方公里,是湘贛邊界一個綜合實力強,發展環境優,基礎設施全的地域性中心城鎮。
文家市大成農業園是文家市鎮投資120萬元,用現代理念新近整合的一個現代農業投資項目。全園面積616畝,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園內已建成混凝土環形公路,距省道僅200m,交通方便,園內建有35千伏安輸變電站,與文家市煤礦毗鄰,能源充足、便利,是投資開發現代農業項目的理想之地。
牛馬盛會
歷史上,文家市一直以商賈雲集、市場繁榮而著稱。始自清嘉慶年間的一年一度的湘贛邊貿“牛馬會”、龍圖寺廟會,百年墟場,至今長盛不衰。改革開放以後,更趨活躍。境內藏有豐富的優質煤,其中僅大坪煤礦儲量即達895.8萬噸,歷史上“文市煤”名聲響亮,遠銷省內外。文家市油餅始於清雍正年間,其製作選料特別講究,工藝十分嚴格。具有“香、脆、甜、爽”的特殊風味,歷來頗受消費者青睞,是文家市名優特產,至2002年產量已達30噸。而文家市的花炮製造業始於宋,盛於清,至今已有上千年歷史。解放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文家市鎮的花炮業更是突飛猛進,境內現有花炮企業近百家,是全球最大的黑火藥生產基地,年產煙花83萬箱,鞭炮218.7萬箱,產品遠銷國內外,是瀏陽花炮生產第一重鎮。發達的工商業,造就了文家市鎮的繁榮。
旅遊資源
景點建設
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舊址規劃於文家市集鎮中心繁華地帶,以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舊址為中心,環繞東、西、南三面,南面緊靠高升嶺,九峰寺、文華公園、中國工農紅軍1930年大捷遺址等自然和歷史景觀,第一期工程規劃用地8000平方米,預算投資1100萬元。是開發第三產業的理想投資項目。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且與胡耀邦故居、
楊勇故居毗鄰,年平均瞻仰旅遊者約10萬人次,是集教育、瞻仰、旅遊、休閒等於一體的寶貴資源。
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舊址,在湖南省瀏陽縣城東南51公里湘贛邊界的文家市下街。1927年9月9日,毛澤東領導和發動了湘贛邊界地區的秋收起義。受挫後,9月19日部隊在文家市集結,毛澤東主持了前敵委員會會議,決定改變攻打長沙的計畫。翌日,部隊在里仁學校操場舉行會師大會,會後開始向井岡山進軍。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會師舊址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紅色旅遊
文家市鎮歷史文化資源豐富,文化布局獨具特色,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融洽和諧。文華書院始建於清道光十八年(1838),是當時瀏陽八大書院之一,1912年改名里仁學校,占地面積12074平方米,建築面積達5878平方米,羅章龍、張國燾、陳世喬等早期共產黨人曾執教於此,胡耀邦、楊勇等革命先輩畢業於這所學校,1927年在此舉行的“秋收起義”會師,其舊址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具有深遠文化內涵和歷史意義。除此之外,文家市還有以劉、彭、藺、余等姓氏祠堂為代表的古民居建築群,有以盤古廟、魯班廟、萬壽宮、財神廟、李畋廟、龍圖寺、將軍廟、觀音廟、華陀廟等為代表的古廟宇群,還有保寧橋、百齡橋等古代橋樑。文家市古代建築的特點是歷史悠久、規模宏大、建築精巧、布局完美、保存完整。如位於五神村橋頭組的彭家大屋,建於清道光五年(1825),距今已有178年歷史,整個建築群占地約4000餘平方米,原有數百米三合土夯築的圍牆圍護(現殘存部分),主體建築有槽門(前棟)、中棟、後棟,兩側設橫廳、天井、廂房、花園、馬場,共有房屋百餘間,雕樑畫棟,巧奪天工。
作為湘東邊陲重鎮,文家市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並留下了不少古代軍事遺址,著名的有
鐵岩關、許阜尖等古代軍事要地。其中“鐵岩關”作為歷史上“吳楚爭鋒”的一處重要關隘而名揚史冊。相傳鐵岩關始建於春秋時期,雄踞於吳楚間的交通要道上,歷史上興毀多次,至解放初尚存一棟三層關樓和一段城牆,關樓、城牆全由麻石、青磚砌成。關樓下層為鐵門,鐵門上書“鐵岩關”3個繁體行書大字,兩邊各書有“東南鎖鑰,吳楚咽喉”的對聯,二樓為防護樓,常有戍邊將士把守,三樓為烽火樓,一遇重大軍情,烽火樓內的哨兵即點火為號,駐在不遠處的守軍即進入緊急戰備狀態。1917年毛澤東來文家市作社會調查時曾與陳紹休等一起來到鐵岩關攬勝。鐵岩關關樓及城牆於1958年修築瀏南公路時被拆毀,現存其基址。
文家市清江水庫始建於1958年,總庫容1350萬m3,大壩高程196m,水域面積126萬m2,集雨面積27.5Km2,庫區距文家市集鎮3.5Km,有防洪公路直達大壩,交通便利。水庫建有400千瓦水力發電站,且與文家市35千伏輸變電線路併網運行,電力充足。庫內碧波浩瀚,優雅恬靜,水光山色,迂迴曲折,水中有島,綠樹成蔭,鳥語花香,風景迷人。有娘娘廟、蘇維埃駐地如華祠、神牛推磨等歷史文化景觀。是可供集旅遊、休閒、娛樂、養殖等綜合開發於一體的“鎖在深閨人未識”的寶貴資源。
風土人情
文家市地處吳楚邊界,其民間文化博採了吳楚文化之長,歷史悠久,豐富多彩,有戲劇、山歌、春鑼、武術等。其中比較出名的為戲劇。文家市的戲劇主要劇種為採茶戲,表演形式通常為一男一女或一男二女,男的手拿扁擔、鋤頭等勞動工具,女的手持花扇、竹籃、雨傘、茶具等,邊歌邊唱,演唱的內容是茶農勞動的全過程,從種茶、採茶、到制茶和賣茶,有時還穿插民間傳說、故事等,融匯了其他民歌和舞蹈語彙,表演者有時也增加到數人至十多人,伴奏樂器有二胡、笛子、嗩吶和大鑼、大鈸等,演出時間主要在正月間,元宵節是高潮,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一種民間藝術。清末民初,新劇種話劇也在文家市萌芽。教育界名士彭芝蓀善醫會畫,更喜操琴弄笛唱戲曲。辛亥革命成功後,他從上海看到了國外剛傳來的新劇(話劇)後,為之傾倒,悉心請教,回來後就聚友成立戲社,邀曾羽丞、曾省三、楊富襄及族弟彭少龍等十多人參加,在家中搭台唱戲,自娛自樂地唱開來,後來發展為為文家市化狀演出團,在瀏陽播下了話劇的種子,揭開了話劇在瀏陽演出的序幕。
文化教育
作為革命老區的文家市鎮曾培育了一大批新中國重要領袖,如:胡耀邦主席,楊勇上將等。
高級中學:瀏陽市第十一中學
初級中學:瀏陽市文家市鎮初級中學、瀏陽市岩前初級中學
國小:瀏陽市里仁國小
藝術風俗
詩詞歌賦
蝶戀花·文家市
幽徑青山芳草碧,細雨綿綿,欲把春揉碎。環顧杜鵑花滿地,丹心一片懷先烈。
高舉紅旗呼起義,壯志豪情,皆注文家市。千秋偉業江山赤,萬世功勳尤可憶。
相關油畫
油畫信息
油畫名稱 | 文家市 | 創作年份 | 1960年 |
油畫作者 | 高虹、彭彬、何孔德、韓柯 | 油畫尺寸 | 364×199厘米 |
現藏場館 |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 油畫材質 | 布上油畫 |
油畫內容
油畫《文家市》圍繞
毛澤東並以秋收戰場的情景而展開,深刻展示了毛澤東面對挫折依舊從容、堅強、自信、樂觀的革命豪情,體現了偉人高瞻遠矚的英明,展示了他平易近人的質樸。道具描繪生動準確,外光運用非常迷人,陰影和背光面的用筆率意透明,作者對實物的細節作了精心處理,給畫面增添了豐富的層次變化和溫暖的視覺印記。
油畫作者
高虹(1926—):河北人。擅長油畫。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馬克西莫夫油畫訓練班。曾任總政文化部創作室創作員,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美術創作室主任,全國文聯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第三屆書記處書記、常務理事、油畫藝術委員會委員。主要作品《
女交通員》、《
轉戰陝北》、《
決戰前夕》等。
彭彬(1927—):江蘇人。擅長油畫。曾任總政文化部創作室創作員,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美術創作員。他的作品意境深邃、氣勢恢弘。主要有《
遵義會議》、《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巍巍長城一代風流》等。
何孔德(1925—2005):四川人。擅長油畫。是中國軍事畫的領軍人物,不但長於在畫上調動千軍萬馬,更能將火熱的軍旅生活寓於詩情畫意中。主要作品《
古田會議》、《
井岡山會師》等。
韓柯(1929—):福建人。擅長油畫、版畫。曾任志願軍記者,解放軍炮兵文化部創作員。其作品風格典雅、凝重、靜穆、清新。主要油畫有《
黃洋界保衛戰》、《強渡瓊州海峽》等。